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医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流行期间焦虑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心理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院校6 276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制作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等;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在COVID-19流行期间对被试的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匿名调查。  结果  医学生焦虑得分为(38.52±7.76)分,焦虑情绪检出率为8.9%。医学生在性别、辅导员在COVID-19流行期提醒注意防护频次、本/专科生、户籍所在地、自评近期健康状况、所居住小区是否有COVID-19确诊患者、关注度、盲目消毒、自评自己被感染的风险、恐慌程度等方面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科生(OR=1.25)、自评自己感染COVID-19的风险高(OR=1.71)、特别恐慌(OR=2.75)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女生(OR=0.62)、来自农村(OR=0.80)、自评近期健康状况一般(OR=0.06)、健康状况较好(OR=0.11)、健康状况很好(OR=0.30)、所居住小区无COVID-19确诊患者(OR=0.67),对COVID-19疫情每天关注一两次(OR=0.47)、频繁关注(OR=0.38)、盲目消毒行为一般(OR=0.53)、盲目消毒行为较少(OR=0.32)与焦虑情绪呈负相关。  结论  COVID-19流行期间,医学生焦虑得分较高,不同性别、本专科层次医学生存在差别。医学生应做好心理调适,适度关注相关信息,正确认识疫情;学校辅导员应多关心学生,并进行多方式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COVID-19疫情时MSM的HIV检测服务利用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2020年9月—2020年11月,在深圳市龙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自愿检测与咨询室、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对MSM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各因素不同情况中的HIV检测服务利用,并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IV检测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对象疫情期间HIV检测服务利用减少的比例较高(3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COVID-19高度恐慌、肛交性行为频率减少(OR=0.056, 95% CI: 0.021~0.150, P<0.001)、男性伴侣/男朋友建议不要去检测机构(OR=0.538, 95% CI: 0.297~0.975, P=0.041)、感染了COVID-19(OR=21.979, 95% CI: 4.369~110.559, P<0.001)的MSM人群HIV检测服务利用次数减少可能性更大。  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MSM人群HIV检测服务利用下降,在制定及实施疫情防控措施时需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东省COVID-19疫情防控人员离职倾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为提高防疫队伍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自制在线问卷对广东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参与过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查,通过层次回归分析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2 168名疫情防控人员,632人(29.15%)有离职倾向。高级职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有编制、每日睡眠时间≥6 h、工作满意度和领导/同事/亲戚支持对疫情防控人员的离职倾向存在负向作用,而工作通宵和休息日加班对离职倾向具有促进作用。交互作用项“工作满意度×家人支持”在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之间存在负向调节效应。  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广东省疫情防控人员的离职倾向较高,完善疫情防控工作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为防疫人员提供更多支持可降低其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期间发热门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日-2月18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并对COVID-19疑似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调查。  结果  调查期间共有880例就诊患者,其中42例COVID-19疑似患者。就诊患者中以中青年为主,男女之比为1.61:1。COVID-19疑似患者与普通患者间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6,P < 0.001);COVID-19疑似患者与普通患者多数在1~7 d内就诊,临床症状均以低热为主。有32例(76.2%)COVID-19疑似患者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降低,39例(92.9%)COVID-19疑似患者出现了C反应蛋白升高。  结论  根据就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做出综合预判,对COVID-19疑似患者进行严格的医疗隔离和观察,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民口罩和消毒产品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和KMO值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2020年3月4日至5日,通过网络调查居民的人口学特征、口罩和消毒产品使用情况,并分析居民口罩和消毒产品使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713份,其中男性492人(28.72%),有382人(24.12%)认为戴多层口罩会更安全,有269人(15.70%)认为口罩可以经过蒸煮后再用,有265人(15.47%)认为口罩可以经过喷酒精后再用。有1 529人(89.26%)近一个月使用消毒产品对门把手/开关/按钮(84.96%)、地面(71.88%)和马桶/便池(70.70%)进行消毒。多因素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大、月收入越高和企业人员更多使用口罩和消毒产品。  结论  COVID-19流行期间,居民戴口罩和使用消毒产品的比例较高,但依旧存在误区,文化程度、年龄、职业和月收入对戴口罩和使用消毒产品有影响,应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陕西省COVID-19确诊病例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相关因素,为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陕西省COVID-19确诊病例信息及相关社会经济学数据,分析确诊病例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探索人群COVID-19发病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联。  结果  2020年1月23日,陕西省首次报告4例,2月4日新增确诊病例最高达23例,2月19日后再无新增。输入型病例比本地病例更早出现并达到新增高峰,且更早进入归零期。空间分析结果显示,确诊病例数最多的地市为西安市(120例),占总数的48.98%,确诊病例较多的区县为莲湖区、雁塔区、新城区和未央区。与各区县确诊病例数相关的社会经济学因素为教育支出(IRR=0.287, 95% CI:0.134~0.612)、人均生产总值(IRR=1.143, 95% CI:1.049~1.245)及各区县与武汉市的距离(IRR=0.995, 95% CI:0.992~0.998)。  结论  应针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在疫情出现早期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早控制疫情的发展蔓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COVID-19疫情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探索其分布和扩散规律,有助于更好地防控COVID-19疫情扩散。  方法  本文以2020年1月22日-5月26日中国COVID-19疫情省级逐日发病率数据为数据源,利用空间自相关技术分析COVID-19疫情的空间格局,并利用重心轨迹迁移算法对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  结果  在研究时间段范围内,中国COVID-19疫情在省级尺度上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2020年1月22日-5月26日,中国COVID-19疫情的全局空间关联程度呈由强变弱再增强的发展趋势,Moran's I在(-0.04,-0.02)区间内,均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疫情总体呈现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向周围城市蔓延扩散且随机分布的空间格局,国内疫情主要以高-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集中在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而湖北省一直处于高-低集聚模式,并且在研究时间段内高-低集聚模式只有湖北省一个省份,低-低集聚模式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T1-T3时间段疫情以武汉市为中心向西北方向急剧扩散,T4-T6时间段范围内疫情逐渐转为向西南方向发展扩散,T7-T9时间段内疫情向东北方向扩散蔓延。  结论  在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应更注重疫情空间扩散模式的研究,探索影响扩散的因素,为后期精准防疫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中国COVID-19疫情暴发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在年满18岁的成年人中流行情况,并探索源于该流行病的PTSD弱势群体。  方法  基于全国手机号段库通过随机数字拨号方法(random digital dialing, RDD)进行抽样,招募电话调查员,通过基于电脑辅助的电话调查方法(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CATI)进行调查,自2020年5月11日-2020年5月28日共调查成功问卷4 206份,样本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单位。PTSD的测量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第5版(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 5th edition, PCL-5)进行。  结果  全国总的PTSD疑似阳性率为2.06%,武汉市、湖北省其他地区以及湖北省以外的其他省(区)PTSD疑似阳性率分别为2.88%、2.54%和2.03%。PTSD疑似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中年、居住地为农村及低社会阶层的人群PTSD疑似阳性率更高。  结论  COVID-19相关的PTSD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仍然需要引起重视;在进行COVID-19相关的PTSD预防和控制时,需要更多地考虑社会与经济地位上弱势的群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拟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0年7月COVID-19疫情流行状况,为疫情防控提供数量依据和理论支撑。  方法  利用仓室建模方法,考虑乌鲁木齐市在2020年7月COVID-19疫情期间所采取的追踪隔离措施,建立具有阶段性控制策略的动力学模型。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2020年7-9月COVID-19的累计确诊病例数、累计治愈病例数、累计无症状病例数,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所建立的模型。  结果  模型的参数估计:确诊速率为0.6,潜伏暴露者类和无症状感染者类的传染力系数分别为0.78和0.99,无症状感染者所占比例为0.4。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加大密切追踪隔离力度和减少接触能有效控制新增确诊病例。  结论  所建立的模型拟合实际数据效果较好;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较强;每日有效再生数变化趋势表明政府控制措施得当,控制效果较好;相关部门应加大密切追踪隔离力度、持续强调减少接触可以有效控制COVID-19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江西省COVID-19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文本分析法提取流行病学信息,使用ArcGIS 10.3软件绘制疫情演化图谱、空间分析方法探讨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 PLS)分析疫情分布的影响因素。  结果  江西累计确诊930例,中青年(31~55岁)最多,占总数的60.40%,主要从事于服务业、务工及职工;依据活动轨迹与接触史可划分为输入型、混合型和扩散型3个感染群体,扩散型感染者占总体的85.48%;疫情发展可划分为外源输入型增长期、省内扩散型增长期和内外控制型稳定期3个阶段,疫情空间分布呈“西南-东北”走向和“赣北重于赣中赣南、南昌-新余两极突出”的格局;人口聚集程度、同外界交流互通的强度、与疫情重灾区的距离是影响疫情分布的主要因素。  结论  江西省COVID-19确诊病例性别分布均衡,中青年、服务业从事人员为主要群体;时间上“先快后慢”,空间上异质性显著;人口聚集程度、流动强度及总体疫情格局是影响疫情分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COVID-19疫情对中国成年人群体重增加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开展的新冠肺炎疫情综合影响调查,通过随机数字拨号,于全国各个地级市抽取18岁及以上的成年居民样本,并用电话调查系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纳入数据分析的样本共2051例.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样本人群受疫情影响的体重增加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考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及家长的亲子冲突状况,为促进疫情期间家庭和谐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3月中旬采用问卷星对12 711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网络匿名调查,考察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情绪反应、应对方式以及亲子冲突频率和年级发展趋势。  结果  亲子冲突按发生率大小依次是情绪对立(62.3%)、言语冲突(52.6%)和身体冲突(20.5%)。38.1%的家长和23.6%的学生出现了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且学生的应对方式比家长更单一。77.9%的家庭报告存在不同程度的亲子冲突,主要由孩子的学习问题(45.6%)、日常安排(22.1%)和电子产品使用(10.2%)等引起。和去年相比,31.4%的家庭报告最近1个月亲子冲突频率增多。  结论  亲子冲突在中小学生家庭中普遍存在,并受到疫情等应激因素影响。建议加强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杭州市中小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认知、防护行为和态度现状,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3月3—7日采用网络方便抽样的方法,利用问卷星,对杭州市14 216名中小学生进行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认知、防护行为和态度的匿名式问卷调查。  结果  杭州市中小学生对新冠肺炎传播途径(85.83%)、潜伏期(77.44%)知晓率较高,对症状知晓率相对较低(44.70%)。戴口罩、咳嗽礼仪和正确洗手的执行率分别为97.27%,88.01%,91.82%。中小学生防护行为总体较好,91.21%呈中等及以上水平。有83.91%的中小学生担心感染新冠肺炎,55.42%的中小学生对复学存在紧张心理。小学生、农村学生对复学更为紧张(χ2值分别为46.66,26.70,P值均 < 0.05)。  结论  杭州市中小学生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防护行为总体情况较好,但需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同时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COVID-19流行初期和常态化防控阶段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疫情相关知信行(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KAP)状况,为企业复工复产和日常生产生活中园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2月1日―4月30日和2022年1月2日―2月15日采用电子问卷对深圳市某大型劳动密集企业在职员工进行调查。结果 15 107名研究对象完成了两轮调查,平均年龄(32.42±6.02)岁。与流行初期相比,常态化防控阶段研究对象疫情相关知识(72.3%vs.84.9%)和态度(82.7%vs.89.1%)得分有所提升。知识方面,不同阶段病毒传播途径和物理防护措施各条目正确率较高,感染者主要临床症状和感染后果以及预防/治疗知识大多数条目正确率较低;态度方面,不同阶段研究对象能够意识到疫情的重要影响并积极寻求治疗,但对感染者能够被治愈的信心和能够判断自己是否具有相关症状的报告率较低。常态化防控阶段研究对象疫情防控行为总体执行程度有所下降(92.37%vs.88.21%),主要表现为大多数行为条目报告“完全做到”的比例降低。结论 应针对不同阶段劳动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福建省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探讨其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福建省2020年1月22日-3月7日已出现临床最终结局(含痊愈出院、死亡等)的COVID-19确诊病例231例,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重症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20年1月22日-3月7日出院的231例COVID-19患者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占16.88%(39/231)。单因素分析显示,重症组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71.80%),高于非重症组(34.40%)(χ2 =18.808, P<0.001);其中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其他慢性病等因素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两组间多项血液学检测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7.067, 95% CI: 2.640~110.327)、淋巴细胞偏低(OR=4.731, 95% CI: 1.175~19.046)、肝功能异常(OR=12.458, 95% CI: 2.559~60.649)、降钙素偏高(OR=3.577, 95% CI: 1.733~7.384)和C反应蛋白偏高(OR=2.354, 95% CI: 1.012~5.478)是COVID-19患者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得到的回归方程对训练样本拟合优度良好(AUC=0.941)。  结论  淋巴细胞偏低、肝功能异常、降钙素偏高、C反应蛋白偏高可作为重症COVID-19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对于年龄≥65岁老年患者以及有上述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的患者应多加关注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COVID-19疫情改变了儿童生活方式,本文旨在探讨COVID-19疫情对儿童BMI的影响。  方法  基于苏州市儿童青少年健康监测项目,回顾性收集2016—2020年40所小学,共计331 341人次学生BMI监测数据,比较2016—2020年BMI-Z评分和超重肥胖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平均每年监测人数为66 868人。2020年BMI-Z评分明显增高(0.580),高于2016—2019年的最高值(0.427),增高0.158(95% CI: 0.144~0.171, P < 0.001);男生的BMI-Z评分增幅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低年龄组高于高年龄组(均有P < 0.001)。2016—2020年,随着年份增加,超重肥胖率增加,消瘦率降低(趋势性χ2=595.834, P < 0.001),2020年肥胖率明显高于2016—2019年最高值(15.9% vs. 12.9%, χ2=253.616, P < 0.001),不同性别和地区呈现相同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和2016年比,2017—2019年肥胖情况未呈现明显差异,2020年肥胖率明显升高(OR=1.323, 95% CI: 1.280~1.366)。  结论  COVID-19疫情加速了苏州市6~12岁儿童BMI的增加。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关注儿童持续增加的超重肥胖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HIV/AIDS患者中的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 RHR)过快和血脂异常与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的关联及其交互作用。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基于浙江省台州市2017―2019年“HIV与衰老相关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数据,纳入分析30岁以上的HIV/AIDS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IV/AIDS患者患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用相乘模型探索RHR过快和血脂异常的交互作用。RHR过快定义为RHR>90次/min;血脂异常定义为TC、TG、LDL-C升高或HDL-C降低。  结果  共1 645例HIV/AIDS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42.8%和28.1%。15.8%(260/1 645)的研究对象的RHR过快,59.2%(974/1 645)存在血脂异常。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BMI、腰臀比和TC之后,TG升高和RHR过快是正常高值血压(aOR=1.56, 95% CI:1.14~2.13, P=0.005;aOR=1.60, 95% CI:1.06~2.43, P=0.026)和高血压(aOR=1.94, 95% CI:1.37~2.75, P < 0.001;aOR=1.95, 95% CI:1.20~3.18, P=0.007)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TG升高和RHR过快对正常高值血压(P=0.017)和高血压(P=0.032)均存在负向相乘交互作用。TC、LDL-C及HDL-C异常与RHR过快对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均未观察到交互作用。  结论  RHR过快和TG升高是HIV/AIDS患者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RHR过快和TG升高之间存在负向的相乘交互作用,提示RHR过快可能降低TG引起致高血压发生的阈值,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去阐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关联规则研究我国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共病模式,探索慢性病间的关联性和关联强度。  方法  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5年的数据,纳入我国9省市45岁以上中老年人患14种慢性病情况,利用R 3.4.3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慢性病共病情况。  结果  17 796名调查对象中,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人数为12 245(68.81%),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人数为7 321(41.15%)。在筛选出的关联规则中,按照支持度排序,最常见的三种慢性病共病模式为血脂异常和心脏病、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哮喘和慢性肺部疾病,规则支持度分别为6.77%、5.27%、4.28%,规则置信度分别为34.38%、43.14%、70.81%。关联规则结果多项指向心脏病、血脂异常、慢性肺部疾病。75岁以上年龄组强关联规则最多。  结论  心脏病存在于多种共病模式中,应加强对其的筛查与预防。血脂异常与糖尿病、高血压具有强关联性,且男性患者更易共患血脂异常。随着年龄增长,慢性病共患更普遍更复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上海市COVID-19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各类影响因素对疫情传播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2年3月1日―2022年5月31日上海市各行政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的COVID-19疫情数据,采用GeoDa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回归分析。选择2021年上海市各行政区统计年鉴中典型的人口、经济、医疗等因素的变量,采用相关性以及多重共线性分析进行筛选,最后纳入4个自变量进入模型。在普通最小二乘线性(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 SEM)中,优选OLS模型作为影响本轮疫情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 本轮上海市疫情传播具有全局空间聚集性,其中虹口区、静安区、黄浦区和徐汇区为高-高聚集区(high-high area, HH),在松江区和金山区为低-低聚集区(low-low area, LL),其余区域局部Moran’s I不显著。OLS模型提示,人口密度与人均GDP为COVID-19发病率的促进因素,单位医院数量与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则与COVID-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