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索浙江省热带气旋与白纹伊蚊密度和人群登革热发病率的关联性。 方法 收集浙江省2015~2020年4~11月每日热带气旋数据、登革热发病数据和气象数据及每半月媒介伊蚊监测数据。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热带气旋对白纹伊蚊密度和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及滞后效应,其中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进行年龄亚组分析。 结果 热带气旋可增加浙江省登革热发病风险,在滞后0、2 d时达到峰值,居民发病风险增加0.37倍(RR=1.37, 95%CI: 1.06~1.78;RR=1.37, 95%CI: 1.09~1.72)。不同年龄人群受到的影响不同,在滞后3、7 d时,45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分别增加0.51倍(RR=1.51,95%CI:1.08~2.13)和0.58倍(RR=1.58,95%CI:1.16~2.16);在滞后5 d时,6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达到最大(RR=1.64, 95%CI:1.12~2.40)。纳入布雷图指数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在浙江省受到热带气旋影响的半月内最大,且45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较高。在受到热带气旋影响的半月内布雷图指数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热带气旋不同累计影响天数的组间布雷图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热带气旋能增加人群登革热发病风险,60岁以上和45岁以下人群为高危人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降低登革热发病风险。热带气旋期间蚊媒密度上升,应及时开展蚊媒消杀工作,降低区域内蚊媒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登革热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传播效率,为今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2006年8月广州市荔湾区发生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该家族15名家庭成员先后共有6人发病,罹患率40.0%,其中6例患者登革热抗体IgM或IgG阳性3例,病毒分离阳性3例,荧光PCR检测阳性者1例,基因序列测序和病毒分离结果最终确定为登革I型病毒.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虽然该家族部分患者登革热抗体为阴性,但病例发病均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因此可以确定该家族发生了登革热聚集性暴发,荔湾区龙津中路龙兴里最有可能是共同感染地,感染来源不明,感染时间为家庭聚会日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3.
4.
关静  张震  乔富宇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0):1908-1909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医务人员登革热防治知识现状,为加强登革热专业培训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西城区6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登革热防治知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医院和科室的医务人员其登革热知识掌握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提高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登革热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北省不同地区空气污染现状,阐明PM2.5对儿童内科门诊就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7年河北省3市儿童/妇幼医院儿童内科日门诊量,并获取同期PM2.5与气象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控制时间、季节、采暖、星期几、节假日等效应,去除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混杂因素进行PM2.5与内科门诊量的单污染物模型分析,采用滞后(lag1~lag7)效应以及累积(lag01~lag07)效应进行描述,并将效应最大值作为PM2.5对门诊量影响的评估值。结果①2014-2017年石家庄市、唐山市PM2.5超标天数分别为48.59%、44.56%,张家口市2017年全年超标仅6.84%;②石家庄市、唐山市儿童/妇幼医院日内科门诊总量、平均气压、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均高于张家口市;而日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则相反;③石家庄市、唐山市PM2.5浓度升高当天对内科疾病门诊量的影响最大,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内科门诊量分别增加0.16%(95%CI:0.07%~0.24%)、0.15%(95%CI:0.05%~0.25%),张家口市则无明显影响。结论河北省不同地区PM2.5对儿童健康影响存在地域性差异,进一步开展不同地区PM2.5成因的探索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总结中国历史上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连续性、地域性与时相性特点,而运气学说所预测的灾害性气候变化特征,与历史上实际的极端气候变化特点并不相符,说明运气学说不能准确预测灾害性气候的变化,缺乏相应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特点看运气学说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中国历史上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连续性、地域性与时相性特点,而运气学说所预测的灾害性气候变化特征,与历史上实际的极端气候变化特点并不相符,说明运气学说不能准确预测灾害性气候的变化,缺乏相应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定量分析夏季日温差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量的影响。 方法 收集浙江省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2010~2013年夏季(7~9月)呼吸系统疾病门诊就诊数据和同期气象日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探讨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分析日温差对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的暴露-反应关系,并进行人群亚组分析。 结果 研究期间,苍南县日温差的变化范围为1.4 ℃~11.3 ℃,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病例27 770例。日温差升高可导致门诊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增加。在滞后4 d出现最大单独效应,在累积13 d出现最大累积效应,RR值分别为1.033(95%CI: 1.022~1.045)、1.349(95%CI: 1.318~1.381)。累积效应对儿童组(<15岁)的影响较大。 结论 在苍南县,夏季日温差增大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增加,并存在滞后性,应特别注意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初步探讨气温、相对湿度、天气状况等气象因素对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及正常血压人群血压影响的规律。[方法]同期筛选天津市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及正常血压受试者各10例,每日规定时间点测量并连续记录血压1 a;同步记录血压测量期间天津市的气象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级高血压组日均收缩压(SBP)、日均舒张压(DBP)和正常高值血压组日均SBP与候均温、日平均气温及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r<-0.5,P<0.05);1级高血压组及正常高值血压组晨SBP与候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及相对湿度负相关程度均最高(r<-0.6,P<0.01)。1级高血压组SBP、DBP与正常高值血压组SBP升高与雾霾相关(P<0.05)、降低与雨天相关(P<0.05)。[结论]气象因素对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有明显影响,需加强气象因素变化时对该两组人群早晨血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龙英姿  应若素  何溪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20-921,931
目的探讨2006年广州市登革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6年收治的300例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年龄3个月~78岁,平均年龄(33.5±12.7)岁,主要临床表现发热(100%)、畏寒(84.67%)、头痛(75.0%)、肌痛(51.67%)、皮疹/出血点(84.33%),热程多为4~7d,平均热程(5.6±2.3)d,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5%)和(80.7%),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73%),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8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48%),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26%),血清钾下降(25.3%),尿蛋白阳性者(9%)。结论近年来本地区主要为DFV-I流行。本组病人临床特征符合登革热病程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广州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1例登革热疑似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分离培养等实验室检测,最终确定该病例为2010年广州市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亦是广州市历年来发病及报告时间最早的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感染来源不明,这对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本次疫情经积极的调查和处理,无二代或继发病例发生,疫情防控措施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4年482例广州登革热患者的X线胸片特点,探讨X线胸片对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收治的482例登革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其X线胸片检查结果的特征. 结果 登革热患者X线胸片影像学特点以非特异性的肺纹理增多增粗和斑片渗出灶为主要表现,另有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和间质性改变. 结论 X线胸片检查可以经济、便捷地了解登革热患者的肺部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广州市白云区登革热流行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使用SaT Scan9.6软件进行登革热时空聚集性扫描分析。结果 2013—2017年广州市白云区共报告登革热12 050例,其中2014 年登革热发病率最高,年发病率517.41/10万。经时空聚集性分析,共有17个街镇为Ⅰ类聚集区域。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7年登革热发病主高峰在7—11月。空间聚集位于白云区城区中部。发病率空间分布呈现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的特征。在经过2014年暴发疫情后,2015年至2016年疫情相对平缓,2017年疫情有死灰复燃的迹象,经空间聚集性分析,共有15个街镇为Ⅰ类聚集区域。随着扫描半径增大,最可能聚集区域向南部市区方向扩散。结论 广州市白云区登革热发病具有时空聚集性,7—11月是高发季节,城区街道聚集性明显高于郊区各个镇,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发病病例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家务和待业、工人及商业服务职业是高发人群。建议对登革热高风险人群和高聚集区域加强监测和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登革热防控策略。2017年疫情的复燃态势,提示2018年登革热要尽早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海龙街步涪村2006年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步涪村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74例,罹患率为2.65%,无死亡病例;疫情流行历时14天,高峰在8月26日至8月31日期间;病毒为登革I型;男女性别比1.47: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33例,占44.59%。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93.4,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登革热Ⅰ型(DEV-Ⅰ)、Ⅱ型(DEV-Ⅱ)与Ⅳ型(DEV-Ⅳ)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03年间收治的578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三型登革热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一般临床表现,如发热、头痛、肌痛、恶心、呕吐、皮肤粘膜充血等无明显差异;DEV—Ⅰ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肝损害发生率高;DEV—Ⅱ型患者的器官损害多见,可出现严重的出血性皮疹及腔道出血,出现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的比率高;DEV—Ⅳ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轻型登革热为主,器官损害少见。结论DEV-Ⅱ型患者的病情最重,DEV—Ⅰ型次之,DEV-Ⅳ型最轻。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monthly number of dengue fever(DF) cases and possible risk factors in Guangzhou, a subtropical city of China.
Methods The monthly number of DF cases, Breteau Index (BI), and meteorological measures during 2006-2014 recorded in Guangzhou, China, were assessed. A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monthly number of DF cases.
Results A total of 39,697 DF cases were detected in Guangzhou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DF incidence presented an obvious seasonal pattern, with most cases occurring from June to November. The current month’s BI, average temperature (Tave), previous month’s minimum temperature (Tmin), and Tave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F incidence. A threshold of 18.25 °C was foun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month’s Tmin and DF incidence.
Conclusion Mosquito density, Tave, and Tmin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DF transmission in Guangzhou. These findings could be useful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DF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assist in effectiv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the DF epidemi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型别输入性登革热患者血中细胞因子及肝功能的水平,探讨细胞因子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2—2018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登革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PCR法进行登革热核酸检测及分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2、IL-4、IL-6、IL-10、TNF-α、INF-γ,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肝功能;进行同型别早期与恢复期的比较及不同型别之间早期的比较。分析不同型别登革热患者细胞因子、肝功能的表达差异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78例登革热患者均来自南亚、东南亚,41例DENV1,9例DENV2,13例DENV3,15例DENV4;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眼眶痛、出血、皮疹。与DENV1相比,DENV4的肌肉关节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NV2及DENV4的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型登革热早期的细胞因子、肝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NV3及DENV4早期的AST值及DENV2、DENV3、DENV4早期的ALT值,与DENV1早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NV1中IL-2、IL-4、IL-6和AST、ALT呈正相关,IL-10与AST呈负相关。结论 四型登革热病例均来自南亚、东南亚,以DENV1流行为主。四型早期细胞因子均与免疫损伤有关;DENV1比其他型别造成的肝损伤更明显,DENV1的IL-2、IL-4、IL-6与肝损伤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生因素,为登革热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万州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用Excel 2007软件作数据统计处理。结果 2019年万州区登革热疫情333例,其中输入性4例,本地感染329例,罹患率20.68/10万。登革热疫情波及万州城区11个街道和4个镇,其中城区328例,占98.49%,农村5例占1.5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均为国内输入,其中云南输入2例、海南输入1例、台湾输入1例。本地感染病例中,除1例在重庆渝北区感染发病回万州区治疗外,其余328例均分布在万州城区的11个街道辖区。333例病例中,临床诊断病例250例,实验室检测确诊病例83例,均为登革病毒血清型1型。时间分布为8月2例,9月288例,10月42例,11月1例,病例高峰出现在9月。328例本地感染病例分布在万州主城区11个街道,农村5例。发病数由多到少的前5位镇乡街道依次为钟鼓楼街道155例,牌楼街道93例,高笋塘街道29例,太白街道16例,陈家坝街道11例。患者年龄最小者11个月,最大者8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7.49岁。结论 近年登革热疫情呈上升态势,我地开通柬埔寨、泰国航班,加速人员流动,万州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引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提示应加强登革热疫情和蚊媒监测,及时预警,为登革热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