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带有密网孔血流导向支架的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使用PED治疗的1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为15~69岁,平均(54±14)岁。对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效果进行随访评估。结果对13个海绵窦段动脉瘤,术中共使用14枚PED(1例使用2枚),其中10例使用PED和弹簧圈栓塞,3例仅使用PED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随访3~10个月,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动脉瘤均闭塞。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动脉溶栓后恢复出院。结论初步应用PED治疗颈内海绵窦段动脉瘤安全和有效,但仍需要更多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治疗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连续纳入采用PED治疗的36例36个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资料。瘤径为12~33 mm,平均(16.6±4.5)mm;瘤颈为4~10 mm,平均(6.1±1.5)mm。动脉瘤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8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例。单纯PED治疗7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双枚PED治疗1例。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1)患者临床预后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6~33个月,DSA随访2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23例(92%),近全闭塞(RaymondⅡ级)2例(8%)。(2)7例接受单纯PED治疗者,6个月随访完全治愈4例,1例次全闭塞,2例未愈;到最后一次随访(33个月)治愈6例,1例动脉瘤逐步缩小;28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者,17例接受DSA随访,随访6~8个月,动脉瘤均已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双枚PED治疗1例术后8个月DSA访可见微小动脉瘤样显影,15个月随访动脉瘤基本闭塞。(3)手术后经MRI证实,发生无症状性散在斑点状缺血灶10例,脑实质出血4例,其中1例死亡,1例经治疗恢复良好(mRS 1分),另外2例为无症状脑出血。24例患者的占位效应消失,8例有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闭塞率高,中期随访结果显示PED结合弹簧圈治疗动脉瘤的闭塞率高于单纯PED治疗;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单纯PED(包括单枚或多枚)治疗者闭塞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手术的安全性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应用PED治疗的10例颅内不同类型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年龄为32~68岁,平均(54±12)岁。颈内动脉瘤8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瘤1例;破裂动脉瘤2例,未破裂动脉瘤8例;囊状动脉瘤5例,(其中宽颈2例)梭形动脉瘤3例,夹层动脉瘤2例;中等大小动脉瘤(瘤径5~15 mm)2例,大型动脉瘤2例(瘤径15~25 mm),巨大型动脉瘤6例(瘤径25 mm);复发性动脉瘤2例。10例均为单发性动脉瘤。使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PED置入7例;使用单枚PED 9例,使用3枚PED 1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死亡1例,术后四肢瘫痪1例,其余8例患者无PED相关并发症。术后当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8例,5分1例,6分1例。术后随访14~28个月。结论 PED置入治疗不同类型颅内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致残、致死风险,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7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使用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即刻效果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个月,采用Raymond栓塞分级评价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评价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结果 7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均成功置入单枚PED,其中单纯使用PED栓塞2例,PED联合弹簧圈栓塞5例。栓塞后即刻造影,Kamran分级2a级7例,术后m RS评分0分6例,1分1例; 1例M1段动脉瘤术中支架内局部急性血栓形成; 1例M1段动脉瘤术后同侧枕叶小灶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7例均为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其中6例患者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 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瘤少许显影,术后12个月时复查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6~18个月),7例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脑实质出血,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 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及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后颅内动脉瘤发生迟发性破裂的预后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间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PARAT)研究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单中心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2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发生动脉瘤迟发性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9例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动脉瘤出现迟发性破裂,均为颈内动脉大型(瘤体最大径10~25 mm)或巨大型(瘤体最大径≥25 mm)动脉瘤,2例使用Pipeline,2例使用Tubridge治疗。2例患者进行单纯血流导向装置的置入,术后即刻造影可见明显血流射入方式改变和血流瘀滞; 2例为联合辅助弹簧圈的疏松填塞,术后即刻造影结果依然可见瘤体的大部分显影。4例患者均在术后7 d内发生破裂,共造成3例死亡、1例重度残疾(右侧肢体功能障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分)。对其影像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动脉瘤均位于载瘤动脉凸面,相对窄颈,体颈比均2及具有明显的血流射入征。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发生迟发性破裂的动脉瘤具有一定的形态学共性,弹簧圈的疏松填塞不能完全预防动脉瘤迟发性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国产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0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单纯采用国产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7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例,4例均为大型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复发动脉瘤1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下段大型夹层动脉瘤2例。结果①对7例(7个动脉瘤)患者共置入9枚覆膜支架,其中8枚成功置入载瘤动脉。对5例置入支架后即刻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置入1枚支架后,有少量对比剂漏入动脉瘤(内漏);1例椎动脉瘤置入第1枚支架内漏明显,再置入1枚支架后好转。②术中发生颅内远端血管破裂出血1例,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后痊愈。其他病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5~12个月对7例患者均行临床及DSA随访,均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有内漏者,1例消失,1例仍有少量内漏,但较术后即刻明显好转;7例均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5例术后45~55个月再获得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1例失访,1例非动脉瘤性死亡。结论对部分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安全有效,长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治疗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共1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按照解剖位置分为椎动脉瘤组和基底动脉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烟酒史及既往史)、动脉瘤特点(动脉瘤部位、最大径和瘤颈宽、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形状、是否破裂及是否多发)、治疗情况(重叠PED治疗、弹簧圈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治疗结局(支架贴壁、术后即刻完全闭塞、是否覆盖分支血管)和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和随访期出血、缺血及压迫症状)发生情况,并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混杂因素后对比动脉瘤闭塞效果。依据术后是否发生缺血并发症将所有患者分为缺血并发症组与无缺血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的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 椎动脉瘤组129例,共133个动脉瘤;基底动脉瘤组27例,共29个动脉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椎动脉瘤组比较,基底动脉瘤组动脉瘤最大径更大[14.00(9.00,22.00) mm比9.76(7....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后闭塞率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12个月行DSA复查。结果对1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共使用PED 15枚,其中13例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PED置入即刻Kamran分级15例均为动脉瘤2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2a级)。术后6~12个月DSA复查显示,14例动脉瘤4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4a级),1例(眼动脉段动脉瘤)于术后6和12个月行2次复查,显示动脉瘤残留显影,动脉瘤3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3a级)。未见分支动脉闭塞。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15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结论使用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其远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与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应用Tubridge FD治疗的28例(共28个)颈内动脉囊状宽颈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①28个动脉瘤大小为11.3~44.0 mm,平均(21.6±7.1) mm.共置入Tubridge 支架 33枚,除1枚支架未能完全打开外,其余均成功置入目标位置.②28个动脉瘤中18个动脉瘤内填塞了弹簧圈,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瘤颈残留2例,大部栓塞16例;10个动脉瘤采取单纯FD治疗,置入FD后造影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对比剂充盈方式改变,瘤内对比剂滞留明显,其中7例术后瘤体充盈体积明显减少(5例充盈率减少为0~50%,2例充盈率减少≥50%).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操作相关出血性或缺血性事件.③临床随访过程中(6~30个月,平均19个月),5例患者出现了短暂性的症状加重,13例患者症状缓解,6例改善,4例稳定.④术后25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5~24个月,平均9.9个月),其中18例动脉瘤影像学治愈(72%),6例改善(24%,仅为少量瘤颈残留),1例稳定(4%);支架覆盖的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结论 Tubridge 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本组资料仅为单中心随访结果,长期疗效仍有待于前瞻性多中心的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评价在颅内血管迂曲情况下,采用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至目标位置,实施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Willis覆膜支架,对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和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进行动脉腔内隔绝血管重建术。由于患者血管迂曲,采用Navien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支架到位,即在同轴导管系统下,先将5 F Navien中间导管头端越过病变部位,然后将Willis支架在中间导管内输送至病变部位,再回撤中间导管,Willis支架即可定位在病变血管段。结果 (1)2例术中Willis支架均顺利到位,球囊扩张后释放。1例TCCF因为支架在海绵窦近端弯曲处,回撤球囊支架略有移位,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略有对比剂内漏。对另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即刻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不显影。(2)2例患者在术后1、3个月复查CT血管成像,显示血管重建良好。支架置入后1个月随访TCCF患者,突眼及杂音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随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头痛症状消失,右侧动眼神经麻痹明显缓解。结论在迂曲颅内动脉使用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到位,具有辅助作用,较传统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技术初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单侧颈动脉结扎治疗七例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结扎治疗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方案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7例均为DSA证实的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对5例为先行缓慢夹闭颈内动脉再行颈内动脉结扎术,1例直接行结扎颈内动脉,1例直接行结扎颈总动脉。术前均行马他氏(Matas’test)试验2周,4例术中、术后行多普勒监测,全部病例术后进行心电、血压等监护。结果7例患者中,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1例术后第5周缓慢出现对侧肢体偏瘫,1例术后4h意识变差,肢体活动障碍,行急诊手术再次开放颈内动脉,但术后患者仍有偏瘫。7例患者出院时,6例症状部分缓解,CT复查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结论单纯颈动脉结扎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简单有效的方法,特别是缓慢闭塞颈内动脉的方法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解脱弹簧圈(Prime FC弹簧圈)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连续收治的应用Prime FC弹簧圈成篮栓塞治疗的22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瘤颈宽度>4 mm或瘤体/瘤颈<2。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1例,3分4例,4~5分7例;Hunt-Hess分级Ⅰ~Ⅱ15例,Ⅲ~Ⅳ级7例。术后即刻栓塞效果应用Raymond分级标准进行评估(Ⅰ级为完全栓塞,Ⅱ级为近全栓塞,Ⅲ级为部分栓塞)。结果19例患者应用Prime FC弹簧圈作为首枚成篮圈+填塞弹簧圈实施动脉瘤栓塞治疗,另外3例患者因动脉瘤瘤颈过宽,改为支架辅助Prime FC弹簧圈+填塞弹簧圈栓塞治疗。即时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18例,Ⅱ级4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20例,3分2例。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无严重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发生。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内电话随访无脑积水病例发生。结论使用Prime FC弹簧圈作为首枚成篮圈,应用于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方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2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9例,行动脉瘤孤立联合颅内外搭桥手术治疗2例,未治疗而随访观察1例。结果本组10例有症状者,症状消失5例、改善4例、无变化1例;9例影像学检查动脉瘤无残留;1例无症状的小动脉瘤患者,1a后CTA复查体积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对有症状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可采取积极的血管内介入或手术疗法,无症状未破裂的小动脉瘤可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ilk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0年4月1日-2011年10月30日应用Silk支架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为29~71岁,平均(51.7±11.7)岁.30例动脉瘤患者有31个动脉瘤,30个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除1例患者床突上段有两个动脉瘤为小动脉瘤(分别为3 mm×4 mm和2 mm×2 mm)外,其余均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最大径 〉15 mm),左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结果 ①30例患者中3例置入2枚Silk,1例置入3枚Silk,其余患者置入1枚Silk.1例(3.3%)支架未能到位,治疗失败,1例(3.3%)第3天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停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3个月复查DSA,显示同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治疗后第19天消化道出血,停用抗凝药物后出现脑梗死.②17例(56.7%)患者获得了6个月的DSA随访,动脉瘤完全或几乎消失2例(11.8%),动脉瘤及颈内动脉同时闭塞的患者3例(17.6%),动脉瘤部分显影的患者12例(70.6%).结论 对使用常规弹簧圈难以致密栓塞的大型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或不规则形状的动脉瘤,Silk支架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但短期内动脉瘤闭塞率较低,其远期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使用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3月至12月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中使用Navien导管的1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术中均使用同轴系统,观察Navien导管能否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并运用单纯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相应部位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评价,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异常迂曲,Navien导管能顺利通过弯曲血管并能到达目标位置,对9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15例。术中1例出现颈内动脉痉挛,予以罂粟碱后好转,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血管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对5例进行DSA随访3~6个月,动脉瘤未见复发、支架无狭窄及移位,无再出血和脑缺血。结论对于存在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的患者,使用Navien导管能克服动脉迂曲等不利因素,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经DSA或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头部MR血管成像(MR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3例,并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33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均成功释放PED,其中10个动脉瘤采用单纯PED置入,25个采用PED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包含2个采用Pipeline桥接技术)。围手术期出现1例(1个动脉瘤)血栓栓塞事件并出血转化,1例(1个动脉瘤)因致死性动脉瘤延迟出血而死亡。临床随访31例(33个动脉瘤),随访时间为术后4~18个月,无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18个动脉瘤获术后短期影像学随访(3~5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10个瘤颈残留或瘤体显影,8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19个动脉瘤获术后中期影像学随访(6~16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2个瘤颈残留,17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结论 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颅内出血的并发症不可忽视,其相关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通畅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破裂PCo AA 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PCo AA 3例,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双导管技术1例,置入Y形支架1例。评价PCo AA即刻栓塞率(采用Raymond分级)、患者预后(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并发症、影像学随访结果等。结果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率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8例;RaymondⅡ级4例;RaymondⅢ级2例。所有FPCA均保持通畅。术中有1例出现弹簧圈突入颈内动脉,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14例DSA随访3~24个月,3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未出现再出血和缺血并发症。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13例,4分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PCo AA并保持FPCA通畅是安全可行的。为保持FPCA的通畅,血管内治疗采用多种方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上海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应用覆膜支架治疗的颅内动脉瘤8例,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3~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随访。8例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后交通段1例,海绵窦段3例,椎动脉V4段2例;血泡样动脉瘤1例,梭形动脉瘤1例,假性动脉瘤1例,囊性动脉瘤5例;动脉瘤直径4~18 (9±4) mm,瘤颈4~6 (4. 9±1. 0) mm;破裂动脉瘤2例。结果 8例患者共使用8枚支架,6例患者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动脉瘤不显影; 2例患者存在内漏,予以再次球囊扩张后1例内漏完全消失,1例内漏明显减少,未再进一步处理。无患者发生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大动脉瘤伴有内漏患者术后3 d动脉瘤再出血,予以闭塞载瘤血管,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3例DSA随访患者动脉瘤完全治愈,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无支架移位。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较满意,内漏的存在可能是导致动脉瘤术后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使用糙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治疗20例患者。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颅底以上颈内动脉动脉瘤7例,经蝶手术致颈内动脉破损1例,外伤件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伴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共使用覆膜支架21枚,裸支架与覆膜支架联合使用3例。结果一次性成功放置支架17例,病变即刻消失14例,术后复查消失3例,操作失败3例。短暂性轻偏瘫1例。结论合理使用覆膜支架是治疗部分颅内动脉病变的良好手段,但覆膜支架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修彩梅 《山东医药》2006,46(8):52-53
对12例以无痛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即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例。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8例(66.67%).栓塞95%4例(33.33%)。随访2a,11例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不完全恢复。认为临床应重视以眼科首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