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高角双牙弓前突患者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患者,女,24岁,因"嘴突"数年求治.口外检查显示:凸面型,开唇露齿,高角;口内检查显示:尖牙磨牙Ⅰ类关系,覆覆盖正常.头颅侧位片显示:骨性Ⅱ类,上下前牙唇倾.治疗方案:拔除上颌右侧第一前磨牙、上颌左侧第一前磨牙、下颌左侧第一前磨牙、下颌右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ASS生理支抗技术治疗双牙弓前突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双牙弓前突病例20例,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19.7岁,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PASS生理支抗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与牙齿、软组织有关的测量指标发生显著性变化,上下切牙切缘分别向远中移动5.32mm和4.76mm,上下磨牙近中移动2.02mm和2.67mm,鼻唇角增大,上下唇至审美平面距离明显减少(P <0.05),而骨性测量指标 SNA,SNB,MP/SN 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 >0.05).结论 PASS矫治器在没有额外支抗的条件下可以有效矫治双牙弓前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比较种植体支抗辅助舌侧隐形矫治双牙弓前突患者治疗前后牙颌面结构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20例双牙弓前突畸形患者,均使用舌侧矫治器配合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观察微螺钉种植体的稳定性,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微螺钉种植体的成功率为97.5%.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0.23 mm±0.76 mm(P>0.05),上中切牙切端平均远中移动5.31 mm±2.02 mm(P<0.001),治疗后U1-SN角度为99.4度.结论 舌侧隐形正畸联合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双牙弓前突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磨牙支抗,在内收上颌前牙的同时能有效控制转矩,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weed-Merrifield定向力矫治技术对前突高角病例的矫治效果.方法 根据Tweed-Merrifield定向力技术原理对20例前突高角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并对矫治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无论是生长发育期患者还是成人患者,通过Tweed-Merrifield定向力矫治技术,20例前突高角病例均得到显著的改善.结论 Tweed-Merrifield定向力矫治技术特别适合前突高角病例矫治,其良好效果源于其对垂直方向的有效控制,实现下颌骨的逆时针旋转,从而使前突高角病例的面型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治疗骨性Ⅱ类双牙弓前突错H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性支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于正畸临床提供支抗控制的手段,应用骨性结合的修复种植体可以实现绝对的支抗控制而不需要依赖患者的合作,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正畸患者,修复种植体正畸支抗受到植入部位有限,术式复杂,愈合期长等的限制。近来,微型钛钉和微型钛板种植体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探讨利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牵引上、下牙列,整体远中移动矫治成人轻、中度双牙弓前突的新途径。方法15例双牙弓轻、中度前突的成年患者,拔除第三恒磨牙,上颌种植钉植入颧牙槽嵴,下颌种植钉植入内、外斜线颊棚区,利用镍钛螺旋弹簧牵引上、下牙列,整体向远中移动。对所有病例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全口曲面体层片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60颗微钛钉种植体均保持稳固。②SNA、SNB等骨骼方面的测量值矫治前、后无显著改变(P>0.05);U1/NA、U1-NA、L1/NB 、L1-NB、U1/L1的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③鼻唇角(Cm-Sn-UL)、颏唇沟角(LL-B’-Pos)治疗后显著增大(P<0.01),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突度减小,鼻、唇、颏的协调关系明显改善,面部侧貌改善。④上、下颌磨牙、切牙均不同程度远中移动。结论微钛钉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支抗,牵引上、下牙列整体远中移动,矫治成人轻、中度双牙弓前突,硬组织和软组织均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冯建坤  王宏宇  李杨  董世涛  刘志龙 《口腔医学》2019,39(12):1108-1112
目的 探讨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例通过拔除四颗前磨牙,使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钉支抗进行治疗,以达到改善面容的效果。方法 选择骨性Ⅱ类高角病例14例为研究对象,拔除四颗前磨牙,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微种植体支抗,对以上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影测量片,对测量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后软组织侧貌改善,Z角增大,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切牙唇倾度(U1-SN角度,L1-MP角度)减小,上下切牙相对上下颌骨内收(U1-NA距离、L1-NB距离),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骨垂直关系控制良好,SN-MP角减小,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钉支抗通过拔除四颗前磨牙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例进行治疗,能控制上下颌骨垂直向距离,改善患者软组织侧貌,达到临床掩饰治疗的目的,降低患者正颌手术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1例正畸再治疗病例,患者高角前突,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13埋伏阻生,24、32缺失,无剩余间隙.经完善的矫治设计及有效的牙齿移动控制,最终面型改善,咬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一、病史 患者,女,23岁.主诉:牙前突,咬合深.现病史:两年前曾于外院拔除14、45,但未进行矫治. 二、临床检查 1.牙列情况:恒牙(牙合),磨牙为中性偏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Ⅲ°,上牙列间隙,下前牙拥挤,牙列中无14、45,上中线居中,下中线右偏2mm,口腔卫生状况较差,牙石Ⅱ°. 2.患者外貌:下颌重度后缩. 3.临床诊断:安氏Ⅱ类,毛氏Ⅱ2+Ⅰ1+Ⅳ1类.三、X线片检查 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38、48阻生,14、45缺失.头影测量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临床矫治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临床选择10例安氏Ⅰ类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符合正颌手术的患者,术前正畸矫治完成后实施上、下前颌部截骨后退术(术中去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牙骨块),术后进一步正畸治疗以改善咬合关系。通过手术前后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后退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10例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一正颌联合矫治后,效果非常显著。上颌切牙平均后退7.13mm,上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48mm,上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66nm。上颌硬、软组织后退的比例为1:0.87;下颌切牙平均后退6.62mm,下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91mm,下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89mm。硬软组织后移的比值为1:0.85。结论重度骨性的双牙弓前突患者,应首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彻底纠正前突的面型,上、下颌的硬软组织显著的内收,达到十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Nance弓-横腭杆-双磨牙带环联合支抗应用于安氏Ⅱ1类错(牙合)正畸治疗中增强磨牙支抗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和使用方法.方法:临床选择15~23岁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12名,通过应用口内联合支抗增强上颌磨牙的支抗,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矢状方向上,U6A-RL和U6s-RL分别增加1.13 mm和1.64 mm,但支抗磨牙前移未达到拔牙间隙的1/3;磨牙近中倾斜角度的变化无显著性(P>0.05).U1A-RL和U1E-RL分别减少2.38mm和4.96 mm,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减小15.22°,上颌突度减小1.25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方向上,支抗磨牙伸长量、下颌平面角和面高比例的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口内联合支抗能够在三维方向获得满意的支抗效果,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一、病史患者。女,20岁。就诊日期:2009年10月。主诉:上下门牙前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aided design/manufacture,CAD/CAM)技术在髁突骨软骨瘤合并颌骨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髁突骨软骨瘤合并上、下颌骨畸形1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SurgiCase CMF 5.0软件进行CT数据处理)模拟切除肿瘤,上、下颌骨截骨,设计虚拟中间和终末板及截骨导板,并进行术后效果预测;应用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制作中间板和截骨导板,术中应用。术后进行CT检查,并与术前设计进行比较,评价应用效果。结果:术后CT显示,截骨效果与术前设计吻合度高,术后随访6个月肿瘤无复发,患者面形对称。结论:应用CAD/CAM技术进行髁突肿瘤切除及合并颌骨不对称畸形的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节约手术时间,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