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我国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建立中国人群卒中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以早期防治卒中。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41家基地医院首次联合对我国6个省市40个项目区715 286人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对其中61 86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CDFI筛查,高危人群(暴露于≥3项危险因素)有49 386例。筛查记录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情况、斑块数量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对颈动脉IMT是否增厚、有无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狭窄率0~49%与≥50%)分别与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缺乏体育锻炼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1.17,95%CI:1.12~1.22;心房颤动,OR=1.15,95%CI:1.09~1.21;吸烟,OR=1.13,95%CI:1.08~1.17;缺乏体育锻炼,OR=1.12,95%CI:1.08~1.16)。(2)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糖尿病是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率≥50%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高血压:OR=1.55,95%CI:1.47~1.62;心房颤动:OR=1.13,95%CI:1.06~1.21;吸烟:OR=1.16,95%CI:1.11~1.22;糖尿病:OR=1.30,95%CI:1.24~1.37。颈动脉狭窄率≥50%,高血压:OR=1.78,95%CI:1.55~2.03;心房颤动:OR=1.59,95%CI:1.39~1.81;吸烟:OR=1.33,95%CI:1.20~1.48;糖尿病:OR=1.30,95%CI:1.17~1.45)。单纯肥胖不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率≥50%的发生率(OR分别为0.78、0.83,95%CI分别为0.75~0.82、0.75~0.92)。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作为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危险因素检测有价值的手段,对早期诊断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了解东营地区≥45岁城乡居民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现状。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东营5个县区各选出一个居委会和自然村,共选取10 182位≥45岁的居民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IMT)厚度、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程度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为74.8%。其中单纯IMT增厚、斑块形成、存在单发斑块、存在多发斑块、单条颈动脉受累、多条颈动脉受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及术后再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20.3%、55.9%、20.8%、33.5%、21.6%、53.1%、0.12%和0.03%。东营地区居民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分别为73.6%、1.0%、0.2%。城市居民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斑块形成、多发斑块、多条颈动脉受累检出率均高于乡村居民(P0.05)。城市和乡村居民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总体构成比有差别(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单纯IMT增厚、斑块形成、存在多发斑块、多条颈动脉受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东营地区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城市较乡村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和病变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硬化程度,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月~5月用群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居住在东城区东四社区及怀柔区杨宋镇13个乡村年龄大于45岁的居民,在居住地连续居住满20年的人群进行超声筛查,共纳入1227例,男性588例,女性639例。根据所居住的区域,分为城区和乡村。纳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城区比较,乡村居民高血压(57.4%vs.40.1%)、糖尿病(31.7%vs.20.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24.9%vs.15.4%)、高脂血症(34.5%vs.19.6%)比例降低,吸烟比例升高(16.1%vs.31.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45~54岁,55~64岁,65~74岁,75岁,单纯IMT增厚检出率分别为0.10%、0.17%、0.34%、0.35%;多发斑块形成检出率分别为0.28%、0.33%、0.42%、0.64%;狭窄及/或闭塞检出率分别为0.01%、0.07%、0.08%、0.37%。城区居民IMT增厚(61.0%vs.49.5%)和单发、多发斑块形成(52.0%vs.32.8%)比例高于乡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城区居民狭窄及闭塞比例高于乡村。结论超声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率高,且方便快捷;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率城区高于乡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离退休脑梗死患者150例,入院后1周内行MSCTA、CDFI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等。结果 150例患者,MSCTA检查颈动脉分叉部位血管正常、管壁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55、66、179处;CDFI检查正常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60、63、177处;两种方法诊断颈动脉分叉病变一致性为81.7(245/300)。MSCTA总体斑块检出率及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多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颈动脉狭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结论 MSCTA与CDFI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一致性较好,联合应用可综合评价斑块性质,可以提高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分(FRS)在我国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应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RS在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北京市良乡医院、大兴区人民医院、门头沟区医院3所医院的神经内科收集的既往无脑卒中的508例脑卒中风险人群。完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FRS,男性271例,女性237例。总体FRS评分(13.1±5.7)分。颈动脉超声结果(0级)内膜正常组15例;(1级)内膜增厚组29例,全部为女性;(2级和3级)动脉斑块组261例,女性122例;动脉狭窄组(包括轻度4级、中度5级、重度6级、完全闭塞7级)203例(39.96%),女性71例。并按照FRS 10年发病风险概率,分为低危(FRS≤5%)、中危(6%≤FRS≤9%)、高危(FRS≥10%)。结果 FRS风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0.337,P=0.000)。颈动脉斑块组中2级与3级患者FRS风险低、中、高危比例有差异(29.26%vs 19.42%,21.14%vs 15.11%,50.41%vs 64.73%,P=0.018)。动脉狭窄组中4级+5级与6级+7级患者FRS风险低、中、高危比例无差异(13.14%vs 12.31%,11.68%vs 10.77%,75.18%vs 76.92%,P=0.682)。结论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FRS有相关性;脑卒中风险率随着斑块数目增多、狭窄程度加重而增高,且多发斑块与3个斑块的脑卒中风险率有明显差异;但狭窄70%与狭窄≥70%的脑卒中风险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急性梗死病人(n=31)及年龄相近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病人(n=42)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的 hsCRP、MMP-9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及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 IMT 均明显增厚,两组颈动脉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死组斑块以软斑为主,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以硬斑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各亚组 hsCRP 水平均高于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相应的亚组[急性脑梗死组狭窄率≥50%亚组:(12.0±4.6)mg/L 比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9.3±4.4)mg/L,P<0.05;急性脑梗死组狭窄率<50%亚组(7.8±4.6)mg/L 比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4.2±2.4)mg/L,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血清 hsCRP 水平越高;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9.3±4.4)mg/L比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4.2±2.4)mg/L,P<0.05];急性脑梗死组 MMP-9水平均...  相似文献   

7.
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1 0 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 86例同龄无明显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观察其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斑块结构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 82 .41 % ,显著高于对照组 (48.84% ) (P<0 .0 0 0 1 )。斑块类型中软斑块及溃疡斑所占的比率、颈总动脉 IMT增厚和颈动脉中度 (50 %~ 70 % )及重度 (>70 % )狭窄的发生率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 ,IMT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北京某社区≥40岁汉族和少数民族人群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与颈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4月对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所辖社区510例≥40岁的汉族人群和243例少数民族(10个)人群进行卒中危险因素调查与颈动脉超声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汉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少数民族人群[53.5%(273例)比44.4%(108例);χ2=5.43,P=0.02]。(2)汉族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检出率高于少数民族人群[77.5%(395例)比69.1%(168例);χ2=6.03,P=0.01],两组人群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6、1.13,均P0.05)。(3)高血压和吸烟是汉族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1.851,95%CI:1.213~2.825;吸烟:OR=2.311,95%CI:1.065~5.016;均P0.05),高脂血症是少数民族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86,95%CI:0.952~8.694,P0.01)。结论调查我国少数民族人群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对其颈动脉硬化性疾病的预防尤为重要,尤其需控制血脂水平,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作为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队列人群基线(1992年)血压水平及10年(1992年至2002年)血压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北京大学社区建立了年龄为35~64岁共1985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队列,取得了基线调查数据;在2002年对该人群再次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本研究对两次调查资料完整的1331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血压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北京地区45~74岁研究人群中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率为514%,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为347%。(2)高血压者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495%)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289%)(P<0001)。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均呈增加趋势。在血压≥180/110mmHg(1mmHg=0133kPa)时,颈动脉IMT增厚的相对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18倍,而颈动脉斑块的相对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56倍。(3)1992年和2002年查体血压均正常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506%;1992年检查高血压,2002年检查血压正常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636%;1992年和2002年查体均为高血压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742%。结论在北京地区45~74岁的研究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普遍存在的。随着基线血压水平的上升,无论是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北京部分社区年龄≥55岁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城乡3个区(宣武、大兴、怀柔)中各选出一个社区,选取1557人(男706人,女851人)年龄≥55岁的人群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筛查。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1mm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开始的标志)、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病变,记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检出率为88.4%。其中单纯IMT增厚、单发斑块、多发斑块、至少一处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22.7%、21.3%、38.9%和5.6%。②单纯IMT增厚、多发斑块及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且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91.3%比84.5%;40.1%比28.7%,7.7%比3.9%),均P〈0.01。按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男性65—69岁年龄段检出率增长最快,女性则为70~74岁年龄段。③城市居民颈动脉IMT增厚、多发斑块及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分别为90.9%、37.7%和7.4%,高于乡村居民的87.1%、31.9%和4.7%,P〈0.05。④城市居民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脂的发生率(57.4%、22.2%、20.5%和34.1%)均高于乡村(39.6%、8.6%、12.1%和13.0%),而吸烟的比例低于乡村(15.5%比30.4%),均P〈0.01。结论北京地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且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城市居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及严重程度高于乡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 将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FIB的关系.结果 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TG、LDL-C、apoB、FIB浓度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和对照组,内膜增厚组TG、LDL-C、apoB、FI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LDL-C、Lp(a)、FIB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 LDL-C、Lp(a)、FIB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FIB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及其斑块形成对预测高血压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72例高血压患者及60名健康人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单纯高血压患者与高血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272例高血压患者中内膜-中层增厚者267例,占97.3%;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6例,共390处,其中硬斑块159处,软斑块231处;管腔狭窄共计86例,其中轻度管腔狭窄52例,中度狭窄28例,严重狭窄6例.脑卒中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明显多于单纯高血压组,若以IMT>1.0 mm、动脉粥样斑块2处以上及硬斑块1处以上作为预测患者发生高血压脑卒中界定值,其敏感性75%,特异性81%,阳性预测值80%.结论 高频超声能有效检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预测高血压脑卒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人群中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以93例老年医学科住院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腰椎骨和股骨区的骨密度(BMD);同时采用超声探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斑块的情况. 结果 在骨质疏松组(46例)中,存在内膜增厚者38例(82.61%),粥样斑块34例(73.91%),与非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在动脉内中膜增厚(IMT≥0.9 mm)及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上均明显升高(P<0.05);而内中膜增厚组(67例)及斑块组(57例)的BMD分别较其对照组低,并在NECK、WARDs三角、TORCH等部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人群较非骨质疏松人群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同时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人群也易致骨量的丢失.提示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可能存在着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 )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 mm±0.25 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 mm±0.29 mm)明显增厚(P<0.01).结论 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管腔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分布、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16例单纯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内膜面毛糙,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2例,颈动脉狭窄42例,血流显像充盈缺损41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有效的方法,对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57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34例)、60~69岁组(140例)和≥70岁组(483例),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有无斑块存在,记录斑块性质及血管管腔是否狭窄,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612例患者有斑块存在,总斑块数量729个,软斑和混合斑的数量明显高于钙化斑,轻度狭窄和无狭窄患者明显高于重度狭窄患者,≥70岁组患者不同狭窄程度、再发脑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60~69岁组和<60岁组(P<0.05)。血管狭窄<50%者再发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者(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较血管狭窄程度更重要,是发生脑梗死更危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老年患者1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71例、冠脉多支病变组31例。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不同斑块性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1年内不良预后情况。结果 冠脉多支病变组中不稳定型斑块率(64.52%)显著高于冠脉单支病变组(32.39%,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均显著大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单支病变组轻度狭窄占52.11%,中度狭窄占28.17%,重度狭窄占19.72%;冠脉多支病变组轻度狭窄占19.35%,中度狭窄占51.61%,重度狭窄占29.03%;两组差异显著(Z=9.683,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阻力指数(RI)均显著大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多支病变、不稳定型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1年内心肌梗死再发、短暂...  相似文献   

18.
超声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脑卒中史1 71例,无脑卒中史41例,头晕17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斑块大小、斑块回声、是否合并溃疡;测量并记录颈动脉狭窄近端、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计算颈动脉狭窄率,用颈动脉狭窄率与颈动脉狭窄处PSV、EDV、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行直线回归分析,推算颈动脉狭窄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分级标准。结果有脑卒中史患者在低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不均匀回声斑块分别为39、10、41、81例,无脑卒中史患者分别为6、6、27、2例。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对斑块溃疡诊断分别为87、94例。颈动脉狭窄处PSV≥1 45 cm/s、EDV≥45 cm/s、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2.0和颈动脉狭窄处PSV≥260 cm/s、E)V≥88 cm/s、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3.6可以分别作为颈动脉狭窄≥50%和颈动脉狭窄≥70%的血流参数临界点。结论超声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的第一筛选手段,PSV、EDV、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的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将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BG)浓度、D2聚体(D-D),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FBG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组TG、LDL-C、apoB、FBG浓度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和对照组,内膜增厚组TG、LDL-C、apoB、FB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LDL-C、Lp(a)、FBG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 LDL-C、Lp(a)、FBG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FBG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经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 50例,男91例,女59例;颈动脉狭窄<50%80例,颈动脉狭窄50%~70%49例,颈动脉狭窄>70%21例;合并脑卒中45例,无脑卒中105例。采用Essen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男性患者ESRS为(3.1 98±1.701)分,女性患者ESRS为(2.441±1.643)分,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50%患者ESRS为(2.658±1.632)分,颈动脉狭窄50%~70%患者ESRS为(2.612±1.742)分,颈动脉狭窄>70%患者ESRS为(4.429±1.121)分,颈动脉狭窄>70%患者ESR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2个狭窄段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脑卒中患者ESRS为(4.578±1.305)分,无脑卒中患者ESRS为(2.215±1.332)分,合并脑卒中患者ESRS评分明显高于无脑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性别、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是否合并脑卒中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