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脉压、昼夜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1)对684例观察对象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其中血压正常组312例,单纯血压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组145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227例,对比分析24小时动态脉压监测各指标。(2)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下降率小于10%为非杓型组,大于或等于10%为杓型组。结果 (1)伴靶器官损害组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2)随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的加重,脉压也随之增大(P<0.01),依次为伴靶器官损害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3)靶器官损害组大多为非杓型血压节律,与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1)动态脉压的变化可以反映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舒张压低及动态脉压增大是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动态脉压变化特点之一。(2)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靶器官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脉压与心脏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 对 395例高血压病人进行诊所血压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结构。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诊所脉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随着年龄的增大 ,脉压逐渐增大 ,且≥6 0岁组的脉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非杓型”病人各时段的收缩压 /舒张压 (SBP/DBP)、平均动脉压(MAP)均明显高于“杓型”血压者 (P <0 0 1或P <0 0 5 )。年龄越大 ,“非杓型”血压病人的比例越大 ,而“杓型”血压者的比例减少。随着年龄的增大 ,左室肥厚的检出率有增大的趋势 ;随着脉压的增大 ,左室重量指数 (LVMI)、左室舒张末内径 (LVIDD)及室间隔厚度 (IVST)均升高 ,≥ 6 0mmHg组明显高于 4 0~ 5 9mmHg组 (P <0 0 5 ) ,更高于 <4 0mmHg组(P <0 0 5 )。随着脉压的增大 ,左室重构、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的百分比相应增加 ,且向心性肥厚的比例增加更明显 (占 32 6 % )。结论 高血压病人脉压对左室几何构型存在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辉  孙振学  李晓飞 《武警医学》2010,21(3):213-214,217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不同血压节律对左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将5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高血压(dipper hypertension, DHT)及非杓型高血压 (non-dipper hypertension, NDHT)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左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特点.结果 NDHT组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DHT组明显增高(P<0.05); NDHT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均较DHT组显著增加,NDHT组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HT患者较DHT患者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观察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292例高血压患者用动态血压监测,结合心脏彩超观察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脉压及平均夜间收缩压。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左室肥厚与平均收缩压、平均脉压、平均夜间收缩压显著相关,与平均舒张压无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平均脉压、平均夜间收缩压对左室肥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特点及心脏结构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新诊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120例,按照Hcy增高与否分为两组,每组60例,Hcy>10μmol/L的为H型高血压组;Hcy< 10 μmol/L的为非H型高血压组.对两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平均脉压差、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心脏超声各项指标的异同.结果 H型高血压组的24 h平均脉压差、24 h收缩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均显著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LA、LVEDD均较非H型高血压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RA、RVEDD、IVST、LVPWT H型高血压组较非H型高血压组也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差增大,且血压的变异系数增大.H型高血压患者LA、LVEDD均较非H型高血压组增高,提示Hcy可能与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方法评价贝尼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6例,随机分为贝尼地平组26例,厄贝沙坦组30例。分别观察服药前和服药后(8周末)的血压变化及贝尼地平服药前、后的24h,白昼、夜间的动态血压变化。结果贝尼地平组服药8周后SBP和DBP下降(16.9±11.8)和(12.8±9.2)mmHg(P<0.01)。厄贝沙坦组SBP和DBP下降(14.8±10.9)和(11.2±8.7)mmHg(P<0.01)。动态血压资料分析示服用贝尼地平后24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0.62和0.6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贝尼地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压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男女两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不同与致左室肥厚(LVH)的差异。方法 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检查相结合。结果 男性比女性易致LVH,非杓型比杓型易致LVH,男女两性非杓型比杓型易致室间隔肥厚。男性EH无论是否杓型LVH均严重,女性仅非杓型严重。结论 高血压治疗中要特别重视男性血压的控制,女性还应区分是否杓型血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飞行人员动态血压参数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探讨高血压飞行人员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因素,为防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 方法 因高血压住院的53名飞行人员,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高血压(hypertension,HT)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T组),26名;HT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组(HT+ CAS组),27名.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病史询问、体检、血生化指标、动态血压检测及比较. 结果 HT+CAS组的年龄、高血压病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大于HT组(t=2.136~4.913,P<0.05);动态血压中HT+ CAS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 SBP,nSBP)、24 h脉压差(24 hour pulse pressure,24hPP)、昼间脉压差(day PP,dPP)及夜间脉压差(night PP,nPP)均高于HT组(t=2.154~3.315,P<0.05). 结论 年龄、高血压病程、血脂水平、脉压差、夜间收缩压的升高对高血压飞行人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并比较 2 4h平均脉压和诊所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4 33名初诊的轻 -中度高血压病患者 ,所有入选病例测量非同日 3次诊所血压 ,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 2 4h平均脉压水平分为 4组 ,即A组 :2 4hPP <4 0mmHg ;B组 :4 0mmHg≤ 2 4hPP <5 0mmHg ;C组 :5 0mmHg≤ 2 4hPP <6 0mmHg ;D组 :2 4hPP≥ 6 0mmHg。②根据诊所脉压水平分为 4组 ,即A组 :CPP <4 0mmHg ;B组 :4 0mmHg≤CPP <5 0mmHg ;C组 :5 0mmHg≤CPP <6 0mmHg ;D组 :CPP≥6 0mmHg。③根据左室重量指数 (leftventricularmassindex ,LVMI)分为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结果  2 4h收缩压、2 4h平均脉压、诊所收缩压和诊所脉压均与LVMI显著相关 (r =0 .339、0 .2 79、0 .2 2 1、0 .15 5 ,P <0 .0 1) ,并且 2 4h血压参数与LVMI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血压参数 ;收缩压和脉压均表现为左室肥厚组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组 (P <0 .0 0 1) ,而舒张压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左室结构正常组比较 ,向心性肥厚组的平均年龄最大 (5 3.3± 8.7比 4 8.1± 8.6 ,P <0 .0 0 1) ,而且高血压病史最长 (72 .4±10 7.8比 32 .1± 5 5 .2 ,P <0 .0 1)。结论 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左室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远程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高血压共病性失眠的疗效.方法 收集符合JNC-8高血压诊断标准和DSM-5失眠诊断标准的高血压共病性失眠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远程CBTI治疗组(n=53)和常规高血压治疗组(n=53),进行8周治疗,观察8周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下降幅度、睡眠参数及焦虑抑郁状态水平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8周后两组SBP、DBP均下降(P<0.0l),远程CBTI组SBP下降幅度较常规高血压治疗组明显(P<0.0l).在睡眠指标上,治疗8周后,远程CBTI组睡眠潜伏期(44.49 ± 22.75min)、睡眠效率(72.31%±9.15%)、睡眠时间(302.65±43.76min)、焦虑水平评分(17.14±6.45)均较常规高血压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55.50±34.96min、57.70%±11.53%、262.70±50.64min、21.02±6.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程CBTI能有效缩短睡眠潜伏期、改善睡眠效率、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焦虑情绪,同时通过CBT-I优化睡眠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共病性失眠患者的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方法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选择正常高值血压组42例及理想血压组50例,测量腰围、身高、体质量、坐位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WHR);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尿液微量白蛋白(MAU);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与理想血压组相比,UA和MAU含量分别为(337.48±70.58)μmol/L比(257.63±69.42)μmol/L;(3.84±1.62)mg/L比(3.09±0.6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高值血压组的WHR(0.83±0.08)与理想血压组(0.73±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和频域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SSD)分别为(17.3±2.3)%和(13.9±1.8)%;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SD)分别为(13.2±1.7)%和(10.3±1.7)%;非杓型血压的比例分别为26%和8%;收缩压负荷率(SBP-L)分别为(34±21)%和(12±10)%;舒张压负荷率(DBP-L)分别为(32±20)%和(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两组的BMI、FPG、CHO、TG、HDL-C、和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理想血压组比较,正常高值血压组的UA、MAU明显升高;迷走神经张力下降;血压变异性(BPV)、血压负荷和非杓型血压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43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分为杓型、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计算各型患者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重度脑白质疏松患病率均与杓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而非杓型、反杓型分别与超杓型比较有差异,非杓型与反杓型比较无差异。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夜间血压较白昼明显下降的患者对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张美春  王晋明  宋敏  王玉 《武警医学》2004,15(4):263-26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脉压与血压、血压变异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06例年龄大于50岁的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经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以及临床资料,分别按脉压≥50mmHg和<50 mmHg进行分组,比较二组之间的动态血压参数,并对伴和不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组中脉压≥50mmHg比例进行比较.结果高脉压组收缩压水平、白天血压变异明显高于低脉压组,而舒张压水平、夜间血压变异二组之间无差异,在伴靶器官损害的116例病例中,脉压≥50mmHg者占68.9%,明显高于脉压<50mmHg者所占比例,也高于无靶器官损害组,后者仅42.2%.结论(1)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主要与收缩压升高有关;(2)脉压高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白天血压变异大;(3)脉压高与靶器官损伤呈明显的相关,其相关性可能与血压变异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持续性高血压为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降压治疗与认知功能障碍间的关系还未明了,两者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他异常血压形式,如脉压差增大、夜间收缩压偏高、非杓型高血压、血压变异率增加,都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从病理角度,高血压会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引起血管肥厚性重塑并降低血管自我调节能力,引起脑部灌注不足,产生认知功能障碍。从影像学角度,高血压能加重年龄因素对脑部结构的影响,还能使那些不易受到年龄因素影响的区域结构发生改变。横断面研究中降压治疗正相关、负相关、U型3种形式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纵向研究中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作者以高血压(hypertension)、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dysfunction)、降血压药物(antihypertensive agents)为关键词,于PubMed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对高血压、降压治疗、脑部结构改变、血管结构功能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脉压和代表炎症反应的标志物--白细胞计数的关系. 方法选用我院2004年1月~2005年3月住院资料较全的高血压患者156例为观察对象,所有高血压患者均服用1种或2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150/90 mm Hg以下.清晨空腹抽血测定白细胞计数、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于抽血前3 d不同时间测量血压3次,分别取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计算其脉压.并根据脉压分为四组:≥70 mm Hg组,60~69 mm Hg组,50~59 mm Hg组,以及<50 mm Hg组.比较不同脉压组各项指标结果及与脉压的相关性.结果 156例患者均测得各项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不同脉压组性别、年龄、收缩压、白细胞数、尿素氮、肌酐及甘油三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白细胞、血糖、肌苷及甘油三酯是脉压的独立危险因子(P<0.01,P<0.05).结论 脉压升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也升高,脉压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增加可能是通过炎症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脑梗死组和糖尿病非脑梗死组,比较可能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81例患者合并脑梗死占总数的18.1%。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比较,年龄[(70.53±7.79)岁与(60.72±13.03)岁]、糖尿病病程[(130.25±85.77)月与(94.54±92.41)月]、踝肱指数[(0.90±0.23)与(0.98±0.19)]、尿素氮[(6.84±2.49)mmol/L与(6.17±2.21)mmol/L]、糖化血红蛋白[(9.09%±2.41)%与(8.24±1.77)%]及高血压(84.0%与59.1%)、冠心病(63.0%与43.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5.8%与22.6%)、糖尿病肾病(50.6%与31.9%)、下肢动脉斑块(87.7%与70.3%)的合并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P=0.000)、糖化血红蛋白(P=0.027)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为影响2型糖尿病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糖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患者,服用厄贝沙坦3个月,观察服药前后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24 h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并比较超声心动图参数,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变化。结果服药3月后,患者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24 h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IVST、LVPWT、LVEDd及LVMI也呈显著性下降(P<0.01)。结论厄贝沙坦能够降低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抑制心室重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运动201Tl肺/心比值对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运动201Tl肺/心比值对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及其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19例正常对照者.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AD患者,分为3组无高血压、高血压无心肌肥厚和高血压心肌肥厚组.受检者均行运动-延迟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取运动断层显像上的前位显像计算肺/心比值.结果无高血压组(0.43±0.09,t=3.01)、高血压无心肌肥厚组(0.42±0.12,t=2.10)和高血压心肌肥厚组(0.47±0.09,t=4.76)的肺/心比值均较对照组(0.36±0.05,P<0.05~0.01)显著为高,但3组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上述3组单支和多支病变的肺/心比值分别为0.40±0.09和0.46±0.10、0.38±0.11和0.48±0.12及0.46±0.11和0.48±0.10.前2组单支与多支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后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患者肺/心比值≥0.45时对多支病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2%和75%、90%和75%及40%和45%.无高血压组(r=0.402,P<0.01)和高血压无心肌肥厚组(r=0.408,P<0.05)的肺/心比值与半定量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但高血压心肌肥厚组(r=0.114,P>0.05)与半定量评分无相关性.无高血压组(r=-0.413,P<0.01)、高血压心肌肥厚组(r=-0.662,P<0.01)和高血压无心肌肥厚组的肺/心比值(r=-0.408,P<0.05)与早期(E)和晚期(A)充盈速率比值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运动肺/心比值对伴和不伴高血压CAD患者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左室舒张功能异常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对高血压心肌肥厚CAD患者多支病变的诊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药学服务在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药学服务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服药依从性.结果 ①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127.0±9.5)mmHg、舒张压水平(75.8 ±7.0)mmHg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充分依从88例,占88.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学服务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和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连续诊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ECG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105例)及无房颤组(NAF组,104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结果 AF组中阵发性房颤48例,持续性房颤24例,永久性房颤33例。AF组患者的BNP[(198.66±118.85)ng/L与(86.37±66.96)ng/L]与LVMI[(127.19±28.04)g/m2与(83.70±17.23)g/m2]明显高于NAF组(P<0.01)。永久性房颤患者BNP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242.45±134.36)ng/L与(178.95±102.73)ng/L,P<0.05],而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患者BN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hs-CR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患者BNP与患者LVMI、LA、房颤持续时间成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房颤的可能性增大。hs-CRP与房颤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N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之间关系密切。BNP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