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康培元  向锦艳  陈静 《临床医学》2015,35(2):118-119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7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MRI)检查,测量脑梗死灶的rADC值与ADC值。结果DWI对6h以内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优于MRI;超急性期与急性期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边缘rADC值和ADC值显著高于病灶中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r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32例急性期脑梗死死区与健侧对应区的FA平均值分别为(0.24±0.13)与(0.5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病变的进展,脑梗死不同时期rADC值与ADC值呈上升趋势,DWI与MRI联合应用对脑梗死病灶给予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DWI、弥散张量成像、MRS三者应用可为治疗脑梗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原理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作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阐明相关概念,分析重要成像参数的影响及二者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探讨其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中9例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16...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多种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组织特征乃至能量代谢.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SI)在内的弥散成像技术一直是CMR最具挑战性及目前尚未常规成熟开展的检查技术,尤以DTI及DSI为甚.本综述将重点阐述DTI及DSI的基本技术及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5.
MR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DWI是一种较新的MR成像技术,图像对比与组织内水分子运动的不同有关,水分子的运动用表观扩散系数表示,DWI对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DTI可用于评估各向同性及各向异性扩散.DTI主要用于评估影响脑白质尤其是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本文主要对DWI、尤其是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评价价值。材料与方法:脑外伤病人45例及正常对照组12例,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和昏迷时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创伤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及内囊后肢FA值均明显降低(P<0.01)。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压部FA值的变化与GCS评分正相关,与昏迷时间负相关。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ADC值、FA值与脑膜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27例术前行MR平扫、弥散张量成像及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区和健侧对应部位的ADC值和FA值,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瘤周白质区三者之间AD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瘤周水肿区为最高.瘤周白质FA值高于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但后两者之间FA值无显著性差异.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ADC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良、恶性脑膜瘤瘤周白质之间FA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结合常规MR图像、ADC值、FA值有助于术前对脑膜瘤良、恶性进行鉴别.ADC值有助于区别脑膜瘤实质、瘤周水肿及瘤周白质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DAI患者(DAI组)及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测量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的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进行比较.结果:DTI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AI组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FA值和ADC值均较低(P<0.01),胼胝体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用于诊断和评估DAI非常敏感,并可动态观察DAI的临床转归过程,有助于提示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各种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脑缺血的诊断和判断预后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DTI能够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及其完整性,因此主要用于脑部尤其对白质束的观察、追踪和脑发育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本文对DTI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的定量参数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超急性期组(42例,发病<6 h)与急性期组(44例,发病6~24 h),对比分析两组脑梗死核心区域、缺血半暗带区的异性指数(FA)、扩散系数(ADC)和平均扩散系数(DCavg)及其健侧数据。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核心区FA、ADC、DCavg值低于对侧区域(镜像)(P<0.05);缺血半暗带区的FA、ADC、DCavg值显著高于梗死核心区(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区的FA、ADC、DCavg值显著低于对侧区域(P<0.05),但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的FA、rADC、DCavg相对值显著低于超急性期(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相关定量参数有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区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对于缺血性脑小血管疾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的影像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2例缺血性SVD患者进行常规MRI、DTI和MRS扫描,测量病灶及健侧对称正常脑白质区域的平均弥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测量病灶及其周围正常脑白质区域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 aspartic acid,NAA)、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肌醇(myo-inositol,MI)等生化代谢物的浓度值,并计算NAA/Cho、NAA/Cr、Cho/Cr、MI/Cr的比值。将42例SVD患者的缺血性病灶按照影像学显示分组,并对各组上述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选取42例缺血性SVD患者的42个病灶并分成慢性缺血组(30例)和慢性期梗死灶组(12例)。SVD病灶的DCavg值和FA值分别较健侧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增高和降低(P0.01),而两组间SVD病灶的DCavg值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D病灶的NAA、Cho和Cr的均数都小于周围正常白质(P0.01),而两组间的各项MRS代谢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正常脑白质的DCavg值与FA值(r=-0.383,P=0.012)呈负相关,FA值与NAA/Cho(r=0.420,P=0.006)、NAA/Cr(r=0.382,P=0.012)之间均呈正相关,而在SVD病灶组无上述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SVD病灶组的DCavg与高血压呈正相关(r=0.338,P=0.029)。结论对于缺血性SVD,DCavg、FA、NAA、Cho和Cr等检测指标能够共同反映神经髓鞘结构的微观变化及其功能的破坏,联合应用DTI和MRS成像技术对缺血性SVD疾病进行研究,有助于其临床诊断及病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40例脑梗死患者.影像检查时间从卒中发病后11h至9个月.计算病灶侧与对侧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各向异性指数(AI),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亚急性晚期病灶在扩散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慢性期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和/或高信号.急性期、亚急性早期病灶ADC平均值(3.2272±1.0126)低于对侧(7.8861±0.5407),P<0.001.慢性期病灶ADC平均值(11.6629±1.4251)高于对侧(7.7248±0.7164),P<0.001.亚急性晚期病灶ADC平均值与对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814.各期病灶的FA、AI平均值低于对侧,P<0.001.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可快速检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责任病灶,但ADC图不能准确评价各期脑梗死灶水分子的扩散状态.FA和AI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病灶各向异性扩散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胡冰  杨洋  邹艳  康庄  邝思驰  罗琳  沈敏  单鸿 《新医学》2010,41(10):640-643,F0003
目的:探讨MRI的磁共振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应用,并分析较优参数。方法:对32例MS患者和32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头部磁共振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分别选取患者的脱髓鞘斑块、表现正常的脑白质(NAWM)区域和对照组相应区域测量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比值、胆碱(Cho)/Cr比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绘制ROC曲线,分别计算其ROC曲线下的面积。结果:在脱髓鞘斑块的ROC曲线图中,NAA/Cr、Cho/Cr、ADC和FA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938、0.843、0.975和0.952,提示ADC值是诊断脱髓鞘斑块的最优参数;在NAWM的ROC曲线图中,上述4条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22、0.692、0.691和0.657,提示NAA/Cr比值是诊断NAWM存在异常的最优参数。结论:同时应用磁共振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定量测量其参数值,可以全面评价MS的脱髓鞘斑块和NAWM异常,将会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正常肾脏的DTI特点,分析检查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行肾脏DTI检查,测量肾皮质及髓质的ADC值及FA值.分析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不同测量者的测量结果及同组受检者不同时间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正常肾皮质的ADC值高于髓质(t=20.126,P<0.001),两侧肾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肾脏髓质的FA值高于皮质(t=42.713,P<0.001),两侧肾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不同测量者的测量结果及同组受检者不同时间的检查结果,其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75,alpha系数均大于0.8.结论 DTI可以反映正常肾脏超微结构的特点,检查结果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5.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造成的后果及预后也不同,急性脊髓损伤病情发展迅速且较为严重。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的信号变化对于临床评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通过测量水分子的扩散运动,从微观上反映脊髓的损伤情况,不仅能早期及时地判断出急性脊髓损伤,而且能定量分析白质纤维束损伤的严重程度,为临床对这类患者的干预提供一定的价值信息。本文简要介绍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I T2加权像(T2WI)量化指标与扩散张量成像(DTI)量化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天津医院术前行MRI及DTI检查并完成术后随访的140例CSM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行系统康复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估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将上述患者分为恢复良好组(其JOA评分改善率≥50%)和恢复不良组(其JOA评分改善率<50%)。比较2组患者MRI T2WI量化指标[包括脊髓受压百分比(MSCC)、脊髓信号强度比值(SCR)和脊髓横截面积(TA)]和DTI量化参数[包括脊髓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MRI T2WI与DTI各量化指标对CSM术后脊髓功能恢复不良的预测价值。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与影像学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SM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MSCC、SCR、TA、ADC及FA预测CSM术后脊髓功能恢复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3、0.682、0.706、0.719和0.749,其预测界值分别为44.85%、1.561、0.46cm2、1.339×10-3mm2/s和0.386。DTI各量化参数的AUC均大于T2WI量化指标。MSCC与SCR的预测价值较低(其AUC均小于0.7);TA、ADC和FA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其AUC 0.7~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JOA评分、TA≤0.46cm2和FA≤0.386均为CSM术后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据此建立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CSM术后预后不良的AUC(0.871)明显高于JOA评分的AUC(0.760),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模型以0.360为预测界值,敏感度为80.39%,特异度为77.53%。 结论 将JOA评分、MRI T2WI与DTI量化指标相结合,可更准确地预测CSM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同时也为术后康复方案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在 3.0T MR 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方法在3.0T磁共振上采用STIR-DWI序列对1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扫描。为研究大范围DWI的可重复性,1周内对志愿者进行2次大范围STIR-DWI扫描,扫描范围从头到小腿,共1664mm,b=800s/mm^2。评价图像的可读性,记录严重变形和出现伪影的部位。应用Functool2软件进行后处理,测量部分正常组织的ADC值,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次大范围DWI上所测组织ADC值的一致性。结果大范围DWI仅在颈部处有轻微的变形和伪影。统计结果表明两次扫描所测组织ADC值一致性较好。结论在3.0TMR扫描仪上行大范围DWI扫描是可行的,且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开展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索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价价值.方法脑外伤病人12例及正常对照组13例,分别应用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镜像部位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FA值有明显差异,创伤组双侧内囊后肢FA值与GCS评分有较好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