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39例肺炎,43例支气管,43例上呼吸道感染,30例非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锌水平测定,发现肺炎组平均锌含量低于其它3例(P〈0.05)及正常组(P〈0.01)。肺炎组低锌率(59.0%)高于其它3组(P〈0.05)。且婴幼儿比例最大(78.3%),本文探讨了锌在小儿肺炎中的作用,提示防治缺锌有助于降低肺炎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技术建立了一种适合临床应用的重复性及准确性良好的红细胞微量元素测定法。作者检测40例正常人及50例甲亢病人的血浆及红细胞锌、铜、铁含量,结果发现甲亢者存在红细胞锌、铜缺陷。红细胞锌与甲状腺激素呈负相关关系;红细胞铜与甲状腺激素呈正相关关系;红细胞锌显著降低(P<0.001),与T4、T3呈负相关(P<0.01);红细胞铜显著增加(P<0.01),与T4呈正相关(P<0.05)。初诊甲亢患者治疗后红细胞锌明显增加(P<0.05),红细胞铜明显降低(P<0.05),提示甲状腺激素干扰红细胞锌、铜代谢。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分别应用奥美拉唑(Omeprazole,Ome)和法莫替丁(Famo-tidine,Fam)治疗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对160例经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Ome组(男性61例,女性11例,年龄45.1±14.3岁),每天口服Ome20mg,早餐后顿服。Fam组(男性72例,女性8例,年龄43.7±11.2岁)每天口服Fam两次,每次10mg。结果:Ome组溃疡4周愈合率95.0%,明显高于Fam组83.75%(P<0.05),2周愈合率82.5%,明显高于Fam组65.0%(P<0.05)。服药1~3d的疼痛消失率68.6%,远高于Fam组的52.2%(P<0.05)。可见Ome在抗消化性溃疡方面有溃疡愈合快、愈合率高及缓解症状迅速的优点。在治疗过程中Ome组出现了多种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高于Fam组(P<0.01),但出现的不良反应继续用药可自行减轻至消失。结论:Ome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较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2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内铜、锌、镍、硒含量,结果表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锌含量降低(P<0.05)、镍含量和硒含量升高(P<0.01),骨髓单个核细胞内铜含量升高(P<0.01),锌含量降低(P<0.05)、硒含量升高(P<0.05),外周血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u/Zn比值增大(分别为P<0.01和P<0.01),认为微量元素的变化与AL发生可能存在某种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5.
根Ⅰ式和根Ⅱ式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根Ⅱ(R2)胃切除对胃癌病人的利弊,本文分析比较作根治性切除的进展期胃癌共131例,病人按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分成两组。64例行R2胃切除,67例行根Ⅰ(RI)胃切除。除R2组(33/64)全胃切除率比R1组(22/67)高(P<0.05)外,两组病人的临床和病理情况基本相似。手术时间R2组明显比R1组长(P<0.01),输血量R2比R1组大(P<0.01)。手术后住院天数两组无显著差别。R2组64例中,5例(7.8%)发生外科并发症,R1组67例中,发生这类并发症者仅1例(1.5%),两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R2和R1组的死亡率为0%和1.5%,无显著差别。3年生存率R2组为54.8%R1组为37.8%,其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以上结果提示,R2胃切除是可行的,对能根治病例有提高生存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7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体内地高辛水平做了动态观察。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地高辛浓度,结果表明:(1)0.125mg·qd-1口服用药法安全可靠,服药6h后的血清地高辛浓度皆在有效范围内;(2)透析末期及结束后的3h(P<0.05)、5h(P<0.01)、7h(P<0.05)血清地高辛浓度产生“反跳”,平均升高(0.17±0.04)×10-9mol·L-1;(3)与对照组相比,血液透析对地高辛吸收相和分布相无显著性影响(P>0.05);(4)次日给药比d3给药血清地高辛浓度平均升高(0.13±0.06)×10-9mol·L-1;(5)透析液中无地高辛存在;(6)其中3例统计得出由尿排泄的地高辛是给药量的13.17%±3.56%,为正常人排出量的14.3%。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病中HBV/HCV双重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免疫法检测104例慢性肝病和164例献血员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率分别为18.3%(19/104)、1.8%(3/164);慢性肝病中HBV/HCV双重感染13例。HBV/HCV双重感染组(B组)与单纯丙型肝炎组(A组)谷丙转氨酶(ALT)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C组)ALT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间血清总胆红素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文结果表明:HBV/HCV双重感染可加重肝脏损害,多数病例未见HBV与HCV干扰现象;正常人群也存在丙型肝炎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褥疮高效、简便的方法。方法褥疮患者106例,其中Ⅱ°33例、Ⅲ°41例、Ⅳ°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隔日创面敷磺胺嘧啶锌软膏,对照组隔日创面外敷磺胺嘧啶银软膏,观察两组4wk治愈率,并记录治疗时间。以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4wk治愈率,以t检验比较两组痊愈患者的治疗时间。结果4wk治愈率:Ⅱ°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为100.0%;Ⅲ°观察组95.0%,对照组57.1%(P<0.01);Ⅳ°观察组68.8%,对照组25.0%(P<0.05)。痊愈患者的治疗时间:Ⅱ°观察组12.2±6.9d,对照组17.9±6.8d(P<0.05);Ⅲ°观察组15.3±6.9d,对照组31.9±17.9d(P<0.01);Ⅳ°观察组25.8±15.9d;对照组41.3±17.6d(P<0.05)。结论外用磺胺嘧啶锌软膏治疗褥疮与磺胺嘧啶锌比较疗效高,疗程短。  相似文献   

9.
对106例日本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虫肝纤)患者血清微量元素锌、铜、铁进行了检测。虫肝纤患者血清锌、铜、铁含量与正常对照组(20例)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气虚血瘀组(41例)以锌值下降为特征(P<0.05或P<0.01),气滞血瘀组(43例)以铜值升高为特点(P<0.05或P<0.01),这可作为虫肝纤气血辩证的微观指标之一。对其中82例进行了治疗,抗纤灵Ⅰ方组(33例)锌、锌/铜、铁值显著性上升,抗纤灵Ⅱ方组(34例)的锌含量以及铁值亦明显上升,铜值呈下降趋势,而西医常规治疗组(15例)血清微量元素锌,铁值及锌/铜比值未见显著性差异。表明微量元素代谢障碍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及中医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证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杭州市3015名职工脂肪肝调查结果。3015名职工中发现脂肪肝患者157例,总患病率为5.21%。男性110例,患病率为7.06%,女性47例,患病率为3.23%,男女之比约2.19∶1,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各年龄组,总患病率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脂肪肝患病率随超重程度而增高,超重组男、女患病率及总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超重组(P<0.01)。本组不同职业间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工人、职员两组中男性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单项甘油三酯增高者伴发脂肪肝病例数显著高于血脂水平正常者(P<0.01)。脂肪肝患者的合并病症依次为高脂血症、肥胖病、胆石症、胆囊炎、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检测对儿童锌缺乏监测的意义,以及PA水平与儿童体内锌含量的关系。方法对292例门诊体检无感染及肝炎儿童进行血清PA及锌检测。根据锌含量将儿童分为锌正常组(254例)、轻度缺锌组(26例)、中度缺锌组(7例)和重度缺锌组(5例),比较各组血清PA和锌检测的结果。结果以锌<11.6μmol/L、PA<125mg/L为阳性判定标准,锌正常组儿童血清PA阳性率为5.9%,锌缺乏组儿童PA阳性率为78.9%,两组PA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重度缺锌组儿童血清PA水平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缺锌组儿童PA阳性数为19例,中度缺锌组儿童为6例,重度缺锌组儿童为5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A是儿童锌缺乏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监测指标,与儿童血清锌水平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锌对婴幼儿肺炎患儿的辅助治疗作用及其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同时期在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婴幼儿60例作为对照组;将12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锌辅助治疗组,锌辅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后第2天加用锌制剂(6个月内婴儿,10 mg/d;6个月-3岁患儿,20 mg/d;均分2次口服),连服7 d,常规治疗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肺炎患儿的疗效和平均住院日。两组肺炎患儿均于入院后第1天及第8天时采集血液标本,同时采集对照组血液标本,检测各组中血清锌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锌辅助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锌辅助治疗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日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肺炎患儿血清中锌、IgA和IgM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IgG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锌辅助治疗后,血清中IgG、IgA、IgM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血清锌水平与血清中IgA、IgG、IgM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婴幼儿肺炎的发病率与锌缺乏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有关,补锌可以使血清中IgG、IgA、IgM水平增高,从而提高肺炎的疗效和降低患儿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与晚发性佝偻病及锌缺乏的关系。方法 观察 1994年 9月至 1996年 11月间 6 0例 5岁以上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及 5 6例健康儿童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锌含量及左腕骨X线放大摄影片的骨龄发育。结果 观察组血清钙、磷、锌较对照组低 ,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 37例合并晚发性佝偻病 ,31例合并锌缺乏症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经应用VitD3、锌剂治疗后其血清钙、磷、碱性酶、锌及左腕骨X线异常于 3个月内恢复 ,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表明做好晚发性佝偻病及锌缺乏症的防治是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引起儿童呼吸道反复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206例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人院体检的206例非呼吸道感染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考察结果显示: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缺乏、先天性心脏病、胃食道反流、支气管哮喘、慢性肺炎、鼻炎、扁桃体炎及过敏史为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中营养不良、胃食道反流、支气管哮喘、慢性炎症、鼻炎、扁桃体炎及过敏史7项指标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高发群体,且存在致病因素复杂的典型特点。明确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的主要病因是保障患儿临床治疗水平和预后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全血锌、铁、铜、钙、镁等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在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分电位溶出测定法检测4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和4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全血锌、铁、铜、钙、镁等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组锌和铁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铜、钙、镁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锌、铁含量缺乏,这可能是造成患儿免疫功能减低、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病因。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及在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为研究对象,对两组儿童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缺陷的16项因素进行检查,并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儿童在蛋白质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和铁、锌、钙元素缺乏及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哮喘、先天性心脏病、长期应用免疫制剂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对儿童的合理营养,提高抵抗力,有助于预防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与分析肺超声(lung ultrasound)评分联合血清锌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择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72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肺超声评分联合血清锌检查,随访患儿的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2例患儿随访时间为(13.09±0.28)个月,预后良好60例,占比83.3%。预后良好组的病程、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与预后不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的肺超声评分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血清锌含量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在72例患儿中,Spearman分析显示肺超声评分、血清锌含量与预后良好都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超声评分、血清锌含量都为影响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比较高,多伴随有血清锌含量降低与肺超声评分升高,肺超声评分联合血清锌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并发症的疗效影响。方法将8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并发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并发症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5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53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包括肺炎及支气管炎)55例及对照组患儿43例,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及对照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IgM);同时采用ELISA方法和抗凝静脉血、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支气管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和对照组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计数嗜酸粒细胞。结果: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为43.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MP-IgM阳性率(18.6%)(P〈0.05);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支气管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外周血计数嗜酸粒细胞及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H=16.236、H=65.379,均P〈0.05),且支气管哮喘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大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median=0.50、0.44;median=180.5、170.2),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大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median=0.44、0.32;median=170.2、159.10)。结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罗佳  陈琪玮  曲华  任玲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5):1748-1749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锌治疗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的效果。方法将136例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患儿血清锌水平与正常儿童锌水平进行对照,并将136例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补液纠酸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片。结果病例组补锌治疗前血清锌(53.90±10.31)μmol/L较健康组的(69.24±11.26)μ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864,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8例(41.18%),有效35例(51.47%),无效5例(7.35%),总有效率92.65%;对照组显效18例(26.47%),有效28例(41.18%),无效22例(32.35%),总有效率67.6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锌(68.54±9.63)μmol/L较对照组的(51.45±9.12)μmol/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76,P<0.05)。结论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患儿血清锌水平较同龄健康儿童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葡萄糖酸锌可减轻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