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比灵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西比灵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6例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西比灵口服治疗,2周-8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眩晕症状明显减轻。结论西比灵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右旋醣酐过敏1例四川省人民医院干部医疗科(610072)陈健患者男性,56岁,因阵发性头昏,眼花1年多入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入院后给予低分子右旋酯酥(以下简称低右)加复方丹参治疗。治疗前用低分子右旋酸团0.lml做皮试,观察1...  相似文献   

3.
引起眩晕的病变有梅尼埃病、迷路炎、颈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小脑出血、脑肿瘤、颅内感染等。2009—2010我院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眩晕症65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增加对老年眩晕症病因的认识,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急诊科2000~2004年留观的老年眩晕症96例患者进行病因、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本组病因为16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居首位,其后依次为颈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结论老年眩晕症以中枢性为多,其中又以脑血管缺血性病变为主,病因复习,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因并存,应重视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黄进杰 《广西医学》2002,24(9):1453-1454
应用西其汀 (Betaserc)联合应用胞二磷胆碱治疗眩晕症 4 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按就诊顺序将 80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 4 0例 ,诊断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3年 10月颁布的 (中医 )眩晕症诊断标准。治疗组中男 10例 ,女 30例 ,年龄 30~ 88岁 ,其中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史 15例 ,颈椎病史 1例 ,脑梗塞史 4例 ;对照组女 32例 ,男 8例 ,年龄 2 5~ 85岁 ,其中高血压、动脉硬化史 12例 ,颈椎病史 3例 ,脑梗塞史 2例 ,均已排除心脏、肝脏、血液系统、糖尿病等疾病。1 2 治疗…  相似文献   

6.
丹参补肾汤治疗脑动脉硬化眩晕症39例黄建兰(广西合浦县中医医院合浦县536100)关键词丹参补肾汤;脑动脉硬化;眩晕症脑动脉硬化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近几年来笔者运用自拟的丹参补肾汤治疗此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7.
16例均经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证实,男10例,女6例;38~45岁3例,46~62岁4例;64岁以上9例;合并颈椎病者8例,脑动脉硬化者1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4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误诊为梅尼埃病4例,颈椎病6例,眩晕症、胆道蛔虫症1例,高血压脑病3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误诊时间3~7d。本组均眩晕起病,5例症状较重,视物旋转,呕吐,伴头痛,大多不剧烈;4例眼球水平震颤及耳鸣;3例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2例伴发热、咳嗽、咽痛;1例剧烈上腹痛,呕吐蛔虫。颈抵抗感多在发病后2~5d出现。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症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硬化症多见于老年人 ,早期常以脑缺血症状出现 ,若不注意易造成误诊 ,至晚期则出现脑实质损害 ,是许多严重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 ,脑动脉硬化症并发焦虑抑郁状态呈增长趋势 ,应用心理学技术对其进行临床研究 ,国内报道较少。为了探讨脑动脉硬化症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特点 ,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对92例老年脑动脉硬化症焦虑抑郁状态进行了检测 ,并与 86例健康老年人作对照分析 ,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对象为来我院疗养的军队和地方疗养员 ,92例均符合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1] 。其中合并脑出血 …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动脉硬化症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确定其证候诊断标准。方法:通过收集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四诊信息。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筛选、归纳出脑动脉硬化症的中医证候群,从而确定脑动脉硬化症的证候诊断标准。结果:脑动脉硬化症的中医证型分布主要为4型: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肝肾亏虚、阴虚阳亢。证候分布研究结果提示,在重度脑动脉硬化(弥漫性脑动脉硬化)患者中以肝肾亏虚证型为主,而在轻度脑动脉硬化中以气虚血瘀型为主。结论:对所筛选证型标准与临床专家所作出的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Kappa值大于0.75,说明本标准与专家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登(5)眩晕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等。1诊断依据1.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闻目即止,重...  相似文献   

11.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常同时并见,通称眩晕。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症、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常有眩晕为主症,可参考本法治疗。一、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脉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脑动脉硬化症诊断的重要性,探析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应对措施。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病因、诊断方法及干预措施。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提示脑动脉硬化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关系密切,其次与人的衰老、脑的生理性功能减退,脑组织的老化、萎缩以及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结论:脑动脉硬化症可引起TCIA、脑卒中等急性脑循环障碍以及慢性脑缺血症状,极大地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因此,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目前仍有必要,有利于提醒患者和医生早期干预治疗,防治脑卒中。  相似文献   

13.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方法 167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眩晕、头痛、失眠和耳鸣症状的总有效率及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对脑动脉硬化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何伟铜 《医学文选》2001,20(3):334-335
纳洛酮作为一种吗啡类药物中毒的特效急救药 ,随着在临床中的不断推广应用 ,发现其对眩晕症有明显的疗效 ,现将我们在 1996年 12月至 2 0 0 0年 7月对 81例脑动脉硬化症眩晕的患者应用纳洛酮与右旋糖酐 40葡萄糖治疗其眩晕 ,比较两药的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1例因眩晕住院的病人均综合病史、临床表现、经头颅 CT及 /或经颅多谱勒等检查 ,确诊为脑动脉硬化症。随机分成两组 :41例为纳洛酮治疗组 ,40例为右旋糖酐 40葡萄糖治疗组 ;其中纳洛酮组中男性 30例 ,女性 11例 ,年龄 5 8~ 85 (6 5± 4)岁 ,有脑动脉硬化症病…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血管病大多是在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及时防治这二种疾病对于改变脑血管病的进程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报导100例中青年早期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表现,探讨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断本病的标准。一、资料来源在普查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基础上,凡符合下列条件者,作为本文调查对象:1.确诊为高血压病、冠心病者;2.眼底有小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眼底改变者;  相似文献   

16.
脑血流图对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志超  罗祖明 《四川医学》1990,11(6):345-346
1989年2月至1989年7月,我们观察了142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和70例年龄相近的健康个体的脑血流图改变,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对照研究。病例与方法 1.受检对象 (1) 疾病组;142例,其中男111例,女31例,年龄45~79岁,平均60.2±6.7岁。按病情轻重分为脑动脉硬化症组(简称A组),72例:可疑脑动脉硬化症组(简称B组),70例。所有患者符合“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诊断标准”。部分病例经颅脑CT扫描,排除了其他脑的器质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正> 小脑出血占脑实质出血的10%,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主要病因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常见症状及体征为恶心呕吐、眩晕和共济失调。为进一步提高小脑出血的诊治水平,现将我院近8年收治的35例老年性小脑出血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脑动脉硬化症诊断的探讨沈阳市老年病康复医院尹军沈阳市姑区中小学保健所徐玉霞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00例,年龄40~60岁,其中86例确诊为脑动脉硬化症。附以具有多年高血压、糖尿病及/或高脂血症病史,及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动力学参...  相似文献   

19.
作者自1998年2月以来,应用由北京迈特发市场预测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氢化麦角碱注射液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动脉硬化引起的眩晕21例,另19例单用川芎嗪作比较。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40例均为住院脑动脉硬化病人。脑动脉硬化的诊断符合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脑动脉硬化诊断标准。分成2组,治疗组21例,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64岁~82岁。对照组19例,男性17例,女性2例,年龄60岁~80岁。  相似文献   

20.
C反应蛋白在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方面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7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组,243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检测,采用ELISA测定血清CRP浓度,分析两组cfPWV及CRP的变化特征.以cfPWV≥9 m/s作为诊断动脉硬化的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RP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cfPWV及CRP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51±1.6 vs 9.81±1.1,P<0.001; 4.96±1.15 vs 3.52±0.33,P<0.001);CRP与收缩压及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584,P<0.001; r=0.624,P<0.001),在控制年龄、收缩压及脉压的情况下CRP与cfPWV亦密切相关(r=0.746,P<0.001);CRP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根据ROC曲线特征发现CRP最佳分界点为3.85 mg/L,此时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86.8%,误诊率为13.2%.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动脉硬化和非特异性炎症反应,CRP≥3.85 mg/L可作为诊断原发性高压患者动脉硬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