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分为恶化组24例,非恶化组11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恶化组年龄、糖尿病、既往脑梗死、近端血管狭窄/闭塞、溶栓前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溶栓后4h纤维蛋白原、随机血糖及空腹血糖水平较非恶化组明显升高,抗血小板治疗比例较非恶化组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血管狭窄/闭塞、溶栓前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是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6.986,95%CI:1.331~36.678,P=0.022;OR=2.186,95%CI:1.481~3.227,P=0.000;OR=1.500,95%CI:1.158~1.942,P=0.002),而发病前抗血小板治疗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保护因素(P=0.020)。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有诸多相关危险因素的存在,其有助于识别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AcT(Alteplase Compared to Tenecteplase)随机对照试验表明, 在发病4.5 h内使用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不逊于阿替普酶。治疗时间对阿替普酶临床转归的影响众所周知, 但替奈普酶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尚不清楚。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Singh等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是否因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而有所不同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收治的发病4.5h内缺血性脑卒中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32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37例,60~79岁组63例,≥80岁组32例。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如无出血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溶栓后2、24h,7、14d疗效,统计平均有效时间,绘制生存曲线,比较3组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3组年龄、心房颤动、缺血性心脏病、吸烟、饮酒、NIHSS15分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所有患者平均有效时间为7.207d(95%CI:6.169~8.245)。60岁组平均有效时间为5.303d(95%CI:3.428~7.179),60~79岁组平均有效时间为7.635d(95%CI:6.135~9.134),≥80岁组平均有效时间为8.467d(95%CI:6.331~10.603)。3组有效性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6,P=0.001)。结论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均有效,并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安全性以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阿替普酶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其中研究组是在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泵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24 h、7 d的NIHSS评分,比较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以及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再闭塞、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栓后24 h、7 d时,研究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3个月,研究组mRS≤2分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VS 44.64%,P0.05)。研究组再闭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9%VS 17.86%,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组3例(5.36%)、对照组4例(7.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组1例(1.79%)、对照组2例(3.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部位出血:研究组3例(5.36%)、对照组5例(8.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研究组0例、对照组3例(5.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有效,能够明显降低再闭塞发生率以及脑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且安全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出血转化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其会加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提前预测患者出血转化风险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2019年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治疗后24 h有无出血转化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27例和无出血转化组33例,根据溶栓治疗后3个月预后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2分]39例和预后不良组(m RS评分> 2分)21例。收集所有患者出血转化和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24 h收缩压> 140 mm Hg [OR=2.356,95%CI(1.337,4.151)]、基线空腹血糖> 5.6 mmol/L[OR=3.525,95%CI(2.190,5.676)]、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 3 h[OR=4.773,95%CI(1.586,14.36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7分[OR=4.609,95%CI(2.258,9.407)]、溶栓治疗后2 h NIHSS评分> 7分[OR=1.241,95%CI(1.047,1.472)]是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基线空腹血糖> 5.6 mmol/L[OR=2.394,95%CI(1.666,3.440)]、溶栓治疗后2 h NIHSS评分> 7分[OR=2.620,95%CI(1.173,5.851)]是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溶栓治疗后24 h收缩压> 140 mm Hg、基线空腹血糖> 5.6 mmol/L、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 3 h、基线及溶栓治疗后2 h NIHSS评分> 7分是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基线空腹血糖> 5.6 mmol/L和溶栓治疗后2 h NIHSS评分> 7分是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068例,均为发病12 h内。其中资料不全(7例)、存在绝对禁忌证(465例)者被排除,最终有596例无绝对禁忌证的静脉溶栓候选者被纳入研究。以有无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事件,根据是否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将静脉溶栓候选者分为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463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OTD)、发病日期、多模式影像检查和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分析年龄、性别、OTD和基线NIHSS评分对静脉溶栓决策的影响。静脉溶栓的绝对禁忌证包括OTD超过6 h、卒中模拟病、影像学证据提示的出血性卒中、未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等。结果小卒中及症状快速恢复卒中(MRIS)是静脉溶栓候选者中最常见的相对禁忌证[47.5%(283/596)],其次为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超过4.5 h[34.7%(207/596)]。治疗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OTD低于对照组,MRIS比例低于对照组,多模式CT检查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9.0(5.5,12.0)分比2.0(1.0,5.0)分;OTD:120(74,170)min比210(120,285)min;MRIS:12.0%(16/133)比61.1%(283/463);多模式CT检查:33.1%(44/133)比21.8%(101/463),均P0.01];两组间年龄、性别及工作日发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有无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OTD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负相关(OR=0.97,95%CI:0.95~0.99,P0.05;OR=0.99,95%CI:0.98~0.99,P0.01),基线NIHSS评分及多模式CT检查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正相关(OR=1.24,95%CI:1.17~1.31,P0.01;OR=17.55,95%CI:4.28~71.88,P0.01)。结论 MRIS及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延误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排除溶栓治疗的最主要原因,多模式CT影像和较重的基线卒中程度是促进静脉溶栓临床决策的正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老年(60~7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联合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后2 h启用静脉泵入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依据临床症状及头颅CT结果分为非出血性转化组81例和出血性转化组21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临床预后,预后良好组46例(0~2分),预后不良组56例(3~6分)。溶栓前及溶栓后24h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及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转化组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P0.01)。预后不良组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253,95%CI:1.162~1.335,P=0.013)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OR=1.427,95%CI:1.374~1.526,P=0.006)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0.956,95%CI:0.863~1.125,P=0.042)、溶栓前NIHSS评分(OR=1.072,95%CI:0.984~1.186,P=0.038)、溶栓后24hNIHSS评分(OR=1.516,95%CI:1.383~1.762,P=0.01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高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许昌市鄢陵县中心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阿替普酶组,每组40例。阿替普酶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及溶栓治疗后1、7、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静脉溶栓治疗后30 d预后;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患者溶栓治疗后1、7、14 d NIHSS评分低于尿激酶组(P0.05)。(2)溶栓治疗后30 d,阿替普酶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尿激酶组(P0.05)。(3)尿激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阿替普酶组(P0.05)。结论与尿激酶相比,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短期预后,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高龄AIS患者326例。根据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51例)和无HT组(275例)。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高龄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HT组的心房颤动、尿蛋白阳性、溶栓后24 h收缩压、血糖、国际标准化比值、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明显高于无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后24 h收缩压(OR=1.935,95%CI 1.226~4.162)、血糖(OR=2.240,95%CI 1.638~5.237)、溶栓前NIHSS评分(OR=2.435,95%CI 1.805~5.726)、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OR=3.381,95%CI 2.216~7.250)及发病至溶栓时间3 h(OR=2.703,95%CI 1.914~6.116)是高龄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溶栓后24 h收缩压、血糖、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是高龄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合并不同程度脑白质高信号(WMH)的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合并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6例,采用Fazekas量表评估WMH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90 d预后,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247例)和预后不良组(mRS 2分,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相关生化指标及溶栓前NIHSS评分,将年龄、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WMH、溶栓前NIHSS评分纳入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合并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年龄[(65±12)岁比(70±12)岁,t=-2. 984,P=0. 003)],既往心房颤动史[10. 1%(25/247)比21. 5%(17/79),χ~2=6. 928,P=0. 00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8. 1%(20/247)比21. 5%(17/79),χ~2=10. 717,P=0. 001]、溶栓前NIHSS评分[6(4,10)比12(8,19)分,Z=-7. 183,P 0. 01]及WMH[无WMH、轻度WMH、中度WMH、重度WMH:5. 3%(13/247)、55. 9%(138/247)、24. 3%(60/247)、14. 6%(36/247)比0、36. 7%(29/79)、34. 2%(27/79)、29. 1%(23/79),χ~2=17. 631,P 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H (OR=2. 145,95%CI 1. 17~3. 49,P=0. 014)及溶栓前NIHSS评分≥9分(OR=1. 131,95%CI 1. 08~1. 18,P 0. 01)是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合并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WMH和溶栓前NIHSS评分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