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 探索基于条件期望的函数型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analysis by conditional expectation, PACE)在稀疏且不规则的纵向数据中的预测效果,评价其揭示总体变化趋势、个体特异的变异方式以及预测个体纵向变化轨迹的能力。方法 采用R软件模拟生成样本量为200的三种不同稀疏情形的纵向数据集,通过数值模拟定量地评价PACE方法的降维及预测效果。结果 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三种不同稀疏情形的纵向数据集最终选取的主成分个数分别为4、4、3,PACE方法在不同稀疏情形下预测结果均具有较小的均方误差(MSE),分别为0.1410、0.0670、0.0161,而且观测点个数越多预测效果越好。结论 PACE方法可以实现在随访间隔不规则且数据稀疏的情况下,捕获纵向数据随时间变化的总体趋势,揭示个体特异的变异方式,预测个体的纵向轨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出一种新的网络模型以解决COVID-19出现初期认知不够、检测能力受限以及潜伏期长等因素导致每天检测出的感染人数与真实感染人数存在差异的问题,并预测COVID-19疫情发展趋势。方法  以历史时间窗检测出的数据为依据,将时间窗策略结合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 LSTM)网络模型对世界各个地区的确诊人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基于时间窗的LSTM网络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准确度较高。对时间窗宽度进行分析发现,当宽度取5时预测结果最接近真实数据,这与COVID-19的潜伏期普遍为3~7 d相吻合。结论  该方法为COVID-19疫情发展以及其潜伏期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扬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扬州市报告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1月23日—2月29日,扬州市共报告6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共有病例26例;家庭聚集性疫情报告4起。一代病例8例,二代病例18例;一代病例中6例发病前14d内有武汉旅居史。结论及时发现新冠肺炎病例,实施隔离,防止二代传播,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20年我国居民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出门戴口罩、外出回家洗手、避免不必要外出和减少不必要聚会的行为特征,探讨以上4种个人防护行为的群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及其影响调查”中选取18周岁及以上的全国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4 123人。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在出门戴口罩、外出回家洗手、避免不必要外出和减少不必要聚会4种行为上的差异,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4种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做到上述4种个人防护行为的比例都很高,分别为96.09%、94.66%、91.12%和95.22%。同时存在群体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出门戴口罩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2.40, P < 0.001)、城乡(OR=0.48, P < 0.001)、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27, P=0.001; OR=0.13, P < 0.001);外出回家洗手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2.18, P < 0.001)、分组年龄(OR=3.14, P < 0.001; OR=8.29, P < 0.001; OR=4.69, P < 0.001)、城乡(OR=0.73, P=0.050)、受教育程度(OR=1.53, P=0.059; OR=2.35, P < 0.001)、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70, P=0.089);避免不必要外出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2.05, P < 0.001)、分组年龄(OR=2.77, P < 0.001; OR=3.30, P < 0.001; OR=5.43, P < 0.001)、城乡(OR=1.64, P=0.001)、受教育程度(OR=1.50, P=0.026)、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73, P=0.056; OR=0.63, P=0.002);减少不必要聚会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1.97, P < 0.001)、分组年龄(OR=2.94, P < 0.001; OR=3.00, P=0.002; OR=3.33, P=0.003)、受教育程度(OR=0.52, P=0.032; OR=0.61, P=0.097)、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69, P=0.094; OR=0.58, P=0.006)。结论  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居民在个人防护方面总体做得很好,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差异,相关政策的制定及个人防护的宣传应对特定人群和特定区域有所偏重。  相似文献   

5.
COVID-19疫情在全球处于上升态势,尽管现阶段中国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且复杂。在包括本次疫情在内的历次抗击传染病的战“疫”中,现场流行病学在防治措施实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COVID-19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例,完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现场流行病学教学内容,以提高现场流行病学工作能力为核心,探讨新形势下流行病学人才培养实践,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场工作能力,培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层次现场流行病学人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COVID-19疫情对中国成年人群体重增加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开展的新冠肺炎疫情综合影响调查,通过随机数字拨号,于全国各个地级市抽取18岁及以上的成年居民样本,并用电话调查系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纳入数据分析的样本共2 051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样本人群受疫情影响的体重增加差异,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体重增加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疫情期间体重增加的比例较高(29.3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青年人群、城市居民、湖北省居民、所住社区有确诊病例、未被集中隔离或收治、受教育程度较高和家庭收入较低的人群体重增加可能性更大(均有P<0.05)。结论  COVID-19疫情使成年人群体重在短期内增加,可能会对部分人群造成长期健康效应,对于疫情期间体重增加高风险人群需要加以重视,疫情防控措施与指导也需对这一方面的健康风险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河南省濮阳市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濮阳市17例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通过绘制发病时序图、病例关系图描述和分析其时间、地点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17例确诊病例中,男性7例(41.2%)。年龄在12~66岁之间,中位数36岁。共发生4起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12例(70.6%),均涉及家庭续发病例。中位潜伏期为6.5 d,最短3 d,最长13 d。其中,1例二代病例的发病时间比指示病例早11 d。发病-就诊间隔的中位时间为4 d,最短0 d,最长12 d。17例病例中,有6例14 d内有湖北旅居史,1例有境外旅游史。其余病例均为本地感染者,其中8例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例传染来源不明。密切接触者中,家庭聚集性病例的传染途径包括密切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小区续发病例的传播途径推断为楼梯间飞沫传播。结论  濮阳市以家庭聚集性疫情为主,且指示病例大部分为湖北传入性病例,潜伏期病例存在传染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改进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已审核的2020年1月1日—2月23日安徽省COVID-19病例和聚集性疫情信息,分析流行特征。结果安徽省2020年1月23日—2月23日共报告COVID-19聚集性疫情176起,累计报告病例564例,其中确诊病例497例,占全省确诊病例数的50.3%(497/989),阳性检测者67例,占全省阳性检测者52.8%(67/127)。以家庭聚集性疫情为主,占聚集性疫情总数的90.9%(160/176),高峰期在2月3日—2月11日,16个地市均有报告,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占48.9%(86/176)。感染来源的构成比随时间改变,首发病例具有武汉及周边旅居史的疫情占比从81.8%下降到18.9%,首发病例具有本地暴露史的疫情占比从0上升到40.5%。感染方式主要为亲人共同生活、亲朋聚餐,占53.4%(31/58)。结论安徽省COVID-19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性为主,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感染来源逐渐由武汉输入病例转为本地感染病例,亲人共同生活、亲朋聚餐是主要传播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提高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识别能力,确保疫情下医疗器械安全使用.方法:收集医院参与抗击疫情期间相关医疗器械使用情况资料,综合分析医疗器械使用中的不良事件.结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中老年患者诊治中,Ⅲ类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构成比为62...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罗山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17日收治的4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部CT结果及预后情况,按照临床表现、血氧饱和度及肺部CT结果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结果从武汉务工、学习人员19例,17例与武汉返回人员或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本县居民、无流行病学史4例,其中家庭聚集发病12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咳痰,乏力,胸闷为主;危重型主要见于60岁以上,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37.0%),C-反应蛋白升高(35.0%),超半数有肝酶、心肌酶升高;肺部CT显示多发性斑片样与磨玻璃浑浊影。结论本组病例多为输入性病例,有家庭聚集现象,高龄,持续性高热,ARDS,低氧血症,低血氧合指数,肺部CT病变面积大、进展快,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危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特别给予重视,应多学科协作加强救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简称“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部分临床特征,为新冠肺炎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爬虫技术爬取“今日头条”网站发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其活动轨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20年1月8日-2020年2月16日,共收集到病例6 814例,省会及直辖市病例数占15.13%,地级市及县镇病例数占63.98%,农村病例数占比13.41%;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男性确诊患者数量较女性确诊患者数量多5.85%,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6.466,P < 0.001);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5岁,18~45岁分段人数最多,占44.35%;患者潜伏期中位数为8 d,潜伏期在1~14 d内的患者占86%,不同年龄段分组,男女潜伏期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 结论  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潜伏期符合一般病毒的规律。由于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当,且传播风险期短,疫情的发展得到遏制。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新冠肺炎新一波疫情防控和复工复学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In December 2020, COVID-19 vaccination started in many countries, with which the world community hopes to stop the further spread of the current pandemic. More than 90% of sick and deceased patient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older adults (65 years and older). This category of the population is most vulnerable to infectious diseases, so vaccin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preventive strategy, the need for which for older adults is indisputable. Here we briefly summarize information about age-related changes in the immune system and present current data on their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to vaccination. Older age is accompanied by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aging accompanied by involu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with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s and a decrease in the effect of immunization. Therefore, in the ongoing mass COVID-19 vaccination, the older adults are a growing public health concern. The authors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COVID-19 vaccines approved for mass immunization of the population by the end of 2020, including older adults, as well as an overview of strategies and platform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vaccination of this population. In the final part, the authors propose for discussion a system for assessing the safety and monit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VID-19 vaccines for the older adul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家庭因素以及集体活动等对本病传播的影响。方法 于2020年1月19日至2月25日每日从中国6个省份公布聚集性病例的36个地市官方平台收集积聚性病例数量、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χ2检验以及曲线拟合对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聚集性病例366起1 052例,家庭聚集性病例占86.9%(914/1 052);1 046例有性别信息的聚集性病例中,男性513例(49.0%),女性533例(51.0%);病例以18~59岁青壮年为主,占68.5%(711/1 038)。在366起聚集性疫情中,有47.0%(172/366)聚集性疫情的首例确诊病例曾有武汉市或湖北省旅居史。1月19日至2月3日,首例确诊病例有武汉市或湖北省旅居史占66.5%;2月4-25日聚集性病例首例确诊病例有武汉市或湖北省旅居史仅占18.2%。一代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M为5(2~8)d,首发病例的发病—确诊时间间隔M为6(3~9)d,续发病例的发病—确诊时间间隔M为5(3~8) d。结论 聚集性疫情在武汉市和湖北省以外多地市普遍出现,家庭密切接触是造成家庭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2月4日后聚集性病例以当地一代或二代以后的病例传播为主,确诊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鄞州区基于健康大数据平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监测病例流行特征,为COVID-19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鄞州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每日COVID-19监测病例数据,分析COVID-19监测病例人群构成、流行病学史比例、核酸检测率、核酸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病例监测发现率。结果 2020年1月1日至3月30日共报告COVID-19监测病例1 595例,其中社区人群和重点人群分别占79.94%和20.06%。监测病例现场调查核实率100.00%,有武汉市或湖北省接触流行病学史占6.27%,社区和重点人群中有流行病学史者占比分别为2.12%和22.81%(P<0.001)。COVID-19核酸总检测率18.24%(291/1 595),有、无流行病学史者核酸检测率分别为53.00%和15.92%(P<0.001),COVID-19核酸阳性检出率1.72%(5/291)。监测确诊病例发现率0.31%(5/1 595),监测确诊病例和其他确诊病例初次就诊至初次核酸检测时间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健康大数据平台的COVID-19监测工作运转良好,但确诊病例监测发现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自2019年12月以来,武汉暴发的COVID-19疫情由于春节人口流动快速蔓延,自2020年1月23日起全国大范围实施围堵缓疫策略,并不断提高检测和检出率,有效地抑制了疫情快速蔓延的趋势。在COVID-19爆发的早期,如何利用数学模型并结合少量和实时更新的多源数据,对疫情进行风险分析,评估防控策略的有效性和时效性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结合前期研究基础,系统介绍如何依据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数据的完善,逐步建立符合我国防控策略的COVID-19传播动力学模型,给出模型由自治到非自治,风险评估指标由基本再生数到有效再生数,疫情发展与评估由早期的SEIHR传播动力学决定到最终取决于隔离人群和疑似人群规模的演变等的重要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陕西省截至2020年2月22日COVID-19的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陕西省共报告245例COVID-19确诊病例,全省累积报告的确诊病例以轻型、普通型为主(87.76%),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确诊病例的地区不断扩大,以西安市报告病例数最多(占全省报告总病例数近一半)。陕西省由输入型病例逐渐转为本地病例为主,而本地病例的传播途径主要以家庭聚集性传播为主。陕西省不同来源确诊病例均造成了二代病例传播。2月7日之后报告病例数开始波动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目前陕西省疫情发展处于归零期。结论 陕西省的总体疫情形势已趋向缓和,但考虑到复工返学的到来,同时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不断增加,防控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广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3月23日广西报告的252例境内COV-ID-19确诊病例资料,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暴露史和聚集性疫情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主要集中在20~59岁人群...  相似文献   

18.
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郑州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可能的传播模式和潜伏期传染性,为及时控制传染源、遏制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8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例具有共同武汉暴露史的病例,分别于1月31日、2月1日发病;其他6位家庭成员中1例于1月30日发病,1例于1月31日发病,3例于2月1日发病、1例于2月3日发病。结论 此次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2例原发病例通过家庭共同暴露传染给其余6位家庭成员,5例续发病例发病日期早于或与原发病例同日发病,提示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早期居家隔离措施可能导致家庭聚集疫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情况及态势进行分析,评价防控措施效果。方法 收集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的发病时间、病例属性、人群特征等进行描述。结果 郑州市共报告157例确诊病例,其中输入病例91例,本土病例66例。2020年1月25日发病人数最多。2020年1月30日以后,每日新发病例以本土病例为主。累计报告30起聚集性疫情,其中家庭聚集性25起,医院聚集2起。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间隔平均天数为2天,发病至住院隔离时间间隔平均天数为4天。结论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控策略正确而有效,郑州市疫情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潜伏期等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分布进行估计。方法 收集各省份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发布信息平台的确诊病例暴露与发病信息,利用区间删失数据估计方法,基于Log-normal、Gamma和Weibull分布,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分布进行估计。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确诊病例109例,平均年龄为39.825岁。基于Log-normal分布的潜伏期M=4.938(P25P75:3.451~7.304)d,Gamma分布的潜伏期M=5.064(P25P75:3.489~7.301)d,Weibull分布的潜伏期M=5.678(P25P75:3.653~7.666)d。Gamma分布的对数似然函数值最大。结论 COVID-19的潜伏期服从Gamma分布,基于区间删失数据的估计方法可用于传染病潜伏期分布的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