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西藏自治区(西藏)藏族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与超重肥胖的交互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西藏阿里地区、那曲市和山南市18~80岁藏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Hcy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HHcy和超重肥胖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并分析其交互作用。结果 共参与调查居民4 284名,该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为28.03%,有1 928例(45.00%)的居民超重肥胖,有3 039例(70.94%)的居民患HHcy。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为非超重肥胖者的1.75倍(95%CI:1.47~2.07),HHcy患者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为Hcy正常者的2.08倍(95%CI:1.70~2.54),超重肥胖且HHcy患者高血压患病风险为非超重肥胖且Hcy正常者的4.00倍(95%CI:3.08~5.20)。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及HHcy的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交互作用归因比和协同指数分别为0.92 (95%CI:0.22~...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模型,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分为对照和模型(皮下注射蛋氨酸)两组。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比色法检测大鼠大脑伊文思蓝含量观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脑皮质毛细血管形态改变。结果对照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血浆Hcy水平和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血脑屏障结构亦正常。模型组大鼠血浆Hcy水平和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在第4w和第8w均显著增高,同时血脑屏障也呈现不同程度的破坏。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张兰  郭艳强 《华南预防医学》2024,(3):227-230+235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与血脂异常及其交互作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共体社区随访管理的11 254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其2021年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血压控制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对血压控制的影响,以及采用相乘和相加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与血脂异常对血压控制的交互作用。结果 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39.63%,合并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0.41%、58.0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OR=0.694)、血脂异常(OR=0.900)均为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均P<0.0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超重/肥胖且血脂异常者血压控制仅为非超重/肥胖且血脂正常者的0.664倍(95%CI:0.596~0.738);超重/肥胖与血脂异常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交互作用归因比和交互作用指数分别为-0.228(95%CI:-0.289~-0.167)、-0.500(95%CI:-0.626~-0.374)、1.721(95%CI:1.244~2.381),超重/肥胖与血脂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及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以及两者对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超重肥胖及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采用相加交互作用模型,通过相加交互超额相对危险度(the 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 RERI)、归因比(the attributable proportion due to interaction, AP)和交互作用指数(the synergy index, SI),探讨两者对于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及其强度。结果 本研究纳入1 215名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为33.17%,其中≥60岁人群为67.85%。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后,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是<60岁的8.56倍(95%CI:6.39~11.47),超重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是非超重肥胖者的2.13倍(95%CI:1.64~2.76)。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60岁超重肥胖、≥60岁非超重肥胖、≥60岁超重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60岁非超重肥胖人群的3.14倍(9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蛋白水平下补充丝氨酸对大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效果。方法将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低蛋白组〔10%酪蛋白(10C),10C+0.75%蛋氨酸(10CM),10CM+2.5%丝氨酸〕和高蛋白组〔40%酪蛋白(40C),40C+0.75%蛋氨酸(40CM),40CM+2.5%丝氨酸〕。实验喂养14 d后处死动物,采集血液、肝脏样品,用于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及肝脏蛋氨酸中间代谢物和酶学指标。结果丝氨酸的添加显著抑制了低蛋白、高蛋白饲料中蛋氨酸诱导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升高,同时降低了肝脏S-腺苷甲硫氨酸浓度。丝氨酸的补充恢复了由低蛋白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导致的肝脏丝氨酸浓度的降低。结论丝氨酸对低蛋白饲料诱导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效果显著强于高蛋白组,显著抑制了由蛋氨酸添加诱导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普通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平均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之间的差异,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以及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两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8个街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高血压患者(分为普通高血压组、Hhcy高血压组)和健康居民,检测3组人群的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等指标。结果 Hhcy高血压组的平均血尿酸浓度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374.13±100.18)μmol/L,38.16%]均高于普通高血压组[(329.51±89.35)μmol/L,29.91%]和健康人群组[(338.97±93.38)μmol/L,2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男性人群中,Hhcy高血压组(35.74%)、普通高血压组(29.78%)和健康人群组(35.67%)之间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女性人群中,Hhcy高血压组(44.73%)、普通高血压组(29.99%)和健康人群组(25.21%)之间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50~59岁年龄组外,在﹤50、60~69和≥70岁3个年龄组中,Hhcy高血压组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高于同年龄组的普通高血压组和健康人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Hhcy高血压、普通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群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存在差异,且基本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提示高尿酸血症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地区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应用叶酸联合缬沙坦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地区成年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给予对照组缬沙坦80 mg/d;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叶酸治疗,0.4 mg/d,疗程为24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6、12、18、24个月的血压、血清Hcy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300例患者中完成随访287例,其中观察组140例,对照组147例。与治疗前基线水平相比,两组治疗6、12、18和24个月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基线水平相比,观察组治疗6、12、18和24个月后血清Hcy水平均有所下降,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观察组血清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比例[3.57%(5/140)]低于对照组[12.24%(18/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地区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在缬沙坦基础上给予叶酸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血清Hcy水平,同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叶酸对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农村高血压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农村高血压患者152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6例,两组患者均低盐饮食,服用氨氯地平及美托洛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 Hg(1mm Hg=0.133 kPa)以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叶酸治疗,5 mg/d。4周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Scr、BUN、Ccr及Hcy水平。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压[(138.6±10.5)、(89.2±3.5)mm 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2.5±11.2)、(90.7±3.6)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BUN、Hcy及Scr[(5.2±1.2)mmol/L、(9.7±3.4)μmol/L、(58.7±18.4)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5±1.5)mmol/L、(33.8±6.6)μmol/L、(89.1±16.0)μmol/L],Ccr[(80.2±11.9)%]显著高于对照组[(59.2±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伴HHcy患者补充叶酸有效降低Hcy水平,提高Ccr,从而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CarmelR 《中国医师杂志》2002,4(11):1294-1294
同型半胱氨酸和 /或其他代谢产物半胱氨酸水平过高 ,可诱发神经细胞损伤 ,其机制是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有关 ,酒精引起严重高同型半胱氨血症与其醇脱氢酶不足以完全降解酒精 ,致使脑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CYP 2E1及iNOS表达亢进 ,自由基生成过多损伤神经细胞。作者报告一对夫妇酗酒发生严重的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以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过高 ,S -腺苷甲硫氨酸 /S -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比例下降 ,这与血清、酒精浓度升高密切相关 ,也与酒精的戒断状态有联系。作者指出汹酒者钴胺素缺乏 ,因而转甲基与转硫作用下降 ,产生巨幼红细胞增多贫血 ,高…  相似文献   

10.
张影  洪秀琴 《中国公共卫生》2019,113(4):393-397
  目的  了解湖南地区≥30岁社区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湖南地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6月 — 2014年5月对湖南地区≥30岁常住居民4 012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资料。通过 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现状及影响因素。  结果  调查人群总Hcy水平为(13.77 ± 7.68)μmol/L,HHcy患病率为35.4 %,其中男性为45.3 %,女性为28.5 %。HHcy组与非HHcy组人群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患病率及尿酸、肌酐、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cy水平分别与年龄、肌酐、尿酸、TC、TG呈正相关(r = 0.068、0.072、0.138、0.109、0.266,均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 = 1.307,95 % CI = 1.078~1.585)、吸烟(OR = 1.294,95 % CI = 1.053~1.589)、高血压(OR = 3.707,95 % CI = 3.195~4.302)、高胆固醇(OR = 1.276,95 % CI = 1.175~1.386)、高甘油三酯(OR = 3.993,95 % CI = 2.960~5.388)、高尿酸(OR = 1.002,95 % CI = 1.001~1.003)、高肌酐血症(OR = 1.004,95 % CI = 1.001~1.008)是HHcy的影响因素。  结论  HHcy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尿酸、高肌酐血症是HHcy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五莲县居民高血压及超重、肥胖患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法在山东省五莲县3个乡镇(街道)抽取2127名20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调查20岁以上居民2127名,高血压患病率为38.98%,超重、肥胖率为36.34%。高血压患病率,体重正常组为32.05%,超重组为48.91%,肥胖组为62.02%(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影响高血压患病的因素有性别、年龄、总胆固醇、体重指数、血糖(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强体力活动(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与超重、肥胖率相关,控制体重有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江苏省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为制定肥胖及高血压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1月22日―2019年4月8日对江苏省8个项目点117 691名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57.79%,标化后患病率为26.79%。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超重和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与既无超重肥胖又无中心性肥胖人群相比,单纯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90.7%(OR=1.907,95% CI: 1.849~1.968),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69.2%(OR=1.692,95% CI: 1.566~1.828),既有超重肥胖又有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2.171倍(OR=3.171,95% CI: 3.075~3.270)。结论  江苏省≥35岁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体型人群中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治疗控制率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江苏省成年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t检验、F检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及95%CI。结果 江苏省成年居民BMI≥24/中心性肥胖率高达47.6%。BMI≥24/中心性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分别为51.2%、60.6%、54.3%,均高于其他体型人群。BMI<18.5/非中心性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治疗控制率最高,为60.0%。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整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及吸烟饮酒状况后,与BMI = 18.5~23.9/非中心性肥胖相比,BMI≥24/中心性肥胖的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3.111倍(aOR = 3.111,95%CI = 2.665~3.632)。BMI = 18.5~23.9/中心性肥胖人群以及BMI≥24/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治疗控制不良风险显著增加,调整OR值分别为0.362(95%CI = 0.155~0.845)和0.579(95%CI = 0.394~0.851)。结论 江苏省成年居民BMI≥24/中心性肥胖率较高,且高血压患病风险最高,中心性肥胖增加高血压治疗控制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家族史和超重/肥胖对育龄女性高血糖的交互作用。方法 将2013-2018年参加深圳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199037例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糖尿病家族史、身高、体重、空腹血糖、血压等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对育龄女性高血糖的影响,使用相加模型评价二者对高血糖的交互作用。结果 育龄女性中高血糖者占4.20%,糖尿病家族史者占6.78%,超重/肥胖者占14.8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为育龄女性高血糖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208(95% CI:1.115~1.307)和1.915(95% CI:1.809~2.026)。相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与超重/肥胖对育龄女性高血糖存在协同作用(RERI=0.519,95% CI:0.133~0.904;AP=0.207,95% CI:0.080~0.334;SI=1.525,95% CI:1.154~2.015)。结论 糖尿病家族史和超重/肥胖对育龄女性高血糖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7~13岁儿童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为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经济水平,分层随机选取江苏省4个县区的8所学校进行调查,调查资料包括儿童体检和家庭问卷调查,应用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儿童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结果对3693名7—13岁儿童的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值与血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BMI值与儿童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呈显著相关(均有P〈0.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2和0.217;不同体重组间比较发现,SBP和DBP的均数都是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分别比较SBP高、DBP高以及血压高和不高组的BMI值,分析发现SBP高、DBP高、血压高者的BMI值显著高于SBP不高、DBP不高、血压不高者,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结论超重、肥胖对儿童血压升高有影响,控制超重和肥胖是减少儿童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超重/肥胖及二者相加交互作用对糖尿病的影响,为预防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5年9-11月对8 991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医学体检及采集静脉血。基于复杂抽样构建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及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相加模型分析高血压及超重/肥胖对糖尿病患病的交互作用。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高血压和超重/肥胖是40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相加模型结果显示,高血压和超重/肥胖对糖尿病存在协同作用,OR值为4.45(95% CI: 2.75~7.20)。交互作用对FPG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也大于单独高血压或超重/肥胖人群。结论  高血压、超重/肥胖是广东省40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伴有超重/肥胖对糖尿病患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生命早期食物短缺及营养不良对成年后超重和肥胖患病危险的影响,对成年人慢性病的原因溯源,为国家制订妇女儿童营养改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将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出生的研究对象作为受灾害影响人群,将灾害之后(1964年)出生的人群作为未受灾害影响人群(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平均体重指数(BMI)及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并计算受灾害影响组人群患超重和肥胖的相对危险度(OR)。结果1959—1961年出生女性的BMI均值显著高于未受灾害影响的1964年出生的女性(P〈0.01),调整地区等因素后,1959—1961年出生女性的超重患病率均显著高于1964年出生的对照组女性(P〈0.05);1959、1960年出生女性的肥胖患病率显著高于1964年出生的对照组女性(P〈0.05)。与1964年出生女性比较,生命早期受灾害影响的1959—1961年出生女性患超重的危险性分别增加28.9%(OR值95%CI为1.063~1.565)、37.2%(OR值95%CI为1.136~1.658)、35.2%(OR值95%CI为1.103~1.657),1959、1960年出生女性患肥胖的危险性分别增加46.5%(OR值95%CI为1.088~1.972)、39.6%(OR值95%CI为1.039~1.876)。而男性四组之间的平均BMI水平、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命早期遭受食物供应不足及营养不良可能会使成年后患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增加,制订适合国情的妇女、儿童营养改善政策,特别是控制新生儿低体重的有效措施对预防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康利  张福艳  范晖 《现代预防医学》2022,(14):2574-2578
目的 了解青少年超重肥胖及校园欺凌对抑郁的联合作用,为防控青少年抑郁提供科学证据。方法 2020年于自贡市进行一次横断面调查,共调查三个区两个县的11所中学。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抑郁、校园欺凌等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等体格测量。使用多重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在控制协变量后分析超重肥胖与校园欺凌的联合作用与抑郁的关系。结果 3 022名青少年(51.8%男性;平均年龄14.5岁)纳入本研究,超重肥胖率为17.3%,校园欺凌率为20.2%,抑郁平均得分为11.8,抑郁倾向占比25.6%。超重肥胖青少年相对于体重正常青少年其受到校园欺凌的可能性更高(23.3% vs 19.5%,P = 0.046)。相对于无超重肥胖且未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无超重肥胖但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和超重肥胖且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抑郁得分更高(β = 3.88,P<0.001; β = 5.04,P<0.001)、抑郁倾向更明显(OR = 2.37,95%CI:1.88~2.98,P<0.001;OR = 3.11,95%CI:2.07~4.65,P<0.001);超重肥胖但未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的抑郁得分和抑郁倾向无差异。无超重肥胖且未受到校园欺凌、超重肥胖但未受到校园欺凌、无超重肥胖但受到校园欺凌、超重肥胖且受到校园欺凌四组抑郁的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OR = 1.49,95%CI:1.35~1.63,P<0.001)。结论 需关注超重肥胖青少年的校园欺凌现象,以预防其出现抑郁倾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我国青海省农村地区居民超重肥胖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为开展人群超重肥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个自然村18岁及以上全部村民.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方法收集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及身高、体重和腰围信息.结果 完成调查总人数915人,应答率92.80%,有效完成各项调查项目908人.908名调查对象体质指数(BMI)均值为(23.32±3.31) kg/m2,男性为(23.17±3.23) kg/m2,女性为(23.46±3.38) kg/m2;农村成人平均腰围(78.24±9.69)cm,男性为(79.65±9.05) cm,女性为(76.93±10.08)cm.农村成人标化超重率为26.65%,肥胖率为7.56%,中心性肥胖率为29.22%,女性中心性肥胖率(37.45%)明显高于男性(2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8,P<0.01).总人群和男、女性人群中心性肥胖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对象锻炼率为19.82%.食用油脂人均每日摄入量超过推荐量的比例是86.62%.结论 开展以体重控制为基础的干预是预防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变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