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剂量抗凝和加压弹力袜同为卒中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一直被临床采用。本文介绍了目前有关小剂量抗凝是否优于只用弹力袜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抗凝和加压弹力袜同为卒中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一直被临床采用.本文介绍了目前有关小剂量抗凝是否优于只用弹力袜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3.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主要涉及血管壁功能、凝血生理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三个方面,这些因素是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的。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可以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而易误诊、漏诊的疾病。近年来,有关该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凡是能引起静脉血流异常、静脉内壁炎性反应或渗出及静脉处于栓塞前状态的病变均为该病病因。CT、MRI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方法为溶栓、抗凝及手术等  相似文献   

5.
2006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治疗烧伤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6例。现就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6例,男4例、女2例,年龄38~70岁,烧伤面积7%~60%,深度为Ⅱ~Ⅲ度。2例伴有上肢骨折。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时间为烧伤后  相似文献   

6.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目前最难治疗而又可能危及生命的一种较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DVT尤以老年患者更为常见.80岁发病率较30岁可以增加30倍[1].随着对DVT研究的加深以及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DVT的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疗效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除了常规的抗凝治疗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认识。方法:对1996年4月-2000的10月间诊断的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左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1例,并发肺栓塞时均有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紫绀;7例经溶栓、抗凝治疗后痊愈,死亡1例,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并发肺栓塞,二者在内科患者中并不罕见;临床医生应提高对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诊断意识,减少漏诊及误诊,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8.
血塞通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塞通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23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抗凝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血塞通治疗,对照组使用抗凝等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塞通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心导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各种心导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的发生率、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研究总结3979例接受心导管检查及治疗的患者,对其中4例诊断明确的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者进行逐一分析。结果:行心导管术的3979例中合并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4例,发生率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并发肺栓塞2例。平均发病时间在导管术后27h,揭除加压胶布后3.5h;栓塞多发生于术后下床活动时。结论:心导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罕见,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术前应加强对此病的认识,发病后应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0.
27例老年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2~3 w易于并发肺栓塞(PE),危及患者的生命,且DVT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为了进一步提高对DVT和PE的认识,现将我院确诊的DVT患者做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认识。方法对2003年至2006年住院的67例老年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住院的5871例肿瘤患者中,诊断静脉血栓者67人,占1.1%,其中尸检病理确诊肺栓塞(PTE)19例,占PTE患者的36.5%(19/52)。以肺腺癌并发静脉血栓最多见,占28.4%(19/67),其次为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除高龄和肿瘤外,本组静脉血栓患者的其它危险因素以高血压、肺内感染、化疗、冠心病、卧床居前5位。有10例(17.9%)在病程中反复再发静脉血栓,皆为晚期肿瘤患者。本组患者仅有5例采取预防措施;共7例溶栓,未见出血;44例常规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令抗凝,其中5例发生少量出血。16例患者直接因静脉血栓死亡。结论老年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常被临床漏诊,预防和治疗力度尚不足,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其它论文] -Congress J Thromb an Haemost2003
  •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tic process in men and women [其它论文]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3
  •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其它论文] -Critical Care Clinics2003
  •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 and the puerpcrium:incidence and additional risk factors from a London perinatal database [其它论文] -British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2001
  •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a five-year national case-control study [其它论文] -Contraception2002
  • 重视肺血栓栓塞症合并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它论文]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
  •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 [其它论文]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
  • >>更多...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方式变化多样,相当数量的患者病因不明。联合应用MRI和磁共振静脉造影检查是目前最佳的诊断方法。一旦明确诊断就应积极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控制惊厥、降低颅内高压和使用抗凝药。  相似文献   

    14.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疾病。好发于下肢深静脉,可无症状或局部疼痛、压痛和远端肢体水肿。发生于腘静脉以上的近端DVT是PTE栓子的重要来源。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深部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方法对2006~2009住院治疗的28例深静脉血栓病人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采用抗血小板凝集、抗纤维蛋白形成,解除血栓高危因素等治疗,24例获愈,4例盆腔肿瘤者获缓解。结论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该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骨盆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劲松  李少华 《山东医药》2007,47(15):84-85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盆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2005年5月~2006年10月,我们共收治74例骨盆骨折患者,通过精心护理并配合使用足底动—静脉泵,无1例发生DVT。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4例中,男57例,女17例;年龄23~57岁。其中交通事故伤48例,高处坠落伤19例,重物砸  相似文献   

    17.
    2002年8月至2004年8月.我院对69例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实施脾切除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经积极预防及护理.无1例静脉血栓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同时也能显著增高卒中患者病死率.卒中患者因肢体瘫痪、长期卧床和特异性高凝状态而成为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物理和药物预防.临床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对于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有效.然而,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而言,抗凝药是否可用以及如何应用仍未达成共识,主要是考虑存在再出血或血肿扩大的风险.文章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预防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其引起的肺栓塞(PE)并不常见,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卒中并发症。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抗凝治疗可降低卒中后DVT和PE的危险性,但这种益处会被严重出血的风险所抵消。用物理方法(如用于腿部的加压袜)预防DVT和PE不会引起任何出血风险,对某些内科和外科患者有效。我们试图评价物理方法在卒中患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是无活动能力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本文阐述了欧洲卒中组织(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ESO)关于无活动能力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VTE预防的指南.有关出血性卒中的指南已发表.方法 一个多学科小组确定了相关问题并使用推荐意见分级评估、制定和评价系统根据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制定推荐意见.本文经过ESO内部及外部评审,并得到ESO指南委员会和ESO执行委员会批准.结果 我们发现的主要是中等质量证据,包括评估梯度压力弹力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GCS)、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以及使用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和类肝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但未发现评估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ES)的随机试验.我们推荐临床医生对无活动能力的患者使用IPC,但不应使用GCS.在无活动能力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如果降低VTE风险的益处足以抵消其使用导致的颅内外出血风险增高,则应考虑使用UFH(5 000 U.,2~3次/d.)、LMWH或类肝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如果确定具有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指征,应考虑使用LMWH或类肝素而非UFH,因为前两者能更明显地降低DVT风险,使用更加便利,人员成本更低,患者舒适度更高(每天仅需注射1次.),但这些优势应与LMWH和类肝素的更高颅外出血风险、更高药物成本以及在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中使用的相关风险进行权衡.结论 IPC、UFH或LMWH和类肝素可降低无活动能力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VTE风险,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评价NES是否有效.其中证据最强的预防手段是IPC.需要更好的方法在卒中发病后最初数周内根据VTE风险和抗凝药的出血风险对患者进行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