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纳米粒是近年来载体研究中的热点。理想的纳米粒载体应有特异靶向性、药物释放可控性,无毒性以及可生物降解等。综述了纳米粒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RNA干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领域,壳聚糖纳米粒以其良好的生物特性而作为基因递送载体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就BNA干扰技术与纳米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及目前常采用的制备壳聚糖纳米粒的方法、影响质粒与壳聚糖纳米粒结合效率的因素、质粒壳聚糖复合物纳米粒转染的影响因素及体外释药行为作一简单的回顾.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包裹抗癌药物表柔比星(EPI)的"隐形"壳聚糖纳米粒,并检测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应用阴离子凝聚法制备负载EPI的PEG化壳聚糖纳米粒(PEG/CS-EPI NPs)和普通壳聚糖纳米粒(CS-EPI NPs),通过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方法表征粒子的形貌和尺寸分布,用MTT法测定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并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法对荷小鼠肉瘤细胞S-180小鼠进行体内抑瘤试验。结果 PEG/CS-EPI NPs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322nm,载药量为13%,包封率74%,抑制细胞增殖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普通壳聚糖纳米粒相比,隐形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更明显。结论 隐形壳聚糖纳米粒较普通壳聚糖纳米粒更适合用于制备化疗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4.
载TK基因聚丙交酯乙交酯纳米粒的制备及有关性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我们构建了含AFP启动子、TK基因和EGFP真核表达载体重组的质粒,并以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的高分子载体材料PLGA包埋制成载自杀基因的纳米粒。结果表明纳米粒形态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68nm,包封率可达80%,该纳米粒能显著提高质粒DNA抵抗核酸酶降解和超声波剪切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载牛血清蛋白的PLGA纳米粒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载牛血清蛋白(BSA)的PLGA纳米粒(NPs),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工艺进行优化筛选,并研究其特性。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二氯甲烷(DCM)和丙酮为有机溶剂,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BSA的PLGA载药纳米粒。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BCA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同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呈大小均匀的球形粒子,平均粒径为219nm,包封率为44.7%;体外释放分初期突释和后期缓释两阶段,其2~28d的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28d末的累积释放量为87.37%。结论以PLGA为载体的BSA纳米粒具有较小的粒径、较高包封率和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6.
聚乙二醇修饰的共聚物纳米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粒作为药物输送载体有很多优势,如可控释,靶向等。但是,由于聚合物纳米粒经静脉经给药后,数秒或数分钟内会被皮网状系统清除而无法普遍应用,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引入亲水性组分聚乙二醇(PEG)对聚合物进行修饰,以避免其被内皮肉状系统摄取。聚乙二醇的引入不仅会影响聚合物纳米粒的生物降解行为,而且会影响药物的释放,体内分布等行为,本文综述了聚乙二醇修饰的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稳定性,载体,体外释药,体内分布,毒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携带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与阿霉素的靶向药物载体,并探讨具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 以复乳法制备包载阿霉素的纳米粒,检测其外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体外释药情况.以耦联剂将阿霉素纳米粒与人源化抗HER2抗体Trastuzumab(Herceptin)耦联成免疫纳米粒,ELISA法检测其免疫活性,噻唑蓝法(MTT)检测其对高表达HER2的肿瘤细胞SKBR3的抗肿瘤效应.结果 构建的阿霉素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 198.2±12.4) nm,Zeta电位为-41mV,包封率为68.6%,体外96h药物释放量达50%.ELISA检测显示免疫纳米粒对肿瘤细胞SKBR3及SKOV3具有免疫活性,而对MCF-7几乎无免疫活性反应.SKBR3的细胞存活率比较显示,免疫纳米粒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分别明显优于阿霉素纳米粒和阿霉素(均P<0.05).结论 免疫纳米粒具有免疫性和靶向性,可有效抑制高表达特异抗原HER2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丹参酮ⅡA纳米球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丹参酮ⅡA纳米球.以用于观察局部灌注后对损伤血管内膜增殖的抑制。通过超声乳化法制备了PLGA包载的、载药量为1.55%土0.016%(mg/mg),平均粒径为119nm的丹参酮ⅡA纳米球,将其和空白纳米粒分别局部灌注于球囊损伤后的兔颈动脉内,对内膜增殖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8d丹参酮ⅡA纳米粒组与空白纳米粒组和动脉损伤模型组相比,内膜面积明显减少(P〈0.01);空白纳米粒组与模型组的内膜面积比较,无明显变化(P=0.302);内膜面积/中膜面积作为内膜增殖指数的指标,丹参酮ⅡA纳米粒组比动脉损伤模型组减少了39.7%。本实验成功地研制了丹参酮ⅡA纳米粒,局部灌注于内膜剥脱后的血管内,不仅证实了其组织相容性,而且显示出良好的局部摄取,以及显著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殖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合成了一种星型的甘露醇引发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PLGA),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纳米制剂用于宫颈癌的治疗.方法 这种新型的共聚物通过开环聚合合成,利用核磁共振仪进行表征.采用改进的纳米沉淀法制备载多烯紫杉醇M-PLGA纳米粒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结果 M-PLGA纳米粒粒径分布较窄,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的摄取水平要高于PLGA纳米粒.载多烯紫杉醇的M-PLGA纳米粒对Hela细胞的毒性显著高于商用的泰素帝和载多烯紫杉醇的PLGA纳米粒,证明星型M-PLGA聚合物作为纳米药物载体优于线型PLGA聚合物;同时,星型M-PLGA的载药量也明显高于线型聚合物.结论 星型M-PLGA共聚物可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用于宫颈癌治疗的纳米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胆固醇基修饰的普鲁兰(CHSP)纳米粒的体外HepG2细胞的摄取机制及亚细胞分布.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TTC)标记CHSP,透析法制备FITC标记的CHSP(FITC-CHSP)自组装纳米粒并进行表征.采用MTT法考察CHSP纳米粒对HepG2细胞的毒性.选用选择性的内吞途径抑制剂氯丙嗪、菲律宾菌素和阿米洛利来研究HepG2细胞摄取CHSP纳米粒的机制.最后,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进行染色,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不同的孵育时间CHSP纳米粒的亚细胞分布.结果 成功合成了FITC-CHSP,且FITC-CHSP能在水介质中自组装成纳米粒,该纳米粒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为(63.0 ±1.9) nm.MTT结果表明CHSP纳米粒对HepG2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内吞抑制实验表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以及巨胞饮途径共同参与了CHSP纳米粒的入胞过程.纳米粒的亚细胞分布实验表明:在研究的孵育时间(4 h)内,并未发现CHSP纳米粒进入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当纳米粒与HepG2细胞孵育30 min时,没有纳米粒定位于溶酶体中,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大量纳米粒分布于溶酶体中.结论 CHSP纳米粒有望成为细胞内递送治疗剂的一种通用载体.  相似文献   

11.
以替莫唑胺为模型药物,硬脂酸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一低温固化法制备替莫唑胺固体脂质纳米粒,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的结构形态、粒径、表面电位、包封率、体外释药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优化处方制备的替莫唑胺固体脂质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平均粒径为65.0±6.2m1,E电位为-37.2mV,包封率为58.9%±1.21%,药物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证明纳米粒确已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其跨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与其生物效应直接相关,研究纳米粒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可揭示其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荧光示踪法研究荧光素标记的PLGA纳米粒与HL60细胞间相互作用,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量分析了纳米粒的入胞进程.结果 PLGA纳米粒与HL60细胞间相互作用具有很强的温度依赖性,其中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机制在纳米粒的入胞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 PLGA纳米粒与HL60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纳米药物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在药物传输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空间.研究细胞对纳米粒的细胞摄取机制,有助于从细胞层次上理解生命体的生理过程和药物的作用机制,掌握细胞治疗的机理;同时也可为构建更加安全有效的纳米药物载体提供依据.综述了纳米粒摄取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在简要介绍纳米粒内吞途径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影响内吞的因素,同时详细介绍了纳米粒内吞途径的常用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作为非病毒基因转染载体,由可降解的高聚物形成的纳米载体目前被广泛由于基因转染,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缓释性,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 目的:制备mPEG-CS纳米粒,探讨mPEG-CS作为Livin shRNA基因转染载体的可行性。 方法: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mPEG-CS纳米粒,利用聚乙二醇对壳聚糖进行改性,通过静电吸附法制备载livin shRNA的基因纳米复合物。Zeta-size分析仪和透射电镜检测空白纳米粒和载livin shRNA的基因纳米复合物的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基因纳米复合物的包封率,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和DNase I酶消化实验验证纳米粒对基因的保护作用。利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基因纳米复合物,转染大肠癌HT-29细胞,考察转染效率。 结果及结论:成功制备出约60 nm的mPEG-CS纳米粒,当纳米粒与基因体积比为3∶1时,得到的基因纳米复合物形较规则,粒径100 nm左右;其包封率为(94.32±0.35)%。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表明纳米粒能够紧密结合DNA,对基因具有良好的基因保护作用。该基因纳米复合物转染大肠癌细胞的转染效率高,持续作用时间长。mPEG-CS纳米粒作为基因转染载体,对基因具有保护作用,能够将livin shRNA重组质粒高效转染入大肠癌细胞,能够在大肠癌细胞内长时间表达,克服了RNA干扰在基因治疗肿瘤中基因作用时间较短的缺点。  相似文献   

15.
背景:紫杉醇是临床常用的广谱抗肿瘤植物药,但其不良反应较多,因此迫切需要合适的载体以减小紫杉醇本身的毒性,同时达到更好的靶向性。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偶联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荷载紫杉醇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鉴定。方法:采用超声乳化和溶剂挥发技术制备白蛋白纳米粒,通过化学交联试剂将表皮生长因子与白蛋白纳米粒偶联,制得表皮生长因子偶联白蛋白纳米粒,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偶联白蛋白纳米粒荷载125I标记紫杉醇,作为实验样品。在白蛋白纳米粒与表皮生长因子偶联白蛋白纳米粒中分别加入100,200,400,800 mg/L的125I标记紫杉醇,进行包封率和载药量检测;检测实验样品、荷载125I标记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的药物释放率;检测实验样品、荷载125I标记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与125I标记紫杉醇的室温稳定性及血清稳定性。结果与结论:荷载125I标记紫杉醇的白蛋白纳米粒组和实验样品组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随着紫杉醇药量的增加,包封率呈现下降趋势,载药量呈现上升趋势。实验样品、荷载125I标记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释药趋势基本相同,表现为包载药物缓慢释放。实验样品、荷载125I标记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的室温稳定性与血清稳定性均高于125I标记紫杉醇(P0.05)。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偶联白蛋白纳米粒荷载紫杉醇具有良好的载药率、释药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磁性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苦参碱纳米粒(M-PLGA-OM-NP)的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子进行评价。方法运用复乳法制备M-PLGA-OM-NP,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并对纳米粒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情况等进行评价。结果纳米粒外观呈规则球形,其平均粒径为146.5 nm,载药量为7.61%,包封率为44.8%。突释后至第72小时,纳米粒维持较稳定的释药速度,累积释放达52.9%。72~240 h,药物释放缓慢,累计释放约为16.6%,体外释放符合Ritger peppas方程lny=1.280 6+lnt。氧化苦参碱药性不受温度影响。结论获得了较满意的M-PLGA-OM-NP制备工艺,其过程简单,粒子性状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改良和优化载基因壳聚糖纳米微粒制作方法.方法 制备具有水溶性的磷酸化壳聚糖(pCS),再将pCS与甲胎蛋白基因的探针按不同比例浓度混合制作纳米粒.测量纳米粒径及电位变化,以及改变溶液pH值对包封率的影响.应用拉曼光谱分析纳米粒荧光强度变化.结果 改良制作纳米粒的方法更简单,粒径(144.6±6.8)nm与常规方法制作纳米粒粒径(153.4±18.9)m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优化条件,pCS与基因探针摩尔浓度比例为2∶1时最理想,改良法制作纳米粒径为(102.6±12.0)nm,zeda电位为(1.45±1.75)mV,包封率为(87.6±3.5)%.纳米材料的表征分析显示pCS与探针可结合形成纳米颗粒,并且包封基因探针.结论 优化微量法制作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方法可行和简单,pCS可包封基因探针.  相似文献   

18.
基因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中极具发展潜力的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的运转载体是基因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尽管病毒载体转染效率很高,但是其免疫源性和安全性等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通过化学反应制备而成的纳米粒作为非病毒转染载体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而提高了基因转染效率。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以聚乙烯亚胺为基础的纳米粒已经成为基因转...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些年来,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逐渐成为了一种热门的药物载体,其是凭借哪些性能具有独特递送药物优势呢?目的:探讨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关键因素。方法:从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合成、成型机制、手性性质、载药释药性能及生物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入手,利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1990-2022年的有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章进行初筛后,保留相关性较高的49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除了模板是合成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重要条件外,表面活性剂及反应温度、酸碱度、搅拌速度、表面活性剂链长、阴阳离子等因素对合成材料的结构也有所影响。在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中,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扭曲孔道使其在载药和递药方面更具优势,如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高孔隙网络结构特性可以增加药物的负载量。一般情况下,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越大,载药量越高。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孔径对药物的晶体结构有抑制作用,可有效改变药物晶型为无定形,从而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何根据药物应用需求精确设计具有手性形貌或手性结构亦或分子级手性的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  相似文献   

20.
丹参酮IIA纳米球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丹参酮IIA纳米球,以用于观察局部灌注后对损伤血管内膜增殖的抑制。通过超声乳化法制备了PLGA包载的、载药量为1.55%±0.016%(mg/mg),平均粒径为119nm的丹参酮IIA纳米球,将其和空白纳米粒分别局部灌注于球囊损伤后的兔颈动脉内,对内膜增殖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8d丹参酮IIA纳米粒组与空白纳米粒组和动脉损伤模型组相比,内膜面积明显减少(P<0.01);空白纳米粒组与模型组的内膜面积比较,无明显变化(P=0.302);内膜面积/中膜面积作为内膜增殖指数的指标,丹参酮IIA纳米粒组比动脉损伤模型组减少了39.7%。本实验成功地研制了丹参酮IIA纳米粒,局部灌注于内膜剥脱后的血管内,不仅证实了其组织相容性,而且显示出良好的局部摄取,以及显著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殖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