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三维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形态、是否存在子囊,测量瘤体长度、最大直径和瘤颈宽度,并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之比(aspect ratio,AR).结果 共纳入243例患者(289个动脉瘤),其中破裂组149例(171个动脉瘤),未破裂组94例(118个动脉瘤).破裂组女性(71.1%对51.1%;x2=12.13,P< 0.01)、高血压(57.7%对38.3%;x2=8.69,P=0.003)、吸烟(53.0%对39.5%; x2=4.12,P=0.045)、动脉瘤存在子囊(63.7%对39.8%;x2=16.07,P<0.01)以及最大直径>5 mm(80.7%对66.9%;x2 =7.06,P<0.01)比例显著高于未破裂组,而最大直径> 10 mm(31.6%对52.5%;x2=12.77,P<0.01)比例显著低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动脉瘤最大直径小于未破裂组[(8.68 ±5.79)mm对(10.67±5.78)mm;t=-2.91,P=0.004],而瘤体长[(8.27±4.19)mm对(6.94±4.77) mm;t=2.50,P=0.013]和AR[(2.32±1.18)对(1.42± 1.21);=6.34,P<0.01]长于和高于未破裂组.在289个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103个,后交通动脉瘤84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6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12个,颈内动脉动脉瘤9个,基底动脉动脉瘤25个,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分别为63.1%、79.8%、41.1%、33.3%、33.3%和36.0%,P<0.01)存在显著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优势比(odds ratio,OR)6.31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673 ~ 10.844;P<0.01]、存在子囊(OR2.789,95% CI 1.624 ~4.792;P<0.01)以及最大直径>5mm(OR 1.866,95% CI 1.012~3.437;P=0.046)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动脉瘤患者发生率和破裂率均高于男性,高血压、吸烟史、存在子囊、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最大直径、瘤体长度以及AR均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其中女性、存在子囊和最大直径>5 mm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完全栓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行介入栓塞治疗的546例单发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将所有患者按照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分为完全栓塞组(255例)和非完全栓塞组(291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与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完全栓塞组与非完全栓塞组患者动脉瘤是否破裂、解剖形态、Hunt-Hess分级、动脉瘤大小及瘤颈宽度、不同治疗方案、动脉瘤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大小(OR=0.344,95%CI:0.204~0.578,P0.01)、是否破裂(OR=0.568,95%CI:0.314~0.947,P=0.030)、栓塞方式(OR=3.699,95%CI:2.223~6.153,P0.01)、瘤颈宽度(OR=0.326,95%CI:0.198~0.539,P=0.003)、动脉瘤角度(OR=0.647,95%CI:0.451~0.928,P=0.018)、动脉瘤形态(OR=1.689,95%CI:1.118~2.552,P=0.013)是影响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独立因素。结论微小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窄颈动脉瘤、小夹角动脉瘤、规则动脉瘤、支架或球囊辅助更易于完全栓塞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年龄≥60岁)520例,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根据是否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相关性血栓栓塞事件、术后早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新发硬膜下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分为并发症组68例和无并发症组(452例)。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动脉瘤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07,95%CI:1.149~4.240,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4.287,95%CI:2.048~8.971,P0.01)、Fisher分级Ⅲ~Ⅳ级(OR=2.686,95%CI:1.483~4.865,P0.01)、宽颈动脉瘤(OR=2.884,95%CI:1.511~5.505,P0.01)、动脉瘤有小阜(OR=4.560,95%CI:2.500~8.321,P0.01)、动脉瘤3 mm(OR=5.748,95%CI:2.122~15.570,P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高Hunt-Hess分级、高Fisher分级、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有小阜、微小动脉瘤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行颅脑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诊断动脉瘤患者63例(75个动脉瘤),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未破组56例(66个动脉瘤)和已破组7例(9个动脉瘤),将未破组分为强化组21例(25个动脉瘤)和未强化组35例(41个动脉瘤),观察各组动脉瘤的特征,分析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结果已破组全部强化;强化组和未强化组动脉瘤位置、大小、宽径、瘤高与颈宽比(AR)以及瘤体体率(S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子囊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破组和已破组瘤颈宽度、AR、S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子囊和强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管壁强化和子囊情况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前循环小动脉瘤(≤5 mm)的临床特征、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及其参数对小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昆医附一院就诊的202例前循环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动脉瘤影像学特征资料,所有患者均在院内外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分为破裂组(135例)和未破裂组(67例)。采用单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动脉瘤形态特征。结果 前循环小动脉瘤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间比较,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动脉瘤位置、带有子囊、形状不规则、 AR、 SR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收缩压、血糖值、带有子囊、不规则形、 AR、 SR为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血糖最佳预测值为5.55 mmol/L(曲线下面积:0.674, 95%CI:0.586~0.761)、收缩压最佳预测值为130 mmHg(曲线下面积:0.707, 95%CI:0.634~0.780)、 AR最佳预测值为1.13(曲线下面积:0.621, 95%CI:0.540~0.703)、 SR最佳预测值为1.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经介入治疗的15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Hunt-Hess分级、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多次破裂、瘤颈宽度、多发性动脉瘤、基础病、瘤体大小、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改良分级(CTFisher分级)12种可能影响因素。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10个月后各个病人的预后情况,并对可能的影响预后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多次破裂、多发性动脉瘤、基础病对介入手术的预后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OR=19.375,P0.05)、高血压(OR=6.862,P0.05)、动脉瘤多次破裂(OR=6.573,P0.05)、多发性动脉瘤(OR=8.449,P0.05)为影响介入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Hunt-Hess分级、高血压、动脉瘤多次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是影响预介入治疗颅内血管瘤预后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胼周动脉瘤(PAAs)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PAAs破裂的形态学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AAs患者40例,于术前经全脑血管DSA确诊。根据PAAs是否破裂,将40例患者分为破裂组(22例,共2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18例,共23个动脉瘤)。采用二维或三维旋转造影的动脉瘤数数据计算形态学参数,包括动脉瘤的直径、高度、宽度、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以及流入角度等,并进一步计算每个动脉瘤的纵横比、尺寸比和长宽比(动脉瘤直径/动脉瘤宽度)。纵横比分别采用动脉瘤高度/瘤颈宽度和动脉瘤直径/瘤颈宽度计算,尺寸比分别采用动脉瘤高度/载瘤动脉直径和动脉瘤直径/载瘤动脉直径计算。比较两组PAAs形态学参数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探讨PAAs破裂的形态学影响因素。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及男性、多发动脉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破裂组不规则动脉瘤比例、长宽比均高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9%(20/22)比39.1%(9/23),χ~2=8.01;(1.35±0.36)比(1.01±0.22),t=-3.85;均P 0.01];两组动脉瘤直径、高度、宽度、载瘤动脉直径、纵横比、入射角度、瘤颈、尺寸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 45个动脉瘤中,A3前段分叉处动脉瘤比例为53.3%(24个),其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A3前段分叉动脉瘤数比例分别为68.2%(15/22)和39.1%(9/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1,P=0.051)。(4) 45个PAAs长宽比均值为1.18,以此为界定值将长宽比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以PAAs破裂为因变量,将形态学参数的单因素分析中长宽比(1.18)、不规则动脉瘤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宽比值 1.18(OR=1.84,95%CI:1.42~28.11,P=0.016)、不规则动脉瘤(OR=2.06,95%CI:1.66~37.11,P=0.009)为PAAs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AAs的高长宽比值和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提示PAAs的易破裂倾向,临床中应注重对PAAs形态学参数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手术夹闭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与颅内破裂动脉瘤(RIA)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动脉瘤夹闭术的410例UIA患者和464例RIA患者,根据术后有无CSDH(经头部CT平扫评估硬膜下积液及其程度)的发生,比较UIA与RIA患者动脉瘤夹闭术后CSDH发生率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CSD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UIA动脉瘤夹闭术后CSDH的发生率高于RIA[11.0%(45/410)比3.0%(1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IA患者CSDH因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而需手术治疗率也高于RIA患者[35.6%(16/45)比28.6%(4/14),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未发生破裂(OR=2.59,95%CI:2.19~3.06,P0.01)、硬膜下积液≥5 mm(OR=1.98,95%CI:1.94~2.03,P0.01)和CT值≥40 HU(OR=2.87,95%CI:2.65~3.01,P0.01)是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CSD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UIA夹闭术后CSD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IA,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硬膜下积液≥5 mm和CT值≥40 HU是颅内动脉瘤CSD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为基础分析除最大直径以外的其他影响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指标。方法:通过性别,年龄(±3岁),最大瘤体直径(±2.5 mm)进行破裂腹主动脉瘤(破裂组)与稳定腹主动脉瘤(稳定组)的1:1匹配,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与腹主动脉瘤解剖形态信息,通过单因素统计检验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比较二者间的差异,分析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破裂组(39例)与稳定组(39例)的临床基线情况无差异,破裂组的平均瘤颈长度明显短于稳定组[(25.26±17.99) mm vs(36.19±19.40) mm,P=0.013],双侧髂总动脉近端直径明显小于稳定组[(右侧:(18.21±7.84) mm vs(21.73±8.27) mm,P=0.030;左侧:(16.28±5.23) mm vs(19.00±5.80) mm,P=0.04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颈长度<12 mm(OR=7.28,95%CI:1.47~36.04,P=0.015)、双侧髂总动脉近端直径之和与腹主动脉瘤最大直径之比<0.56(OR=3.67,95%CI: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对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下瘤壁强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68例(共86个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应用MR管壁成像技术进行动脉瘤扫描,并通过对比剂增强前后影像学特征以判断瘤壁强化。根据是否存在瘤壁异常强化分为强化组(32例,34个动脉瘤)与非强化组(45例,52个动脉瘤)。因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强化和非强化动脉瘤,故两组按强化与否的病例数分别计算。应用三维影像数据计算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包括动脉瘤大小、高宽比、体积比、体颈比、横长比、瓶颈因子及入射角度。运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瘤壁强化的形态学影响因素。结果 (1)共34个(39.5%)动脉瘤存在瘤壁强化,52个(60.5%)动脉瘤无瘤壁强化。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动脉瘤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强化组动脉瘤大小、高宽比、体积比、体颈比、瓶颈因子水平均大于非强化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19(6.54,11.40)mm比5.31(4.17,7.37)mm,1.18(1.01,1.69)比0.91(0.72,1.25),3.62(2.30,4.63)比2.18(1.37,2.76),1.52(1.25,1.99)比1.19(1.03,1.51),1.21(1.11,1.69)比1.05(0.94,1.31);均P0.01];强化组不规则形态动脉瘤比例高于非强化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9%(19/34)比17.3%(9/52),P0.01];组间动脉瘤纵横比及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由于高宽比、体积比、体颈比及瓶颈因子与瘤体大小有关联,故将动脉瘤大小、入射角度和不规则形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大小(OR=3.727,95%CI:1.993~6.971,P0.01)、不规则形态(OR=3.990,95%CI:1.219~13.065,P=0.022)为动脉瘤瘤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大小与不规则形态是瘤壁异常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可能成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有效无创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大小和部位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顺性分析6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脑血管造影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破裂诱因、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等。结果①69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男女比例为1:1.21,其中557例发牛破裂出血,21.0%(117/557)存在破裂诱因;141例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比例为13.8%(96/698),大部分位于同侧的颈内动脉或对称的镜像部位。②共有动脉瘤814个。764个囊状动脉瘤中,破裂的有539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5.63mm,范围1.39~32.04mm);未破裂的有225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4.46mm,范围1.30~44.88mm)。在囊状破裂动脉瘤中,5.2%(28/539)≤2.5mm,42.7%(230/539)≤5mm,70.3%(379/539)≤7mm,90.2%(486/539)≤10mm;体颈比≥1.5者破裂比例较高(P〈0.001);相对于瘤径≤5mm组,〉5~10mm组破裂发生的危险明显增加(OR=2.83,95%CI:1.95~4.10),而〉15~25mm组(OR=0.29,95%CI:0.13~0.64)和〉25mm组(OR=0.14,95%CI:0.04—0.50)危险性降低。③在破裂动脉瘤中,以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最为常见(35.2%,190/539),其次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9.3%,158/539)、大脑中动脉瘤(12.1%,65/539);而在未破裂动脉瘤中,以眼动脉段最为常见(31.6%,71/225),其次为后交通动脉(24.4%,55/2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19.1%,43/225)。以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破裂发生为基准,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较高(OR=7.35,95%CI:3.52~15.34),而眼动脉段(OR=0.15,95%CI:0.09~0.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OR=0.02,95%CI:0.00~0.07)动脉瘤的破裂危险较低。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直径〉5~10mm、体颈比≥1.5的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出血;而位于颈内动脉硬膜外段或眼动脉段、直径≤2.5mm、无瘤颈或体颈比〈1.5的动脉瘤出血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 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 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2010年12月,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治疗的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动脉瘤多次破裂史、多发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时机、动脉瘤大小、部位(前循环、后循环)、术中动脉瘤破裂、临时阻断动脉时间、手术时间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手术预后。结果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动脉瘤多次破裂、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破裂6项因素对手术预后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多次破裂(OR=52.514,95%CI:2.238~1232.454)、多发性动脉瘤(OR=26.038,95%CI:2.770~244.764)、Hunt-Hess分级(OR=3.915,95%CI:1.469~10.434)、动脉瘤大小(OR=1.444,95%CI:1.058~1.970)4项因素是影响动脉瘤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均P〈0.05)。结论动脉瘤的手术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动脉瘤多次破裂、多发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动脉瘤大小是重要的动脉瘤因素。  相似文献   

14.
尽管目前关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指南认为>7mm的动脉瘤才应考虑治疗,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7mm的动脉瘤破裂所致。因此,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Nahed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确定与≤7mm颅内动脉瘤破裂有关的危险因素。其结果刊登在最近出版的Neurosurgery。2001年1月—2004年1月,100例≤7mm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SAH患者进入研究,以51例经常规血管造影或三维CT血管造影证实的≤7mm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对动脉瘤的特征(大小、部位和发病年龄)和危险因素(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相关动眼神经麻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瘤体侧别、瘤体位置、瘤体直径、发病至就诊时间以及是否患高血压等全身疾病。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动眼神经麻痹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资料做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做非参数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影响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动脉瘤直径的临界值,并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发生动眼神经麻痹患者40例(24.7%),其中完全动眼神经麻痹24例(14.8%),部分动眼神经麻痹16例(9.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瘤体位置和瘤体直径对颅内动脉瘤相关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瘤体位置位于后交通动脉(OR=10.32,P<0.01)、瘤体直径≥6 mm(OR=10.20,P<0.01)为颅内动脉瘤相关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位置、直径是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介入栓塞术组65例与开颅夹闭手术组57例。查阅并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介入栓塞术组与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介入栓塞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5例(占7.7%),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9例(占15.8%),两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介入栓塞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部位、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瘤体长径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OR=1.306,95%CI(1.036,1.646)]、Fisher分级[OR=1.923,95%CI(1.158,3.195)]、Hunt-Hess分级[OR=1.335,95%CI(1.031,1.729)]、AR[OR=1.898,95%CI(1.207,6.711)]是介入栓塞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在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直径、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64,95%(1.013,5.056)]、高血压[OR=1.941,95%CI(1.256,2.999)]、手术时机[OR=1.267,95%CI(1.027,1.562)]、Fisher分级[OR=1.793,95%CI(1.123,2.865)]、Hunt-Hess分级[OR=1.240,95%CI(1.019,1.508)]是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AR是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年龄、高血压、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相关动眼神经麻痹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1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瘤体侧别、瘤体位置、瘤体直径、发病至就诊时间以及是否患高血压等全身疾病。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动眼神经麻痹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二类资料做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做非参数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影响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动脉瘤直径的临界值。多因素做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发生动眼神经麻痹患者40例(24.7%),其中完全动眼神经麻痹24例(14.8%),部分动眼神经麻痹16例(9.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瘤体位置和瘤体直径对颅内动脉瘤相关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位置、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颅内动脉瘤相关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瘤体位置位于后交通动脉(OR=10.32,P<0.01)、瘤体直径≥6mm(OR=10.2,P<0.01)为颅内动脉瘤相关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的影响因素;发病至就诊时间(OR=4.92,P=0.04)与颅内动脉瘤相关动眼神经麻痹程度有相关性。结论 颅内动脉瘤位置、直径是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的影响因素,发病至就诊时间与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有无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入院时有无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329,95%CI:0.144~0.735,P=0.021)、Hunt-Hess分级(OR=1.358,95%CI:2.531~5.622,P=0.002)、手术时机(OR=1.826,95%CI:1.521~2.103,P=0.019)和手术方式(OR=0.428,95%CI:0.246~0.745,P=0.003)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准确的病情综合分析、最佳的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S分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案。方法对120例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组前循环动脉破裂率8.42%(8/95)低于后循环动脉48.00%(12/25)(P0.05);规则囊状、多分叶伴子瘤、多分叶无子瘤破裂率分别为10.81%(8/74)、21.42%(6/28)、36.84%(7/19),规则囊状破裂率与多分叶无子瘤差异显著(P0.05);两组动脉瘤直径3 mm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动脉瘤宽颈、窄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部位、大小是颅内脉瘤栓塞术中破裂独立危险因素(P0.05),动脉瘤形态是非独立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危险因素主要为动脉瘤部位及大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相关三维几何参数与破裂风险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8至2014年8月该院有完整临床资料和三维脑血管造影资料的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2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动脉瘤有无破裂分为破裂组240例和未破裂组4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及三维几何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非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后交通动脉、后循环、颈内动脉分叉处;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瘤体长径、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颈斜角、瘤高与瘤颈比值(AR)、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瘤颈宽度、瘤颈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N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几何参数可以预测患者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风险,提早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