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在儿童脊髓栓综合征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脊髓栓系综合征伴神经源性膀胱患儿28例,均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前和治疗后行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超声,排泄性膀胱造影检查,对比2组参数异同。结果治疗前13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8例合并肾积水,1a后随访8例输尿管反流消失,5例肾积水减轻,尿动力学指标膀胱初感觉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较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尿量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尿路感染4例(14.3%),肉眼血尿3例(10.7%)。结论清洁间歇导尿尿保护膀胱功能,减轻对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对于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儿童神经源膀胱的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强度激光穴位照射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脊髓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按常规药物治疗、激发技术、间歇导尿等。观察组同时配合低强度激光穴位照射,2组定期检测残余尿量。结果经过30d治疗,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强度激光穴位照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综合性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药物治疗、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进行综合治疗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8例,通过排尿次数、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及国际LUTS症状指标观察治疗疗效。结果 2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后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显著减少,而膀胱容量增加,排尿症状、国际LUTS症状评分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排尿功能,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女性脊髓损伤患者不能使用外部尿液收集装置,而常使用尿管引流,但尿管引流治疗常遇到严重泌尿科问题。为此,作者对13例尿管引流和22例间歇导尿妇女进行了对比性研究。材料和方法:研究开始时病人年龄19~76岁。损伤平面:尿管引流组T_(12)以上12人,脊髓脊膜膨出1人。间歇导尿组T_(12)以上15人,T_(12)以下7人。每组有一例病人为不完全损伤。损伤二月内,全部病人均有一基础排泄尿路造影(IVP)。二年内每六月一次,以后每年一次。如病情恶化随时检查IVP。尿管引流病人每三月做一次膀胱镜检查,间歇性导尿病人每年一次。间歇导尿病人随访2~11年(平均6年),尿管引流病人随访3~12年(平均7年)。结果:损伤高于T_5病人,尿管引流组8例中7例及间歇导尿组9例中1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交通事故的增多,脊髓损伤(SCI)的患者日益增多.脊髓损伤[1]患者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的并发症之一,易导致尿潴留、肾积水、感染、慢性肾衰竭、死亡等,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及压力.我科及康复科应用膀胱护理治疗50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膀胱安全容量测定在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制简易膀胱容量与压力测定,在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60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评估膀胱功能,指导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结果 60例患者经过2个月的综合治疗,使患者在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对脊髓损伤后间歇导尿有重要指导意义,96%的患者建立平衡膀胱并且无上尿路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较佳的护理方法。方法治疗期间重点做好留置尿管并配合潮式引流膀胱,持续时间约1周,此后应用C rede压迫法排尿加间歇性导尿治疗,同时加强膀胱功能的再训练,并注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以促进膀胱功能尽早恢复。结果26例患者均能正常排尿,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再次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及泌尿系感染。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促进膀胱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8.
尿路感染是脑卒中后处于恢复期、康复期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且脑卒中后感染可加重原有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近期及远期预后。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的一些改变如膀胱过度充盈、压力增高、顺应性减低、输尿管膀胱反流等是尿路感染发生的病理基础;脑卒中后尿潴留的引流方式如留置导尿、间歇清洁自家导尿等直接诱发了尿路感染的发生;脑卒中病变程度、康复介入时间、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均是卒中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卒中后尿路感染的发生,可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规范导尿并尽早去除尿管或间歇清洁自家导尿;积极治疗原发病,缩短住院时间,尽早康复治疗,早期下床;加强营养,控制血糖,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增强抵抗力;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清洁,个性化舒适护理;循环口服抗生素预防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9.
背景:脊髓损伤后由于神经传导通路中断,膀胱失去正常调控,经常出现尿潴留及肾损害,其膀胱功能重建一直是神经泌尿外科学研究的难点之一,神经假体移植被认为是重建其功能的有效手段。 目的:探讨近年来应用神经假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新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springer数据库中1988-01/2009-12关于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电刺激”或“Neuroprostheses, Implantion, Treat, Neurogenic bladder, Electrical stimul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并发表在权威杂志上。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4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目前脊髓再生研究尚无重大进展的情况下,神经假体移植技术逐渐成为重建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主要手段。当前临床上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神经假体有2种:一是Finetech-Brindley 膀胱系统,另一种是InterStim-Therapy膀胱系统。近年来4种新技术的开展将对神经假体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带来革命性变化:①阳极阻滞技术。②条件性电刺激。③注射型神经假体。④刺激阴部神经分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86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和对照组(康复训练治疗),各43例,分析对比2组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改善情况、自主排尿恢复情况和生存质量评分、LUTS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膀胱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排尿恢复率(83.72%)显著高于对照组(53.4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和LUTS评分得到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和LUT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显著改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治疗男性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对48例脊髓损伤后出现功能性排尿障碍的男性患者,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并配合Crede手法挤压腹部下方促进排出尿液或间歇导尿,运用测定残留尿方法、膀胱容量的改变、肾功能的改变以及相关B超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48例患者经治疗后,自行或配合Crede手法后,均能顺利排出尿液,尿残留量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经最长24个月的随访,48例患者均未出现尿路感染症状且肾功能均正常。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治疗男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功能性膀胱排尿障碍的疗效肯定,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在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110例,采用平均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排尿量、因排尿功能障碍导致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功能(LUTS)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1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排尿次数减少﹑残余尿量减少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质量评分、国际LUTS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男性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的护理方法与技巧。方法 20例脊髓内肿瘤患者术前30 min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注入患者尿道后,尿道局部按摩,进行留置导尿。术后每天进行尿管护理及逼尿肌训练。术后第2天开始,间断夹闭尿管,待患者能自感尿意,再夹管2~3 d,在膀胱充盈、尿意强烈时拔除尿管。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有明显不适感2例,尿潴留2例;19例成功拔除尿管。2例尿潴留患者中,1例通过延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疏导,于术后10 d拔除尿管;另1例因脊髓功能受损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出院随访2周~3个月,无再发膀胱功能障碍及不适感。结论 改留置导尿方法能降低男性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尿管的不适感,缩短尿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方式延续性护理对脊髓损伤病人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9月收治的100例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50例采用骨科常规延续护理方式(对照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居家骨科护理平台进行延续护理(观察组)。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出院时,两组FIM评分、SD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FIM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居家骨科护理平台有利于保证脊髓损伤病人出院后护理的延续性,提高运动和认知水平,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侵袭性垂体腺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手术治疗的2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19例采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1例采用经翼点入路手术。出院时,19例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1例术后1个月发生脑脊液鼻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对侵袭性垂体腺瘤,做好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中药穴位导入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排尿障碍,使膀胱达到平衡状态.方法 选择5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激发技术、间歇导尿,观察组并配合中药穴位导入膀胱俞、中极、关元、气海穴,时间20min,2次/d.分别观察30d及60d,2组出现排尿例数和达平衡膀胱例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结果显示配合中药穴位导入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排尿障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椎管内动静脉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02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结果 102例中,术后85例症状改善,首先是肌力明显恢复,继而是感觉障碍平面的下降,最后是大小便功能的恢复;17例无明显改变,延误诊断、病程2年以上,其中术前肌力0级12例、Ⅰ级5例。术后随访1~20年,18例选择全脊髓动脉造影随访未见复发;完全恢复30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病人,关键在早诊断、早治疗,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78例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9例在常规康复治疗下采用间歇导尿术,对照组39例在常规康复治疗下采用留置导尿管,定时开放。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7.4%,尿路感染率36.0%,对照组分别为23.1%、9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训练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具有重要的康复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用脊髓腔电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①脑血管病人伴有尿潴留。②神志清晰,可以配合电针治疗。③依赖导尿管排尿,随着脑血管病情好转膀胱功能无明显改善。④无泌尿系感染,膀胱损伤等病史。⑤进针处无皮肤病、褥疮、感染等。⑥同意接受电针治疗,无电过敏史。⑦全身状况良好,无代谢性疾患、严重心脏病及心理障碍者。1.2 一般资料 脑血管病人54例中脑梗死28例,脑出血26例,均经CT证实。男30例,女24例,年龄44~68岁,平均58.4岁,病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VHM)误诊病人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因误诊从其他医院转入我院27例VHM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所有病人明确了病因诊断,经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结论 VHM误诊病人病程相对较长,导致脊髓功能不同程度受损,做好术前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术后做好病情观察,正确及时进行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