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改良隧道技术(modified coronally advanced tunnel technique,MCAT)结合树脂充填治疗伴非龋性牙颈部病变(non-carious cervical lesion,NCCL)的多牙位牙龈退缩临床效果。方法·纳入伴NCCL的多牙位牙龈退缩的患者,通过树脂充填结合MCAT+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物(subepitheli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sCTG)技术修复患牙冠根部的软硬组织缺损。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检查患牙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退缩高度(recession height,RH)、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tissue width,KTW)、牙龈厚度(gingival thickness,GT)、龈乳头高度,并行根面覆盖美学评分(root coverage esthetic score,RES)。结果·共纳入3名患者,9个牙位。术后6个月时,BI、PLI、RH较术前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微创隧道技术(TUN)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CTG)和树脂充填治疗多牙位牙龈退缩伴非龋性颈部病损(NCCL)的临床疗效及美学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多牙位MillerⅠ/Ⅱ/Ⅲ类牙龈退缩伴冠根部NCCL患者11例(共30颗牙位)临床资料,予以TUN+CTG结合树脂充填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时的牙龈退缩深度(RD)、角化龈的宽度(KTW)、探诊深度(PD),测算根面覆盖率,并在患者术后1年时进行根面覆盖美学评分(RES),对其美学效果进行评判。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年时RD和KTW均较术前改善(P<0.05),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面覆盖率达(88.89±15.98)%,完全根面覆盖率达66.67%; RES测评为(8.367±0.490)分,患者对外观较满意。结论 TUN+CTG结合树脂充填可以有效治疗多牙位牙龈退缩合并冠根部NCCL,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拟评价经前庭沟切口的骨膜下隧道技术(vestibular incision subperiosteal tunnel access,VISTA)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治疗MillerⅠ、Ⅱ度单牙牙龈退缩的效果。方法:采用VISTA联合CTG技术治疗10颗单牙、退缩深度≥2 mm的MillerⅠ、Ⅱ度牙龈退缩,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牙龈退缩深度、宽度、角化龈宽度、牙龈生物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丧失水平,计算根面覆盖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术中和术后2周内疼痛情况以及对术后6个月美观效果满意度。结果:牙龈退缩深度术前达(2.65±0.82) mm,术后6个月时减少了(2.30±0.98) mm(P<0.001),平均根面覆盖率为86.67%±21.94%,完全根面覆盖率为70%;角化龈宽度增加了(0.90±1.22) mm(P<0.05);患者对美观效果满意,评分为8.30分,患者术中及术后2周内疼痛感较轻,评分在2.40~4.30分。进一步分析发现牙龈退缩改善效果与患牙的牙龈生物型及上、下颌牙位分布无关。结论:VISTA技术联合CTG可以有效地治疗单颗牙Miller Ⅰ、 Ⅱ 度牙龈退缩,增加角化龈宽度;患者的疼痛感较轻,患者对术后6个月时的美学效果较满意。该技术可作为临床上治疗单牙Miller Ⅰ、 Ⅱ 度牙龈退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治疗牙龈退缩的方法.方法 选择牙龈退缩分度MillerⅠ、Ⅱ度患者26例,采取同一患者口内两病区对照设计,其中一病区行CAF+CTG,另一病区采用CAF+CTG加盐酸米诺环素作根面处理治疗.术前行正中颊侧位点牙龈退缩的深度(Rec)、正中颊侧位点探诊深度(PD)、角化组织宽度(KT)、牙体敏感(DH)测量,术后0.5、1年复诊再次测量以上指标.结果 CAF+CTG法治疗48颗患牙术后1年达到完全根面覆盖的有30颗牙(62%);CAF+CTG+盐酸米诺环素治疗51颗患牙1年后达到完全根面覆盖的有31颗牙(61%),两种方法术前、术后测量值Rec、PD、KT均有明显变化(P<0.05);但两种方法术后各变量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F+CTG手术治疗牙龈退缩可以达到完全覆盖牙龈退缩缺损、覆盖组织,并与邻近软组织理想结合的目标,术中是否使用盐酸米诺环素作为根面处理剂对手术结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使用结缔组织移植术(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分别联合信封技术、隧道技术(tunne technique,TUN)和经前庭沟切口的骨膜下隧道技术(vestibular incision subperiosteal tunnel access,VISTA)治疗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的手术效果,分析这3种术式在根面覆盖和美学效果上的差异。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牙周病科的患者87例,共324颗伴有GR的患牙,分别使用信封技术+CTG、TUN+CTG、VISTA+CTG进行根面覆盖。在基线和术后6个月时分别检查患者的相关牙周状况,并由2名牙周专科医师各自使用根面覆盖美学评分(root coverage esthetic score,RES)和黏膜瘢痕指数(mucosal scarring index,MSI)对术后美学效果评分。使用t检验比较基线和术后6个月时患者GR深度和角化牙龈(keratinized gingiva,KG)宽度的差异。使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种植体周围不同角化龈宽度在修复后12个月时对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观察25例患者,共植入40颗种植体,在上部修复当日测量种植体颊侧正中角化龈宽度(KMW),分为KMW≥2mm组和KMW〈2mm组(n=20)。于上部修复后当日(基线期)及6、12个月时,测量种植体周围探诊出血指数(BOP)、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及牙龈退缩情况等临床指标,影像学检查计算种植体周围骨丧失情况。结果上部修复后12个月时,两组BOP和PLI均显著高于基线期水平(P〈0.05),KMW〈2mm组PLI明显高于KMW≥2mm组(P〈0.05)。KMW〈2mm组存在明显的牙龈退缩。两组种植体周围PD及边缘骨丧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周围KMW对种植体周围的菌斑控制和防止牙龈退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确切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7.
李有名 《重庆医学》2015,(17):2423-2425
目的 评估几种不同排龈方法充填龈下根面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根面龋位于龈下0~2.0 mm的牙齿295颗(181例),分3组,第1组:排龈线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0 mm;第2组:排龈膏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0 mm;第3组:排龈器组,龈边缘位于龈下1.0~2.0 mm.另选择80例(80颗)龈边缘位于龈上的根面龋,作为对照组.各组均使用Dyract AP复合体套装充填.充填后检查边缘悬突.治疗后1年随访,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 第1组和第2组的边缘悬突数明显多于第3组和第4组.修复1年后观察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采用有效排龈方法的前提下,根面龋的修复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龋洞较深的患牙,则使用排龈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牙周翻瓣术与二次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ing,SRP)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牙周基础治疗6w后牙周探诊深度为5~7mm的单根牙117颗作为研究对象,同一患者的左右两侧牙随机分为二次SRP组和改良Widman翻瓣组。二次SRP组患者在局麻下对纳入的患牙用赛特力超声治疗机和Gracey刮治器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翻瓣组患者在局麻下行改良Widman翻瓣术。治疗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复诊,并对患者的受试牙进行牙周专业检查,记录探诊出血(BOP)、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及牙龈退缩(GR)。结果二次SRP组和改良Widman翻瓣组治疗后6个月患牙的BOP阳性率、PD、CAL、GR分别为16.92%、(2.82±0.74)mm、(5.05±1.02)mm、(2.02±0.60)mm和11.60%、(2.54±0.49)mm、(4.90±0.83)mm、(2.35±0.67)mm,两组治疗后6个月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间BOP阳性率、PD及C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Widman翻瓣组GR明显高于二次SRP组(P<0.05)。结论对于单根牙,二次SRP和改良Widman翻瓣术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但翻瓣术后的牙龈退缩较二次SRP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根面覆盖美学评分(root coverage esthetic score,RES)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评价根面覆盖术后的美学效果,分析RES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纳入2020年1—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牙周病科的患者32例,共105颗伴有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的患牙。所有患牙均使用信封技术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进行根面覆盖。术后6个月检查患者的相关牙周状况,并分别由2名牙周专科医师通过RES,患者本人通过VAS对根面覆盖的美学效果分别进行评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医师RES结果的一致性。采用t检验比较基线和术后6个月时角化牙龈(keratinized gingiva,KG)和GR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检验VAS不同分级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  相似文献   

10.
李燕  叶俊 《重庆医学》2017,(35):5009-5011
目的 探讨游离龈瓣移植术和根向复位瓣术治疗牙缺失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牙缺失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游离组和根向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角化龈宽度.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出血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出血指数均明显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均明显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角化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角化龈宽度均明显升高,且游离组明显高于根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游离龈瓣移植术和根向复位瓣治疗角化龈缺失成效显著,但游离龈瓣移植术效果更稳定,能够更大程度地增加角化龈宽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显微手术中用冠向复位瓣(coronally advanced flap, CAF)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与单纯使用冠向复位瓣在治疗牙龈退缩(GR)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36例GR病人中,随机选取18例25颗GR患牙进行PRF+CAF(观察组);余18例24颗GR患牙进行CAF(对照组);2组均采用显微手术方法,记录并比较2组病人基线和术后3、6个月的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垂直向退缩高度(VGR)、角化龈宽度(KTH)、牙龈厚度(GT)、病人舒适度(PCS)、敏感度(HS)、美学指数(PES)以及病人总满意度。 结果 2组术前、术后PD、KT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根面覆盖上,2组术前、术后VG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术前、术后G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病人满意度(包括PCS、HS、PES)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特别是HS,病人术后总体比较满意。 结论 PRF膜与CAF联合治疗GR可以达到很好的根面覆盖效果,且术后GT及病人满意度比单纯使用CAF具有更突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软硬组织增量术联合即刻种植对重度慢性牙周炎软硬组织缺失患者的修复效果,分析其对口腔疾病的治疗以及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患者,男性,50岁。25和26残根,断面高度位于龈缘以下2 mm。锥形束CT(CBCT)测量26颊和腭侧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距离分别为5.9和3.6 mm。全口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为5~7 mm,附着丧失(AL)为3~4 mm,探诊出血(BOP)(+)。对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稳定后拔除残根,同时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和即刻种植,并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引导骨再生术(GBR),择期行游离牙龈移植术。定期复诊。结果:患者牙周状态稳定,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移植术后供区恢复良好,受区平均角化黏膜宽度达到8 mm。18个月后复查,种植体稳固,随访X线片示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影像与邻牙无明显区别,种植牙牙龈上皮袖口形态良好,龈粉红,角化龈充足。结论:在牙周炎症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牙周软硬组织缺失的治疗可采取上颌窦外提升术、PRF和GBR联合游离牙龈移植术,有利于种植体的健康存活。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Esthetics represent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oday''s oral therapy, and several procedur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preserve or enhance it. Gingival recessions may cause hypersensitivity, impaired esthetics and root caries. Keeping in mind patient''s desire for improved esthetics and other related problems, every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achieve complete root coverage.

Methods

Different types of modalit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treat gingival recession including displaced flaps, free gingival graft, connective tissue graft, different type of barrier membranes and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commonly used techniques for gingival recession coverage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btained. 73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or the present study wh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nd were followed at baseline and 180 days wher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recorded: (a) Assessment of gingival recession depth (RD); (b) Assessment of pocket depth (PD); (c) Assessment of 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 (CAL) and (d) Assessment of width of attached gingiva (WAG).

Results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gingival recession, with concomitant attachment gain,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all tested surgical techniques. However, SCTG with CAF technique showe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gain in coverage of recession depth as well as gain in keratinized gingiva.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with CAF alone. The use of GTR and other techniques showed less predictable coverage and gain in keratinized gingiva.

Conclusion

Connective tissue graf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for improvement in gingival recession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和评价3种角化龈增宽方法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接受下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治疗且存在颊侧角化龈宽度不足的患者36例,在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上,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例,分别应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DM)、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 CGFs)、游离龈移植(free gingival graft, FGG)来增加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tissue width, KTW),术后1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记录患者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测量3组患者KTW及美观满意度。结果 术后6个月,3组患者的KTW分别为:ADM组(3.72±1.18)mm、CGFs组(2.92±0.72)mm、FGG组(4.65±0.91)mm,均较术前显著增加,且FGG组增加幅度[(3.49±0.79)mm]最大,高于ADM组[(2.75±0.96)mm]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量28例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以及牙齿位置的变化,分析正畸牙齿移动与角化龈宽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患者照片与模型进行匹配,通过测量牙冠长度而获得角化龈的宽度。在rapidform 2006上将治疗前后的上颌模型重叠,准确测量正畸移动前后牙齿(包括切牙、尖牙、前磨牙)的位置变化。统计牙齿压低伸长、内收与唇向移动、转矩变化与角化龈宽度的计量数据,分析其变化的关系。结果:对28例患者共213颗牙齿治疗前后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牙齿转矩角度的变化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有较强相关性(r=-0.47,P<0.001),并在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中验证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回归系数<0,P<0.001),同时,牙齿内收和压低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尖牙和前磨牙回归系数为负(尖牙回归系数=-0.35,前磨牙回归系数=-0.38,P<0.05)。结论:正畸过程中的牙齿移动对角化龈的宽度会造成影响,唇向正转矩的增加更有可能引起角化龈宽度的减小;牙齿内收和压低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相关性;切牙相对于尖牙和前磨牙,在牙齿移动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正畸过程中,应该对牙齿位置变化可能对角化龈宽度造成的影响进行预判,关注角化龈宽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无支架四叶牛心包二尖瓣交界缝合缘宽度设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无支架四叶牛心包二尖瓣交界缝合缘的合适宽度。方法 把经戊二醛鞣制后的牛心包试片测厚、切断后按距切断缘不同宽度缝合 ,用软组织生物材料实验机进行单向静载拉伸试验 ,测定其最大负荷、极限抗张强度及断裂延伸率。根据不同的缝合缘宽度分为四组 ,即 1mm宽缝合缘组、2mm宽缝合缘组、3mm宽缝合缘组、4mm宽缝合缘组。结果  2mm、3mm及 4mm宽缝合缘组试片的平均最大负荷分别为 (10 .5 6± 1.95 )N、(13.5 7± 3.2 7)N和 (15 .71± 3.86 )N ;平均极限抗张强度分别为 (6 .88± 1.2 9)mPa、(8.2 5± 2 .5 8)mPa和 (8.94± 2 .0 5 )mPa ;断裂延伸率 (2 9.95± 4 .11) %、(33.31± 5 .0 2 ) %和(33.0 7± 3.73) % ;比 1mm宽缝合缘组试片的平均最大负荷 (7.0 5± 1.4 0 )N、平均极限抗张强度 (4 .6 2±1.0 8)mPa及断裂延伸率 (2 4 .11± 4 .4 0 ) %均明显提高 (均P≤ 0 .0 1) ,3mm组、4mm组的平均最大负荷及 4mm组的平均极限抗张强度亦高于 2mm组 (P <0 .0 5 ) ,其余组之间的各项检测值无差别。结论 根据其生物力学特性无支架四叶牛心包二尖瓣交界缝合缘的宽度至少应大于 1mm ,一般以 2mm为宜。  相似文献   

17.
劈裂牙牙龈切除术与牙冠延长术后修复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牙龈切除术与牙冠延长术应用于牙体劈裂达龈下较深部位病例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牙体劈裂达龈下较深部位的患牙23颗,分别采用牙龈切除术与牙冠延长术完全暴露断面,再行常规桩冠修复,通过术前、术后及6个月复查时的龈袋深度,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牙龈切除术组术前、术后及6个月复查时龈袋深度均数分别为4.3,2.4,2.3mm;牙冠延长术组术前、术后及6个月复查时龈袋深度均数分别为4.4,1.8,1.4mm。两组术后及6个月复查时龈袋深度均比术前明显减少;而术后及6个月复查时,牙冠延长术组的龈袋深度均明显低于牙龈切除术组。结论:牙龈切除术与牙冠延长术应用于牙体劈裂达以下较深部位患牙均能明显改县龈袋深度,而后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牙冠延长术治疗断缘位于龈下的冠根联合折断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门诊因龋病和外伤等导致的冠根联合折断牙患者20例(23颗患牙),对其实施了牙冠延长术,并且术后6周做冠修复,观察其临床牙断端暴露效果。结果20例23颗牙成功19颗牙,成功率82.61%,其中断缘各位点距龈缘的距离(PD)≤4 mm的10颗牙有9颗牙术后断端暴露3~4 mm,牙周探诊深度为2~3 mm,成功率90%。4 mm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牙龈退缩患牙的牙龈厚度及牙龈生物型.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34例患者共计112颗非磨牙牙龈退缩患牙,用直接测量法,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法及牙周探针法分别评估牙龈退缩患牙的牙龈厚度及生物型,比较不同牙龈生物型,不同牙位及不同牙龈退缩类型患牙牙龈厚度的区别,比较CBCT法与直接测量法的数据结果,牙龈厚度测量位点为龈缘下2 mm.结果: 牙龈退缩患牙平均牙龈厚度为(1.17±0.41) mm.厚,薄牙龈生物型平均牙龈厚度分别为(1.38±0.4) mm与(0.97±0.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牙龈厚度的中位数为1.1 mm,以1.1 mm为牙龈厚度的厚,薄分界值,能良好地与牙周探针法评估的厚,薄牙龈生物型结果相匹配(P=1.000).上颌牙齿的平均牙龈厚度显著厚于下颌牙齿,分别为(1.39±3.44) mm及(1.01±0.31) mm(P<0.001).Miller Ⅰ度,Ⅱ度及Ⅲ度牙龈退缩牙齿平均牙龈厚度分别为 (1.15±0.34) mm,(0.83±0.17) mm 及(1.26±0.56)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CBCT测量法与直接测量法得到的牙龈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结论: 在非磨牙牙龈退缩患牙中,区分中国人群厚,薄牙龈生物型牙龈厚度的分界值为1.1 mm,上颌牙的平均牙龈厚度显著厚于下颌牙,CBCT方法评估颊侧牙龈厚度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