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原发于甲状腺的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临床特点,总结该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PTL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12例PTL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63岁(42~81岁),起病至诊断时间平均5个月(0.5~24个月)。其中1例因咳嗽、憋气就诊,余11例均因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就诊。除1例无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外,其余11例首诊时有7例为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初诊11例行颈部B超,双侧均有结节者9例,肿瘤平均直径3.87 cm。4例经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8例经甲状腺肿物粗针穿刺确诊,病理报告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1例小B细胞淋巴瘤,5例病理证实合并桥本甲状腺炎。除1例MALToma因考虑肿瘤相对惰性,未行化疗,余11例均予化疗。中位生存时间24个月(1~117个月),死亡3例。健在的9例患者中,7例化疗后定期随访肿瘤无进展,1例MALToma甲状腺肿物切除术后未予化疗及放疗,仍带瘤生存,1例仍在化疗中(2周期)。结论:中老年(尤其女性)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出现迅速增大的甲状腺肿物,B超提示甲状腺结节或实质内不均质低回声,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和气管压迫时需高度警惕PTL的可能,对可疑病例适时采用粗针穿刺活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06—2016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诊断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合复查随访资料,回顾性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患者预后,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41例患者,中位年龄57岁(8个月至91岁),男 ∶女=1 ∶2.15,女性多见。40例(97.1%)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其中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1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14例,滤泡型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4例,其他类型少见,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仅占1例。Ann Arbor ⅠE~ⅡE期37例(90.2%),ⅢE~ⅣE期4例(9.8%)。7例(17.1%)淋巴瘤由干燥综合征恶变而来,均为MALT淋巴瘤。平均病期为20.7月,78%的患者以腮腺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不同治疗方案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全部患者均经5~149个月随访,其中9例(21.9%)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84.5%,5年总生存率为8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肿物加速生长史(P=0.005)和肿物有无包膜(P=0.011)为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物有无包膜(P=0.041)影响患者的总生存期。结论:腮腺淋巴瘤绝大多数为B细胞型NHL,MALT淋巴瘤与DLBCL最为常见,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腮腺区局限性肿块,临床上需与腮腺良性肿瘤相鉴别。干燥综合征与MALT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预后比其他恶性肿瘤相对较好,肿物无包膜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PGIL)的临床特征和内镜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经过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PGIL的82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7例,中位发病年龄64岁。统计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内镜特点、病理类型及生存时间。结果 82例患者中,胃淋巴瘤患者54例(65.9%),以累及两个部位(胃窦体)以上最常见,小肠淋巴瘤患者17例,(20.7%),结直肠淋巴瘤患者11例(13.4%)。PGIL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消瘦和消化不良。实验室检查显示,部分患者存在贫血和乳酸脱氢酶升高。PGIL的内镜下表现大多以溃疡性病变为主,也存在隆起性病变及浸润生长性病变;胃肠道黏膜受累时,以黏膜脆性增加最常见。在82例确诊PGIL的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共74例(90.2%),以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最多见;共随访68例PGIL患者,胃淋巴瘤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优于肠道淋巴瘤的患者。结论 PGI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中DLBCL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溃疡性病变是PGIL的主要内镜下表现,且病变黏膜脆性增加,因此内镜医师应仔细辨认病变并多点活检,提高内镜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笔者医院收治的6例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患者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免疫水平和治疗及转归等情况.结果 6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间断性发热、淋巴结肿大;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5例,Burkitt淋巴瘤1例;CD4细胞计数<200/μl者4例,>200/μl者2例;5例行R-CHOP化疗6次,后改为E-CHOP化疗,其中1例后又改为GP,CHML治疗;1例患者CHOP化疗2个周期;化疗期间均有发生不同程度的感染.6例均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死亡2例,好转4例.结论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免疫力低下;HAART联合化疗可使免疫重建,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诊治经验。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胸部CT显示前纵隔肿物,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 水平均明显升高。5例术前接受穿刺活检,诊断为卵黄囊瘤,接受含铂双药或三药方案化疗后行肿瘤扩大切除,其中4例术后继续进行化疗;另2例患者术前未接受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诊断为卵黄囊瘤,并接受含铂方案化疗。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达到R0切除,1例为R1切除。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肺炎和1例肺不张)。3例术后1年内出现肺转移,4例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临床罕见,恶性程度较高,经合理诊治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多浆膜腔积液、Warburg效应为临床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多浆膜腔积液、Warburg效应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1例,男,51岁,因腹痛、腹胀1个月,右侧胸痛7 d入院,行CT、PET-CT、内科胸腔镜检查。通过系统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2010至2016年有关大B细胞淋巴瘤、 large B-cell lymphoma、低血糖、高乳酸、肿瘤、hypoglycemia、 lactic acidosis、 tumor等关键词的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CT检查示胸腔、腹腔积液,超声心动图示少量心包积液;PET-CT示双侧胸膜、腹膜葡聚糖高摄取率;入院后多次血糖检测低于正常,最低至1.17 mmol/L,血乳酸异常升高;胸水乳酸脱氢酶 5 158 U/L,CA-125 3 251 U/mL;胸水细胞学检查见原幼淋巴样细胞;胸腔镜活检病理确诊DLBCL。随之给予化疗3周期,症状缓解。检索文献605篇,共报道3 981例DLBCL,累及1处及以上浆膜腔者108例(2.71%),多浆膜腔累及者30例(0.75%);低血糖、高乳酸血症个案报道15例,均为国外文献报道,15例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3例, 其中DLBCL 4例, Burkitt淋巴瘤3例, T细胞淋巴瘤2例,另有4例未提及淋巴瘤具体分型。 结论 以多浆膜腔积液、Warburg效应为临床表现的DLBCL较少见,胸腔镜检查对多浆膜腔积液疾病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颇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5月甘肃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36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35例行D2根治术(全胃切除6例,其余均为切除远侧胃2/3-3/4),1例行胃空场吻合术;6例Ⅰ期患者术后未行化疗,其余患者均于术后12-14天起行CHOP方案化疗6-8周期;随访6个月至5年,随访到32例,失访4例,2-3年存活率86.7%,5年存活率70.4%。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以上腹疼痛不适和体重减轻为主要症状,CT检查以胃壁增厚为主,胃镜活检多可明确诊断。Ⅰ期患者单纯行D2根治手术治疗;Ⅱ期Ⅲ期患者行D2根治手术+CHOP方案化疗;Ⅳ期患者以化疗为主。预后优于胃癌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胃恶性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5年外科诊治的8例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12~58岁。临床表现反复上腹胀痛5例,消瘦5例,上腹包块4例,恶心呕吐1例,解黑便2例,间断发热1例。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恶性肿瘤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粘膜慢性炎4例。术后病理诊断8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全胃切除术2例,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1例,剖腹探查术2例,术后辅以CHOP方案化疗。肿瘤完全缓解6例(75%),5年生存5例(62.5%)。结论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胃癌,手术联合化疗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1993年6月-2013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经过、治疗方案及预后。按疾病分期及是否接受手术分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1例入院当天因窒息死亡未做治疗,5例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后接受化疗或化疗+放疗,14例接受单纯手术、手术+化疗或手术+化疗+放疗。中位随访期为41(0~131)个月,随访仍未到达终点。3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ma tissue,MALT)患者长期存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ⅠE期2年、5年生存率均为100%(5例),ⅡE期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2.9%(6例)和58.3%(5例),ⅠE期DLBCL患者预后优于ⅡE期患者(P=0.048)。DLBCL中接受手术患者2年、5年生存率均为74.1%(7例),未接受手术患者(不包括未治疗患者1例)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例)和75.0%(3例)。是否接受手术对DLBCL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P=0.804)。结论 MALT患者经过治疗可长期存活,ⅠE期DLBCL患者预后优于ⅡE期。手术对DLBCL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外科手术的干预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淋巴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女性生殖道的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少见,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形态与其他肿瘤相似,因而易致误诊.文中探讨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淋巴瘤(primary female genital system lymphoma, PFGS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9例PFGSL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组织形态并行免疫组化标记,按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 19例女性生殖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年龄34~74岁(平均年龄53岁),以宫颈受累最多见,7例为多部位受累.临床表现多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或阴道接触性出血,部分伴有白带异常、腹痛或腹部包块.19例原发者中15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T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和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各1例.结论 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淋巴瘤好发于老年女性,以宫颈受累多见.病理诊断以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居多,主要应与粒细胞肉瘤、无性细胞瘤、小细胞未分化癌及宫颈淋巴瘤样病变等鉴别.  相似文献   

11.
王劲  周旭  刘瑜  彭翠翠 《重庆医学》2012,41(8):729-731
目的探讨以Hyper-CVAD/MA方案为基础的大剂量强化化疗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采用CHOP方案常规化疗;每2~3个化疗疗程后予Hyper-CVAD/MA方案强化及利妥昔单抗治疗;APBSCT前患者接受预处理,预处理方案为NEAC(12例)、NEAM(8例)及NEAM+TBI(3例)方案;5例弥漫性大B细胞型、1例套细胞型及1例滤泡细胞型(Ⅲb级)患者于移植前加用利妥昔单抗。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患者达到外周血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血小板(PLT)≥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2.8±2.5)、(16.1±4.1)d。随访45~1 092d,15例患者无病生存,5例复发,3例死亡。患者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6.96%(20/23)及65.22%(15/23)。结论以Hyper-CVAD/MA方案为基础的大剂量强化化疗后行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可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例诊断为PB-DLBCL患者行影像学、病理和骨髓细胞学检查,追踪观察治疗效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PB-DLBCL患者均为女性,且具有与乳腺癌相似的临床表现(无痛性乳腺肿块)及影像学表现,1例患者行乳腺肿块切除明确诊断,后给予R-CHOP×4+CHOP×4周期+1次预防性鞘内注射治疗,现治疗结束1年余,随访无复发。另2例近期收治,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确诊,经CHOP×2周期、CHOP×1周期方案化疗,分别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和完全缓解(CR),此2例仍在化疗中,过程顺利。结论:对于以无痛性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应结合其临床资料,若高度怀疑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可以行空心针穿刺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确诊。R-CHOP/CHOP方案化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在早期治疗中行中枢神经系统(CNS)预防可能会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原发于甲状腺的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原发于甲状腺的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过程。方法分析、总结4例原发于甲状腺的恶性淋巴瘤病人的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4例病人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均〉60岁。Ⅰ期3例,Ⅱ期1例。均为B细胞来源。4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2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1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例行肿瘤活检术。化疗方案采用CHOP方案,放疗量44-56GY,中位剂量50GY。结果1例患者放疗后2a死于肿瘤全身广泛侵犯。另3例患者至今仍无瘤生存,生存期分别为4、6及7a。均长期口服甲状腺片,2例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结论原发于甲状腺的恶性淋巴瘤主要为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宜采取综合治疗。年龄及期别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通过回顾临床资料,研究我院32例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Ⅰ期和Ⅱ期患者23例(71.87%)主要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Ⅲ期和Ⅳ期9例患者以化疗为主,化疗方案为标准RCHOP或者CHOP,临床跟踪随访,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含有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组完全缓解率(CR)高于CHOP组,Ⅰ期和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1.23%,Ⅲ、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57.26%。预后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乳酸脱氢酶、分期和预后明显相关。结论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大部分处于早期阶段,预后较好。CHOP或RCHOP+放疗的联合治疗可能是治疗早期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方案,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3例颌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发生于颌骨的非霍奇金淋巴 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3例均发生于上颌骨,早期为无痛性包块,CT表现为溶骨性病变。2例行活 体标本检查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行上颌骨扩大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浆母细胞瘤。颌骨非霍奇金淋巴瘤临 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行病变区组织活体标本检查术并病理检查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瘤(ocular adnexal lymphomas,OAL) 氟-18-脱氧葡萄糖( 18F-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的代谢参数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OAL之间代谢参数的差异。方法 将2012年4月至2020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由病理诊断为OAL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average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ean)、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与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 lesion,TLG)。以18F-FDG PET/CT结果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Ann Arbor分期。根据主要病理类型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代谢参数的差异,并比较所有病例各代谢参数与不同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共计37名初发OAL患者纳入研究。病理分型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 B 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n=13)、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n=12)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nasal type, ENK-TCL, n=7)为主。通过比较上述3组患者各项代谢参数后发现,DLBCL、 ENK-TCL与MALT之间各项代谢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所有37例患者中,不同分期的代谢参数中SUVmax和TLG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各项代谢参数均与疾病分期呈正相关, 其中TLG与MTV的相关性较SUVmax及SUVmean更强。结论 18F-FDG PET/CT各项代谢参数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其中TLG与MTV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报道Evans综合征后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例。该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病史7年,乙肝后肝硬化病史1年余,确诊为Evans综合征后经糖皮质激素、COP方案治疗,最终以脾切除治疗缓解。2年后出现颈部首发的淋巴结肿大,胸部CT示两肺结节状阴影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CHOP方案化疗后淋巴结明显缩小。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本例报道发现Evans综合征伴发NHL罕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年龄较大,部位多以结外为主,病理分型B细胞型较多,两病发病间隔时间较长,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异常和(或)化疗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监视失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