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的变化。方法共检测收入本院的126例患者,其中3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及8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测定血浆D-二聚体。记录患者入院后第1天各项实验室指标、48hRanson和24hAPACHEⅡ评分,了解D-二聚体含量与各项实验室指标、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D-二聚体对照组分别为(0.41±0.02)mg/L,轻症急性胰腺炎组为(0.74±0.14)mg/L,二者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组为(2.69±0.63)mg/L,与对照组及轻症急性胰腺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48h Ranson评分、24h APACHE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9和0.705,P<0.01)结论 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含量和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测定对肝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72例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和72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血浆FDP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FDP及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8.590 8、8.000 0,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纤溶系统功能异常,血浆FDP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纤溶功能状况和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对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36例患者进行均分,各组18例。将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将未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对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内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对参照组入院时、入院后24 h、48 h的D-二聚体含量进行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 0.05)。对比其实验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 h、6 h、24 h的D-二聚体含量,组间数据差异存在(P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对其体内D-二聚体含量进行测定,D-二聚体含量可将溶栓效果予以充分的反映,是判定溶栓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  吕树铮 《中国医药》2008,3(12):814-816
1975年Gaffney等提出将D-二聚体(D-dimer)作为活体内凝血系统激活和纤维蛋白形成的标志。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后稳定的最终产物,其数值可以作为血液循环中纤维蛋白循环的指标并且可作为评价纤溶状态的独立指标。D-二聚体数值可在许多临床情况下升高。D-二聚体  相似文献   

5.
郑莹 《中国医药指南》2014,(15):146-14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金标法定量快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接诊的210例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金标法定量快速测定,用SPS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的所有血浆的D-D水平总体均值比对照组的D-D水平总体均值要高,P<0.05,差异很显著。在所有病例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心肌梗死患者的D-D值要显著大于其他病例以及健康病例,P<0.01,差异很显著。结论血浆D-二聚体金标法定量快速测定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肌梗死最为适用,对于其他的一些血管疾病,胃癌等疾病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血栓患者静脉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ACL TOP 7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测定90例血栓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D-二聚体值.结果:血栓患者组D-二聚体阳性率为92.2%;对照组中D-二聚体阳性率为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以高度的敏感性和阴性预示能力,在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期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状态变化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法检测10例良性手术和10例进展期大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DD含量。结果围手术期血浆DD水平呈动态变化。手术后,2组DD含量比手术前均明显上升,良性手术组于1周左右恢复,大肠癌手术组未恢复(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DD水平,寻找有效手段控制凝血功能异常,对术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预测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它的浓度与血管病变支数成正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与D-二聚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D-二聚体(D-dimer)在卵巢癌诊断和病情监测方面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5例卵巢癌患者及34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并与42例正常健康体检女性进行比较。结果:卵巢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0.01),而卵巢良性肿瘤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病理类型卵巢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病理类型卵巢良性瘤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卵巢癌Ⅱ~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Ⅰ期患者(P<0.01);不同病理分级卵巢癌患者的D-二聚体,由G1~G3级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检测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及肿瘤的进展与分期有着重要的意义,D-二聚体对卵巢癌的实验室诊断有着特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测定83例脑梗死患者和77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836,P<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但能反映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及纤溶活性,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多发伤患者血中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汝斌  李岷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395-3396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D-二聚体。根据AIS-90分类.对多发伤进行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结果:多发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92.7%(217/234),严重多发伤患者(ISS≥25)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高(P〈0.05)。结论:多发伤严重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积极考虑预防微血栓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76例不同病期的高血压患者及45名正常者的血浆,根据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以区分靶器官的损害程度,用ELISA法检测76例高血压患者及45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用完全随机设计多组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dunnet-t法及Student-Newman-Keruls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P〈0.01),各组与标准组之间分析显示(采用dunnet-t法):极高危组、高危组均与标准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采用SNK法、即:Student-Newman-Keruls法):高危组与极高危组均与中危组及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因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较标准组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又与靶器官的损伤有关,因此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高血压病严重程度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凝血过程中,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和肽B,剩余部分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在转谷酰胺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单体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激活纤溶系统,导致纤溶酶的生成和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从而形成一系列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Ⅱ聚体(D-Dimer)就是其特异的降解产物之一,它主要在。肾脏排泄。D-Ⅱ聚体水平升高表明在体内有凝血酶形成及继发性纤溶。在临床上对血栓性疾病、DIG、肿瘤等的诊断及某些疾病的预后评估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交连后再经纤维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的有价值的指标,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对脑梗塞急性期病人及正常人空腹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ROC曲线探讨D-二聚体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早期预测价值及其临界值。方法对159例冠心病患者和49例健康对照者血浆进行D-二聚体测定,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和ROC分析。结果 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AUC)为0.746,标准误0.040,95%置信区间为0.678~0.807,依据Youden指数最大原则,确定其临界值为1.70μg/ml,此时灵敏度为48.43%,特异度为96.55%,阳性拟然比14.04,阳性预测值98.7%。结论胶乳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以1.70μg/ml作为对CHD早期诊断界值比较合适,可以提高临床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液D-二聚体的对病情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心功能的减退,D-二聚体水平增加,D-二聚体与心功能等级呈正相关(F=32.193,均P<0.05)。结论 D-二聚体及心肌损伤指标关系密切,表明炎症与血栓形成及心肌损伤关系密切;D-二聚体与心功能等级密切相关,心功能不全可能是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与D-二聚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AF)发作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将11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房颤发作分为两组:AF组为合并房颤发作组,共37例;对照组为不合并房颤发作组,共79例,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结果 AF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检测D-二聚体在静脉血栓症临床诊断中的实用性。方法本组对396例患者采用希森美康CA1500凝血分析系统,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结果本组396例患者,阳性23例,占5.8%;阴性373例,占94.2%。结论对于可疑静脉血栓症进行D-二聚体检测,阳性者提示存在静脉血栓症,可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阴性者则可排除DVT和PTE,减少不必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分别行常规治疗与HBO治疗,另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对比三组D-二聚体水平以及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HBO组患者痊愈率与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HBO组与常规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10 d后HBO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D-二聚体能够有效反映脑梗死患者疾病的发展与治疗效果,高压氧治疗脑梗死能够取得显著地效果并降低血浆内D-二聚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定量测定水平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照组46例健康体检者和病例组683例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D-dimer定量测定。结果病例组的D-dimer定量测定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 D-dimer定量测定对脑梗死、骨折、心肌梗死、脑出血、肺栓塞、深静脉栓塞、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白血病、妊娠、DIC等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D-dimer定量测定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对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疗效判定及评价预后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