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空洞型肺鳞癌与非空洞型肺鳞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空洞型肺鳞癌(cavitatedsquamouscelllungcarcinoma,cSLC)和非空洞型肺鳞癌(noncavitatedsquamouscelllungcarcinoma,ncSLC)之间的临床、病理、影像和生存特征差异,探讨cSLC是否存在特殊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999~2000年间手术确诊的肺鳞癌病例,其中cSLC51例和ncSLC281例,分析其各自的临床、病理和影像特征及生存资料。结果:诊断cSLC的所需时间比ncSLC长;cSLC发生感染和体质量下降的比例高于ncSLC;cSLC组织细胞较ncSLC分化程度低,cSLC肿瘤体积大且原发肿瘤范围广,发生阻塞性肺炎的比例高;但两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个人结核史、肺内分布、临床病理分期(pTNM)、淋巴结侵犯程度(N)和远处转移(M)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cSLC与ncSL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35个月,前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6.3%、43.1%,后者分别为91.1%、47.0%,两者在生存时间上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相对ncSLC,cSLC的原发肿瘤较大、分化程度低、原发肿瘤范围广、易出现阻塞性肺炎,可能因此导致诊断时间延长和体质量下降,但与ncSLC在肿瘤的pTNM分期、淋巴结侵犯(N)、远处转移(M)和生存时间等上没有显著差异,因而还没有足够证据说明cSL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鳞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肺癌引流淋巴结(tum or draining lymph nodes,TDLN)细胞对自体肿瘤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手术时取肺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2~4枚,制备细胞悬液,分别用IL-2(I-TDLN)、IL-2+GM-CSF+IL-4(G-TDLN)刺激后,对建立人肺癌细胞移植瘤模型的裸鼠进行免疫干预,检测不同组裸鼠移植瘤细胞的凋亡率和Bcl-2、Bax、survivin、Fas、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荷瘤裸鼠癌组织的凋亡率为(6.07±3.31)%,IL-2处理组的凋亡率为(12.11±1.19)%;LAK细胞组的凋亡率为(21.42±1.82)%,I-TDLN细胞组的凋亡率为(24.60±0.96)%,G-TDLN细胞组的凋亡率为(32.76±4.46)%。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肿瘤组织的凋亡差异显著(P<0.001)。Fas及FasL蛋白在空白对照组及IL-2、LAK、I-TDLN、G-TDLN干预组移植瘤细胞表达的FI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246,P=0.528)。然而经LAK、I-TDLN、G-TDLN干预后,移植瘤细胞Bax蛋白的表达FI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IL-2作用组(P<0.001);而Bcl-2蛋白在IL-2、LAK、I-TDLN和G-TDLN干预组小鼠移植瘤细胞中的表达FI值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同样survivin蛋白在LAK、I-TDLN和G-TDLN干预组移植瘤细胞中的表达FI值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IL-2作用组(P<0.001)。结论:肺癌引流淋巴结细胞对自体肿瘤的杀伤可能与凋亡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c1-2蛋白在原发性肺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手术切除后随访5年以上的66例肺鳞癌标本中bc1-2蛋白的表达。结果:bc1-2蛋白在原发性肺鳞癌中表达阳性率为27.3%(18/66),其表达与分化程度密切相关(χ^2=10.09,P<0.005;χ^2=7.58,P<0.01)。淋巴结癌转移阳性组bc1-2蛋白阳性表达率(28.6%),淋巴结癌转移阴性组( 相似文献
4.
5.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肿瘤转移过程的发生是多步骤、多因素、多基因共同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包括转移相关基因的突变、激活,肿瘤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降解,组织免疫性及肿瘤血管增生因子等的变化并通过细胞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调节发生作用,最终由功能性蛋白表达来完成。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和飞速发展,为生命活动的执行者一蛋白质的研究带来了广阔的前景。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细胞或组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表达的基因组编码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研究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组成和动态变化的一门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鳞状细胞癌中凋亡调控因子bcl-xl和bak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0例肺鳞状细胞癌及20例正常肺组织中 bcl-xl和ba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bcl-xl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 .bak表达水平低于正常肺组织(P<0.05). bcl-xl和bak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肺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bcl-xl和bak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可能是细胞凋亡失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P53与P7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46例食管鳞癌组织及30例正常黏膜组织中P53和P7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食管鳞癌组织中P53和P73蛋白的表达与其在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8).P53表达与性别和淋巴转移相关(P=0.047,0.028),而与年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大体分型无关(P>0.05).P73表达与分化程度和淋巴转移相关(P=0.023,0.035);与年龄、性别、浸润深度和大体分型无关(P>0.05).P53和P73在食管鳞癌的表达正相关(r=0.359,P=0.014).结论 P53和P73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共同参与食管鳞癌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与人食管鳞癌细胞(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恶性表型转化相关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谱.方法:采用二维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s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法鉴定人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株NECA-E6E7-hTERT和ESCC细胞株EC1、EC18、EC109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子,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验证annexin A2在人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和ESCC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ogentic quantitative PCR,RFQ-PCR)分析annexin A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鉴定出5倍以上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子15个,其中3个蛋白质在ESCC细胞中表达下调,12个蛋白质表达上调;Western 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验证了ESCC细胞中annexin A2蛋白的表达低于人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而annexin A2 mRNA表达与其蛋白表达模式不一致.结论:本研究鉴定出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谱为建立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和生物预防提供了重要线索.annexin A2翻译后调控可能是导致ESCC中annexin A2蛋白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Squamous cell c目的 探讨肺癌形成过程中血清鳞癌相关抗原 (SCCAg)、癌胚抗原 (CEA)及糖链抗原15 3(CA15 3)的动态变化 ,为寻找肺癌早期诊断指标提供依据。方法 经肺叶支气管内灌注甲基胆蒽 (MCA)碘油溶液对 91只Wistar大鼠诱癌 ,分别于灌注后第 2 0天、4 0天、50天、60天、70天、80天分批处死动物并取血清。从经病理确诊为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各阶段的动物模型组中各选取 3~ 7例 ,应用微粒子酶免疫试验技术 (MEIA)测定血清中SCCAg、CEA、CA15 3的水平。结果 在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阶段 ,三种标志物均无改变 ;但在早期浸润癌阶段 ,SCCAg明显增高 ,其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而CEA、CA15 3无明显改变。结论 血清SCCAg在肺鳞癌早期即升高 ,表明SCCAg是肺鳞癌早期诊断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肺鳞癌(squamous-cell lung cancer,SQCLC)是一种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全世界每年约40余万人死于肺鳞癌,发病与吸烟密切相关。然而,研究表明,在肺腺癌中有明显疗效的靶向药物却无法让肺鳞癌患者获益,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抑制剂、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ALK)抑制剂等。通过大量基因组学研究表明,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基因扩增和盘状结构域受体2(the 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2,DDR2)基因突变等都可能成为新的用于治疗肺鳞癌的潜在药物分子靶点。此外,肺鳞癌患者基因组中也存在特异性的基因变异位点,这些改变在肺鳞癌细胞周期调控、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和鳞状上皮分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可能为寻找候选分子靶点提供依据。本综述通过回顾近年来肺鳞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分析靶向治疗在肺鳞癌中的研究进展,使肺鳞癌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收集1981年1月至2008年12月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16例,12例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高分子细胞角蛋白(HCK)、Ki-67,并获得随访,对所有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低,占该院28年间所有乳腺癌的0.8 %,发病年龄25 ~ 72岁,中位年龄49岁。16例均行手术治疗,7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3例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ER一般阴性,大部分表达HCK。结论 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与一般乳腺癌相比无特异性,确诊需经组织病理学诊断。预后评价不一,有针对性的规范性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广泛廓清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廓清提供依据。方法总结9年间手术切除38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肺门、同侧纵隔淋巴结进行广泛廓清。结果N2147例,占38.1%,清除转移N2289组。N2转移率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分别为30.1%、44.1%、48.0%及50.0%。肺上叶N271例,清除转移N2146组。上纵隔转移124组,占84.9%;下纵隔转移22组,占15.1%。肺下叶(包括中叶)N276例,清除转移N2143组。下纵隔转移67组,占46.9%;上纵隔转移76组,占53.1%。跳跃式转移79例,占N2转移的53.7%。跳跃式纵隔转移16例,占10.9%。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多发性。只有广泛清除了上下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 相似文献
14.
肺鳞癌和肺腺癌中抑癌基因缺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目的 比较中国人肺鳞癌和肺腺癌中抑癌基因丢失的情况,分析抑癌基因在肺癌发生中的不同作用。方法 选取位于13个抑癌基因侧翼(与基因紧密连锁)或位于基因内含子区的22个微卫星位点,对28例肺鳞癌和13例肺腺癌标本进行杂合缺失分析。结果 FHIT、p53、INFNA、VHL和p16基因在肺鳞癌和肺腺癌中均有高频率的杂合缺失,而PRLTS、PTEN和p57基因的杂合缺失率在肺鳞癌和肺腺癌中有明显差异。结论 在肺鳞癌和肺腺癌发病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抑癌基因失活,其中PRLTS可能对肺腺癌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建立人肺鳞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的差异蛋白质表达谱。方法对20例人肺鳞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即利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二者总蛋白质后,经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1)比较分析20例肺鳞癌及正常配对组织的2-DE图谱,找到差异蛋白质点76个;(2)对68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了肽质量指纹图分析,鉴定出一些与瘤基因、细胞周期调控、信号转导等有关的肺鳞癌相关蛋白;(3)肺鳞癌相关蛋白mdm2、c-Jun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肺鳞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对照中均表达下调,与蛋白质组的分析鉴定结果是一致的。结论成功鉴定了68个肺鳞癌相关蛋白,为进一步筛选用于肺鳞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肺鳞癌分子标志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小细胞肺癌(SCLC)靶向治疗药物包括血管生成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信号通路抑制剂等。研究表明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疗效并不显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舒尼替尼等可能更适合单药治疗;信号通路抑制剂如 Amuvatinib、LDE225等正在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目前认为 SCLC对于靶向治疗不敏感,或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CD2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24的表达情况,分析CD24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2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χ2=0.832,P<005)。CD2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脉管浸润、组织学分级无关(χ2分别为0.741、0.361、0.930、8.858,均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χ2=12.349,P=0.000)、TNM分期(χ2=10.804,P=0.005)和浸润深度(χ2=13.94,P=0.007)呈正相关;不同CD24表达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 % CI)分别为2.105(61.022~69.273),2.313(55.108~64.176),1.286(32.388~37.429),CD24表达强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CD24表达强度较低组。CD24、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D24可能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发展的恶性进程,其高表达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有望成为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