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既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一面;又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一面。历代儿科医家根据这一体质学说特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学(?)。一种学派认为是“纯阳之体”;另一种学派则认为是“稚阴稚阳”。众医家对“稚阴稚阳”说无可非议,然对“纯阳之体”说却有两种争议:一者认为此说不妥;一者认为“纯阳之体”说就对小儿某些重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而言,大有独到之处,远较“稚阴稚阳”表达的深刻、广泛、形象。而笔者认为:“纯阳之体”说,首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有“纯阳”与“稚阴稚阳”两种观点。“纯阳”说认为小儿体禀纯阳,阴常不足,病后易化热伤阴,用药主寒凉;“稚阴稚阳”说认为阴阳均未充盛,小儿病后阴阳均易耗损,顾护阳气善用温热助阳之品,小儿疾病的变化及辨证论治与小儿体质有着直接关系,如何正确理解这两种观点,对指导儿科的辨证论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多强调:小儿“纯阳之体”、“热多寒少”、“体禀纯阳,忌用温热”,故临床多用寒凉之剂。笔者认为此说不够全面,忽略了整个机体的统一性。在阴、阳所伤的病例中,往往是阳伤(寒证)重于阴伤(热证),此与小儿生理特点“稚阳”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消长、转化、偏盛偏衰的生理病理变化多端,片面强调“纯阳之体”、“忌用温药”是不对的,应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症认真分析,合理用药。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小儿热证固然较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科对小儿便秘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小儿为“纯阳之体”,又为“稚阴稚阳”的生理病理特点,采用中医辨证施治配合饮食调理治疗小儿便秘52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从量化阴阳的角度认识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医家把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概括为“纯阳之体”或“体禀纯阳”。又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对稚阴稚阳的观点 ,古今医家认识较一致 ,争议不多。但对纯阳之体概念的认识 ,古代医家争鸣较激烈。通过对古医籍中有关论述的分析及运用量化阴阳的方法注释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 ,试图全面认识和理解以上两个概念。1 古代医家对纯阳之体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纯阳之体”最早见于《颅囟经·脉法》 ,书中说 :“凡孩子三岁以下 ,呼为纯阳 ,元气未散。”因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温煦和激发各…  相似文献   

6.
议纯阳     
纯阳理论是祖国医学阴阳学说在儿科领域的体现。“纯阳”二字揭示了小儿在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偏盛的生理状态,同时蕴含着“稚阴稚阳”的说思想,阐明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以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及临床表现特点;并提示了在治疗上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药。纯阳理论对认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防治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儿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由来已久,主要的学术观点有“纯阳”说、“稚阴稚阳”说、“阳有余阴不足”说和“少阳”说等。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实质上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争鸣,它推动了整个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少阳学说是中医儿科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也是中医儿科临床治疗特色理论之一。其思想内涵为小儿阴阳平衡是阳气占据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徐荣谦教授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把"纯阳"和"稚阴稚阴"建立在对立统一的"少阳学说"之中。认为其内容包括纯阳学说、潜涵、稚阴稚阳学说、纯阳而非孤阳等,包括肝肾同源、阴阳和、肝脾和,对少火学说与少阳学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深入探究,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出生到生后一个月的小儿称为新生儿。祖国医学称之为“初生小儿”。关于小儿体质生理的特点,历代医家有不同观点的论述:一谓小儿为“纯阳之体”;一谓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在这些论述中,当然也包括新生儿在内。由于小儿许多疾病的变化特点以及施治措施,均与小儿的体质生理特点有直接关系,故正确认  相似文献   

10.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儿科用药的特殊性,因小儿为“稚阴稚阳、纯阳之体”“阴常不足、脾常不足”,且“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在遣方用药时我们应着眼于维护阳气、顾护阴津、保护脾胃、药取轻灵、慎寒慎热、灵机活用、安全用药、兼顾口感8个要点。  相似文献   

11.
小儿"纯阳"之说最早见于《颅囟经》。小儿"稚阴稚阳"之说,起源于《黄帝内经》。"稚阴稚阳"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小儿时期脏腑、筋脉、气血、骨肉均处于幼小的状态,是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另一方面是说"阴"和"阳"相对比较幼稚,称为"稚阴稚阳",小儿稚阴、纯阳之体,发病后易化热化火。加上小儿饮食方面自我节制能力差,而经常出现饮食停滞、郁而化热的现象。所以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进,郁蒸化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相似文献   

12.
刘弼臣教授行医几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在继承"体禀少阳"学说的基础上,又将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融汇其中,用来揭示小儿生理和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诊疗。现介绍刘弼臣教授应用“体禀少阳”学说临证案例4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3.
郑宏  郑攀 《陕西中医》2004,25(11):1009-1011
通过对小儿体质“四说”(纯阳之体、稚阴稚阳、少阳之体、五脏有余不足 )的形成、发展及“四说”的特点阐述 ,分析“四说”的局限性 ,作用进一步提出对小儿体质研究分类方案的设想 ,介绍了以四说为基础 ,介绍小儿体质差异 ,设立正常、脾胃虚弱、肝肾不足、肾气不足、血虚型 5种体质的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常用"纯阳"、"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作出概括。肖正安先生另辟蹊径以"阴阳有多少"来探究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后世启迪较多,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5.
读历代儿科医籍中,论及小儿体质特点时,有“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两种主要论点,从表面看来,两者似乎矛盾,但细分析其精神实质,并结合临床实践体会,个人认为这两种论点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纯阳之体的论点,最早见于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专书《颅顖经》,它指出:“三岁以内,呼为纯阳。”盖婴儿犹如初生的嫩芽,自出生后以至成人,无时无刻不在  相似文献   

16.
鲁艳芳 《光明中医》2013,(11):2245-2247
小儿体质有"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之体"、"阳有余阴不足之体"和"少阳之体"等,其中以"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之体"的学术争鸣最为突出,影响最大.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高度概括了小儿脏腑娇柔,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均幼稚不足,主要表现肾气未充,筋骨未坚;脾胃薄弱,气血未足;肌肤柔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精神未全.患病时病情易变,治疗须及时、准确.稚嫩之体,用药须中和,调治脾胃最为上.神气怯弱,宜谨调精神,促进其正常的情志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儿,古称“芽儿”,象初生的嫩芽,他们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年龄越小、这些特点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历代儿科医家有关的论述很多,综合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古代医家用小儿生理的“纯阳”和“稚阴稚阳”及病理的“易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本文对通常所说的小儿“肝常有余”的论点从下列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对小儿“肝常有余”的认识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患病之后,易见高热、风动之症,故历代医家提出了“肝常有余”之说,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肝常有余”之说,最早见于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但他的“肝常有余”之说是从病理角度提出来的。笔者认为此说还应是一个生理性的概念。例如明代万全就认为“肝常有余”乃是“本脏之气”。清代陈修园也说:“小  相似文献   

19.
刘弼臣教授行医几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在继承"体禀少阳"学说的基础上,又将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融汇其中,用来揭示小儿生理和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诊疗.现介绍刘弼臣教授应用"体禀少阳"学说临正案例4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小儿外感发热为儿科常见病,多由外感风邪所致,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由于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后“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等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故在治疗上也有其特点。现将笔者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体会介绍如下。1温凉并用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易为六淫所侵。又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后往往寒热互见,或寒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