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战创伤合并感染是平战时各国面临的棘手问题,无论是人为发生的暴力创伤还是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所致创伤,亦或是战场环境下军事行动所致的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其致死率及致残率均居高不下。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导致战创伤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其对抗生素的抗性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难以控制。近年,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新疗法也有了很大进步,为人类对抗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了思路。本文就近年来平战时各种创伤所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应对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病房装修对减少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提高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效果。方法对比观察病房装修后解放军第159医院烧伤中心2012年3月1日-2013年4月30日收治的421例患者与病房装修前2010年1月1日-2011年10月29日收治的458例患者的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细菌培养结果表明,病房装修前患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率为9.8%,对10种抗菌药物敏感率均小于50.0%,耐药性极高;而病房装修后患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率为6.6%,抗菌药物敏感率均升高,两组对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房装修联合消毒隔离、病房轮流空置及控制抗菌药物应用等措施,能明显降低烧伤病房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数量,提高该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有利于预防烧伤患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院通过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后,多重耐药菌的构成比及变化趋势.方法 我院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引导医护人员掌握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和使用特点,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及早使用敏感抗菌药.收集2010-01至2012-12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住院患者各类标本的多重耐药菌,检测分析.结果 检出的细菌菌株比例略呈下降趋势71.1%~59.3%,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ent organisms,MDRO)的构成比略呈下降趋势2.70% ~2.35%,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O检出率显著降低0.19% ~0.14% (P <0.05).2010-01至2012-12,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均由0.4‰降至0.3‰;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无变化,均为0.2‰.3年间鲍曼不动杆菌的构成比由23.0%降至19.1%,MRSA的构成比由23.7%降至20.4%.结论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可降低多重耐药菌的构成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部门协作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机制,提高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方法成立多部门协作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小组,制定、完善制度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开展多重耐药菌目标监测;采用个案追踪法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就诊全过程进行追踪,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按既定系统评价要素(阶段计划、培训教育、督导执行、项目监测、沟通反馈、改进论证)进行系统追踪;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系统运行优势、风险点,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潜在关注项目。结果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由实施前14.75%上升到22.47%(P<0.05),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由32.96%下降至26.63%(P<0.05)。结论以多重耐药菌目标监测为基础,采取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跟踪检查系统运行的有效性、连贯性,降低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提高了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7.
马兰琼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2):162-163
目的研究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及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4月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作为对照资料,共1214例住院患者,其中男743例,观察对比两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情况。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后的院内感染率(6.17%)低于实施前(1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对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可起到较好预防及控制的作用,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某医院2022年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统计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某医院住院患者送检微生物培养分离出多重耐药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科室隔离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结果该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落实较好,医生开具隔离医嘱、患者一览表贴接触隔离标识、床头悬挂隔离标识、床旁速干手消毒剂配置、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医疗废物正确处置、可复用医疗器械专用、医务人员知晓MDRO患者、消毒剂正确配置、转科通知相关部门、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的依从率均较高。结论医院MDRO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率较高,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医院重点科室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点科室收治患者的痰液、尿液等各类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的接种分离与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2 080株。其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A)最多,为969株,占46.59%;其次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E)、大肠埃希菌(ECO)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病原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CU)、呼吸内科和急诊科病区,其中,ICU占52.45%,呼吸内科和急诊科病区分别占11.92%、9.95%。检出的病原菌分布以G-菌为主,共1 652株,占79.42%,G+菌428株,占20.58%。G-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G+菌对头孢类、哌拉西林、厄他培南、亚胺培南药物素敏感性较高,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结论 MDRO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其中,以G-菌较为多见,且无论是G+菌还是G-菌对常用抗生素均广泛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空军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0例糖尿病足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离病原菌,寻找其中的多重耐药菌;分析病原菌药敏结果和糖尿病足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70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730株,包括G+菌389株(53.29%)、G-菌325株(44.52%)及真菌16株(2.19%);其中,多重耐药菌菌株392株,包括G+菌246株(62.76%)和G-菌146株(37.24%)。多重耐药G+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多重耐药G-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米诺环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入院前抗菌药物应用史、合并骨髓炎、Wagner分级、降钙素原水平、病原菌混合感染为糖尿病足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中G+菌检出率高于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类耐药性并分析其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将临床分离的30株铜绿假单胞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药敏表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比较其相关药敏表型。结果 29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48.4%~100%;296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检出率为100%。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管理效果.方法:在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诊治的ICU病房患者中选取100例,并按照有无多重耐药菌感染予以分组:感染组(n=23)为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未感染组(n=77)为无多重耐药菌感染的ICU病房患者,就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ICU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预防控制管理对策.结果:①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感染组患者的入住ICU时间、抗生素种类、留置导尿时间、入住ICU病房次数、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应用碳青霉素烯类药物、性别七项指标,与未感染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②对上述七个危险因素实施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未感染组之间应用碳青霉素烯类药物、有创呼吸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为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ICU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如ICU病房人数过多、应用碳青霉素烯类药物、置管时间较长、应用多种抗生素等,而采取相应预防控制管理措施,有助于降低ICU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保证患者住院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可疑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菌株败血症抗生素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0—11月本院术后感染发热患者(男9例,女9例)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常规药敏试验测定菌株最小抑菌浓度(MIC),改良Hodge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8株KPN为多重耐药菌株,耐药表型对所有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对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敏感或中介;碳青霉烯酶试验阳性,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试验阳性。药敏试验回报前经验用药抗菌治疗;药敏结果报告后,3例患者药敏结果显示经验用药药物敏感,继续用该药治疗,抗菌治疗7—12d;2例患者合并念珠菌感染;其余13例患者,在药敏结果报告后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3—5d后,白细胞计数、体温即恢复正常。结论对于临床可疑产碳青霉烯酶的多重耐药KPN菌株感染,临床是否可以继续使用该类药物治疗,药敏试验结果仍是主要依据,与碳青霉烯酶(可降解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产生与否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翁劲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3,(5):106-107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的情况越来越严峻,而多重耐药菌逐渐成为医院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暴发流行是指同一病房出现3例相同菌株的感染,一旦出现要关闭病房隔离消毒。大量广谱抗生素使用可以导致耐药菌的产生。我院对5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呼吸科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符合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且两次以上痰培养细菌呈阳性并为同一菌株的2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MDRB组(n=133)与非MDRB组(n=112)。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查阅MDRB珠的药敏情况、机械通气(无创)、吸烟情况、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情况、长期卧床情况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总住院时间>14 d、应用两种以上抗感染药、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无创机械通气、留置胃管、留置尿管、长期卧床、吸烟及基础疾病等是感染MDRB的主要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总住院时间>14 d的患者中,随住院时间的延长,其MDRB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对于存在误吸风险的患者中,早期留置胃管可降低MDRB感染发生率,但随着留置胃管时间的延长,MDRB感染的发生率增高;抗生素种类应用越多,MDRB感染的发生率越高;在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患者中,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使用剂量的增加,MDRB感染的发生率增高,同时,随激素使用时间的延长,MDRB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结论呼吸科患者发生MDRB感染与其危险因素联系紧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存在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应该特别重视,控制其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对于存在误吸的患者,尽早留置胃管,当症状好转后及时拔出胃管,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依据病情尽早拔出尿管,以降低MDRB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岳冬芳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203-204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机制及抗菌药物组合对其的体外抗茵效应。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3年6月分离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共30株,利用脉冲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型。测定抗茵药物单药及组合用药的抑茵浓度,判别药物作用类型。结果30株MDRAB根据PFGE条带分析发现属于同一克隆A。体外联合作用中利福平+多粘菌素B,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协同比例大。米诺环素+利福平,氨苄西彬舒巴坦+妥布霉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有较高的相加作用。有些出现协同拮抗作用。结论30株MDRAB根据PFGE条带分析发现属于同一克隆A,说明为同一克隆株的播散流行。利福平+多粘菌素B存在较高的协同作用,在严重MDRAB感染情况下可以考虑应用。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也有较高的协同作用,部分菌株的试验中有拮抗作用,可能由于存在adeS基因,应用这两类组合时要考虑茵株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0.
王钰铖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4,(3):172-173
背景与目的
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给全世界带来严峻考验,传统的抗菌药物受疗效与毒性所限,需发展新的替代疗法。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能够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在抗感染方面对耐药菌也有效。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O,TBO)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光敏剂,在本研究中笔者比较了它对铜绿假单胞菌MDR菌株及抗生素敏感株的光动力疗效,并探索其杀伤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