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探讨青少年高血压不同阶段血浆内皮素水平.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有高血压家族史青少年、肥胖症、原发性高血压及正常对照组血浆内皮素浓度.结果有高血压家族史正常血压者血浆内皮素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增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有高血压家族史正常血压肥胖者血浆内皮素浓度增高;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增高.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与家族史有关,有高血压家族史伴肥胖症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内皮素可能参与了初期高血压的形成,也直接或通过潜在的其他因素作用参与了高血压以后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探讨青少年高血压不同阶段血浆内皮素水平。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有高血压家族史青少年、肥胖症、原发性高血压及正常对照组血浆内皮素浓度。结果 :有高血压家族史正常血压者血浆内皮素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增高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有高血压家族史正常血压肥胖者血浆内皮素浓度增高 ;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增高。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与家族史有关 ,有高血压家族史伴肥胖症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内皮素可能参与了初期高血压的形成 ,也直接或通过潜在的其他因素作用参与了高血压以后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有高血压家族史血压正常的青少年血管内皮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有高血压家族史但血压正常的青少年肱动脉内皮功能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方法对30例有高血压家族史、本人血压正常的青少年(家族史阳性组)和30例无高血压家族史、血压正常青少年(对照组),以高分辨率超声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测量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血压、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1)。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家族史阳性但血压正常的青少年的FMD和NO降低(P〈0.05),ET-1虽升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青少年即使在血压正常时,已发生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血清NO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8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训练组52例和对照组32例.训练组进行为期7周,每周6次,每次1h的有氧运动.结果训练组患者运动后血压及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下降,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运动训练可以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浆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5.
有氧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8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训练组52例和对照组32例。训练组进行为期7周,每周6次,每次1h的有氧运动。结果 训练组患者运动后血压及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下降,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运动训练可以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浆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血清瘦素(LPT)和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入选对象的血清瘦素(LPT)和血浆内皮素(ET)含量,并观察LPT水平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D、脂肪百分比(%Fat)、内皮素等指标的关系。结果EH患者血清LPT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多元线性相关结果显示,瘦素与ET呈负相关;在逐步回归分析中,ET最后进入方程。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无明显变化,影响血清瘦素水平的因素,除BMI和Fat外,主要为血浆内皮素。血浆ET水平增高是EH病理生理特征之一,并参与了EH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高血压家族史但血压正常的青少年血清抵抗素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30例有高血压家族史、本人血压正常的青少年(家族史阳性组,FH+组)和30例无高血压家族史、血压正常的青少年(对照组,FH-组),测定其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BG)、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血清抵抗素(Resistin)。结果:FH+组青少年的BMI、收缩压、FBG、TC、LDL-C和血清抵抗素均高于F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抵抗素水平与收缩压(SBP)和FBG呈正相关(P<0.05)。结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青少年即使在血压尚处于正常范围时,已发生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血清抵抗素水平可能与血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地区2~15岁年龄组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布按年龄组分别定义血压升高组和血压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以问卷结合体格检查的形式,询问调查对象家长获得高血压家族史、饮食习惯、行为方式等相关因素并测定身高、体重、血糖(Glu)和甘油三酯(TG)等指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居住地、超重、高出生体重、高血压家族史、血糖异常与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存在明显关联(P0.05);而TG异常、母亲怀孕时患妊高症、低出生体重和交通方式与血压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家族史、超重和生活在城市与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密切相关。结论超重、高血压家族史、血糖异常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血浆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水平的关系,为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高血压组),正常对照74例(正常对照组).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入选者血浆ET和ANP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NP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ET和ANP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16岁中学生遗传因素与血压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阳市区11~16岁中学生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情况,探讨高血压家族史对儿童青少年血压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贵阳市3所中学3266位符合条件的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况调查。[结果]贵阳市11~16岁中学生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为5.40%,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儿童青少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青少年父亲和/或母亲有无家族史与其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高血压家族史与儿童青少年血压呈正相关。[结论]10~16岁男性儿童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与女性。遗传因素影响儿童青少年血压值,应定期对具有高血压家族史儿童的血压监测,预防其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氧化固醇对不同硒状态大鼠前列环素和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 研究不同硒量下氧化固醇对血浆前列环素 (PGI2 )和内皮素 (ET)水平的影响。方法 : 采用低硒饲料饲养大鼠 1 3 w后 ,从尾静脉注射氧化固醇 (Ch- Ox) 3 β,5 α,6 β-三羟胆固醇 (3 - triol) ,2 4 h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 PGI2 、血栓烷 A2 (TXA2 )和 ET水平。结果 : 低硒组血硒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 ) ,血浆 PGI2 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 ,但其血浆脂质过氧化物 (LPO)水平及血浆 TXA2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和 P<0 .0 1 ) ,从而导致 PGI2 /TXA2 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 )。对照 +3 -triol组血浆 PGI2 、TXA2 及 PGI2 /TXA2 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虽然低硒 +3 - triol组血浆PGI2 与对照 +3 - triol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但其血浆 TXA2 显著高于对照 +3 - triol组 (P<0 .0 0 1 )。低硒组与对照组相比 ,血浆 ET水平略有降低 ,差异不显著。对照组注射 3 - triol后血浆 ET水平显著升高 (P<0 .0 5 ) ,而低硒组注射 3 - triol后血浆 ET显著低于对照 +3 - triol组 (P<0 .0 5 )。给低硒 1 0 w的大鼠饮水补硒可一定程度上减小这些变化。结论 : 低硒和 Ch- Ox影响 PGI2 、TXA2 的浓度 ,使 PGI2 /TXA2 比值降低 ,Ch- Ox还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脂饲料诱导肥胖抵抗大鼠热能摄入量减少的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36只,按体重随机分为高脂实验组和基础对照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和基础饲料13w。13w末根据体重将高脂饲料组再分为饮食诱导肥胖(dietaryinducedobesity,DIO)和饮食诱导肥胖抵抗(dietaryinducedobesityresistant,DIO-R)组,比较各组大鼠能量摄入水平,血浆PYY3-36、NPY浓度,下丘脑匀浆NPY含量及下丘脑Y2-R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DIO-R大鼠累积热能摄入量低于DIO大鼠(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DIO-R大鼠血浆PYY3-36浓度显著高于DIO和对照组大鼠,下丘脑匀浆NPY含量显著低于DIO大鼠(P<0.01);DIO-R大鼠下丘脑Y2-RmRNA表达水平低于DIO和对照组大鼠(P<0.01)。结论:高脂饲料喂养下,SD大鼠表现为明显的肥胖易感性差异,这种差异与PYY3-36和NPY的食欲调节密切相关,血浆PYY3-36水平的升高与下丘脑NPY水平的下降减少了能量的摄入,从而抑制了体重的过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The occurrence and severity of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related disorders vary according to the diet. The aim of the present longitudinal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a high-fat or a high-fructose diet on body weight (BW), body fat mass, insulin sensitivity (IS) and lipid profiles in a rat model of dietary-induced obesity and low IS. A total of eighteen, 12-week-old male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were fed with a control, a high-fat (65 % lipid energy) or a high-fructose diet (65 % fructose energy) for 10 weeks. BW, body fat mass ((2)H2O dilution method), IS (euglycaemic-hyperinsulinaemic clamp technique), plasma glucose, insulin, NEFA, TAG and total cholesterol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at the end of 10-week period. Cholesterol was measured in plasma lipoproteins separated from pooled samples of each group and each time period by using fast-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All rats had similar BW at the end of the 10-week period. Body fat mass was higher in the high-fat group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change in basal glycaemia and insulinaemia. The IS was lower in the high-fat group and was unchanged in the high-fructose group,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lasma TAG concentration and cholesterol distribution in lipoproteins did not change over time in any group. Plasma NEFA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whereas plasma TAG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over time, regardless of the diet in both cases. The 10-week high-fat diet led to obesity and low IS, whereas rats fed with the high-fructose diet exhibited no change in IS and lipidaemia. The high-fat diet had more deleterious response than high-fructose diet to induce obesity and low IS in rats.  相似文献   

14.
了解体重正常而体脂肪含量超标的“隐性肥胖”青少年与正常组心血管代谢指标的差异,为评估青少年肥胖及心血管代谢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哈尔滨市体质监测点校某中学的623名初中生进行体格检查、体成分测定及相关代谢生化指标检测.将BMI正常的369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体脂率男生>20%,女生>25%定义为隐性肥胖,其中隐性肥胖组134名,正常组235名.结果 学生隐性肥胖检出率为36.3%,其中男生为18.9%,女生为48.6%(x2=34.06,P<0.05).隐性肥胖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男生隐性肥胖组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正常组,女生隐性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正常组(P值均<0.05);隐性肥胖组血压、血糖水平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隐性肥胖组高TG血症检出率高于正常组,女生隐性肥胖组高TC、高LDL-C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P值均<0.05),但男女生隐性肥胖组与正常组的血压偏高和高血糖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哈尔滨市某中学隐性肥胖检出率较高,隐性肥胖的青少年存在一定比例血脂代谢异常.及早识别青少年隐性肥胖,对控制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脂饮食诱导肥胖(DIO)及肥胖抵抗(DIOR)大鼠血浆PYY336含量及回结肠PYY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PYY336与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抵抗的关系。方法36只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高脂实验组(n=27)和基础对照组(n=9),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和基础饲料喂养13周。据13周末体重将高脂饲料组再分为饮食诱导肥胖和饮食诱导肥胖抵抗组,比较各组大鼠能量摄入水平、血浆PYY336含量及回结肠PYY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DIOR大鼠热能摄入量显著低于DIO大鼠(P<0.01),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DIOR大鼠血浆PYY336含量及回结肠PYY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IO和对照组大鼠(P<0.01);DIO与对照组相比,除回肠PYYmRNA表达水平升高外,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脂饮食条件下,SD大鼠表现为明显的肥胖易感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PYY336的食欲调节密切相关,血浆PYY336含量和回结肠PYY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导致DIOR大鼠热能摄入下降的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高温作业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温工人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某矿山机械厂82名高温作业工人进行ET、CGRP水平的测定。同时以该厂不接触高温作业人员为对照研究。结果:高温作业组高血压患病率为39.02%,高血压组ET水平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CGRP的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温作业可致血压升高,其机制与维持机体血压稳定的激素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促生长素在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高脂实验组和基础对照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30只)和基础饲料(10只)喂养12周。实验结束时,将高脂组大鼠根据体重分为饮食诱导肥胖(DIO)和饮食诱导肥胖抵抗(DIR)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能量摄入、体重增长情况,比较血浆胃促生长素、血糖、胰岛素及血脂水平的差异;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胃壁组织胃促生长素前体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DIO大鼠能量摄入、体重增长显著高于DIR和对照组大鼠(P<0.05),而DIR大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DIO大鼠血浆胃促生长素和胃壁胃促生长素前体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DIR大鼠和基础对照组(P<0.01)。结论高脂饮食下胃促生长素表达和释放减少与能量摄入过多和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阐明儿童青少年时期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结果,应用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146211名7~17岁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和体重指数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SBP和DBP均值均呈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趋势;男生体重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为1.6%,超重组为4.2%,肥胖组为9.9%,女生高血压患病率也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BMI与SBP及DBP进行相关分析,BMI与SBP的相关系数为0.392,BMI与DBP的相关系数为0.305(P〈0.05),与SBP和DBP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和0.171(P〈0.05)。同时,对各省城乡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偏高患病率与超重肥胖患病率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省城乡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的患病率与肥胖患病率都有显著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有显著的相关性。预防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应从预防超重和肥胖做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我中心学生常见病督导检查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来分析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将1000例调查对象分为干预组500例以及对照组500例,干预组进行干预,对比干预后两组对象单纯性肥胖情况。结果干预组进行干预后肥胖率不断下降,而对照组(未进行干预)肥胖率有所上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以及运动因素等方面,其中饮食习惯出现频率最高,为78.42%。结论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特别是对饮食习惯以及运动因素等进行干预将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成人肥胖和超重人群与肥胖有关的疾病患病率,生活、饮食习惯以及与肥胖有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肥胖和超重人群中随机抽取494人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一次性回顾性问卷调查并测量了被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指标。结果在494例被调查对象中,男性148人,占30%;女性346人,占70%。超重者占38%,肥胖者占62%。418人患有与肥胖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为84.6%;排在疾病谱第一位的是高血压,患病率63.6%。77.5%的人未采取任何减肥措施,59.5%的人日平均蔬菜摄人量低于250g,55.7%的人没有吃水果的习惯。调查对象对肥胖者易患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有较高的知晓率,但对每人每天食用油适宜摄人量和每天应该进行多长时间的锻炼的知晓率较低。结论超重和肥胖与饮食习惯、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超重和肥胖者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比例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