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常晓彤  王振辉  付小兵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022-2023,T002
目的 探讨内源性肝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fabp)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与小肠干细胞增生分化的时空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反转录聚合本科链反应(RT-PCR)等技术,分析检测胚胎期E14d,E17d,E19d和幼鼠期P1d,P2d,P7d,P28d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L-fabp mRN水平及其定位分布。结果 胎鼠E19d,小肠细胞内L-fabp基因开始转录mRNA为(2.8&;#177;0.23)%。到幼鼠期P2d L-fabp mRNA水平达到最高峰为(6.31&;#177;0.24)%,与E19d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lt;0.001,t=8.411)。幼鼠P1d、P7d、P14d、P28d期,L-fabp mRNA水平有所减少,分别为(4.2&;#177;0.25)%,(3.89&;#177;0.23)%,(3.3&;#177;0.26)%,(3.36&;#177;0.23)%。与E19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t=2.754,2.671,2.167,2.243);L-fabp mRNA原位杂交定位分析显示,E19d少量阳性细胞开始出现于绒毛顶部,阳性率约为1%,从P1d-P28d,L-fabp 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不断升高,阳性率分别为12%,45%,65%,89%,并且分布范围从绒毛顶部向下逐渐扩大,而小肠隐窝底部细胞始终为阴性。与此相反,从P14d到P28d,PC-NA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到P28d,阳性细胞只局限于隙窝内细胞。结论 肠道干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内源性L-fabp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可能与L-fabp参与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磷脂膜构建及脂肪酸吸收、β氧化功能有关,提示细胞内源性L-fabp转录水平的表达可作为肠道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磷脂膜构建及脂肪酸吸收、β氧化功能有关,提示细胞内源性L-fabp转录水平的表达可作为肠道干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c-jun及其相关基因p38在不同发育阶段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的表达分布特征,探讨c-jun和p38基因在小肠创伤修复进可能发挥的生理学作用。方法:利用超敏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jun和p38基因在胚胎,新生及成年各时间段Wistar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与分布特征。同时以细胞增殖活性的标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为参照。对不同时期细胞的增殖分化状况作对比研究。结果:在胚胎第17d(E17D)、E19d及新生期第1d(P1d)、P2d、p7d、P14D和P28D,小肠上皮细胞c-jun基因的阳性表达范围广泛,并且随着肠绒毛细胞的发育成熟,其分布从绒毛及间隙转移至绒毛上皮细胞;在此期间,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新生绒毛底部,绒毛间隙、隐窝内的细胞;到成年期大鼠,c-jun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小肠绒毛顶部,而PCNA阳性细胞也只局限在小肠隐窝,从E17d至成年期,p38的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绒毛间隙和陷窝内核分裂细胞。结论:在小肠发育的早期,原癌基因c-jun在特定位置的高度表达,可能与细胞的快速分化有关;而其相关基因p38的表达可能与细胞有丝分裂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wtp53在早期发育阶段Wistar大鼠小肠干细胞区的表达、分布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在小肠创伤修复时wtp53基因在干细胞区表达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利用wtp53单克隆抗体,以超敏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wtp53基因在胚胎、新生期各时间段Wistar大鼠小肠干细胞区的阳性表达与分布特征。结果:在胚胎第14、17、19日(E14d、E17d、E19d)及新生期第1、2、7、14日(P1d、P2d、P7d、P14d)小肠干细胞区均有wtp53基因的阳性表达。到幼鼠期第28日,wtp53基因在小肠干细胞区的表达为阴性。结论:在小肠发育的早期(即小肠上皮细胞的快速增殖分化期),干细胞区域有明显的wtp53基因的表达,提示其对小肠干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期DNA的稳定性、完整性起到监视和保护作用,这也许是小肠组织很少发生癌变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与它在小肠创伤后修复期的作用可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对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病或合并冠心病患者76例、健康对照组52名,应用PCR技术检测ACE基因及用放射免疫法检测AngⅡ水平.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浆AngⅡ水平在ACE基因II,ID,DD型中分别是(102±43)ng/L,(104±44)ng/L,(106±43)ng/L;经ACEI治疗后分别下降为(76±28)ng/L,(76±28)ng/L,(78±29)ng/L.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浆AngⅡ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PG)E1对血吸虫病家兔肝脏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内源性干扰素(IFN)γ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14只家兔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其中7只家兔于感染后60d开始静脉应用PGE1 2.5μg·kg-1·d-1至120 d.观察虫卵肉芽肿数量和面积,原位杂交方法检测IFN-γ表达,苦味酸天狼星红检测胶原纤维总量.结果血吸虫病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胶原纤维含量增加(71.66±13.59);外源性PGE1可以明显降低肝脏胶原水平(13.38±4.24),与模型组比较,P<0.01.IFN-γ积分光密度由模型组0.105±0.024升高到治疗组0.438±0.076(P<0.01).结论PGE1可以通过上调IFN-γ表达,有效地降低血吸虫病家兔肝脏胶原纤维生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素阳性细胞能力。方法:①实验于2004-09/2005-01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及代谢病研究室完成。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只。②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CD90表达及细胞周期,明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③取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2组,低糖诱导组[先予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低糖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5.6mmol/L葡萄糖)]或高糖诱导组[高糖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25mmol/L葡萄糖)]培养14d,换予体积分数0.05胎牛血清低糖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或高糖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尼克酰胺(10mmol/L)培养7d,再加Exendin-4(10nmol/L)诱导培养7d。④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胰岛素原和胰岛素基因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胰岛素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胰岛素阳性细胞数和平均荧光强度,电镜观察诱导后细胞的超微结构。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呈长梭形。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D90阳性率为(96.3±1.3)%,CD45阳性率为(0.3±0.4)%,细胞周期静止期-DNA合成前期占(76.8±4.8)%,DNA合成后期-有丝分裂期(11.3±3.7)%,DNA合成期(11.9±5.7)%。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成团簇状分布,少数聚集成团,直径80~200μm,半悬浮于培养瓶中。电镜观察此类细胞胞浆内有较多分泌颗粒。③低糖诱导组和高糖诱导组均表达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胰岛素原和胰岛素基因。④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低糖诱导组和高糖诱导组胰岛素阳性细胞数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21.9±11.1)%,(19.8±7.8)%,(1.4±1.2)%;21.0±7.6,22.5±14.5,8.7±3.5,P<0.05]。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胰岛素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脊髓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GAP-4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制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经电针穴位刺激治疗后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坐骨神经相应脊髓节段GAP-43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第1天阳性细胞数增多(23.5±4.1)个/mm2,3d达高峰(46.8±6.8)个/mm2,14d后明显减少(9.7±3.6)个/mm2,28d后基本未见阳性细胞存在(1.0±1.2)个/mm2;模型组第1天(16.3±2.9)个/mm2至第7天(20.1±2.5)个/mm2持续阳性细胞数增多,1d略减少(19.1±3.2)个/mm2,28d后仍可见阳性细胞存在(8.5±2.0)个/mm2。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6~4.25,P0.05)。结论:穴位电针能增强并缩短GAP-43mRNA表达时间,有利于突触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方法用四唑盐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囊泡单胺类转运体(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VMAT)功能抑制对大鼠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 cell,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多巴胺浓度为0.15,0.30,0.45,0.60 mmol/L时,PC12细胞生存率为(89.3±7.7)%,(62.9±4.3)%,(42.5±2.7)%,(37.6±3.7)%,与对照组100%比较0.30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73~5.323,P<0.05),0.45组与0.60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673~5.323,P<0.01),利血平协同多巴胺作用时,其生存率为(73.7±3.9)%,(49.8±2.1)%,(31.6±1.9)%,(20.1±1.7)%,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43~5.673,P<0.05).结论VMAT功能抑制引发了多巴胺的内源性毒性,进而诱发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可较好解释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聚维酮碘和鸸鹋油治疗大鼠浅Ⅱ度烧伤,并比较两种药物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和鸸鹋油治疗组,每组36只。实验时将脱毛区置于70℃恒温水浴中15s,制成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模型(经病理切片证实,本文统称为烧伤)。各组创面分别用生理盐水纱布、聚维酮碘纱布、鸸鹋油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包扎固定后放回笼中分笼饲养,换药1次/d。观察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后1,3,5,10,14d取创面组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以标记指数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以评估组织创面的修复情况。结果:10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愈合时间: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缩短[(12.67±0.82),(15.33±0.82),(14.00±0.89)d,F=15.00,P<0.01]。②创面愈合率: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升高[第7天:(73.94±4.46)%,(20.30±3.85)%,(30.71±4.90)%;第10天:(88.45±4.13)%,(40.10±3.14)%,(63.45±4.21)%;第14天:(98.93±1.68)%,(78.67±3.99)%,(90.41±3.09)%;F=443.96,P<0.01]。③病理切片显示鸸鹋油能减轻烧伤创面早期的炎症反应,组织学分析显示鸸鹋油可促进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④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创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升高[第5天:(81.83±4.57)%,(32.50±3.08)%,(34.33±2.58)%;第10天:(78.00±3.00)%,(19.16±3.71)%,(21.83±4.53)%;第14天:(65.00±8.29)%,(11.16±2.63)%,(15.00±2.78)%;F=962.40,P<0.01]。随时间推移明显下降(F=95.63,P<0.01)。结论:鸸鹋油能加速大鼠烧伤创面组织修复细胞的增殖,加快创面再上皮化,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妇女控制血压后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与健康妇女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浊度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法 )测定 4 1例已接受降压治疗的老年妇女及 2 4例健康妇女循环中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6 (IL 6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E 选择素 (E se lectin)等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老年高血压组妇女CRP、IL 6、sICAM 1、E selectin水平分别为 (1.4 2± 0 .30 )mg/L ,(0 .2 9± 0 .0 5 )ng/ml,(2 5 1.79± 30 .34)ng/ml,(39.0 7± 6 .39)ng/ml较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的水平 [(1.13± 0 .19)mg/L ,(0 .2 4± 0 .0 3)ng/ml,(2 19.2 0± 2 2 .73)ng/ml,(2 9.82± 5 .30 )ng/ml]明显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老年高血压妇女积极控制血压后其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仍存在明显异常 ,应寻求降压治疗之外的抗炎、抗粘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分析ICIQ-SF问卷对于诊断不同类型尿失禁(UI)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8月—2009年7月期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118例UI女性患者进行研究。由患者自行填写ICIQ-SF问卷表,然后接受尿动力学检查。分别计算ICIQ-SF诊断不同类型U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和似然比LR值。结果:根据ICIQ-SF问卷,46/118例(39%)患者表现为压力性UI,18/118例(15%)为急迫性UI,54/118例(46%)为混合性UI。ICIQ-SF诊断压力性UI、急迫性UI和混合性UI的敏感性分别为58%,52%和75%;特异性分别为74%,95%和63%。ICIQ-SF诊断压力性UI、急迫性UI和混合性UI阳性预测价值分别为61%,72%,38%;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2%,88%,89%。结论:ICIQ-SF问卷对于诊断不同类型U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CIQ-SF问卷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达标率的方法。方法根据病房单元的布局,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ICU的15张病床分为试验组(1~7床)和对照组(8~13床和15床),将综合ICU的39名护士随机分入试验组(n=19)和对照组(n=20)。两组病床均用量角器标示床头抬高角度,试验组病床安装自制床头抬高报警器,对照组常规管理。每天检查床头抬高角度5次(08:00、12:00、14:00、18:00、01:00),比较两组护士床头抬高的达标率。结果试验组护士对床头抬高30°~45°的达标率为100%,对照组为46.8%;且试验组在各个时间点对床头抬高30°~45°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使用床头安装床头抬高报警器能有效提高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30°~45°的达标率。  相似文献   

16.
护士长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相关性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病房护士长的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12 5名护士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用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护士长的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呈负相关。结论 :病房管理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才能相应地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血红蛋白分析对地中海贫血(Thal)诊断能力。方法:用HLC-723G7自动血红蛋白分析仪对以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醋纤薄膜电泳等确定的115例Thal患者进行血红蛋白分析,结合分子诊断评估诊断价值。结果:以HbA2≥5.5%作为血红蛋白分析对β-Thal的诊断标准,则与DNA分析的符合率为81.5%;以HbA2≤2.5%为仪器对α-Thal的诊断标准,则与DNA分析的符合率为92.5%。结论:血红蛋白分析可提供α、βThal的诊断信息,若能结合更多的临床和DNA分析数据,可作为α、β地中海贫血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outline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arthritis of the base of the thumb. The usual 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 will be discussed along with the curren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ptions.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are determined by the stage of the arthritis as well as the demands of the patient. The current standard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will be reviewed along with their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9.
20.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