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高角双牙弓前突患者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 患者,女,24岁,因“嘴突”数年求治。口外检查显示:凸面型,开唇露齿,高角;口内检查显示:尖牙磨牙I类关系,覆覆盖正常。头颅侧位片显示:骨性II类,上下前牙唇倾。治疗方案:拔除上颌右侧第一前磨牙、上颌左侧第一前磨牙、下颌左侧第一前磨牙、下颌右侧第一前磨牙,采用强支抗G6模式设计,上颌使用种植支抗维持磨牙垂直向和横向宽度,利用拔牙间隙排齐牙列,内收上下前牙,关闭间隙,调整咬合关系。采用10天/副的频率,通过44副牙套完成一期治疗,但一期矫正后出现覆较深,后牙开,下前牙根平行度不佳等,通过两次微调阶段的治疗,达到较好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尖牙磨牙关系I类,上下中线一致,牙根平行度好,随访一年术后保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例成人上颌前突伴单侧上颌第一磨牙缺失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该病例为二次矫正病例。材料与方法: 成年女性患者,主诉为牙齿前突、缺牙,有青少年时期正畸治疗史,上颌左侧第一磨牙缺失数年,间隙保持器维持,骨性II类,上颌前突,水平生长型,双牙弓前突,安氏二类亚类第一分类。通过拔除上颌右侧第一前磨牙、下颌左侧第一前磨牙、下颌右侧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及自锁托槽矫治器,内收上下前牙,最终建立双侧尖牙中性关系,右侧磨牙中性关系,左侧磨牙完全近中关系。结果 患者在面型改善、功能检查、气道变化、稳定性、满意度、TMJ及牙周状况均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磨牙强支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30例采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磨牙支抗的临床病例中,选择6例已经结束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6例患者均为骨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后采用上颌强支抗进行矫治.选择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上颌支抗,以内收上颌前牙、关闭拔牙间隙.种植体植入部位为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的颊侧牙槽间隔,加力值为每侧1.47~1.96 N.对患者拔牙间隙关闭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分析,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 6例患者共植入12枚微螺钉种植体,矫治后其上颌前突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上颌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06 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44 mm,均获得了磨牙强支抗效果.治疗中,种植体保持稳定,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健康.结论 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支抗形式,可以满足正畸临床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支抗高位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颊侧龈方内收压低前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例上颌需强支抗的前突露龈笑正畸患者,植入微型种植体共20枚,植入1周后加载1.01.5 N力,观察种植体产生的牵引效果。结果所有病例矫治结束时均达到前牙有效内收压低,微笑露龈明显改善。结论正畸治疗中应用种植支抗高位植入牵引可有效内收压低前牙。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利用组牙支抗和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下颌第二磨牙时牙齿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结合Mimics、Ansys软件建立3组有限元模型,组牙支抗组和微种植体支抗组为实验组,前牙无整体连续结扎无微种植体组为对照组,并对各组模型进行相应力值加载和计算.结果 组牙支抗组支抗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较对照组减小,但相差不大.微种植体支抗组中切牙至第二前磨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初始位移增大,但牙根初始位移明显减小,下颌第二磨牙初始位移大于对照组.3组模型中下颌第二磨牙远中倾斜伴舌侧扭转运动.结论 在推下颌第二磨牙远移过程中,将前牙整体结扎并未能明显增强支抗,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提供较强的支抗控制.  相似文献   

6.
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目的 介绍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用于正畸支抗的临床经验 ,评价该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有效性。方法 在 6 7例采用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的临床病例中 ,选择 5例II类骨型、上牙弓前突或双牙弓前突患者 ,矫治设计上颌均为减数双侧第一前磨牙 ,支抗设计为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阶段的治疗应用自攻型微钛钉支抗种植体 ,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 ,以每侧 15 0~ 2 0 0g力滑动法内收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 ,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  5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切牙切缘平均内收 6 4mm ,支抗磨牙平均前移 0 3mm ,均获得磨牙强支抗的效果。治疗过程中种植体均保持了稳定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结论 自攻微型钛钉种植体能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 ,代替口外力的使用 ,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能。该型种植体具有操作简单灵活 ,可即刻加力 ,不依赖患者合作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应用验证 0SAS(OsseodyneSkeletalAnchorageSystem)微型螺钉种植体的正畸支抗能力。 方法 :选取微笑龈患者一名 ,在中切牙和侧切牙之间的根端上方植入两枚微型种植体 ,以每侧 5 0克力压低上颌前牙 ;选取两名需前后向后牙最大支抗患者 ,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植入微型种植体 ,并以 10 0 15 0克力内收上颌前牙。结果 :微笑龈患者经 6个月治疗 ,上前牙压低 4毫米 ,唇齿关系良好 ;两名强支抗内收前牙患者 ,分别经 8个月和 9个月治疗 ,前牙内收量分别为 7毫米和 5毫米 ,患者面型得到明显改善。所有微型种植体在治疗期间均保持了稳定。结论 :OSAS微型螺钉种植体能够有效的承担垂直向和前后向支抗能力 ,实现切牙的绝对压低和最大限度的内收切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探究是否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及不同第一磨牙起始位置进行远移时的牙列移动特点。方法 使用锥形束CT (CBCT)数据构建下颌骨、牙齿、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模型,依据是否辅助微种植体弹性牵引分为无支抗组及微种植体组(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在两组中以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分为工况1: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0 mm;工况2: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1 mm,工况3: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2 mm;工况4: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3 mm。分析各工况牙列总体位移及各方向位移的数据特点。结果 无支抗组:除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外,其余牙均表现为反向移动。微种植体组:除工况1中第二磨牙表现为少量近中移动,其余工况全牙列均表现为远中移动、前牙舌向移动,其中工况4第一磨牙远中位移值最大。随着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向远中改变,第一磨牙向远中、前磨牙向近中及前牙向唇侧移动量增加,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减小。结论 微种植体能够有效保护前牙支抗,增加磨牙远移的表达率,避免第二磨牙出现往返移动,且第一磨牙移动起始位置与其远移量及其余牙齿移动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正畸治疗对下颌髁突肥大术后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并探讨其术后关节的稳定性。方法:下颌髁突肥大高位切除术后转诊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7~34岁,平均21.2岁,采用固定或隐形正畸治疗,种植钉压低患侧上颌后牙。术前、术后及正畸后进行颞下颌关节功能对比,常规拍摄锥形束CT(CBCT),头颅定位侧位片,Tc99m_MDP颌骨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检查,着重测量关节间隙的改变。结果:术前患侧和健侧比较关节间隙(包括前间隙、上间隙及后间隙)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后及正畸后各关节间隙手术侧与非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髁突高位切除术联合术后正确的正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由于髁突肥大导致的颜面及错牙合畸形以及由此引发的颞下颌关节障碍,正畸治疗后髁突回到关节窝正常位置,患侧髁突改建,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微型种植体在安氏Ⅱ^1类错[牙合]矫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微型种植体在安氏Ⅱ^1类错[牙合]矫治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19例,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矫治设计上颌强支抗,在矫治器粘结之后植入微型种植体。应用上颌后牙区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9例中16例应用微种植体支抗顺利完成正畸治疗,均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切牙内收(5.29±0.52)mm,磨牙近中移动(0.89±0.33)mm,患者上颌凸度明显改善。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矫治要求最大支抗时,微型种植体的应用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微种植体用于上颌前突正畸治疗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观察种植体对颌骨,牙齿及软组织的影响,评价微种植体支抗在正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成年上颌前突患者16例,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微种植体,内收上颌前牙。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别。结果:治疗前、后上前牙平均内收(5.18±2.74)min,压低(1.28±0.63)mm,均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一磨牙也有远中移动和压低趋势。上下唇分别后退了2.41mm和2.73mm,颌突角减小了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0.001)。结论:在成年严重上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中,微种植体能够提供绝对支抗,最大限度改变牙齿突度和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2.
陈兵 《广东牙病防治》2008,16(12):543-544
目的探讨上颌斜面导板在加强下前牙支抗及治疗末期调整后牙尖窝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需下颌后牙前移而下前牙不能过多后移或治疗后期后牙尖窝关系不理想的患者62例,其中29例戴用上颌斜面导板加强下前牙支抗或治疗末期调整后牙尖窝关系,33例未戴用上颌斜面导板,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对组内和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斜面导板能增强下前牙支抗,在关闭下前牙或下后牙间隙时,斜面导板阻挡下前牙,防止下前牙舌倾及后移,保证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颌斜面导板还可打开后牙咬合,使上下颌后牙脱离锁结,便于后牙前移及后牙尖窝关系的调整。结论上颌斜面导板能缩短治疗时间,使治疗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时,其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近远中向的植入位置,为临床选择微种植体支抗安全的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从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选取60例曾于2020年1—12月期间因口腔疾病前来就诊的成人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腭侧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分别测量距腭尖水平连线12、14、16、18 mm位置时,相邻两牙的腭根距过相邻两牙牙冠接触点与腭尖水平连线垂直的参考线的距离,以及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分别距此参考线的距离。结果    上颌后牙区腭侧,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均位于参考线的远中。距腭尖水平连线越高,相邻两牙腭根间中点与参考线的距离越大(P < 0.05)。距腭尖水平连线高度相同的情况下,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大于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P < 0.05)。结论    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微种植体支抗时,应选择在参考线偏远中位置植入,此时近远中向植入位置接近相邻两牙腭根间的中点,是较为安全的植入位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颊、腭侧骨皮质的厚度,进而讨论颊、腭侧微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方法:研究1: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n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20例18~40岁的成人颅颌面部进行扫描并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颊、腭侧骨皮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2:选择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病例91例,共植入167枚微种植体,(其中植入颊侧64例117枚,植入腭侧27例50枚),比较不同部位微种植体植入后的稳定性。结果:研究1:20例成人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腭侧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骨皮质厚度明显高于颊侧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骨皮质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颊侧117枚微种植体,脱落8枚,成功率93.16%;腭侧50枚微种植体,脱落2枚,成功率98.96%。结论: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的腭侧骨皮质较颊侧厚;腭侧微种植体稳定性高于颊侧。骨皮质厚度与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微螺钉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作为支抗内收前牙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双颌前突和上颌前突的患者共19例,应用上、下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SN为基准重叠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描记图,观察第一磨牙的位置改变。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前牙覆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的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结果19例患者中16例患者应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顺利完成正畸治疗,均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覆盖关系,成功纠正了Ⅱ类磨牙关系,面型凸度明显改善,第一磨牙位置稳定。结论国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传统的强支抗方式相比,确保磨牙支抗不丧失的能力更强,几乎达到绝对支抗的能力,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隐形矫治器关闭拔牙间隙的力学特征。方法 选取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病例,设计4种隐形矫治方案,包括前牙整体内收、前牙散开内收、后牙近移、后牙散开,关闭第一前磨牙拔牙间隙,分别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 前牙内收方式-前牙无间隙时,内收力更均匀作用于前牙,使其整体受到较大的力,后牙需要提供更大的支抗;前牙有间隙时,内收力首先作用于中切牙,且侧切牙和尖牙的内收力略小于中切牙,后牙需提供的支抗也更小。后牙支抗方式-后牙散开且设计近中移动,有助于保护第二前磨牙的支抗,但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可能受到更大的近移力;后牙散开且无移动设计,第二前磨牙承担更多前牙内收的支抗力,可能有更大的近倾风险;后牙不散开且无设计移动,后牙的支抗力分布更加均匀。结论 前牙内收方式选择应基于不同内收方式作用力的差异,还应考虑个体差异和临床实际;后牙移动方式选择需考虑支抗分布,避免后牙近中倾斜导致开;单步设计更小的矫治量能更好地进行轴向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口颌系统姿态肌链平衡理论对颞下颌关节复位过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改进复位手法;运用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治疗87例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分侧口内外联合法可有效避免升颌肌群反射性收缩,提高复位效率;87例患者均成功复位,术程用力轻巧高效,髁突下降指征明确,患者并发症少。结论 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是一种高效、便捷、微创的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复位方法,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口颌系统姿态肌链平衡理论对颞下颌关节复位过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改进复位手法;运用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治疗87例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分侧口内外联合法可有效避免升颌肌群反射性收缩,提高复位效率;87例患者均成功复位,术程用力轻巧高效,髁突下降指征明确,患者并发症少。结论 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是一种高效、便捷、微创的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复位方法,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用于下颌磨牙缺失患者矫治上牙前突伴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颌单侧磨牙缺失、上牙前突伴拥挤的成年错!患者8例(年龄22~38岁),在每位患者下颌磨牙缺失侧的第二前磨牙远中11~13 mm颊侧牙槽嵴处各种植1枚纯钛微螺钉,并以栓道固位方式在微螺钉的龈上部分附着自制微螺钉牵引帽,利用微螺钉牵引帽依次牵引同侧的下颌前磨牙、尖牙、切牙向远中移位,并利用牵引帽上的牵引钩行颌间Ⅱ类牵引。结果采用种植微螺钉作为支抗的8例患者治疗后均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前牙覆盖覆!和后牙尖窝关系均正常。疗程最长者24个月,最短者15个月,平均20.8个月。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以用于下颌磨牙缺失的上牙前突伴拥挤患者的矫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型种植体支抗在严重上颌前突病例内收上颌前牙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严重上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在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颊侧植入微型种植体。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对矫治前后U1-NA距,U1-NA角,U1-Apog距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通过上颌前牙内收量,来评判微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临床应用的稳定性。结果:20例平均6-8个月牙列排齐整平,10—12个月前突的前牙成功内收,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治疗过程有2枚种植体脱落,4枚种植体感染,34枚种植体整个过程保持稳定。结论:微型种植体可以提供足够稳定的强支抗内收前突前牙,矫治效果好,矫治疗程相对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