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将中医食疗理论与现代膳食营养理论结合起来,获得既有中医食疗作用又符合现代合理膳食要求的食谱,作者开发了中医食疗与营养配餐系统,该系统对天然食物进行分类处理、存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食物的特性、营养成分及疗效等信息,出具预防和治疗相应疾病的日常食谱,使患者通过日常饮食来提高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将中医食疗理论与现代膳食营养理论结合起来,获得既有中医食疗作用又符合现代合理膳食要求的食谱,作者开发了中医食疗与营养配餐系统,该系统对天然食物进行分类处理、存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食物的特性、营养尬发及疗效等信息,出具预防和治疗相应疾病的日常食谱,使患者通过日常饮食来提高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识别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中表达受DNA甲基化调控的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评估不同甲基化模式下PCGs的生物学功能,挖掘与GBM预后相关的风险标志物。方法 基于多组学数据,构建GBM中PCGs的DNA甲基化谱,筛选表达受异常甲基化调控的PCGs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同时结合GBM临床数据,对筛选出的PCGs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识别出表达受异常甲基化调控的PCGs 630个,挖掘出51个与GBM预后相关的PCGs。结论 系统识别GBM中潜在的表达受异常甲基化调控的PCGs,并对识别GBM风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试管婴儿备孕期高龄女性膳食蛋白质摄入现状。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拟行试管婴儿技术助孕的高龄备孕女性459例,利用食物频率法进行膳食调查,分析每日膳食蛋白质、氨基酸摄入量以及蛋白质膳食来源。 结果 被调查的459例备孕女性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中位数为61.73 g/d,达到推荐摄入量的人群占65.14%,其中居住地来源于城镇和农村的备孕女性蛋白质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62.76 g/d和60.35 g/d,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城镇备孕女性膳食蛋白质达到推荐摄入量的人群比例为70.56%,高于农村备孕女性(5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459例备孕女性蛋白质食物来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占63.08%,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供给量的33.66%;来源于谷薯类食物的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备孕女性高于城镇备孕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来源于畜禽肉、鱼虾、奶类食物的蛋白质摄入量城镇备孕女性高于农村备孕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必需氨基酸评分在0.97~1.83。 结论 被调查的459例试管婴儿备孕期高龄女性膳食蛋白质摄入量适宜,蛋白质食物来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必需氨基酸模式与WHO/FAO推荐模式接近;但部分人群存在蛋白质摄入不合理的情况,农村备孕女性动物蛋白摄入量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H区村落为现场,以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为对象,了解患慢性病村民生活方式现状,分析村落人际间的交往方式对慢性病人群生活方式的影响,探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以社会历史研究法为基本方法,以社会学实地研究为支撑,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在对H区3个乡镇的14个行政村的60名慢性病村民进行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对H区6个乡镇的48个行政村768名慢性病村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村落基于血缘地缘的人际交往方式与因其产生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的预防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在人际交往根脉与生活空间狭小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交往方式使患慢性病村民“积习难改”,对消除慢性病产生负向作用。结论 村落人际交往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立足村落环境,因势利导,提升慢性病村民健康素养,改善饮食习惯,科学运动健体,让村民真正拥有健康获得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连续闪烁抑制实验范式,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关系。方法 对28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10th Revision,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测查,并对患者的自知力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目前症状认识得分、过去症状认识得分、目前症状归因得分和过去症状归因得分与自我面孔的反应时间比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9、0.473、0.393、0.381,P均<0.05)。结论 自知力越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意识状态下能更快的识别自己的面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护理要点,以提高高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护理水平。方法 对 35 例≥ 80 岁老 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 6~46 d,其中治愈 32 例,死亡 3 例。 结论 高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基础病多,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凶险,护理应侧重环境管理、饮食卧位管理、呼吸 道管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同时重视呼吸频率与血压、意识障碍等风险因素的评估,实施科学 个体化整体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脾虚证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临床记忆量表和连续操作测验对26例脾虚证患者和25例健康受试者进行检测,以评估其记忆功能和注意力。结果 与健康受试者相比,脾虚证患者的指向记忆(t=-3.60,P=0.001)、联想记忆(Z=-3.47,P=0.001)和无意义图像再认量表得分(t=-2.09,P=0.037)均明显降低;在2位数和3位数上的错误反应数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 脾虚证患者的记忆功能和注意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济宁市市售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及慢性暴露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山东省济宁市市售蔬菜农药残留状况,评估居民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暴露状况,为居民健康饮食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3月份抽取济宁市市售蔬菜98份,参照《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方法》(NY/T761-2008)检测样品中有机磷类(毒死蜱、三唑磷、丙溴磷)、有机氯类(六六六、百菌清、异菌脲)、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农药残留状况,并结合居民蔬菜消费量数据进行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 样品中有机磷类农药的检出率为15.31%(15/98);有机氯类农药的检出率为3.06%(3/98);拟除虫菊酯类的检出率为2.04%(2/98)。通过慢性膳食暴露评估,所检测农药品种的摄入量均小于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结论 济宁市市售蔬菜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状况,不合格情况处于较低水平,农药残留量在安全范围之内。经评估市售蔬菜农药残留的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较小,正常摄入蔬菜类食品不会对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危险因素评估表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以及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 2013 年使用 各项危险因素评估表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 2014 年启用综合护理危险因素评估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 析。结果启用综合护理危险因素评估表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各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正确使用综合 护理危险因素评估表,能有效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香青兰提取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数据库收集香青兰提取物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靶基因,通过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PPI)网络分析以及中心网络拓扑筛选,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检索数据库共获得172个香青兰提取物活性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靶点,同时,利用PPI网络分析筛选出了关键治疗基因,并对蛋白质群进行了生物学功能注释,此外,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香青兰提取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涉及消化、免疫系统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多条相关通路。结论:香青兰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可作用于多条炎症、免疫及癌症相关通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医院患者的营养饮食质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患者营养配餐信息系统,从营养学的角度针对不同的病种、病情为患者进行营养设计,科学编制营养食谱,促进患者合理营养、平衡饮食、科学配餐、膳食治疗和营养管理,对缩短患者住院和康复周期,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少年腺周口疮与食物不耐受之间的关系。 方法 调查2008年到2014年45例腺周口疮患儿饮食习惯,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同时进行免疫学检测。选取20例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儿作为对照。 结果 青少年腺周口疮好发年龄为6~12岁,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好发部位为舌尖及颊脂垫尖。溃疡体积大,凹陷深,无明显充血,痛感明显。患儿均有偏食习惯。腺周口疮患儿和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儿食物不耐受总阳性率分别为90.6%和45%,均为鸡蛋阳性率最高,其中腺周口疮患儿食物不耐受总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儿(P<0.05),且腺周口疮患儿与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儿对鸡蛋不耐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周口疮患儿免疫功能基本正常,CD4+ T细胞低于正常的占55.6%。其病理表现为:固有层慢性炎细胞浸润,部分血管壁增厚。经过饮食调整及药物辅助治疗,44例患儿病情得到控制,治疗总有效率为97.8%。 结论 青少年腺周口疮与食物不耐受有密切关系,不耐受食物以鸡蛋、牛奶为主,禁食不耐受食物及药物辅助治疗可改善大部分患儿病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我院呼吸科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回顾呼吸科2002年141份病历,计算抗菌药物利用指数(DUI)和每日抗菌药费,同时调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DUI为0.9~1.1者占66.7%,每日抗菌药费为(317.8±194.3)元,有1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我院呼吸科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头孢哌酮-舒巴坦有滥用现象,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当,药费过高,还需注意抗菌药物对老年人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三亚市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状况,明确优先解决的问题、重点干预人群,为制定慢性病防控与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各专题监测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市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过去一年内住院病人疾病前5位为高血压、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外, ≥60岁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均<0.01)。40~<60岁组人群吸烟率最高,40~<60岁与≥60岁组经常饮酒、超重/肥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18~<40岁组。成人每日食盐与油摄入量限值知晓率、男性与女性健康腰围、正常BMI范围知晓率分别为28.66%、16.03%、16.92%、19.30%和17.24%。从未使用过限盐勺/限盐罐、控油壶、腰围尺和BMI尺的比例分别为82.74%、86.23%、74.20%和88.62%。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视力不良和龋患检出率分别为13.71%、28.95%、44.17%和36.63%。结论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危害三亚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60岁人群慢性病高发,≥40岁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三亚市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低。应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和中小学生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以达到防控慢性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智能医疗护理水平,减少护理工作量,节约医院成本。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病人体态行为特征提取算法,该算法采用双网络模型设计,包括病人检测网络模型和病人体态行为特征提取模型,应用该算法到病人体态行为检测系统中,从而实现对病人的识别监控,提高智能医疗护理水平。最后,通过开源框架平台,对病人行为检测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测试数据集合越大,病人体态行为特征提取精度越高,对病人体态行为类别的平均识别率97.6%,从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106例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0年间(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为慢性胰腺炎的106例老年患者,与同期132例非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对比,比较其病因构成、性别构成、临床表现、合并症以及影像学诊断的差异。结果 106例慢性胰腺炎老年人中,男性:女性=1.72:1,平均年龄(65.3±4.7)岁。老年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分析中,胆道系统疾病占47.28%,其次为乙醇中毒21.70%,这与非老年人慢性胰腺炎以乙醇中毒为首要病因不同。老年人慢性胰腺炎虽仍以腹痛(64.15%)和腹胀(33.96%)为主要临床表现,但腹胀发生率与非老年慢性胰腺炎相比显著提高。老年慢性胰腺炎与非老年慢性胰腺炎的合并症相似。老年组的影像检测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und,EUS)、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B超,不同影像检测方法在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相同影像方法对两组的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相较于非老年慢性胰腺炎具有一定的特点,其病因中以胆系疾病居首位,腹胀的发生率增加,其诊断应根据老年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安全的、诊断率高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三亚市涂阴培阳肺结核患者分离菌株耐药水平,为有效控制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三亚市2014年4月—2017年12月新登记172例涂阴培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分离株,进行菌型鉴定。采用WHO推荐的比例法,对分离菌株进行6种抗结核药物[利福平(RFP)、异烟肼(INH)、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氧氟沙星(Ofx)、卡那霉素(Km)]的药物敏感性试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分离的172株菌株总体耐药率为23.26%(40/172),耐多药率为1.16 %(2/172)。6种药物耐药率由高到低的顺位分别为Sm 12.21%(21/172)、RFP 6.98%(12/172)、INH 5.81%(10/172)、Km 5.23%(9/172)、Ofx 2.33%(4/172)、EMB 0.00%(0/172)。6种药物共出现11种不同耐药形式。总体耐药率与海南省涂阳肺结核患者总耐药率20.9%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涂阴培阳肺结核患者的分离株高耐药率应予以重视,并加强监测,以规范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