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纯的肺动脉取栓术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不仅没有任何效果,而且围术期病死率高,中长期效果差.CTEPH的手术治疗方法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可取得理想的近期、中长期治疗效果.现就PTE手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详细讲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单侧肺动脉主干闭塞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ectomy,PTE)治疗的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8年阜外医院15例单侧闭塞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手术时平均年龄(34.1±12.0)岁。结果术中平均停循环时间(31.1±12.1)min,住ICU时间5(2~29)d,住院时间15(8~29)d,围术期无死亡。术后肺动脉收缩压[(69.9±27.9)mm Hg降至(35.1±9.7)mm Hg,P=0.020]下降明显,但术后仅6例(40.0%)患者肺血流灌注明显改善。术后患者平均随访49个月,无死亡,2例患者血栓复发。结论单侧闭塞病变是CTEPH中一种特殊类型,尽管围术期管理要求高、术后并发症和血栓复发风险高,PTE手术治疗早期及远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是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疾病.平均肺动脉压大于5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CTEPH患者2~3年自然生存率仅为30%~50%,其生存期中位数为2.8年[1-3].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ectomy,PTE)治疗CTEPH可取得理想的效果,大大提升CTEPH患者的生存年限,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并不是所有CTEPH都适合于PTE手术治疗,不适合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4].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分型的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治疗后中长期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手术治疗70例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0例患者(男44例,女26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6.2岁)按临床病理分型不同分为中央型组(51例),外周型组(1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围术期全组无死亡,外周型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89.5±41.5minvs.155.5±39.5min,P=0.003)、主动脉阻断时间(91.3±27.8minvs.67.2±27.8min,P=0.002)、深低温停循环时间(41.7±14.6minvs.25.7±11.6min,P=0.000)均显著长于中央型组;围术期外周型组患者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央型组(42.1%vs.13.7%,P=0.013),而中央型组患者肺再灌注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外周型组(41.2%vs.10.5%,P=0.021)。两组患者术后72hSwan-Ganz导管及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外周型组肺动脉收缩压(67.8±21.3mmHgvs.45.5±17.4mmHg,P=0.000),肺循环阻力[52.8±32.1kPa/(L.s)vs.37.9±20.7kPa/(L.s),P=0.024]显著高于中央型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低于中央型组(76.7±8.7mmHgvs.88.8±9.3mmHg,P=0.000)。术后随访70例,随访时间2~81个月(32.7±19.6个月),累积随访时间为191.8人年,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3个月47例患者复查同位素通气血流灌注扫描、肺动脉CT造影结果显示:外周型组残余肺动脉栓塞段显著多于中央型组(同位素通气血流灌注扫描:4.7±2.1段vs.2.2±1.1段,P=0.000;肺动脉CT造影:4.9±2.0段vs.3.5±1.4段,P=0.009)。外周型组心功能分级(NYHA,2.3±0.4级vs.1.7±0.5级,P=0.000)及6min步行距离(6MWD,438.6±39.5mvs.479.2±51.2m,P=0.003)显著差于中央型组。有2例再发双下肢静脉栓塞。Kaplan-Meier曲线显示,所有患者术后3年免除再次栓塞率为96.7%±2.8%;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所有患者抗凝相关出血线性发生率为2.47%患者年。结论 PTE治疗CTEPH患者术后有较好的中长期生存率,中央型CTEPH术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状态及6MWD等指标的恢复明显优于外周型CTEPH。中央型CTEPH患者术后仅需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而外周型CTEPH患者则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需要加用强心、利尿和降肺动脉压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慢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可发展为慢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内科治疗不佳、预后不良。外科手术治疗已取得良好的近、远期疗效。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肺动脉栓塞8例,围术期死亡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左右肺动脉切开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右肺动脉切开治疗急性肺栓塞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例手术成功治疗的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经过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使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顺利度过了围手术期,痊愈出院。结论:手术切开左右肺动脉取出血栓是一种新的抢救方法,术前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心理护理、术后呼吸道护理、抗凝剂合理应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急性肺栓塞取栓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围术期血栓栓塞的表现、治疗、转归和可能危险因素,评估预防血栓栓塞措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双向Glenn手术264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2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术期发生血栓栓塞9例,男5例,女4例;年龄0.9~11.0(5.1±3.7)岁;体重8~30(17±8)kg。5例为双向Glenn手术,4例为TCPC。多数栓塞患者合并至少一个血栓高危因素。术后常规静脉泵入预防量肝素10 U(/kg.h),续以口服阿司匹林1~3 mg(/kg.d)预防血栓。结果 9例中6例血栓栓塞发生于术后7 d之内,3例发生在术后2~4周。9例均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其中1例行下腔静脉-右心房连接术。死亡3例(33%),分别占同期双向Glenn手术和TCPC后早期死亡的33%(1/3)和18%(2/11);其余6例症状和体征改善或消失。结论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围术期血栓栓塞的病死率高,是此类手术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围术期预防血栓的策略有效,但仍需注意避免一些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9.
慢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发病率、死亡率高,临床上漏诊、误诊严重,少数患者发展为慢性肺动脉栓塞.慢性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经过近2个世纪的逐步认识及临床实践,认识到体外循环低流量或间断停循环下进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术后肺动脉高压、再灌注肺水肿仍是主要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的原因,术后积极有效地防治肺动脉高压、再灌注后肺水肿和积极抗凝,预防再次栓塞是外科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栓塞外科治疗的围术期及中长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外科治疗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围术期和中长期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手术治疗57例PTE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慢性PTE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22例)或不停循环下(心脏停搏21例,心脏不停跳4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10例急性PTE患者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结果围术期慢性PTE患者死亡6例(12.8%),急性PTE患者死亡4例(40.0%,P=0.030)。术后发生残余肺动脉高压15例,出现重度肺组织再灌注损伤25例。41例慢性PTE患者术后72h肺动脉收缩压和肺血管阻力较术前降低(52.9±26.1mmHgvs.91.2±37.4mmHg;410.3±345.6dyn·s/cm^5vs.921.3±497.8dyn·s/cm^5);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较术前增高(94.8%±2.7%vs.86.7%±4.3%;84.4±5.4mmHgvs.51.8±6.4mmHg,P〈0.05)。随访47例,随访时间44.6±39.3个月,累积随访时间为160.1人年。晚期死亡5例,其中慢性PTE4例,急性PTE1例。慢性PTE患者术后5年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生存率为89.43%±5.80%,而急性PTE患者术后1~5年为83.33%±15.21%(Log rank=1.57,P=0.2103)。全组抗凝相关出血线性发生率为1.25%病人年,再发PTE线性发生率为0.62%病人年。中长期生存的42例患者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9例、Ⅱ级10例、Ⅲ级3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急性PTE(OR=3.28)、外周型PTE(OR=2.45)、未采用深低温停循环(OR=2.86)为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外周型PTE(OR=2.69)、术前下肢水肿(OR=2.79)为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PTE患者围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慢性PTE,两者术后均有较好的中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服华法林抗凝相关的再发PTE、出血并发症线性发生率均较低,在可接受?  相似文献   

11.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2.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3.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4.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6.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8.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