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 Ⅶ.槲寄生新甙Ⅶ的分离和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药槲寄生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黄酮甙,经波谱测定及水解试验,确定其结构为鼠李秦素-3-O-β-D-芹糖基(1→2)-[6″-(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半酯)]葡萄糖甙,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Ⅶ(viscumneoside Ⅶ).  相似文献   

2.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槲寄生新甙Ⅲ,Ⅴ,Ⅵ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中分离得到五个黄酮甙。经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Ⅰ为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Ⅱ为异鼠李素-7-O-β-D-葡萄糖甙,Ⅲ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甙;Ⅴ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Ⅵ为高圣草素-7-O-β-D-(6″-乙酰)-葡萄糖甙。化合物Ⅲ,Ⅴ,Ⅵ为三个新的双氢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Ⅲ(viscumneoside Ⅲ),槲寄生新甙Ⅴ(viscumneoside Ⅴ)和槲寄生新甙Ⅵ(viscumneoside Ⅵ)。Ⅰ和Ⅱ亦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3.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槲寄生新甙Ⅲ,Ⅴ,Ⅵ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中分离得到五个黄酮甙。经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Ⅰ为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Ⅱ为异鼠李素-7-O-β-D-葡萄糖甙,Ⅲ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甙;Ⅴ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Ⅵ为高圣草素-7-O-β-D-(6″-乙酰)-葡萄糖甙。化合物Ⅲ,Ⅴ,Ⅵ为三个新的双氢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Ⅲ(viscumneoside Ⅲ),槲寄生新甙Ⅴ(viscumneoside Ⅴ)和槲寄生新甙Ⅵ(viscumneoside Ⅵ)。Ⅰ和Ⅱ亦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前文曾报道从槲寄生中分离及确定五个新黄酮甙的结构。本文报道另一新黄酮化合物(Ⅳ)的分离和结构测定。槲寄生(Viscum coloratura(Kom)Nakai)生药的乙醇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物经聚酰胺细粉和硅胶低压柱层析,分离得到Ⅳ。通过光谱分析和水解试验,确定Ⅳ的结构为鼠李秦素-3-0-β-D-(6″-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半酯)-葡  相似文献   

5.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中分离得到六个黄酮类化合物。确定其中的F_4、F_(10)为两个新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Ⅰ(Viscumneoside Ⅰ)和槲寄生新甙Ⅱ(Viscumneoside-Ⅱ)。另外四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鼠李秦素3-O-β-D 葡萄糖甙(F_1);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F_2);鼠李秦素(F_6)和高圣草素(F_7)。F_1和 F_6系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6.
前文曾报道从中药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中分得黄酮、三萜和有机酸等化合物。现又从槲寄生的乙醇提取物中,经大孔吸附树脂层析和反复硅胶柱层析分得化合物Ⅷ~Ⅺ,经波谱分析和水解试验,确定Ⅷ的结构为2,3-丁二醇单葡萄糖甙;Ⅸ的结构为紫丁香甙;Ⅹ的结构为五加甙E;Ⅺ的结构为紫丁香甙元-O-β-D-芹糖基(1→2)葡萄糖甙。Ⅷ为一新结构的醇甙。  相似文献   

7.
扁枝槲寄生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扁枝槲寄生(Viscum articulatum Burm.f)中分得的另外三种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鉴定为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4′-O-βD-(5-′′′桂皮酰基)-芹菜糖(F_1),乔松素-7-O-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F5),乔松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三者均为首次报道的新黄酮甙。  相似文献   

8.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乙醇提取物,再经丙酮分离得到八个化合物,其中七个分别鉴定为β-乙酰香树脂醇(Ⅰ)、β-香树脂醇(Ⅱ)、羽扇豆醇(Ⅲ)、齐墩果酸(Ⅳ)、β-谷甾醇(Ⅴ)、白桦脂酸(Ⅵ)和胡萝卜甙(Ⅷ)。后二个化合物系首次从槲寄生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降解及与已知构型的化合物进行对比的方法,确定了新黄酮甙槲寄生新甙Ⅳ中酸性部分手性碳的绝对构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降解及与已知构型的化合物进行对比的方法,确定了新黄酮甙槲寄生新甙Ⅳ中酸性部分手性碳的绝对构型。  相似文献   

11.
从扁枝槲寄生(Viscum articulatum Burm.f.)中分离得到八个黄酮类化合物。由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鉴定了四种化合物(F2、F4、F6、F8),分别为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圣草酚-7-O-β-D-葡萄糖甙,槲寄生新甙Ⅰ,槲寄生新甙Ⅴ。四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由于桑寄生(Taxillus)的稀缺,槲寄生(Viscum)成了市场上主流药用品种,为了更好的了解槲寄生的来源和应用,笔者依据有关文献,从植物形态及药理作用方面对槲寄生作一综述,以供医药工作者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or)Nakai]为桑寄生科(Lorantheceae)植物。槲寄生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实验证明,水溶性黄酮为抗心绞痛的主要有效成分,而主要的黄酮单体为槲寄生甙甲,一个多羟基双氢黄酮-7-o-葡萄糖甙。甙甲水解后所得甙元经化学和物理方法检测表明其结  相似文献   

14.
川产槲寄生的显微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调查四川省产槲寄生属植物计有6种1变种:①扁枝槲寄生Viscumarticulatum,②枫香槲寄生V.liquidambaricolum,③绿茎槲寄生V.coloratum,④棱枝槲寄生V.diospyrosicolum,⑤卵叶槲寄生V.albumvar.meridianum,⑥槲寄生V.colroatum,⑦线叶槲寄生V.fargesii.经比较组织学的研究,找出了各种在组织上的鉴别特征,列  相似文献   

15.
一种槲寄生多肽的一级结构分析和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槲寄生枝叶中肽类抗肿瘤活性成分并阐明其结构。方法应用阳离子交换、凝胶过滤及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用于测定质量数。采用Edman降解结合酶解法确定多肽的完整序列。对多肽用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从槲寄生中纯化出一种新的多肽,命名为槲寄生毒素B2(viscotoxin B2),其一级结构为KSCCKNTTGRNIYNTCRFAGGSRERCAKLSGCKIISASTCPSDYPK。Viscotoxin B2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样肉瘤细胞的IC50为1.6 mg·L-1。结论Viscotoxin B2与白果槲寄生中的槲寄生毒素有很高的同源性,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槲寄生毒肽(Viscotoxin)在选择性摧毁癌细胞、阻断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方面均有独特的作用。本文对槲寄生提取物——槲寄生毒肽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目前的药源情况以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槲寄生属植物瘤果槲寄生、枫香槲寄生的蛋白质含量。方法以改良劳里法对瘤果槲寄生、枫香槲寄生的茎叶干燥粗粉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与结论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瘤果槲寄生、枫香槲寄生中植物蛋白含量较高,新鲜品为佳。  相似文献   

18.
桑寄生科槲寄生属植物懈寄生[Viscumcoloratum (Komar.)Nakai]的水提取部分对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有较好疗效。其主要成分为3'-甲氧基-4',5,7-三羟基黄烷酮-7-O-葡萄糖甙(槲寄生甙甲),水解后得甙元——高圣草素。合成了高圣草素及其余5个B环异构物  相似文献   

19.
槲寄生注射剂中抗心绞痛有效成分为双氢黄酮甙。经层析分离得到单体并测定了结构,暂定名为槲寄生甙甲及槲寄生甙乙。经豚鼠离体心脏增加冠脉流量的药理试验证明,增加冠脉流量最明显的是槲寄生甙乙。二者紫外吸收光谱完全相同,都在284mμ处有最大吸收。由于在注射剂中该峰被杂质峰掩盖,故不能应用紫外分光法进行直接定量。现根据3-羟基或5-羟基黄酮化合物在无水甲醇或无水乙醇中与三氯化铝能生成稳定的金属整合物,其紫外吸收峰向红位移到308mμ,可排除杂质峰的干扰(见图1)。我们进行了各项螯合条件试验,研究了可以直接测定注射剂中槲寄生甙的比色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研究枫香槲寄生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指纹图谱。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枫香槲寄生挥发性成分,用GC-MS法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枫香槲寄生各组分均得到较好分离,共分离出33个成分,鉴定了18个化合物。结论用GC-MS法建立枫香槲寄生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