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环卒中的主要原因是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可见于椎基底动脉任何部位,以椎动脉起始部最为多见。经皮椎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8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椎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形术后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困惑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足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首次发病后5年内再次卒中的发生率〉25%。与颅内血管病变比较,椎动脉起始部自身的血管条件使支架容易到达理想的部位。即使是对于部分血管迂曲的病变,采用多导丝辅助的支架输送技术,也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影像学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缺血性卒中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致残及致死性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缺血性卒中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发病比例约为3∶1,但就致残及致死率而言,后循环卒中所占比例更高[1]。另有研究指出,在后循环卒中的致病因素中,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占首位[2]。因此,对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更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1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流行病学1.1发病率椎动脉是人类后循环供血的主要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发生于椎动脉起始部和入颅段,以前者更为多见[2]。1968年,Hass等[3]分析了47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SA结果,发现椎动…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症状性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其狭窄程度与卒中的危险程度成正相关~([1]).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0.5%存在颈动脉狭窄,>80岁者有10%存在颈动脉狭窄~([2]).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性病变仅次于颈动脉分叉处的颈内动脉狭窄而成为第2个常见的狭窄部位~([3]).  相似文献   

5.
<正>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ertebral artery origin stenosis,VAOS)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狭窄是引起后循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1/3以上的后循环脑卒中患者是由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所引起的[1]。VAOS自然史资料较为系统的是Thompson单中心系统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VAOS发生后循环缺血的概率是非VAOS的  相似文献   

6.
<正>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常规的药物治疗对于椎动脉狭窄患者常不能获得持久疗效,预后较差[1,2]。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开始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它对于重建血管路径,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卒中发病率有明显效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起始段狄窄或闭塞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支架置入术可减少椎动脉狭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术后冉狭窄是影响其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了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治疗方法以及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82例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支架+药物组40例和药物组42例。记录患者治疗后1年DSA或CT血管成像复查时狭窄血管的狭窄程度、再狭窄率、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对40例支架置入患者共置入44枚支架,其中1例因狭窄部斑块较硬,虽经2次球囊后扩张,仍残余狭窄60%;围手术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成功率为97.5%(39/40)。支架置入1年时,支架+药物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率显著改善,由(73±13)%降至中位数11%(8%,50%)(P<0.01)。(2)支架置入后1年,支架+药物组有11例(27.5%)患者出现支架内狭窄,其中有2例患者同时存在支架断裂;药物组有4例(9.5%)患者椎动脉完全闭塞,但仅2例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3)支架+药物组患者与药物组相比,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8,P=0.093)。支架+药物组患者总的缺血性事件为7例(17.5%),与单纯药物组的16例(3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0.038)。结论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狭窄,并且对预防后循环缺血性事件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起始段狄窄或闭塞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支架置入术可减少椎动脉狭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术后冉狭窄是影响其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了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治疗方法以及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Apollo支架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经DSA证实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0%、采取Apollo支架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行DSA、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前椎动脉狭窄程度、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围手术期临床症状改变情况,随访过程中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21例患者术前狭窄率为(79±15)%,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0%,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率中位数为10.0(0,12.5)%,较术前明显降低(Z=-4.01,P<0.01)。1例术后当天出现高灌注现象,未发生与支架置入相关的神经功能恶化或死亡。(2)术后随访6~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0(6.8,13.0)个月,20例(95.2%)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消失或减轻,1例症状反复发作。(3)21例患者中共12例(57.1%)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12个月,4例发生于术后13~38个月;再次治疗患者4例中,1例存在反复后循环缺血症状。(4)6例(28.6%)出现支架断裂,其中4例支架断裂伴中重度支架内再狭窄,2例支架断裂、塌陷伴支架内轻度狭窄。结论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可有效缓解狭窄,但长期随访支架内再狭窄率和支架断裂率偏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的短期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白膨式颈动脉支架对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率〉50%,并且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血管超声、MR血管成像及DSA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1)23例患者均成功置人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狭窄率从术前的(70±8)%降至(10±6)%。无手术并发症发生。(2)术后临床随访3~25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复发;19例症状改善。21例超声随访无再狭窄发生,12例接受6个月以上的缸管造影随访,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支架变形。结论应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短期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支架变形并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置入单枚自膨式支架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单枚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70%)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患者21例。术中将1枚自膨式开环支架的头端放置于椎动脉V1段的中远端,尾端放置于锁骨下动脉的近端。术后6~12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全部支架成功置入,椎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7.1±5.7)%降至(7.4±6.4)%(中位数5%,范围0%~20%),锁骨下动脉狭窄率由(61.9±8.4)%降至(4.5±5.7)%(中位数0%,范围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中发现1例(4.8%)患者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约50%),但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4.8%)术后6个月再发眩晕,复查CTA和DSA,显示支架压缩合并椎动脉闭塞。结论单枚自膨式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技术可行且安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压缩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用0.014微导丝,通过椎动脉狭窄段,到达椎动脉远段;同时将0.018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狭窄处;然后沿着0.018导丝将球囊送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预扩张,沿着0.014导丝,将球囊扩张支架送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后小心释放;再沿着0.018导丝将自膨式支架送达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术后3~12个月行TCD复查16例。结果14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通畅,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速度增快,考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术后患者的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15例,2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24h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患侧有Horner征,面部疼痛、温觉减退,患侧共济失调。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过同时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支架,运用保护装置支架置入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疗效对比观察。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患者88例,分为药物组45例、未使用保护装置单纯支架组(单纯支架组)32例和使用保护装置支架组(装置支架组)11例。术后1、3、6、12个月随访,6个月复查64层CT血管造影,12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单纯支架组和装置支架组共有45处重度狭窄置入支架,成功率100%。随访12个月,单纯支架组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1例,DSA显示支架内再狭窄1例;药物组复发12例。与药物组比较,单纯支架组和装置支架组后循环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复发率明显降低(26.67%vs 8.33%vs 0,P<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月3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单纯应用球囊扩张支架和辅助运用保护装置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安全、有效,其中保护装置联合支架治疗比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更能有效预防手术中栓塞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13.3)%下降至术后的(13.2±8.5)%。3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38个月,有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引起的临床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但仍缺乏远期及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6.
<正>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常规的药物治疗对于椎动脉狭窄患者常不能获得持久疗效,预后较差[1]。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开始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它对于重建血管路径,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卒中发病率有明显效果[2,3]。由于术后患者需要下肢制动、卧床,可能发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是导致前、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支架置人术成为治疗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1-6]。  相似文献   

18.
<正>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其以颅内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并在颅底出现大量代偿性侧支血管为主要病理特点~([1])。烟雾病发病年龄早,症状以脑梗死或脑出血为主,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病情严重~([2])。目前对该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再狭窄率及并发症。结果①支架到位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10%的有86处,其余16处的残余狭窄率均<20%,1处因出血用弹簧圈闭塞。②有3例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占2.9%(3/103),其中1例并发脑出血,2例并发脑梗死,均为椎动脉颅内段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33)与颅内段组(3/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③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67例,其中1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32.1%,9/28)高于颅内段组(10.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④术后临床随访94例,平均9个月,无死亡病例。有8例再次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组3例(3/30,10.0%),颅内段组5例(5/64,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椎动脉颅内段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起始部组,而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内段组。  相似文献   

20.
后循环卒中约占到所有卒中的1/4,其中超过20%由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开口狭窄导致.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常规治疗方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远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一直是困扰神经介入医师的难点.该文就椎动脉开口支架内再狭窄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及其临床处理展开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