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牵引治疗难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欧长代 《中国骨伤》2002,15(1):29-29
难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肘部肿胀较重,皮肤出现张力性水泡、破溃、甚至感染,骨折移位明显,末稍血运差.大多是损伤较重,失去最佳复位时机或多次反复及暴力复位所致.笔者从1989年8月~1998年4月收治5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6~15岁,平均9岁.伤后2次以上复位28例,盲目粗暴复位20例;就诊时间2~6天,均为单侧骨折,右34例,左18例;伸直型49例,屈曲型3例;尺偏型28例,桡偏型9例,前后移位型15例;闭合性50例,开放性2例;就诊时合并不完全性神经损伤14例.  相似文献   

2.
难复性肱骨外科颈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欧长代  周云方 《中国骨伤》2002,15(2):100-101
我院从1985年6月至1998年4月,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难复性肱骨外科颈骨折6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方法治疗肱骨髁部骨折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不损伤伸肘装置的肘外侧入路克氏针钢丝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2 13例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上髁骨折和肱骨髁间骨折 ,分别采用 3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方法1:从肘外侧入路 ,即肱三头肌外侧与肱桡肌间隙入路 ,不切断肱三头肌 ,外侧克氏针钢丝固定 ,术后不用石膏托外固定。方法2 :肘后侧经肌入路 ,即肱三头肌切断入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术后石膏托外固定。方法3 :肘后侧经骨入路 ,即尺骨鹰嘴截骨翻转入路 ,张力带钢丝固定 ,术后不用外固定。方法1,3 :早期功能锻炼 ,即术后 3~ 4d开始被动或主动屈伸关节。方法2 :术后 30d功能锻炼。结果 肱骨髁骨折采用方法1治疗 15 3例 ,优良率 98% ;用方法2 治疗 4 9例 ,优良率 81% ;用方法3 治疗 11例 ,优良率91%。方法1与方法2 ,3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方法1操作简单 ,损伤小 ,内固定可靠 ,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恢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后骨牵引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4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骨牵引及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结果 骨牵引与手术两组治疗结果优良率分别为15/20、16/2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虽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骨牵引治疗有较多优越性,以骨牵引治疗为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肘内侧入路手术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2004年3月至2009年1月,27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肘内侧入路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进行治疗,男19例,女8例;年龄4~12岁,平均6.8岁,左侧21例,右侧6例。根据Gartland骨折分型,均为Ⅲ型,其中合并尺神经损伤1例;闭合性骨折22例,开放性骨折5例;新鲜25例,从受伤到手术的间隔时间1 h~5 d;陈旧2例,分别为骨折后16 d、18 d。术后2周去石膏悬吊保护下功能锻炼,4周拔出内固定物。结果随访6~42个月,平均24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无神经血管损伤情况发生,随访时间内无肘内翻畸形发生。结论肘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切口隐蔽、创伤小、操作简单、显露较充分,对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方便等优点,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9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关节损伤,因肘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特征,使骨折的固定相对困难,易遗留肘内翻畸形、肘关节伸屈功能障碍及Volkmanns肌挛缩等。自1998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96例肱骨髁上骨折,经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就治疗情况及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本祥  张斌  檀亚军 《中国骨伤》2009,22(3):190-192
目的:比较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儿童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方法:226例移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男134例,女92例;年龄5~12岁,平均8.58岁:手法复位后分别采用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治疗(A组)88例(男51例,女37例;年龄5.1~12岁),小夹板外固定治疗(B组)74例(男44例,女30例;年龄5~11.8岁),以及石膏托外固定治疗(C组)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5.5~12岁)。观测3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肘内翻等指标,比较临床综合疗效及肘内翻发生率。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25个月,参照疗效评定标准:A组优59例,良23例,差6例,优良率为93.18%;B组优37例,良29例,差8例,优良率为89.19%;C组优20例,良31例,差13例,优良率为79.69%:A、B、C三组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6.82%、17.57%、32.81%。A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肘内翻发生率: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结论:三种外固定方法以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疗效最佳,此种外固定方法稳定性高、抗旋转作用强、可调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快、肘内翻发生率低、临床疗效佳,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应作为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外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院1992~1998年共收治小儿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56例,均采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疗效满意。1 病例资料  本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2~14岁。骨折类型:全部为伸直型,其中尺偏型38例,桡偏型18例。骨折移位按陈博昌提出Gartland改进分类标准〔1〕,56例均属Ⅲ型,严重移位骨片无接触。均无血管、神经合并伤。伤后就诊时间为2h~8天。2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或氯胺酮麻醉。术者与助手对抗牵引,在透视下纠正尺、桡偏及重叠畸形将骨折复位,满意后由助手扶持。术者分别由内、外髁…  相似文献   

9.
外展架鹰嘴牵引治疗不稳定肱骨髁上及髁间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肱骨髁上及肱骨髁间骨折,前者多见于儿童,占全部骨折发病率的7.48%;后者多见于成人,占全部骨折发病率的0.48%。有一部分不稳定的肱骨髁上及髁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差,主要因为达不到理想的手法复位或小夹板及石膏固定难以维持良好的对位而又发生移位,使骨折畸形愈合严重影响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移位的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患者全部骨折愈合;根据Neer评分:优14例,良4例,优良率为86%。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预防肘内翻发生。方法:采用手法整复,深屈肘前臂旋前位和长石膏托贴胸固定,治疗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49例。结果:经过12个月~6年随访观察,45例外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占87.8%,4例外观功能较差。结论:该方法复位易成功,固定可靠,是治疗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病例资料。其中8例闭合性骨折均采用前臂外侧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2例开放性骨折清创后,从骨折穿破皮肤处入路,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固定。骨折复位固定后显露肱动脉损伤部位。6例肱动脉痉挛患儿首先解除机械性痉挛,再行局部热敷,药物罂粟碱外膜注射。4例肱动脉断裂者先取出血栓,2例动脉缺损在2 cm以内行断端吻合,2例血管损伤重,修整后动脉缺损5~7 cm,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后抗凝治疗1周。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4~6周复查,10例肱骨髁上骨折伴肱动脉损伤的患儿均骨折愈合,肢端及前臂血循环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最后一次复查时,10例肘关节活动均良好,伸屈活动范围正常,桡动脉搏动正常,复查血管彩超吻合段血管无狭窄、无假性动脉瘤。结论肱动脉损伤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对可疑有血管损伤者,应仔细连续动态观察,一旦确诊,手术应尽早进行,必要时请血管外科医生辅助手术,早期手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既可靠而肘内翻发生率又低的外固定方法。方法:将150例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98例采用长板式夹板将肘关节部固定成外翻15°并塑为"L"形,内外侧夹板超肘关节的前后长板式四夹板固定治疗。乙组52例采用传统的超肘关节四夹板固定治疗。结果:两组病例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骨折端对位的保持上甲组明显优于乙组,从第8d起就出现显著的差异(P〈0.01)。肘关节功能恢复甲组优于乙组(P〈0.05)。结论:前后长板式四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端固定可靠,能有效地防止肘内翻的发生,疗效优于传统的超肘四夹板外固定法。  相似文献   

14.
榫式截骨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报告一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新方法,探讨其术后关节僵硬并肘内翻难题,方法:在复习肘关节相关解剖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后路榫式截骨,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骨髁上骨折的术式,并报告46例临床应用情况,同时与交叉克氏针法进行比较,结果:榫式裁骨张力带固定法治疗肱骨 骨折优于交叉克氏针固定法且比较符合解剖学及生物力学要求,随访12-36个月,效果满意,按Home标准评价:优30例,良14例,差2例,优良率近96%,结论:本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允许肘关节早期 功能锻炼的优点,适合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分期整复固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6年5月~1991年12月对45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分期整复固定的方法治疗,经1~5年的随访观察,其结果:优21例;良15例;可7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0%。作者认为该方法可有效地防止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are the most common fractures around the elbow in children between 4 and 10 years of age. Th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can vary from conservative treatment to operative treatment depending on the fracture type. All around the world, the most commonly us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the Wilkins-modified Gartland classification of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Currently, the decision to operate or conserve the fracture is taken on basis of this classification system. Non-operative treatment for type I fractures and operative treatment for type III fractures have been well-established in literature. The management of type II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 creates confusion in the minds of numerous orthopaedic surgeons around the world. We have tried addressing this using a classification-based treatment algorithm. Other classification systems like the AO classification, Lagrange and Rigault classification and Bahk classific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pecial fracture patterns that require attention and pre-op planning have also been mentioned.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each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 is unique as regards fixation method and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fracture pattern before internal fixation.  相似文献   

17.
髌骨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泽刚 《中国骨伤》2000,13(12):711-712
目的 探讨改良AO张力带与镍钛--聚髌器(NT-PC)治疗髌骨骨折的最佳适应症。方法 采用张力带法治疗48例,NT-PC法治疗37例。比较两法治疗各型髌骨骨折的疗效及各自的优缺点。结果 对横型骨折、髌底骨折及髌体粉碎型骨折,两法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张力带法具有简单、体内异物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对髌尖骨折及全髌粉碎型骨折,NT-PC法疗效显著优于张力带法(P〈0.05)。结论 对横型骨折、髌底骨折及髌体粉碎型骨折,张力带法应视为有效、可靠的方法而列为首选;对髌尖骨折及全髌粉碎型骨折,NT-PC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屈肘绷带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生 《中国骨伤》1998,11(3):23-24
自1990年以来,用屈肘位绷带“8”字形贴胸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8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无血管、神经损伤并除外粉碎性和长斜形的闭合性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88例。其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2~15岁;左侧42例,右侧46例;初诊距损伤时间半小时~7天。治疗方法首先根据X线片所示骨折移位情况确定整复方案。一般不用麻醉,采用3人整复方法,第1助手握住患儿前臂中下段并使前臂旋后位,第2助手握住上臂中上段,对抗牵引,术者握住肘部并向尺侧推挤,纠正重迭移位后,用对挤手法纠正…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