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邢台市男性煤炭工人睡眠与肾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为男性煤炭工人的肾脏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收集河北省邢台市2家煤炭公司的3 774名井下男性煤炭工人的问卷和血生化指标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倒班、睡眠时长和失眠或睡眠评分与肾功能异常的关系。  结果  男性工人的肾功能异常检出率为5.3%,倒班、睡眠时长≤5 h、失眠的工人占比分别为63.2%、4.0%及10.0%。调整年龄、睡眠时长、倒班状态、失眠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现在倒班(OR=1.557, 95% CI: 1.078~2.250, P=0.018)、睡眠时长≤5 h(OR=1.886, 95% CI: 1.005~3.540, P=0.048)、有睡眠问题组(OR=1.810, 95% CI: 1.286~2.546, P=0.001)与肾功能异常的联系减弱,失眠与肾功能异常联系无统计学意义(P=0.279)。根据倒班状态进行分层分析,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发现,现在倒班的煤炭工人肾功能异常患病风险随睡眠评分等级的增加而增加(P趋势=0.001)。  结论  每天睡眠时长≤5 h、现在倒班与男性煤炭工人肾功能异常独立相关,且睡眠问题越严重,肾功能异常的患病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睡眠时长与不同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以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生化检测。睡眠时长作为分类变量,分为睡眠时长≤ 5 h/d(< 5.5 h/d)、6 h/d(5.5~6.5 h/d)、7 h/d(6.5~7.5 h/d)、8 h/d(7.5~8.5 h/d)、≥ 9 h/d(≥ 8.5 h/d),依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对IS进行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睡眠时长与不同IS亚型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6 370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8.34±9.37)岁。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行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和健康状态后,与睡眠时长为7 h/d的相比,睡眠时长≤ 5 h/d的患IS、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和不明原因型卒中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75倍(95%CI:1.42~2.15,P < 0.001)、1.98倍(95%CI:1.46~2.70,P < 0.001)、5.73倍(95%CI:3.34~9.83,P < 0.001)和4.43倍(95%CI:1.86~10.53,P=0.001)。然而,睡眠时长8 h/d和≥ 9 h/d仅在IS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中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睡眠不足与IS、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和不明原因型卒中风险增加有关,而睡眠过长仅与IS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生活方式及其变化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联。  方法  纳入东风-同济队列2008―2010年7 671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生活方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联。  结果  校正混杂因素后,生活方式评分增加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风险的降低均有剂量反应关系。与基线生活方式评分0~1分组相比,>4分组的SBP、DBP和平均动脉压分别降低4.03、2.25和2.84 mm Hg,新发高血压的OR值为0.68(95% CI: 0.52~0.88)。且每增加1分,高血压发生风险降低9%(OR=0.91, 95% CI: 0.87~0.95)。而从基线至2013年随访5年间生活方式评分维持在>3的个体,其新发高血压风险的OR值为0.61(OR=0.61, 95% CI: 0.47~0.80),但是从基线0~2分提高至随访>3分并不能降低高血压风险(OR=0.87, 95% CI: 0.54~1.40)。  结论  中老年人群尽早并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防控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倒班、平均睡眠时间及其联合作用对钢铁工人肝功能异常的影响,为保护钢铁工人肝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某钢铁公司6 907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 并收集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进行分析。  结果  肝功能异常的检出率为18.0%,且男性高于女性(19.2% vs. 5.1%)。调整混杂因素后,倒班年限和肝功能异常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倒班和平均倒班频率>7夜/月患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增加1.24倍(OR=1.24, 95% CI: 1.04~1.49)和1.29倍(OR=1.29, 95% CI: 1.07~1.56)。以倒班状态分层,在倒班工人中平均睡眠时间较短(≤5 h/d)和较长(>7 h/d)患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增加1.19倍(OR=1.19, 95% CI: 1.01~1.43)和1.22倍(OR=1.22, 95% CI: 1.02~1.44)。且平均睡眠时间较长或较短均与倒班存在正向相乘的交互作用。根据平均睡眠时间分层后,平均睡眠时间>5~7 h/d的各倒班指标与肝功能异常的联系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倒班工作和睡眠时间较长或较短联合作用会增加钢铁工人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倒班工作对肝功能异常的独立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叶盛  杨月  刘辉  刘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1015-1018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视屏时间、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选取南京市城区5所中学、郊县3所中学共2 010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中学生视屏时间和睡眠时间,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评价抑郁症状。  结果  27.71%(557名)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CES-D≥16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 h/d(OR=1.90,95%CI=1.53~2.37)、睡眠时间 < 7 h/d(OR=2.54,95%CI=1.88~3.42)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按视屏时间分层分析发现,睡眠时间 < 7 h/d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在视屏时间>2 h/d组(OR=2.46,95%CI=1.64~3.71)高于视屏时间≤2 h/d组(OR=2.35,95%CI=1.51~3.65)。  结论  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视屏时间长、睡眠时间少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相关。应重点关注视屏行为和睡眠不足联合暴露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成年人睡眠模式的特征,并探讨睡眠模式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参加体检的5 666名广州市职工的生活方式调查和体检资料。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对人群睡眠的潜在模式及分布特征进行探索性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模式与DM的关系。  结果  LCA识别出5种睡眠模式,分别为“睡眠时间过短伴失眠”(类别1,5.6%)、“睡眠不足伴日间功能轻度减退”(类别2,20.4%)、“睡眠状况良好”(类别3,47.7%)、“睡眠不足伴日间功能障碍”(类别4,4.7%)、“睡眠不足伴夜间睡眠质量差”(类别5,21.6%)。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类别3相比,类别1(OR=2.28,95%CI:1.51~3.43,P<0.001)、类别4(OR=2.48,95%CI:1.54~4.00,P<0.001)和类别5(OR=1.31,95%CI:1.01~1.71,P=0.045)人群罹患DM的风险升高。  结论  成年人群的睡眠因素之间存在关联,并表现为不同的睡眠模式;不良睡眠模式可增加DM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8所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6 298名,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简版)》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检出阅读障碍儿童174名, 检出率为2.76%。阅读障碍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37.36%)高于非阅读障碍儿童(18.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4, P < 0.01)。与非阅读障碍儿童相比, 阅读障碍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升高(OR=2.65, 95% CI=1.87~3.75, P < 0.01)。母亲每天与儿童相处时间的长短也是儿童抑郁的影响因素之一, 母亲每天相处时间≥3 h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相处时间 < 1 h儿童降低(3~4 h: OR=0.54, 95% CI=0.36~0.81;5~6 h: OR=0.51, 95% CI=0.34~0.78;≥7 h: OR=0.47, 95% CI=0.32~0.69, P值均 < 0.01)。  结论  阅读障碍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 增加母亲每日的陪伴时间有助于预防儿童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中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8-2019年"神经系统疾病专病社区队列研究"基线调查的≥ 55岁中老年人11 931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方式、食物摄入频率、疾病史、睡眠时长等;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得到BMI;根据老年抑郁量表(GDS-30)筛选是否患有抑郁症状,分别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 55岁中老年人群中,自报睡眠时长不到7 h者占17.79%,自报睡眠时长≥ 9 h者占16.84%,抑郁症状检出率为7.95%。在调整了地区、年龄、性别等因素后,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呈U形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睡眠7~8 h相比,睡眠时长为≤ 5 h、6 h和≥ 9 h的≥ 55岁中老年人患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前者的1.749倍(95%CI:1.279~2.392)、1.284倍(95%CI:1.021~1.615)和1.260倍(95%CI:1.033~1.538);女性睡眠时长≤ 5 h、6 h和≥ 9 h患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前者的2.115倍(95%CI:1.473~3.038)、1.605倍(95%CI:1.213~2.123)和1.313倍(95%CI:1.011~1.705);55~64岁中老年人睡眠时长≤ 5 h和≥ 9 h患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前者的1.806倍(95%CI:1.014~3.217)和1.478倍(95%CI:1.060~2.061);65~74岁老年人睡眠时长≤ 5 h患抑郁症状的风险是前者的2.112倍(95%CI:1.327~3.3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 75岁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睡眠不足或过长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独立相关,二者呈U形关联,尤其要关注女性和55~64岁的中老年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流行现状,探讨成年人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使用频数和百分比对超重肥胖进行一般统计描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探讨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长与成人超重肥胖的相关关系和非线性关系。结果 本研究纳入有效样本20 955人,超重肥胖率、有午睡习惯率和夜间睡眠不足率分别为38.8%(8 137/20 955)、61.1%(12 806/20 955)、20.4%(4 279/20 955)。控制混杂因素后,相较于不午睡,午睡30~<60 min(OR=1.105)、60~<90 min(OR=1.143)、≥90 min(OR=1.207)与超重肥胖发生存在关联;相较于夜间睡眠时长7~9 h,夜间睡眠时长<7 h与超重肥胖发生存在关联(OR=1.168)。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结果显示,午睡时长30 min和夜间睡眠时长8 h为临界点,午睡时长>30 min、夜间睡眠时长<8 h与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升高相关。性别分层结果显示,男性在午睡3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描述中国藏族非吸烟人群被动吸烟暴露与失眠症状的分布特征,探究被动吸烟暴露与失眠症状的关联程度。  方法  基于“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项目2018年5月―2019年8月在拉萨市调查的7 737名藏族居民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和边际结构模型分析被动吸烟暴露与失眠症状的关联,并比较该关联在不同年龄、性别、BMI、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组别之间的差异。  结果  调查人群中被动吸烟暴露率为22.50%,失眠检出率为33.67%。利用倾向性评分均衡潜在混杂因素后,被动吸烟暴露组发生失眠症状的风险为非被动吸烟暴露组的1.24倍(OR=1.24, 95% CI: 1.14~1.34);年龄≥50岁(OR=1.25, 95% CI: 1.01~1.54)、男性(OR=1.60, 95% CI: 1.17~2.18)、超重(OR=1.24, 95% CI: 1.05~1.47)、有过1次负性生活事件(OR=1.46, 95% CI: 1.01~2.10)和中等社会支持(OR=1.46, 95% CI: 1.12~1.92)人群被动吸烟暴露与失眠有显著关联。  结论  在藏族非吸烟人群中被动吸烟暴露是失眠的危险因素,应该采取相关降低被动吸烟暴露的干预措施去促进人群睡眠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sycteinemia, HHcy)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5月―2014年6月在湖南省抽取长沙、株洲、岳阳、衡阳、永州、湘西6个样本地区,再将每个样本地区随机抽取城市和农村各2个社区,共24个社区中所有30岁及以上且常住5年及以上共5 258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超重/肥胖和HHcy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并分析相加模型和相乘模型交互作用。  结果  具有完整数据的4 012名对象中,患高血压者1 538例,高血压患病率为38.3%;有39.3%的居民超重/肥胖,有35.1%的居民患HHcy。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饮食和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为非超重/肥胖者的2.801倍(OR=2.801, 95% CI: 2.407~3.261),HHcy患者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为Hcy正常者的3.488倍(OR=3.488, 95% CI: 3.000~4.055),超重/肥胖且HHcy患者高血压患病风险为非超重/肥胖且Hcy正常者的10.205倍(OR=10.205, 95% CI: 8.120~12.826)。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及HHcy的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交互作用归因比和交互作用指数分别为5.218(95% CI: 3.213~7.222)、0.527(95% CI: 0.420~0.634)和2.415(95% CI: 1.848~3.156),即超重/肥胖和HHcy对高血压患病具有相加交互作用。本研究未发现超重/肥胖和HHcy之间对高血压患病的相乘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OR=1.246, 95% CI: 0.920~1.688)。  结论  超重/肥胖和HHcy均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且两者的相加交互作用增加了患高血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对象为1997—2011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6轮调查中膳食及腰围数据完整的7~17岁的儿童青少年。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标准判定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结果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29, 95% CI: 1.12~1.48);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47, 95% CI: 1.19~1.82);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OR=0.75, 95% CI: 0.64~0.87)与≥65%组(OR=0.68, 95% CI: 0.58~0.80)都降低了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男生蛋白质供能比≥15%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与女生相比更大(OR=1.78, 95% CI: 1.31~2.41, 交互作用P=0.012)。   结论  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中,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会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孕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及其临床亚型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1日—2016年9月30日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861例PE孕妇作为病例组,7 987例非PE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家族史及孕期膳食摄入情况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对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的影响。  结果  调整孕妇年龄、文化程度等影响因素后,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80, 95% CI: 0.64~0.99)、孕晚期达到Q3水平(OR=0.78, 95% CI: 0.63~0.97)会降低PE的发生风险。按照孕前BMI进行分层后,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73, 95% CI: 0.55~0.96)、孕中期达到Q3水平(OR=0.71, 95% CI: 0.54~0.93)、孕晚期达到Q3水平(OR=0.67, 95% CI: 0.51~0.88)是PE的保护因素。进一步探讨不同孕前BMI孕妇膳食维生素C摄入与PE临床亚型的关系后发现,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孕晚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66, 95% CI: 0.47~0.93)会降低晚发型子痫前期(late-onset preeclampsia, LOPE)的发生风险。  结论  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Q3水平的膳食维生素C摄入可降低PE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对于LOP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宜昌市抑郁症与患带状疱疹风险的关系。  方法  根据中国宜昌市健康大数据,选取在2018年9月30日-2019年9月30日期间经临床医生诊断为带状疱疹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按年龄(组距为10岁)和性别进行1∶4匹配其他就诊者作为对照组。按就诊日期先确定抑郁症暴露,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抑郁症与患带状疱疹风险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5 370例病例,匹配21 480例对照,年龄为56(43, 67)岁,病例组男性2 533例,占47.17%,对照组中男性10 132例,占47.17%。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病例组抑郁症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是非抑郁症患者的1.697倍(OR=1.697, 95% CI: 1.089~2.643, P=0.019);在女性、就诊年龄 < 50岁和≥70岁人群中抑郁症与患带状疱疹有关联,OR值分别为1.983(95% CI: 1.124~3.498, P=0.018)、2.213(95% CI: 1.059~4.629, P=0.035)和2.738(95% CI: 1.264~5.929, P=0.011)。  结论  抑郁症会增加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尤其是女性以及年龄在5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人群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睡眠、肥胖的联合作用对中老年人功能损失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数据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睡眠、肥胖对功能损失的联合作用。结果 以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正常+夜间睡眠6~<8 h组为参照,腹型肥胖+夜间睡眠0~<4 h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1.655,P<0.001)。以WC正常+午睡0~<30 min组为参照,腹型肥胖+无午睡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3.360,P=0.008)。以非全身性肥胖+夜间睡眠6~<8 h组为参照,全身性肥胖+夜间睡眠4~<6 h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2.359,P<0.001)。以非全身性肥胖+午睡0~<30 min组为参照,全身性肥胖+午睡30~<90 min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1.905, 95%CI:1.237~2.933,P=0.003)。结论 夜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脉压(pulse pressure, PP)与肾功能下降的关系。  方法  以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46 605例中老年人(≥45岁)为研究对象,按其PP水平分为四组(< 40 mm Hg、40~ < 50 mm Hg、50~ < 60 mm Hg、≥60 mm Hg),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PP与肾功能下降的关联。  结果  本研究46 605例中老年人年龄为54(48, 60)岁,肾功能下降者占27.37%(其中轻度占26.45%,中重度占0.92%)。与同年龄人群对照组相比,PP < 40 mm Hg和PP≥60 mm Hg组中老年人发生肾功能下降的风险分别升高11%和28%;按年龄分层后,45~ < 60岁中年人仅PP < 40 mm Hg组发生肾功能下降的风险升高13%(OR=1.13, 95% CI: 1.05~1.22),≥60岁老年人PP为50~ < 60 mm Hg和PP≥60 mm Hg组发生肾功能下降的风险分别升高12%(OR=1.12, 95% CI: 1.02~1.24)和66%(OR=1.66, 95% CI: 1.48~1.86)。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提示PP与肾功能下降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关系,中年人PP < 42 mm Hg,老年人PP>55 mm Hg时肾功能下降风险增加。PP与肾功能下降程度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中年人仅PP < 40 mm Hg组发生肾功能轻度下降的风险升高13%(OR=1.13, 95% CI: 1.05~1.22);老年人PP为50~ < 60 mm Hg组发生肾功能轻度下降的风险升高11%(OR=1.11, 95% CI: 1.01~1.23),PP≥60 mm Hg组发生肾功能轻度和中重度下降的风险分别升高61%(OR=1.61, 95% CI: 1.43~1.81)和179%(OR=2.79, 95% CI: 1.94~4.02)。  结论  PP对肾功能下降及下降程度发生风险的影响在中年人和老年人中并不相同,应特别关注PP减小的中年人和PP增大的老年人的肾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我国成年人睡眠状况与抑郁的关联,为居民抑郁的防控提供科学合理依据。方法 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数据库,获取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健康与生活方式等信息,纳入有效样本20 384例,使用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探讨睡眠与抑郁的关系。结果 成年人抑郁检出率为16.2%,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长与抑郁发生呈J型相关和U型相关;午睡时长<30 min(OR=1.220,95%CI:1.090~1.366)、夜间睡眠时长<7 h(OR=1.727,95%CI:1.572~1.898)、>9 h(OR=1.228,95%CI:1.050~1.436)与抑郁发生高风险相关;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午睡时长<30 min的抑郁发生风险,女性高于男性,18~44岁人群高于≥60岁人群;男性在夜间睡眠时长<7 h的抑郁发生风险高于女性,女性在夜间睡眠时长>9 h与抑郁发生高风险相关,男性无统计学差异;在夜间睡眠时长<7 h抑郁发生风险,18~44岁、45~59岁高于≥60岁;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与中短期死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来自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的数据。分析样本包括37 173名CLHLS项目历次调查中的新人群,生存结局来自研究对象2~4年后首次跟踪随访调查结果。失能情况是通过ADL能力量表进行测量。计算ADL总分并进行分组之后,本研究通过多种统计建模策略,探讨不同失能水平对老年人死亡的影响。  结果  调整人口学、健康行为、膳食摄入特征等混杂因素后,ADL总分人群死亡风险存在着统计学关联(RR=1.09, 95% CI:1.08~1.09, P < 0.001)。以6分组作对照,得分高于6分组的人群发生死亡的风险增加69%(RR=1.69, 95% CI:1.65~1.74, P < 0.001)。以正常组作为对照组,低级失能组和高级失能组的人群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52%和92%(RR=1.52, 95% CI:1.47~1.56, P < 0.001; RR=1.92, 95% CI: 1.86~1.97, P < 0.001)。  结论  基于CLHLS样本发现,失能会增加老年人发生死亡的风险,短期随访、低年龄段的失能老年人发生死亡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国6省18~75岁人群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检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于2018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6个省12个县、区中抽取2 693名18~75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24 h尿液收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2 607名研究对象中,共检出234名MAU患者,MAU的检出率为8.98%(95% CI: 7.91%~10.14%)。男性、50岁及以上、吸烟、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群的MAU检出率分别为10.48%、11.91%、10.94%、14.82%、16.85%和23.21%,高于相对应人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无高血压、无糖尿病和体重正常人群相比,高血压患者(OR=2.843, 95% CI: 2.093~3.862)、糖尿病患者(OR=2.453, 95% CI: 1.626~3.702)和肥胖人群(OR=1.941, 95% CI: 1.338~2.815)发生MAU的风险较高(均有P<0.001)。  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与MAU的发生有关,应重视这些人群的MAU早期筛查,以预防和延缓肾脏损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