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儿童肥胖,不但影响生长发育,还会成为成年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解沂蒙山区儿童肥胖症的发生状况,及早预防肥胖,我们于1998年9~10月,对全市小学肥胖情况进行了调查。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随机抽取临沂市驻城小学8~12岁学生3060名,其中男生为1636名,女生为1424名。1.2 方法 本文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实测体重超过正常儿童体重20%以上即为肥胖,排除继发性肥胖,并划分轻度、中度、重度肥胖,在同年龄组抽取同性别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1.3 内容 身高、体重、血压、家庭肥胖史、饮食习惯、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的家庭教育因素,为儿童肥胖的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丽水市城区10所幼儿园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将体重超过标准(身高别体重)体重20%的儿童纳入肥胖组,随机选择与肥胖儿童年龄、身高、性别匹配的体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进行1:1配对,对两组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儿童肥胖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肥胖与母亲是否肥胖、家长对儿童目前体重的满意度、如何处理儿童"吃得太多"的饮食习惯、认为儿童是否肥胖、儿童是否喜欢吃动物性食品、儿童每餐吃饭所用时间、儿童是否喜欢运动以及每次运动锻炼时间8个因素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长对儿童目前体重的满意度(OR=0.190)和儿童每餐吃饭所用的时间(OR=0.352)为保护因素;儿童喜欢吃动物性食品(OR=2.230)为危险因素.结论 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知和儿童不良饮食习惯是儿童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宣传教育,提倡合理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3.
学龄前儿童单性肥胖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自力 《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125-1126
目的探测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情况、影响因素及相关干预措施.方法对片区内5所幼儿园的1 399名幼儿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对检出的71名肥胖儿及对照组儿童家长采用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为5.92%,男童高于女童.出生体重过高,肥胖发生率明显增加,而且以中重度肥胖为主.肥胖组儿童每天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多,食欲量比对照组大,喜甜食,肉类食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出生体重,活动量少,睡眠时间长,不合理饮食习惯等与单纯性肥胖的发生有关,儿童肥胖的预防必须从胎儿期抓起,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喂养指导,避免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是降低单纯性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夜间睡眠时间现状,分析夜间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儿童超重、肥胖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样本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市和宁夏银川市抽取6所小学,对年龄为6~10岁的1308名儿童进行体检,并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控制了性别、年龄、地区、城乡、是否吃早餐、健康饮食得分等变量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夜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学生一周日平均睡眠时长为(9.5±0.6)h;工作日平均睡眠时长为(9.4±0.6)h;休息日平均睡眠时长为(9.9±0.8)h。工作日较长的睡眠时长是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794,95%CI=0.636~0.991,P=0.042)。结论睡眠时长不足可能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制订干预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长沙市18所幼儿园共3 604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并采用WHO身高标准体重值的标准进行评价,以筛出肥胖和超重儿童.并对肥胖儿童和按照1:2配对的正常体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在3 604名儿童中,肥胖检出率为3.9%,超重检出率为13.0%;男、女生发生率无差异;随年龄增长,肥胖和超重发生率增高;②多因素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孕期增加体重(RR=1.287)、儿童目前的食欲(RR:0.190)、儿童目前吃饭的速度(RR=0.256)JL童晚上睡眠时间(RR=5.709)、儿童经常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RR=0.425)等5个因素是可能引起学龄前儿童肥胖的高危因素. [结论] ①学龄前儿童应作为长沙市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重点干预人群.②母孕期增加体重过快和儿童不良的生活方式可增加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文红  李静  宋亚非  常虹  耿玉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659-2660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影响因素及相关干预措施。方法:对23所幼儿园4 350名儿童进行了身高、体重测量评价,对检出的233名肥胖儿及对照组儿童家长采用问卷调查。结果:肥胖组儿童高出生体重占55.81%,肥胖组儿童既往和目前食欲量大,进食速度快,喜油腻、高脂肪、肉类、甜食等食物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肥胖组父母体重、父母BM I、母孕前、娩前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出生体重,活动量少,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与遗传因素等与肥胖症的发生有关。儿童肥胖的预防从胎儿期抓起,加强对家长的喂养指导,避免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降低儿童肥胖症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为儿童肥胖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在台州市城乡各抽取一所小学,再从中抽取2-3个班级调查测量,获得的全部肥胖儿童为病例组,与病例相同班级,体重正常者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儿童肥胖发生与父母肥胖及文化程度有关,与儿童饮食习惯及睡眠时间、看电视时间、体育活动有关。结论父母认知水平、儿童不良生活方式是儿童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预防儿童肥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自力 《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125-1126
目的探测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情况、影响因素及相关干预措施。方法对片区内5所幼儿园的1399名幼儿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对检出的71名肥胖儿及对照组儿童家长采用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为5.92%,男童高于女童。出生体重过高,肥胖发生率明显增加,而且以中重度肥胖为主。肥胖组儿童每天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多,食欲量比对照组大,喜甜食,肉类食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出生体重,活动量少,睡眠时间长,不合理饮食习惯等与单纯性肥胖的发生有关,儿童肥胖的预防必须从胎儿期抓起,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喂养指导,避免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是降低单纯性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两种标准筛检的肥胖儿童血生化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用新体重指数(BMI)标准法和身高标准体重法筛选肥胖儿童并评价肥胖影响肝功能和血脂的情况.方法用1:1病例对照研究,对肥胖儿童和对照儿童进行肝功能、血脂等14项指标测定.结果用身高标准体重法筛选出的280名肥胖儿童,其中仅有125名被新BMI标准判定为肥胖.BMI标准筛选的肥胖儿童7项指标的异常率(10.4%~22.9%)高于对照儿童,BMI标准排除的155名“肥胖”儿童5项指标的异常率(3.23%~13.0%)高于对照儿童.结论新BMI标准比原身高标准体重法标准高,身高标准体重法标准筛选出的肥胖儿童仅不足1/2被新BMI标准判为肥胖.部分被新BMI标准定为超重的儿童也存在肝功能异常和血脂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了解家庭喂养方式与儿童饮食习惯对儿童肥胖的影响,为开展儿童肥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经济水平好、中、差抽取重庆市渝中区、荣昌县和开县的2970名一~六年级在校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腰围等体格检查,并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家庭喂养方式与儿童饮食习惯问卷调查.结果 受访家长或监护人中,38.0%会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56.6%会觉得孩子吃得不够而想尽办法要求孩子“多吃一点”.41.4%的儿童喜食咸的食物,87.0%的儿童喜欢吃水果,11.9%的儿童吃饭速度快,28.8%的儿童吃饭速度慢.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想尽办法要求孩子“多吃一点”、孩子是否爱吃水果及孩子吃饭速度等为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不恰当的家庭喂养方式及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均可引起儿童肥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睡眠行为及其变化对中小学生体重变化的影响,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浙江省3座城市中同时参与2017和2019年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的中小学生,形成605人的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睡眠时长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  结果  2017—2019年,男、女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24和0.13,9~12岁学生的BMI Z评分升高了0.29,城市和乡村学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11和0.25(P值均<0.05);同期睡眠不足总体检出率由37.0%增加到41.8%(χ2=3.68,P=0.06)。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睡眠不足学生的BMI Z评分较睡眠充足学生高0.20(P < 0.01);与睡眠始终充足的学生相比,2017—2019年睡眠时长由充足变为不足、睡眠始终不足的学生BMI Z评分均增加了0.23(P值均<0.05)。  结论  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长缩短的学生体重增长明显,增加睡眠时长可能降低学生远期肥胖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和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体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9年11月借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参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对京津冀地区4 262名中小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睡眠状况、视屏时间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的关联。  结果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03%;其中超重检出率12.01%,肥胖检出率10.02%。男生(26.09%)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1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 < 0.01);城市(24.09%)和汉族(22.74%)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21.05%)和少数民族(1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0,7.63,P值均 < 0.05)。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24.85%,视屏时间合格率为38.69%,睡眠时间合格率为57.09%。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间3项均不合格的比例为21.68%,1项合格和2项合格分别占42.80%和28.77%,3项均合格的仅占6.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合格与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呈负相关(OR=0.72,95%CI=0.52~0.98);与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均未合格者相比,2项合格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7,95%CI=0.36~0.87)。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较低,保障睡眠时间将对超重肥胖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应注重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并在以后的防控和干预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0—12月抽取乌鲁木齐市10所幼儿园1 897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身高、体重的测量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问卷等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1.21%(592名),其中超重率为19.50%(370名),肥胖率为11.70%(222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饮食习惯(喜食肉类)、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63,28.75,9.45,18.21,18.45,19.36,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儿童饮食习惯、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体重担忧、饮食行为限制、体力活动、家庭体力活动环境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0.52,1.43,1.51,1.44,0.69,0.74,1.35,1.71,0.81,0.96,1.10,P值均 < 0.05)。  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问题严峻,应加强教育、控制饮食、科学锻炼,以防止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描述2010年和2020年沈阳市3~6岁儿童超重肥胖变化情况,探讨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开展儿童肥胖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2020年在沈阳市抽取6所幼儿园,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对全体儿童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比较2010年在同一区10所幼儿园儿童的身高体重数据及调查问卷中所需要的内容,统计分析10年间儿童睡眠时间和超重肥胖的变化情况并探讨睡眠时间对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  结果  2020年参与调查的3~6岁儿童共623人。2010年共574名3~6岁儿童的调查问卷被采用。与2010年比较,2020年3~6岁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2020年儿童身高、体重以及BMI均明显增加(均有P<0.05)。2020年儿童肥胖检出率(14.9%)明显高于2010年(10.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睡眠时间<8 h组的儿童超重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51倍(95% CI: 1.22~5.19),其肥胖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78倍(95% CI: 1.17~6.23)。2020年睡眠时间8~9 h组的儿童超重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71倍(95% CI: 1.34~5.48),其肥胖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25倍(95% CI: 1.09~4.67)。  结论  2010―2020年,沈阳市3~6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呈明显增加趋势。2010年儿童睡眠时间<8 h和2020年睡眠时间在8~9 h的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5.
秦剑杰  张璇  毕鑫  郑旭彤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81-1884
  目的  了解河北省3~6岁幼儿肥胖的流行特征以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并执行幼儿肥胖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11个地市共6 034名3~6岁幼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河北省3~6岁男、女幼儿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00%和1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1,P<0.01);乡村和少数民族幼儿的肥胖检出率(20.06%,21.68%)分别高于城镇和汉族幼儿(19.97%,20.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0.78,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OR=1.45)、出生时体重≥4 000 g(OR=2.80)、每周吃高油脂食品≥3次(OR=1.64)、每周喝碳酸饮料≥3次(OR=4.71)、不喜欢吃水果蔬菜(OR=1.22)、每天进行身体活动<2 h(OR=1.82)、母亲肥胖(OR=2.00)、父亲不参加体育锻炼(OR=1.95)均与河北省幼儿肥胖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河北省3~6岁幼儿的肥胖检出率处在较高水平,遗传、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是幼儿肥胖的相关因素。需要加大对健康知识和幼儿肥胖危害的宣传力度,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国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促进学校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依据《加拿大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指南》对946名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时间的达标情况进行分类,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行为达标情况及行为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结果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21.56%;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达标率分别为24.84%,38.69%和57.08%,3类行为组合达标率为6.77%。校正年龄、性别、城乡和民族后,睡眠达标及睡眠与视屏行为组合达标分别与超重肥胖风险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3,0.58,P值均 < 0.05),但其他行为及行为组合与超重肥胖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达标率较低,充足睡眠或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风险。今后研究需注意睡眠和视屏行为的潜在联合作用以及两类行为在儿童超重肥胖防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6~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睡眠现状,探索母亲教养压力与儿童睡眠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北京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PROC)的参与者开展线上调查。由家长完成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父母教养压力问卷(PSI-SF),纳入同时完成两份问卷且父母教养压力问卷由母亲回答的1 136对小学一年级学龄儿童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教养压力与儿童睡眠之间的关联。  结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睡眠问题发生率为78.52%,有睡眠问题儿童的母亲教养压力问卷得分(86.66±17.31)高于无睡眠问题儿童的母亲(78.59±17.75)(t=6.42,P < 0.0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没有教养压力的母亲相比,母亲有教养压力时儿童存在睡眠问题的风险增加(OR=2.52,95%CI=1.55~4.11,P < 0.01);在以PSI-SF中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一步分析时,结果显示, 相比母亲在育儿压力、困难儿童2个维度没有压力的小学生,母亲有压力的小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66,1.76,P值均 < 0.05)。  结论  小学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为母亲提供心理支持以减少母亲教养压力的发生,可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指导儿童青少年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遏制肥胖流行趋势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数据来自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状况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河北省12个监测点3 330名6~17岁儿童青少年最近1周的就餐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体检信息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在外就餐情况,在外就餐影响因素及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率为16.19%,超重肥胖率为29.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初中生:OR=1.36,高中生OR=3.57,P值均<0.05)和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儿童青少年(1~<2万元:OR=1.48,≥2万元:OR=2.93,P值均<0.05)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居住地为农村(OR=0.20)、非独生子女(OR=0.76)、走读生(OR=0.21)以及主要抚养人为老人的儿童青少年(OR=0.69)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低(P值均<0.05)。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1.31,P<0.01)。  结论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居住地、年龄段、人均年收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住校、主要抚养人是在外就餐的相关因素,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1岁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5 1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2年的随访, 最终纳入学生3 315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生命早期因素, 并测量基线和随访中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6~1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7%。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母亲孕前正常体重的儿童降低了46%(OR=0.54, 95%CI=0.38~0.76);母亲孕期增重过多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增加了55%(OR=1.55, 95%CI=1.14~2.10);与自然分娩儿童相比, 剖宫产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了30%(OR=1.30, 95%CI=1.00~1.68)(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过多和剖宫产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消瘦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并探究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以期为有效的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8—2019年在北京、长治、乌鲁木齐24所小学共1 392名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中开展的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的支持情况以及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家庭—个人3个层面上对干预组儿童开展饮食运动行为干预, 对儿童的饮食运动知识、饮食习惯、运动行为、静坐视屏行为进行评估,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先分析干预对儿童认知和行为评分的作用, 再探讨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结果  干预1年后, 相比对照组, 干预组饮食运动知识评分高(OR=2.34, 95%CI=1.71~3.21)、饮食习惯评分高(OR=2.58, 95%CI=1.75~3.82)和静坐视屏评分高(OR=1.91, 95%CI=1.35~2.68)的儿童比例明显升高(P值均 < 0.01), 干预组儿童存在家庭支持的比例提高(OR=3.45, 95%CI=2.19~5.45), 其中父亲(OR=2.70, 95%CI=1.68~4.35)、母亲(OR=3.71, 95%CI=2.28~6.04)、祖母(OR=1.65, 95%CI=1.00~2.70)和外祖母(OR=2.14, 95%CI=2.12~2.16)支持儿童控制体重的比例提高(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 家庭支持在综合干预与儿童饮食习惯和静坐视屏评分的关联中存在中介作用。  结论  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可促进其认知和行为, 家庭支持是重要的中介因素。将家庭干预纳入儿童肥胖综合防控策略可提高儿童饮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