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骨瘤属于进行性软骨内化骨发育不良或增牛紊乱的良性骨肿瘤,身体任何有软骨的骨骼均可发生软骨瘤,但颅内软骨瘤(intracranial chondroma)较为罕见.WHO最新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07)将其归至脑(脊)膜的肿瘤(间叶性,非上皮性肿瘤),定义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起源、影像学特点、病理分型及治疗等,以梳理并巩固对此疾病的诊治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资料,行开颅手术切除。结果术后肿瘤全切除,病理提示右侧颞叶软骨肉瘤Ⅰ~Ⅱ级。术后病人恢复良好,行辅助放疗,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颅内原发性软骨肉瘤病例罕见,影像学难以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可消灭残余病灶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正软骨肉瘤为少见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骨骼及骨外软组织内如四肢长管骨以股骨、胫骨和肱骨等多见;原发于颅内者罕见,常以颅底鞍区、鞍旁为好发区域,少数也位于包括硬膜、颅骨甚至是肌肉等区域~[1,2]。颅内软骨肉瘤诊断上较为困难,常易误诊,需与脑膜瘤、颅咽管瘤、脊索瘤等相鉴别,病理是该疾病诊断金标准。原发颅内软骨肉瘤罕见,临床上少  相似文献   

4.
原发于颅底的软骨肉瘤罕见,其临床诊断较困难,与颅底脊索瘤,脑膜瘤等其他颅底肿瘤不易区分。原发性颅底软骨肉瘤主要分为普通型和间叶型,两型的临床特点不同,冶疗预后亦不同。  相似文献   

5.
软骨肉瘤     
<正>中枢神经系统分化的软骨肉瘤临床十分罕见,多起源于颅底,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中年男性比例稍高。组织学形态,肿瘤组织呈分叶状,偶见钙化,细胞大小、形状不一,呈卵圆形或多角形,轻度异型性,胞核较大、浓染(图1),常见双核细胞;间质黏液变性和软骨样基质液化是软骨肉瘤的常见表现;可见坏死和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质和胞核均表达S-100蛋白(S-100),胞质表达D2-40(图2)和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R132H。  相似文献   

6.
颅底软骨肉瘤(附七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底软骨肉瘤是一种生长缓慢具有侵袭性的低级别的恶性肿瘤,临床上非常罕见,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15%.现将作者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背景:文献在对软骨细胞衰老的研究中,常以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作为其细胞老化的一个指标,而c-Fos在骨关节炎软骨中表达情况罕见报道。 目的:观察β-半乳糖苷酶、c-Fos蛋白在正常关节软骨和骨关节炎不同退变程度关节软骨中表达水平的差异。 方法:选取正常关节软骨标本10个,骨关节炎软骨标本26个,根据大体观察凿取正常和骨关节炎不同退变严重程度软骨块50个,再根据关节软骨改良Mankin病理评分法分为正常关节软骨组、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计算各组标本中软骨细胞β-半乳糖苷酶、c-Fos蛋白染色阳性细胞率,比较各组中二者阳性细胞率的差异性并分析其与关节软骨不同退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随着衰老软骨细胞阳性率逐渐增加,软骨退变程度逐渐加重,提示软骨细胞衰老与骨关节炎病程进展有关,软骨细胞衰老是骨关节炎可能的发病机制之一。c-Fos蛋白与骨关节炎软骨退变严重程度和软骨细胞衰老均无直接相关性,但可能在软骨退变早中期促进软骨细胞代偿性分裂增殖活跃。  相似文献   

8.
<正>原发性颅底软骨肉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生长缓慢及局部侵袭性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极其困难。本文就我们收治的1例原发性颅底软骨肉瘤患者治疗经验总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47岁,以右侧耳鸣伴听力下降3年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耳鸣,伴记忆力下降,无头痛、恶心、呕吐及四肢抽搐等。当地医院头颅CT检查示右侧中颅窝及桥小脑角区骑跨右侧岩锥的"哑铃状"略低密度占位。我院头  相似文献   

9.
源于颅骨的颅内软骨瘤或软骨肉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0.1%~0.2%,两侧同时发生者更罕见。Maffucci's综合征以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合并血管瘤病为特征。目前尚无颅内软骨肿瘤合并Maffucci's综合征的病例报告。本文报道1例。患者,男,33岁。患有先天性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病,右耳进行性听力减退18个月。入院前出现右面部感觉减退,眩晕及运动失调。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右侧三叉神经第一、二支皮肤感觉迟钝,右侧面神经麻痹,眼震,共济失调。右手因内生软骨瘤而畸形,同时有多发性皮下浅蓝色血管瘤。右手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斜坡骨巨细胞瘤极其罕见, 容易误诊。2021年1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斜坡骨巨细胞瘤, 患者表现为头痛伴复视, 头颅MRI提示颅底斜坡占位, 初步诊断为软骨肉瘤, 予手术部分切除, 病理学结果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术后1年病变增大, 伴颅内转移。患者于术后1.5年死亡。  相似文献   

11.
颅内软骨肉瘤的综合治疗(附八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软骨肉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对8例颅内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及显微手术+放射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高分化软骨肉瘤5例,间叶件软骨肉瘤2例,黏液件软骨肉痛1例.手术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人部分切除1例.随访6个月-3年,肿瘤全切除的5例患者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9个月和12个月时复发,行放射治疗,生存良好;1例于术后18个月时复发,末行任何治疗,于术后24个月时死亡;另2例患者术后即行预防性放射治疗,随访至今分别随访28个月、33个月,未见肿瘤确切复发.肿瘤未全切除的3例患者术后早期1个月内即行放射治疗,肿瘤体积未见明确增大,随访至今,2例患者生存良好,1例患者失访.结论 颅内软骨肉瘤虽属颅内恶性肿瘤,但经过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患者可获得较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与预后(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手术以颅底外科硬膜外入路为首选.配合放射治疗.结果 7例患者共施行8次手术治疗.术后肿瘤全切除者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系统损害均未加重.病理为粘液性软骨肉瘤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4例.粘液性软骨肉瘤经手术及放疗后无死亡,生存26~123个月.而间叶性软骨肉瘤术后平均生存期仅12.75个月.结论 颅底外科手术及术后放疗是颅底软骨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粘液性软骨肉瘤治疗效果较间叶性软骨肉瘤佳,尽量全切除肿瘤结合放疗可获得较好预后.问叶性软骨肉瘤预后极差,复发快,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腕关节软骨损伤后的生物材料干预,为腕关节软骨损伤的创伤修复和功能重建选择理想的生物材料。 方法:电子检索PubMed数据库(PubMed:1996/2010)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6/2010),在标题和摘要中以“Wrist Joint, Cartilage, Injur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或“腕关节,软骨,损伤,康复,治疗”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排除非核心期刊的文献,选择腕关节软骨损伤和生物材料对腕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治疗的文献共25 篇文献。 结果:关节镜微骨折技术联合透明质酸凝胶可明显提高再生软骨的厚度,更接近透明软骨。聚磷酸钙纤维/明胶支架复合材料基本满足组织工程支架复合材料的空隙率要求。自体骨膜移植固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生成与自身相适应的软骨,而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 结论:由于腕关节生理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的特殊性,腕关节软骨组织损伤较为常见,组织工程软骨修复术通过将细胞和支架复合物植入受损的组织或器官部位,从而达到创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目的,为腕关节软骨组织损伤修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干细胞定向诱导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修饰术,可为腕关节软骨修复提供崭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腕关节;软骨;生理;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生物材料;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34.04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作者前期研究已证明,第1代骺软骨细胞可在离心管内形成富含软骨特异性蛋白基质的软骨组织。本实验进一步观察第1代骺板软骨细胞在离心管内培养形成的软骨组织特征,并与半月板、骺板及关节软骨组织进行比较。 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4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研楼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取4周龄新西兰大白兔四肢骺板分离软骨细胞,行单层传代培养,取第1代细胞行无支架离心管培养,观察其形成的软骨组织特征,另取6周龄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髁关节软骨、胫骨近端骺板及半月板,与离心管培养软骨一并行透射电镜观察,比较其软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结构。 结果:第1代骺板软骨细胞经无支架离心管培养能形成软骨。离心管内培养形成的软骨具有独特的超微结构,与骺板及关节软骨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与半月板有明显区别。4种细胞都有各自不同的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特征。 结论:第1代骺板软骨细胞在离心管内培养形成的软骨组织具有与骺板及关节软骨相似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诱导软骨分化和维持软骨表型上起着重要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促进祖母细胞聚集及向软骨细胞的分化,使去分化的软骨细胞重新恢复表型。 目的:验证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中的作用。 设计:分组对照动物实验。 材料: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转化生长因子β1为PEPROTECH公司产品;健康4~6个月青紫蓝兔30只。 方法:选用青紫蓝兔30只,共60个关节,相同方法制备关节软骨直径4 mm的全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个关节。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注射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6周关节腔内相应注射10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100 μg/L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和生理盐水各1 mL,1次/周。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12周,在各组动物软骨缺损区取材,行大体观察、光镜观察及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 结果: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修复组织高度、质地、颜色接近于正常软骨。缺损处被成熟、新生类软骨细胞修复,排列较整齐,与软骨下骨结合紧密。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组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基本一致。生理盐水对照组修复组织覆盖面积、高度不完全,质韧不透明。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和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组修复结果良好,两组之间差异显著性意义(P > 0.05),均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 < 0.05)。 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都具有较强的修复软骨能力,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良好的生长因子,而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较转化生长因子β1价格较低,无骨软骨赘和正常关节软骨的退变,在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颅内原发性间叶性软骨肉瘤(intracranial 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IMC)为少见恶性肿瘤,生长缓慢,多发生于颅底软骨结合处.IMC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需与脑膜瘤、血管外皮瘤等鉴别,病理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本文报道1例IM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鞍区原发性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鞍区原发性肉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对这一罕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复习。结果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证实2例病人分别为纤维肉瘤和软骨肉瘤,临床特点与侵袭性垂体腺瘤差异较大。结论鞍区原发性肉瘤十分罕见,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背景:软骨损伤后几乎不可能完全修复,近年来采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软骨复合组织已成为软骨修复方面新的研究领域。其中支架材料在软骨修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架材料的选择也就影响着整个修复过程。 目的:全面了解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材料的优缺点,并对其选择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于2010-11在CBM、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万方数据库(http://www. wanfangdata.com.cn)及google学术网检索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材料方面的内容,检索时限为1990/2010,英文检索词为“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materials,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中文检索词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排除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1 185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本文无关及内容重复的研究1 142篇,共保留其中的43篇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引入文献29篇。结果提示,目前应用于组织工程的支架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体内降解速度过快或过慢,生物相容性不佳、引起炎症等问题。最重要的是组织工程软骨支架距临床应用仍有很大差距,而未来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重点是改进现有材料和制备工艺,研制复合材料、仿生材料、纳米材料及改性天然材料等。  相似文献   

19.
摘要 背景:从大量研究资料来看,运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软骨损伤日趋成熟与多样,构建生物特性与正常关节软骨相似的组织工程软骨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对软骨生理特点及损伤因素进行探讨,对目前在关节软骨修复中的生物支架材料进行分类和归纳。 方法: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CNKI数据库(www.cnki.net/ index.htm),在标题和摘要中以“Cartilage,Damage,Biological Materials,Suppor”或“软骨,损伤,生物材料,支架”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软骨支架材料治疗手段、材料学特点、生物相容性及其应用效果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纳入28篇文献。 结果:人体软骨组织损伤后自我康复较难,植入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成为软骨组织修复的重要手段。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选择与研制经历了天然材料、合成材料等由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研制的快速发展时期,可注射材料、基因技术和纳米材料以及改性修饰材料技术的运用,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背景:软骨修复的关键是种子细胞在三维支架中的定向分化,但细胞放入三维支架中很难有透明软骨表现。 目的:考察3种种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在支架中的成软骨特性。 方法:抽取羊骨髓,胰酶消化后获得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单层培养扩增。取P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3软骨细胞和P3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种植入不同比例(10%,20%,50%,80%,100%)的胶原/透明质酸支架中, 在无血清培养液中三维培养。2周后,用SO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观察硫酸软骨素和Ⅱ型胶原合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种子细胞在三维支架中特定条件下有成软骨效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含20%透明质酸的胶原/透明质酸支架扩增少于3代有成软骨效应,软骨细胞传代数更高仍然有成软骨效应,但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成软骨效应能力较弱。结果提示,在同样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较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有更好的成软骨性能。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组织工程;软骨;脂肪干细胞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