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早期应用氨甲环酸预防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出血病灶增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52例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合并颅内出血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其中实验组患者予以氨甲环酸注射并8 h维持,对照组患者予以安慰剂治疗; 通过入院时和治疗后24 h的头颅平扫CT比较2组患者颅内血肿的改变,并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总住院天数和平均ICU住院天数较短,分别为[(13.4±6.2)d vs(21.8±7.6)d,P<0.001]和[(6.9±2.3)d vs(10.2±3.5)d,P=0.025]; 治疗后实验组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1.5% vs 34.6%,P=0.048); 实验组原发血肿体积减少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3.1% vs 34.6%,P=0.005); 氨甲环酸治疗是减少患者血肿体积(RR=0.45,95% CI=0.34~0.49,P=0.005)和降低手术治疗率的保护性因素(RR=0.65,95% CI=0.44~0.92,P=0.035); 实验组患者在观察期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早期使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减小血肿体积并预防再次出血可能,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的机制复杂,致栓原因多,与临床联系最为密切的有各种有创操作、卧床、不规范使用脱水药、止血药。因此,本实验选用甘露醇和氨甲环酸,对青紫蓝兔进行药物治疗,通过观察动物血液流变学和病理学改变,探讨大剂量甘露醇、氨甲环酸对兔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服氨甲环酸对混杂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混杂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22例,全组病例均行头颅CT平扫确诊。所有患者均口服氨甲环酸250mg每日3次,治疗1~3月,随访4~6个月。比较患者用药前后血肿量的变化,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头颅CT的演变过程。结果有效16例(72.7%),无效4例(18.2%),失访2例(9.1%)。16例(72.7%)在治疗1个月后,头疼、肢体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有改善,3个月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头颅CT示血肿明显吸收。3例因口服药物3~4周后临床症状加重收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继续口服氨甲环酸,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1例在服药1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肿大部分呈低密度影,血肿吸收减少,后因消化道不适停止服药。2例分别在服药8周及12周后失访。结论口服氨甲环酸保守治疗混杂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同时可减少混杂密度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治疗的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交通、建筑事故及暴力犯罪的增加,颅脑损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急性创伤,属于创伤学中危害较大的疾病。据统计,颅脑损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的第2位,但致残率则处于第1位,美国每年死于创伤15万人中,多半数以上为颅脑伤,而英国死于颅脑伤的则占创伤的2/3。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是临床救治的重点和难  相似文献   

5.
随着交通、建筑事故及暴力犯罪的增加,颅脑损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急性创伤,属于创伤学中危害较大的疾病。据统计,颅脑损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的第2位,但致残率则处于第1位,美国每年死于创伤15万人中,多半数以上为颅脑伤,而英国死于颅脑伤的则占创伤的2/3。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环池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环池在颅脑损伤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136例颅脑损伤患者CT的环池变化,分析预后及其临床意义。结果Ⅰ型:环池无变化,20例中死亡1例;Ⅱ型:环池部分变窄,44例中死亡5例;Ⅲ型:环池部分闭塞,38例中死亡14例;Ⅳ型:环池完全闭塞,34例中死亡23例。结论环池变化对颅脑损伤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动态观察环池的变化利于准确施治及正确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背景: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凝胶为软骨缺损组织工程完全再生修复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方向,其降解速度的调控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的:在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凝胶中引入不同浓度的抑肽酶和氨甲环酸,观察其对纤维蛋白凝胶支架降解速率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实验,于2008-02/08在广东省构建与检测实验室进行。 材料: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及氯化钙制备纤维蛋白凝胶。 方法:取3周龄新西兰幼兔的关节软骨制取软骨细胞,体外单层培养、扩增后植于标准纤维蛋白凝胶支架和改良纤维蛋白凝胶支架(加入抑肽酶7 500,12 500,17 500 MIU/L及氨甲环酸15,20,25 g/L复合液)上,进行体外培养、扩增6周。 主要观察指标:支架降解情况。 结果:支架细胞复合物体外培养3周时,标准组已完全崩解,改良各组体积尚不到原来1/2。培养6周时仍能保持其一定的外形,具有一定的厚度及弹性。不同浓度的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在体外环境下均显著地减缓了纤维蛋白胶的降解速度,低于1 2500 MIU/L的抑肽酶和20 g/L氨甲环酸对软骨细胞的繁殖、表型的维持、基质的分泌无明显不良影响,而高于此浓度的抑肽酶和氨甲环酸的加入明显抑制了细胞的增殖、表型的维持和基质的分泌。 结论:通过调节纤维蛋白凝胶中抑肽酶和氨甲环酸的含量,可实现对纤维蛋白凝胶降解速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当今我国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已经超过 10 0 / 10万人口。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 ,总死亡率一直保持在 30 %~ 5 0 %左右。颅脑损伤领域内仍存在许多亟待进一步解决的课题 ,很多问题国内外仍存在许多争议 ,结论大相径庭的研究报告不时见诸于各种学术刊物。因此 ,深入研究颅脑损伤后各种病理生理变化 ,不断提高和改进颅脑损伤的规范化救治措施 ,是神经外科医生在新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解决临床问题的一个新体系 ,近年来在临…  相似文献   

9.
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日益提高,严重的颅脑损伤极大威胁国民健康水平.急性颅脑损伤后7d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内压(ICP)增高,控制ICP是急性颅脑损伤处理的重要前提.ICP监测可迅速及准确地反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力情况,有效反应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现已广泛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ICP监测技术主要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无创性ICP监测具有低感染率等一系列优势,有创性ICP监测虽有感染、出血等风险,但由于其能直观反映ICP变化,故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ICP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协助诊断、为治疗提供量化依据以及判断预后等重要作用.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地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鼻肠管置入肠道的不同位置行肠内营养对肝功能的损害,从而选择最佳置入位置。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采用胃镜辅助下放置鼻肠管,A组鼻肠管放置到Treitz韧带以下,B组鼻肠管放置到Treitz韧带以上,观察2组对肝功能的损害,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置入鼻肠管1周测肝功能,A组AST、ALT、AKP、D-BIL、T-BIL、TBA较B组明显升高(P<0.05),而TP、γ-GT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鼻肠管置入到Treitz韧带以上对肝功能损害更小且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09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PHI分为PHI组(59例)和无PHI组(35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BI后发生PHI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409例TBI患者中,发生PHI的患者为59...  相似文献   

12.
CT环池影像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瞳孔改变、脑干反射、创伤后低血压、低氧血症等。目前 ,CT扫描已作为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检查 ,对预测患者的预后和指导医生作出正确的判断能提供重要信息。我们对 13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CT扫描征象中的环池状态和中脑变形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关系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 :2 0 0 1年 3月至 6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 132例 ,男性 96例 ,女性 36例。年龄最小为 5岁 ,最大为84岁 ,平均 2 6 .9岁。车祸伤 91例 (6 8.9% ) ,坠落伤 2 1例(15 .9% ) ,其他 2 0例 (15 .2 %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采用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A组)及急诊护理干预组(B组)。A组由当班护理人员行常规护理救治措施,如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并抽血;配合医生气管插管等。B组由2人组成的护理小组实施急诊护理抢救,高年资的责任护士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以及配合医生气管插管,而辅助护士行建立静脉通道并抽血,遵医嘱及时给药并其他护理。比较两种护理实施过程中患者急诊科救治时间、急诊救治预后、急诊护理满意度、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2组患者急诊科抢救时间比较,A组显著长于B组(P0.05);B组急诊救治预后明显好于A组(P0.05);B组急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A组(P0.05);2组意外时间发生情况比较,B组明显少于A组(P0.05);B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结论急救护理能缩短急诊抢救时间,显著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GF治疗.对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及伤后6个月康复期生活质量(KPS)评估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GCS评分从治疗第14天起明显好于对照组,伤后6个月随访KPS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未观察到与NGF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NGF能够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选取我科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间收治的104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创伤后首次与第二次CT结果,根据是否有进展性出血分为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组( 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 PHI)与非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组(non-PHI).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颅内压(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入院时血糖、凝血指标、CT检查时间与PHI的关系,以及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颅脑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从整体水平对蛋白质进行研究的一门重要学科,颅脑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它揭示了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多种蛋白质的改变及翻译后修饰的变化。采用高通量蛋白质组技术,研究颅脑损伤后的整体蛋白表达变化,有可能为颅脑损伤的监测和治疗提供新的靶标,对于判断颅脑损伤程度、评估预后、调整治疗方案等却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颅脑损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颅脑损伤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特点,尤其重度颅脑损伤病死率高达20%~50%[1],是造成创伤死亡的主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创伤性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主要是脑缺血和缺氧,可以直接造成脑组织损伤,还能够和其他因素相叠加加重脑组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其病理生理变化尤为复杂。目前对于通常采用人工过度通气以降低颅内压(ICP)的方法提出了质疑,为了解重型颅脑外伤急性期PaCO2与ICP的相关变化,我们对64例该类病人伤后第3d进行了监测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4例均为伤后8  相似文献   

19.
脑磁图与MRI融合后的磁源成像图在鉴别脑震荡后遗症状的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障碍方面优于EEG或MRI,比EEG或MRI在轻型颅脑损伤中提供的客观依据更敏感,脑磁图磁场活性的异常低频表现为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提供了一个客观证据,并与症状恢复程度相关。近来研究对严重颅脑损伤后长期昏迷的患者用MEG测量刺激双侧正中神经引起的躯体感觉磁场区域来评估皮质体感功能,认为弥漫性脑损伤导致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在原躯体感觉皮层减少与延迟,并引起代偿性反应扩张。通过MEG测定的体感诱发区域的中潜伏期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是有用的皮层功能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护仪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的变化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P 5~15 mmHg 5例,16~20 mmHg 14例,21~40 mmHg 17例,40 mmHg 6例。ICP初值与患者病死率有关,且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对及早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