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术的采收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白术的采收系当白术生长到第二年的霜降至立冬时,术株脚叶枯黄,上部叶变脆,选睛天土干时采挖。剪去枝干须根,除去泥沙,薄摊后及时烘干或晒干。烘干者称“炕术”,晒  相似文献   

2.
王永强 《陕西中医》2012,33(5):523-525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痰饮胃脘痛的疗效。方法: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党参、苍术、半夏、陈皮、生姜、大枣等)治疗痰饮胃脘痛50例。结果:总有效率88%。结论:本方具温阳化气,健脾利水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李滢  杨秀伟 《中国现代中药》2018,20(9):1074-1079
目的:研究麸炒白术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麸炒白术70%乙醇水提取物中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分别为苍术酮(1)、蒲公英萜醇乙酯(2)、白术内酯Ⅶ(3)、白术内酯Ⅰ(4)、双白术内酯(5)、双表白术内酯(6)、杜松脑(7)、白术内酯Ⅱ(8)、白术醚(9)、8-表白术内酯Ⅱ(10)、8-表白术内酯Ⅲ(11)、白术内酯Ⅲ(12)、4R,15-环氧白术内酯Ⅱ(13)、4R,15-环氧-8β-羟基白术内酯Ⅱ(14)、桉叶-4(15)、7-二烯-9α,11-二醇(15)、β-谷甾醇(16)、白术内酯Ⅳ(17)、豆甾醇(18)、葡萄糖(19)、蔗糖(20)。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中药白术中分离鉴定。本文首次报道麸炒白术的系统性化学成分研究。  相似文献   

4.
白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白术别名:于术、冬术、于潜白术.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10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化学成分:根茎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苍术酮 (atracty10ne)、白术内酯A、B(butenolideA,B),另含3-β-乙酰氧基苍术酮,3.B.羟基苍术酮等.性味归经: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相似文献   

5.
徐锡山主任中药师鉴别白术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松洋 《吉林中医药》2003,23(10):45-45
导师徐锡山主任中药师 ,从事中药工作五十余载 ,尤其对中草药的形态鉴别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知识渊博 ,更具独到之处。本文仅以白术为例 ,介绍徐老辨药之经验。白术 ,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phalaKoidz的干燥根茎。因其根干枝叶之形像篆文“术”字故名。主产浙江的嵊州、东阳、盘安、昌化、仙居 ;安徽的歙县、黄山、宁国 ;湖南的平江、德阳和湖北、江西、四川等省。以浙江产量最大 ,是“浙八味”之一。而“浙江术”由于产地不同又可分为於术、杭术、扣子术 (金线术 )、白术 (大山货、小山货 )等。徐老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 ,认…  相似文献   

6.
<正>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性温,味苦、甘,入脾、胃经,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正如《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白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育白术优良品种。方法: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野生浙白术种质资源中选育出优异新品种,测定其农艺性状和品质特征。结果:育成浙白术代表性新品种"浙术1号"[浙(非)审药2014003]。单株选育7年后获得优异株系,经小区评比、区域试验后最终审定成为新品种"浙术1号"。两年区域试验结果为"浙术1号"各项生产指标和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其平均产量3840 kg·hm-2;生育期241~250 d,较对照提早;植株性状一致;抗性优良,成活率76.99%;单个根茎重达72 g,一级品率54.79%,挥发油含量为2.67 m L·(100 g)-1,浸出物为40%。结论:"浙术1号"是浙白术的代表性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为浙白术相关产业的良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 白术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为菊科二年生植物,在提高白术的单产方面,我们公司曾做了许多改进工作,主要经验是: 一、选好、培育好良种:留籽的术选得好坏与否,对术生长得是否健全,产量是否高低有着很大关系。因此,留种的白术株应该是大叶种(又叫圆叶种)并且要选术株高大,分株较多,健壮整齐,无病虫害的术株为好。为防止蜜蜂在采花时将虫害带进花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冠心病疗效。[方法]对60例患者使用苓桂术甘汤(药用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葛根、石菖蒲、甘松、山楂、陈皮),随证加减。2剂/d,水煎服。治疗3~5个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38例,好转14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86.67%。[结论]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冠心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苓桂术甘颗粒中肉桂酸、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的薄层鉴别定性方法及绿原酸类成分、肉桂酸、桂皮醛含量同时测定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制剂中的白术和桂枝;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桂皮醛和肉桂酸的含量。结果:目标斑点清晰、无阴性干扰,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桂皮醛和肉桂酸在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9.46%、93.46%、97.19%、103.70%、102.41%。结论:该薄层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可以有效控制苓桂术甘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伤寒论》中争议较多的方剂之一,对其争议观点众多,主要集中在桂枝和芍药这两个药上,即"去桂还是留桂,去芍还是留芍"。本文遵方有执之观点,即去桂留芍。刘渡舟将本方解读为苓芍术甘汤。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方证,主要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命名之意和方证要义两个方面对此方证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2.
正枳术丸由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张元素所创,载于李杲《脾胃论·卷下》,其药物组成为: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白术(二两),功能"治痞,消食,强胃"[1]。本方实由枳术汤衍化而来,枳术汤首见于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白术二两,枳实七枚)主之。"[2]《难经》载:"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可见枳术汤善治中焦痞积气滞,且枳实倍于白术,药简力捷。枳术丸较枳术汤药效缓和,且白术倍于枳实,补中有散,使补而不滞,散邪不伤正气,攻补兼施,善治中焦虚弱,纳运无力之消化系  相似文献   

13.
RP-HPLC测定苓桂术甘方中肉桂酸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晓红  宋宗华  李秀琴  毕开顺 《中成药》2002,24(10):764-765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苓桂术甘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中肉桂酸的含量.方法Hypersil C18柱,流动相甲醇-乙腈-水-醋酸(1022701.4,v/v),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54nm,选用对二甲胺基苯甲醛作为内标物.结果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2%,RSD=1.9%(n=6),线性范围8.4~168μg·mL-1,r=0.9999.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苓桂术甘方中肉桂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4.
《神农本草经》应反映张仲景时代用药情况,但与宋本《伤寒论》术类药之间存在差异,《神农本草经》术类药作"术",而宋本《伤寒论》术类药则作"白术"。结合汉魏六朝乃至宋代各个时期的本草方书,说明汉代术类药物只有术而没有白术,六朝以后始分苍、白术,至宋代则明确区分苍、白术。宋本《伤寒论》出现白术,固然有宋人臆改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药物分化及品种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于彩娜  窦德强 《世界中医药》2013,8(9):1098-1100
通过系统疏理历代主流本草著作关于白术性味及相关功效主治的记载,对白术性味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白术温热之性和苦、甘、辛味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对温热性、苦甘辛味和白术功效与临床应用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古本草对白术温热性程度的认识存有争议,而且有本草著作认为白术不但有甘苦味,并有辛味。此与现代药典记载有所出入,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6.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人参、葶苈子、泽兰)治疗水气凌心证的心衰患者60例。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本方有较好的改善心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7.
漫话白术     
<正>汉以前,苍术、白术不分。《神农本草经》载术曰:“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名医别录》载术为:“甘,无毒,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术有赤、白两种。”可见白术、苍术的分别,当从陶弘景开始。《本草通玄》说:“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及白术。大抵卑监之土,宜与白术以培之,敦阜之  相似文献   

18.
正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作用,还有利气散血、治腰痛之功效。历代医家对白术治腰痛的作用论述颇多,如《别录》云白术"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利腰脐间血",《本经逢原》曰"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散腰脐间血"。善用白术治腰痛者,代有名家,如东汉张仲景用白术配伍茯苓、干姜、甘草,名甘姜苓术汤治肾着腰痛。清代陈士铎在其所著《辨证录》腰痛门中共载方12首,选药19味,用药频次  相似文献   

19.
9.白术白术是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白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收载,并将其列为上品,当时称为“术”。产于浙江於潜(即今临安县)的称为“於术”,冬天采收的术习惯上也称“冬术”,且质量较优。白术因主产于浙、赣、湘、鄂等地,被美名其为南方人参。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白术有保肝利胆、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以增强人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枳实、白术按不同剂量配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临床量效关系。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STC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枳术低剂量组、枳术中剂量组和枳术高剂量组。枳术低剂量组给予枳实12g,生白术28 g;枳术中剂量组给予枳实21 g,生白术49 g;枳术高剂量组给予枳实30 g,生白术70 g。比较三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性状积分、便秘症状评分(cleveland constipation score,CCS)和便秘患者生存质量估量评分(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quality of life,PAC-QOL)。结果:三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两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随生白术、枳实用量增大,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粪便性状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枳术高剂量组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CCS、PAC-QOL评分低于治疗前,但枳术低剂量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枳术高剂量组CCS、PAC-QOL评分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术3∶7配伍在生白术剂量较大时(枳实21 g,生白术49 g)即能够有效改善STC患者的便秘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而枳实30 g配伍生白术70 g改善程度更明显,临床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