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致肝损伤的发生情况,为抗结核FDC在全国推广使用提供政策依据。方法20112012年,选择甘肃、河北、吉林、四川、山东五省,每省选1个地市作为研究现场。各研究现场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新登记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接受抗结核FDC治疗。共纳入患者5981例,用医学数据管理软件EpiData3.1录入患者个案信息,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分析患者肝损伤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程度、肝损伤不良反应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异常一致性、肝损伤患者治疗方案调整方法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功能异常者占14.4%(862/5981),其中丙氨酸转氨酶异常者占2.4%(145/5981),总胆红素异常者占4.0%(241/5981),直接胆红素异常者占11.9%(714/5981)。中、重度肝损伤者占56.1%(484/862)。中、重度肝损伤发生在服药1个月内者占57.2%(277/484)。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者占10.3%(619/5981),将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者与肝功能异常者的率进行比较,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率(10.3%)与直接胆红素异常发生率(11.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382,P〉0.05),但与总胆红素异常(X2=14.3116,P〈0.05)和丙氨酸转氨酶异常(X2=19.4849,P〈0.0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肝损伤患者中23.1%(112/484例)改用散装抗结核药品替换FDC治疗。结论应用抗结核FDC治疗肺结核患者致肝损伤情况不可忽视,中、重度肝损伤患者应该改用散装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常作为抗结核联合治疗的一线用药,其联合使用称为抗结核疗法(antituberculosis therapy,ATT)[1].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2年盐城市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盐城市各结核病防治机构收治的3842例肺结核患者中的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者进行及时处理的同时,填报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个案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日期、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类别、实验室检查、处理措施和结果、治疗转归等内容,并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报告发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94例,发生率为2.45%(94/3842);男66例,女28例,男∶女=2.4∶1.研究发现:(1)<2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95岁年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4%(2/122)、2.14%(11/513)、2.82%(9/319)、3.06%(17/556)、2.94%(22/748)、2.28%(19/835)、1.87%(14/74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8%(66/2772)和2.62%(28/1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00,P>0.05);高峰年龄组分别为50~岁和30~岁年龄组,达3.06%(17/556)和3.60%(4/111).(2)患者不良反应中,肝损害者占72.34%(68/94),肝损害合并胃肠道反应者占31.91%(30/94),≥2种不良反应者占40.43%(38/94).(3)不良反应平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分别为(35.4±28.7)d、(21.2±21.0)d,发生在服药60 d内者占87.23%(82/94),发生在30 d内者占50.00%(47/94).有87.50%(7/8)的单纯过敏反应发生在10 d内;72.72%(8/11)的单纯胃肠道反应发生在20 d内;28.57%(10/35)、88.57%(31/35)的单纯肝损伤分别发生在30 d、60 d内.(4)有93.62%(88/94)的患者治愈或完成疗程,63.83%(60/94)的患者改变了治疗方案或服药方式.结论 盐城市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处于低水平状态,以肝损害居多,常伴随胃肠道反应发生,30~59岁年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男性高峰年龄组比女性要高.  相似文献   

4.
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伤较为常见,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应熟悉相关危险因素,完善实验室检查发现手段,探讨合理的调整抗结核治疗、护肝治疗及停药措施,努力实现治疗和管理措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TB/HIV双重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频度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以2007-2008年3个省共6个县,新发现TB/HIV双重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这些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共观察332例患者,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81.6%,其中胃肠道44.2%,肝脏13.3%,皮肤过敏反应11.4%,血液系统24.4%,神经系统18.7%,骨关节3.6%,肾、视力、耳等其他反应4.2%,68.1%不良反应发生在服用抗结核药品后30 d以内,66.8%持续时间在15 d以上,病死患者87.9%死于抗结核治疗强化期。涂阳肺结核患者、低体质量患者、静脉吸毒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较晚患者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结论 TB/HIV双重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纯结核高,不良反应持续时间更长,应重视双重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监测,尤其是抗结核治疗强化期,涂阳肺结核、低体质量、静脉吸毒、抗病毒治疗时间较晚患者是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6.
老年肺结核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特点6方法统计两组在抗结核药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的发生率,对比两组间肝损发生率、肝损情况、引起肝损的原因、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及临床症状的差异,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软件,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实验组肝损发生率、ALT200U以上和合并黄疸的例数、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均较对照组升高,而ALT120—200U的例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资料显示引起药物性肝损的原因中以利福平为主,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以2~4周为高峰,而引起药损的三种药物的构成比、出现肝损与时间之间两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的肝损发生率高且肝损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7.
国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了解我国抗结核治疗导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的发生率情况。方法于2006年采用系统综述方法,以“结核+药物”为关键词搜索国内发表于1996至2005年的文献,对文献的报道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抗结核治疗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生率、可能的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预后等。结果根据检索结果、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117篇。近10年文献报道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合计发生率为12.62%,其中以肝损害的报告发生率最高,合计发生率为11.90%。不同诊断标准、不同性质研究单位、不同研究类型报道的肝损害发生率有区别,但前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回顾性队列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或曾有肝病史的结核病患者,其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转归较好,在报告了转归的文章中,85.84%的患者不良反应治愈。结论我国抗结核治疗导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对不良反应的防治,以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是抗结核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如何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处理,阻断其向重型肝炎发展,以及肝功能恢复后如何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等一直是广大结核科医师面,临的难点。作者就近年发生的2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致死亡患者进行了报告与分析,供大家参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药品使用核查的方法,间接评价药品使用的合理性。 方法 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选择河南省(县1、县2)、重庆市(县3、县4)和吉林省(县5、县6),共6个县作为调查现场,通过全国结核病防治季报表获得各结核病防治机构肺结核患者发现和治疗转归等信息,同时查阅各结核病防治机构药品出入库登记本和患者病历获得药品出入库数量、过期破损数量和断货天数等信息。根据指标定义计算缺货率、过期破损率、正确处方率和药品使用核查差异度(参考区间定为±25%)等指标。2007年1-12月,调查现场共发现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2122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202例,涂阴肺结核患者1596例。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2个月末痰检未阴转率为6.03%(128/2122);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2个月末痰检未阴转率为7.92%(16/202)。 结果 调查现场缺货率为1.78%[234/(36×365)],过期破损率为0.57%[2159/(125 544+250 440)];按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1200例肺结核患者,均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的要求开出正确处方,正确处方率100%;HRZE板式组合药使用核查差异度为-41.93%[(84.378-119 760)/84.378],最高为-12.1%[(13 140-14 730)/13 140],最低为-86.36%[(10 673-19 890)/10 673],其中县4、县5和县6差异度低于-25%;HR板式组合药使用核查差异度为-28.60%[(173 475-223 080)/173 475],最高为-14.05%[(34 470-39 600)/34 470],最低为-114.51%[(17 761-38 100)/17 761],其中县5和县6差异度低于-25%;HRE板式组合药使用核查差异度为31.22%[(26 434-18 180)/26 434],最高为90.91%[(3960-360)/3960],最低为3.52%[(2985-2880)/2985)],其中县1、县2和县5差异度高于25%。 结论 通过比较理论与实际消耗量差异的方法进行药品使用核查,可以粗略评价抗结核治疗中合理化用药的情况,建议每6个月或1年开展一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E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DIH)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符合条件的339例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一般情况及肝功能,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基因分型.数据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DIH病例组103例结核患者CYP 2E1的7632T/A、101 9C/T、1259G/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5%、26.2%和27.2%,对照组236例结核患者分别为29.7%、39.4%和40.7%(x2=5.539,P<0.05;x2=5.458,P<0.05;x2=5.628,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性别、职业、饮酒等危险因素后,7632T/A、1019C/T、1259G/C位点多态性与ADIH的发生仍有相关性,且7632T/A与1019C/T及1259G/C位点野生基因型在ADIH发生过程中起协同作用.结论 携带CYP 2 E1的7632T/A、1019C/T和1259G/C位点野生基因型的个体发生ADIH的危险性增高,且在ADIH的发病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特点。方法统计两组在抗结核药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的发生率,对比两组间肝损发生率、肝损情况、引起肝损的原因、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及临床症状的差异,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软件,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实验组肝损发生率、ALT200U以上和合并黄疸的例数、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均较对照组升高,而ALT120~200U的例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资料显示引起药物性肝损的原因中以利福平为主,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以2~4周为高峰,而引起药损的三种药物的构成比、出现肝损与时间之间两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的肝损发生率高且肝损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肝损伤发生情况,及拉米夫定使用的疗程和疗效。方法将江西省胸科医院治疗前肝功能正常的初治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14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73例(失访4例,69例获得随访)和对照组69例(失访6例,63例获得随访)。对照组抗结核治疗至满疗程后停药,拉米夫定治疗组在使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至18个月后停药,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定期检测肝功能,对两组患者不同时期肝损伤率、总肝损伤率、死亡率、HBV-DNA阴转率、结核病治愈率及失败率进行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7。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4周内肝损伤率、总肝损伤率、死亡率分别为4.3%(3/69)、20.3%(14/69)、0.0%(0/69),均低于对照组[19.0%(12/63)、49.2%(31/63)、7.9%(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064,P=0.007;X2=15.176,P=0.0001;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3)。抗结核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HBVDNA阴转率E24.6%(17/69)、21.7%(15/69)]均高于对照组[3.2%(2/63)、3.2%(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311,P=0.0005;X2=10.115,P=0.001)。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结核病治愈率(89.9%,62/69)高于对照组(73.0%,4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7,P=0.012);治疗失败率(4.3%,3/69)低于对照组(17.5%,11/6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5.972,P=0.015)。结论应用拉米夫定可降低慢性HBV携带者眼用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使用18个月后停用相对安全,可为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结核病是一种与营养不良有关的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可影响肝脏合成血清白蛋白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简称“肝损伤”).抗结核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在营养不良的状况下,肝血流灌注障碍,肝血流量减少,使药物清除率下降,加重药物性肝损伤.因此,在结核病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该在积极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改善结核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减少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使抗结核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保守方法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初步探讨保守方法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方法 总结解放军第三○九医院骨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资料完整的经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或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及细菌学检查确诊为脊柱结核,开始治疗时选择保守方法治疗的5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结果.54例患者采用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方式,需要在标准化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调整.抗结核治疗时间9~18个月,服药期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影像学检查判断病灶愈合、脊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根据疗效情况调整治疗疗程.随访时间1.5~5.5年,平均(3.0±0.8)年.结果 54例患者中49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病灶愈合,其中45例局部疼痛消失,4例轻微背痛,不需服用止痛药物;49例患者中的32例X线或CT片显示椎间骨性融合,17例显示纤维愈合;49例脊柱局部后凸角度平均增加(5.5±0.8)°;47例ESR、CRP下降至正常范围(正常标准:男性ESR<15 mm/1 h,女性<20 mm/1 h;CRP<5 μg/L);18例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通过减量或停用抗结核药物等治疗恢复正常.54例患者中5例分别因为治疗期间疼痛加重、出现神经损害症状或后凸畸形明显加重而选择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局部疼痛不严重、不伴畸形或神经损害、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的脊柱结核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国产抗结核药物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隔日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抗结核FDC隔日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两组试点市(县)地貌、人口数、总体经济状况、结核科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水平等基本接近的原则,“抗结核药物FDC隔日疗法试点组”(简称“FDC组”)为保定市12个市(县)中纳入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计1225例;“抗结核药物板式组合药对比观察试点组”(简称“组合药组”)为保定市另11个市(县)中纳入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328例,通过人口容量比率概率法抽取1225例患者.对两组临床治疗完成率,2、3、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疗程末X线实变阴影及空洞改变,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用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完成率抗结核FDC组为94.53%(1158/1225),组合药组为90.94%(1114/1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3,P<0.01);2、3、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抗结核FDC组分别为91.29%(262/287)、94.08%(270/287)、97.56 %(280/287),组合药组分别为89.05% (244/274)、93.07% (255/274)、96.72%(265/27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79、0.24、0.36,P值均>0.05);FDC组疗程末X线胸片实变阴影有效吸收率及空洞改善率分别为93.06%(845/908)、89.60%(181/202),组合药组分别为91.99%(781/849)、88.95%(169/19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73、0.04,P值均>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抗结核FDC组为21.35%(237/1110),组合药组为22.62%(235/10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0,P>0.05);实验室检测结果血常规异常、肝功能异常及肾功能异常方面,抗结核FDC组和板式组合药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6、0.00、0.21,P值均>0.05).结论 国产抗结核FDC与板式组合药疗效相似,且能提高患者治疗完成率,可作为传统板式组合药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6.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对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对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的血药峰浓度的影响,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选取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为观察组(左氧氟沙星组30例,吡嗪酰胺组20例),单纯肺结核为对照组(左氧氟沙星组30例,吡嗪酰胺组20例),两组分别服用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在服药7 d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患者抗结核药物的血药峰浓度,两组间进行对比,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左氧氟沙星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组的血药峰浓度较单纯肺结核组明显升高[分别为(8.03±2.60)μg/ml和(6.66±1.76) μg/ml,t=2.39,P=0.02];而吡嗪酰胺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24±4.79)μg/ml和(14.86±5.74)μg/ml,t=0.37,P=0.71]。结论 左氧氟沙星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体内的血药峰浓度较单纯肺结核患者明显升高,提示糖尿病患者在应用左氧氟沙星时应该注意其血药峰浓度。有无糖尿病对吡嗪酰胺在体内血药浓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ixed-dose combination, FDC)和板式组合药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疗效。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分组,FDC组(269例)使用FDC,对照组(265例)使用板式组合药,按照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DOTS)策略对患者进行治疗管理,并比较二者的疗效。先用传统统计学检验分析差异的统计有效性,如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用优效性检验,如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用非劣效性检验,取α=0.05。结果 非劣效性检验表明FDC组的治疗2个月末痰菌转阴率、治愈率和疗程末结核病灶吸收率均不劣于对照组。FDC组和对照组治疗2个月末痰菌转阴率分别为95.54%(257/269)和92.83%(246/265)(u=3.809, P<0.001),治愈率分别为96.28%(259/269)和93.21%(247/265)(u=4.187, P<0.001),疗程末结核病灶吸收率分别为86.62%(233/269)和83.40%(221/265)(u=2.662,P<0.01)。优效性检验表明FDC组的空洞缩小率(87.27%,48/55)优于对照组(63.64%,28/44)(u=2.770,P<0.01)。结论 FDC和板式组合药对初治涂阳肺结核的治疗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