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Asian intramedulary hip system,ASIAN IM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对4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ASIAN IMHS固定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随访7~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优良率为94.4%.结论 ASIAN IM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固定稳定可靠,术后恢复好,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FNA(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PFN(股骨近端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12月采用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08例为PFNA组,随机选取同时期病例采用PF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02例为PFN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患髋Harris评分,对二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均随访8~24个月,PFNA组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部病例未发生螺旋刀片骨内切割、松动移位,骨折全部愈合。PFN组6例发生髋部加压螺钉松动,其中骨折畸形愈合2例,2例行PFNA翻修治疗,2例行人工关节置换补救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前血红蛋白值、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减少医源性血运破坏、骨质丢失,操作简单、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可有效固定骨折,减少并发症,有利于骨折愈合,临床疗效满意,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粗隆钢板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28例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大粗隆钢板固定联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大粗隆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有无内固定装置松动、感染发生率,同时对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74.0±27.1)min,平均出血量(530.0±132.0)mL。2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3±7.0)个月。28例患者大粗隆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0±1.5)个月。术前Harris评分(28.0±7.1)分,术后Harris评分(86.5±5.3)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99,P=0.000)。至随访结束,无内固定装置松动,无线缆断裂,无感染病例。结论大粗隆钢板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固定可靠,假体初期稳定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同时维持骨折端稳定和早期恢复关节功能,使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头坏死得到同期治疗,其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9月间共48例高龄Evans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其中PFNA2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月、12月患髋Harris评分。结果有45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3月,3例失访。2例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重新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早期下床时间及术后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间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于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固定;建议在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失败的情况下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PFNA和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PFNA和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2004年2~至2009年2月随机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固定28例,DHS固定30例,从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疗效等方面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平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FNA组优于DHS组;在术后疗效方面2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FNA较DHS设计更合理,操作微创,固定牢固,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非牵引床侧卧位与牵引床下仰卧位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煤矿工人Evans-JensenⅡ、Ⅲ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应用PFNA治疗的70例老年煤矿工人Evans-JensenⅡ、Ⅲ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中体位不同将其分为侧卧位组和仰卧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 70例患者均获10~27个月随访,平均18.6个月。侧卧位组:手术时间(75.19±5.75)min、术中出血量(150.33±8.07)mL及切口长度(77.22±5.70)mm;仰卧位组:手术时间(89.76±6.52)min、术中出血量(159.97±7.70)mL及切口长度(100.35±6.26)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卧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骨折愈合时间(12.94±0.92)周、术后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9.69±6.10)分;仰卧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8%、骨折愈合时间(13.06±1.58)周、术后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8.76±6.33)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体位下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煤矿工人Evans-JensenⅡ、Ⅲ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侧卧位非牵引床下使得手术更具微创性,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稳定系统钢板倒置治疗陈旧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骨科收治的20例采用微创稳定系统钢板倒置治疗的陈旧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期采用动力髋螺钉2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其进行随访,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评价微创稳定系统钢板倒置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间骨骼愈合时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LISS倒置治疗陈旧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达到满意复位、固定,同时还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7月~201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记录麻醉后牵引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麻醉后牵引复位时间12~18(13.8±4.6)分钟,手术操作时间28~66(42.6±18.2)分钟,术中失血量150~550(271.6±115.5)mL,术后引流量80~240(150.8±90.7)mL,住院时间(15.5±2.5)天。所有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8.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使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9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5.2%。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具有良好支撑,是一种效果确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共295例,按Evans分型,Ia型26例,Ib型53例,Ic型97例,Id型52例,II型67例。其中DHS组59例,IMHS组80例,PFN组25例,GAMMA3组28例,INTERTAN组103例。随访3~36个月,对部分发生并发症的病例进行手术干预。结果内固定物切割6例,拉力螺钉退出2例,髋内翻、下肢短缩12例,感染6例,血管损伤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内植物远端骨折2例,部分经再次手术治疗治愈。结论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要结合骨折类型、患者全身情况合理选用内固定物,术中复位及操作技术的改进以及术后适度的功能锻炼,能够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共47例(均为单侧骨折),男28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80.83±4.83)岁。AFHR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龄(81.26±4.87)岁,A2.2型17例,A2.3型10例;PFNA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79.56±4.75)岁,A2.2型13例,A2.3型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蛋白、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地负重时间等指标,并通过Harris评分、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手术时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白蛋白差值和术后VA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下地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可选方法;但手术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长,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手术医师熟练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背景:髋部髓内加压螺钉和股骨近端短重建钉因手术操作简单,以及针对亚洲人的特殊设计,适合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但是目前缺乏两者临床疗效比较的研究报道。 目的:比较髋部髓内加压螺钉和股骨近端短重建钉置入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将2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抽签随机分为2组干预:髓内加压螺钉组110例,股骨近端短重建钉组105例,通过观察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死亡率、术后并发症、行走能力等指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及死亡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髓内加压螺钉组35例能够独立步行,57例需要步行辅助器行走,18例无法行走。股骨近端短重建钉组28例患者能够独立步行,48例需要步行辅助器行走,29例无法行走。髓内加压螺钉组活动功能优于股骨近端短重建钉组(P < 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骨近端短重建钉组。表明髓内加压螺钉相对于股骨近端短重建钉能方便、准确、稳定的进行骨折内固定,并且提供术中加压,促进骨折愈合,并发症率较低,更适合应用于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一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1年12月4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5.94岁,平均年龄76.8岁。随机分为关节组(n=20)和PFNA组(n=23)。采用PFNA内固定23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0例,分析比较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35~105min,统计时间(55.34±12.61)min:关节组65~130min,统计时间(90.39±14.21)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PFNA组术中出血量100~300mL,统计出血量(140±46)mL;关节组200~450mL,统计出血量(300±70)mL:两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④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PFNA组为(86.5±5.4)分,其中优12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6.9%;关节组为(85.4±5.6)分.其中优9例,良8例,可2例,差l例,优良率85.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比较.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DAMIS)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唐山市第二医院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0例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61例,年龄80~91岁。按照不同的手术方法分组:关节置换组45例,采用DAMIS半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组55例,采用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按照骨折端类型分组:稳定组50例,不稳定组50例。观察指标:(1)比较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术前发生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基线资料;(2)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置入物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比较稳定组和不稳定组中采用2种不同手术方法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负重时间,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2周、6周、3个月、9个月)的Harris评分差异。(3)随访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观察内固定组有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关节置换组有无假体松动、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9~12个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的情况。(1)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稳定组中,2种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关节置换患者相比内固定患者的切口长度更短[9.6(9.3,9.9)与11.0(10.3,11.6)cm]、术后负重时间更早[2.0(2.0,3.0)与11.0(9.0,12.8)d],术后不同时间点的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不稳定组中,2种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关节置换患者相比内固定患者的术后负重时间更早[2.0(2.0, 3.0)与87.0(79.0, 95.0)d],术后不同时间点的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内固定组患者术后1.5~6个月骨折达到愈合标准,内固定物未出现松动及断裂等情况。关节置换组患者均未发生假体松动现象,无假体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术后6个月左右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DAMIS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具有切口小、术后负重时间早、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高的优势,早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总体来说分两种:髓内系统和髓外系统,对其治疗效果尚缺乏宏观的比较。 目的:比较髓内系统与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2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分型:Ⅲ型-Ⅴ型与R型),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进行治疗,其中18例动力髁螺钉,67例动力髋螺钉,43例重建钉,72例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17例新一代双钉加压交锁髓内钉,对手术时间、切口范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和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分析比较。 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髓内系统均优于髓外系统,但切口范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髓内系统较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稳固可靠,且患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杨权 《医学信息》2019,(2):124-126
目的 分析PFNA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参照组患者予以DHS系统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PFNA系统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1.49%、87.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61.46±4.33)min、骨折愈合时间(10.86±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分析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3月—2018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45例,其中男16例、女29例,年龄35~80岁,平均47.5岁;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依据Garden分型标准,Ⅱ型6例、Ⅲ型20例、Ⅳ型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依据改良Evan分型标准,Ⅲ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45例患者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例。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及疗效,并与术前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内固定失败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例,给予钢丝捆扎固定。手术时间50~150 min,平均72 min。术中失血量150~600 mL,平均260 mL。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浅表感染4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肢体不等长(超过2 cm)2例,未给予特殊处理。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于术后3个月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2~94(88±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2~36(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58, P<0.01)。采用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6例、良2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8.9%(40/45)。初次手术失败原因:内固定手术技术原因27例,其中螺钉置入位置或长度不理想12例、内固定物选择不当8例、骨折复位不良1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伤后72 h 18例,其中>1周9例;术后负重时间过早(<12周)15例;术后再次跌倒或碰撞伤6例;原因不明7例。结论 导致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包括医源性因素与患者源性因素。对于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失败的患者,依据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专门针对亚洲患者设计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是对标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了一些改进,主钉近端直径由17 mm减小为16.5 mm,螺旋刀片直径由10.55 mm减小为10.3 mm,主钉外翻角由6°减小为5°,短钉为170,200,240 mm。 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联合交锁钉由拉力螺钉和加压螺钉构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骨折,拉力螺钉的直径11 mm,加压螺钉直径为7 mm,交锁后直径为15.25 mm,短钉为180,200 mm。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目前有关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Gamma 3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宣城市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5-90岁,22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治疗,20例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试验获得宣城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伦审研第(17)号]。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69.4±11.5),(90.0±9.7) min,P <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70.6±10.0),(86.5±11.1) mL,P < 0.05];②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3±0.5),(4.1±0.4) 个月,P > 0.05];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术后有3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1例发生髋内翻畸形;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术后有1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8.2%,5.0%,P > 0.05);④两组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0.3±2.8,91.5±2.4,P > 0.05);⑤两组均未发生与内固定材料相关的断裂不良反应;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都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ORCID: 0000-0001-8554-5349(黄照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严重粉碎的骨质疏松骨折可能会加重骨折或无法固定所有骨折块。 目的:对比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 方法: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中,采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9例,采用爱惜邦聚丁酯带针缝线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5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大转子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i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爱惜帮捆绑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钢丝捆绑组少(P < 0.01)。表明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大转子粉碎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采用爱惜帮缝合线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