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条辨》对养阴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作者吴鞠通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燥者润之”及叶天士《温热论》“热邪不燥胃津 ,必耗肾液”等理论的影响下 ,认为“温病者 ,津气先虚” ,其治疗当着眼于保津养阴 ,认为“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笔者试从《条辨》原文 ,略述其保津养阴法在温病领域的运用规律 ,以求正于同道。1 阴液已伤 保津为先1 1 肺胃津伤 ,甘寒生津 凡温邪热势虽退而肺胃津液已伤 ,症见口干舌燥 ,脉大出微喘 ,甚至鼻孔扇者 ,用白虎加人参汤 (上焦篇第 8条 ) ,以清热益气阴 ;气血两燔 ,出现身热心烦口渴 ,…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为主。  相似文献   

3.
<正> 温病的特点是温为阳邪,必从火化,最易伤阴。故对温病的治疗,应始终贯串保津的原则。这一原则,当包括温病早期忌用辛温,中期清热保津,以及后期的养阴等法。“釜底抽薪”乃急下存阴之法,是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组成方剂,迅速通便泄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防止痉厥变证发生的方法。柳宝诒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它传,故温热病热结胃府,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可见“釜底抽薪”在温病治疗上是占有重要位置的。临床常根据病情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强调的不是“津与汗”的治疗方法,而是重视阴精的理念。温病不同阶段,温热病邪伤阴程度不同,顾护调养阴精的重点亦不相同。邪在卫分,温热之邪结聚,郁遏气机,宣降失常,治以辛凉轻清疏透,兼清热生津,药选连翘、牛蒡子、栀子皮、桑叶、薄荷、淡豆豉,配合麦冬、花露、芦根汁等。卫分不解,传入气分,温热毒邪深入,热伏于里,津伤更甚,当急泻热、补津液,心胃火燔者,选黄连、石膏泻热养阴;心火上炎,舌绛干,津液亏损者,予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胃津亡者,予玉女煎清胃热滋阴。气分不解,热邪深入营血,煎灼津液,脉道不利,津少化血乏源,当“先清营热,勿得滋腻为稳”,药选犀角、玄参、羚羊角等。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药选生地黄、牡丹皮、阿胶、赤芍等。邪入血分,还可能伤及阴精,当“甘寒之中加入咸寒”,选用甘咸寒濡润之品。温病治疗需全程顾护津液,气分强调汗,通过辛凉清解之法,透邪外达;卫分侧重津液,泻热养阴,可战汗透邪;营血之分关注津液,侧重血,清热化瘀凉血并用,脉道通利,津液自行;血分重伤津液累及阴精,则滋厚填精,急以救阴。  相似文献   

5.
一、“清法”的意义和作用清,含有清凉解热的意义。“清法”,即是用寒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凡属热邪亢盛、燔灼津液,或热甚化火煎熬营血,以及水不制火、阴虚阳亢等阳有余、阴不足的病变,使用清法,可清热泻火,保津养阴,止渴除烦,起到抑阳扶阴,协调阴阳,使机体康复的作用。发热是温病的主证。温病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发热,因此应用清法治疗温病,就有其特殊的意义。二、“清法”与养阴的关系温病既是“热病”,而热又易伤阴,故治疗上,既要注意清热,也不可忽视养阴。温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可用四个字概括,即“清热养阴”。“清”是为了祛  相似文献   

6.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语出清·叶天士《温热篇》 ,是针对温热之邪入人体后 ,容易造成热盛津液耗伤所确定的诊治要诀。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 ,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性质和证候表现上均以火热为特征 ,火为热极 ,其性炽热 ,故易消烁津液 ,正如叶氏云 :“热邪不燥胃液 ,必耗肾液”。凡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 ,伤津耗液的现象贯穿于温病愆变过程的始终 ,尤以中、后期更甚 ;伤阴程度的轻重 ,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与预后 ,吴瑭曾云 :“热病未有不耗阴者 ,其耗之未尽则生” ,王孟英亦云 :“耗之未尽…  相似文献   

7.
陈玉霞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33-834
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其特点是热势较高,易化燥伤阴。温邪侵入人体,由浅入深,从卫分入气分再进入营血分,主要损伤人体的阴液,所以在温病各阶段的治疗中,清热养阴与顾护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阐明了卫气营血病机的递进关系。根据邪气进入卫气营血的不同特点,在治疗中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把清热养阴和保护津液有机地结合起来,处处以顾护津液为重,不可滥用苦寒之药,使阴液更伤。  相似文献   

8.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温病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提出,邪在卫分或乍入气分宜护阴,热结阳明宜存阴,邪陷营血宜救阴,温病须时时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9.
张飞龙  马健  卢萍  徐珍珍 《光明中医》2010,25(10):1789-1790
温为阳邪,最易化火伤阴,故治疗温热病以清热养阴为其大法,但临床温热方药运用于温热病者亦屡见不鲜,尤其湿温类温病的治疗,清热药只有结合芳香温化之品,则湿开热化,邪有去路方能向愈。本文简要论述温热药物在湿温类温病治疗中运用。  相似文献   

10.
浅谈温病治疗中的养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为病 ,本易损伤津液 ,若有治疗不当 ,更可劫阴耗液。而阴液存亡关系到疾病的转归、预后。吴瑭“热病未有不伤阴者 ,其耗之未尽则胜 ,尽则阳无所流恋 ,必脱而死亡”。故临证用药之际 ,须毋忘津液二字。今不揣浅陋 ,试谈养阴之法如下。1 邪盛津未伤 ,当先防之 温病常为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疫疠之气侵害人体所致 ,其邪性热属阳 ,最易伤津。风热之邪具有外散疏泄之特点 ,侵害人体首先犯及肺卫皮毛 ,发泄腠理 ,汗出伤津 ;暑热为害 ,性酷热 ,伤正气 ,耗阴液 ,阳邪燔炽于阳明 ,阳明之热蒸扰机体内外 ,迫津外泄 ,气伤液脱 ;湿热为病 ,…  相似文献   

11.
清热养阴法儿科临床应用琐谈韩芳林甘肃省中医院(730050)吴瑭师承叶天士“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和“温邪以存津为第一要著”之说,于实践中广为发挥,创建确定了清热养阴的温病治疗大法。“温病最善伤阴”,故“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热甚与津伤是一个病的...  相似文献   

12.
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温热与阴伤可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温病发展的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有所异,其方法及运用规律是邪在卫分宜辛凉清宣兼护阴,邪在气分宜清热兼保阴,邪在营分宜清营兼增阴,邪在血分宜凉血兼救阴。  相似文献   

13.
浅析温病治疗中"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内涵。认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叶天士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温热与阴伤常互相影响,治疗时应以顾护津液为重,多汗者宜根据邪正消长以救阴,而救阴在于补益津液以化汗。  相似文献   

14.
《温热论》养阴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是论述温病的一部专著,所论“卫气营血”为温病学体系开山标志。其对温病的证候辨析、治法等思想对后世论治温病有着深远的影响。温病病程中极易伤及津液,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因此,叶氏十分重视养阴生津,多用养肺胃、肝。肾之阴之法。其识别温病阴伤、养阴救阴扶正思想更是贯穿全文,这对了解和发挥叶氏温病学术思想、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将其归纳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5.
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对温病的治疗基本上以护阴养液为主(除湿热类温病未化热之前)。内容丰富,方法全面,临床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1.清热保津法温邪深入气分,邪热最为炽  相似文献   

16.
早期使用苦寒药与温病卫气传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萍 《中医杂志》1998,39(7):443-444
温病的病因是温热病邪,易化火酿毒,易于传变。在卫分期停留的时间甚短,“毒不除热不去,必生变,入于里则热灼营阴”。故有效阻止疾病的发展,就必须重用清热解毒药。把撤热放在首位,以求截断疾病的发展。祛邪撤热的代表方药主要有两个方面;(1)清热祛邪,如黄芩、黄连、石膏等,体现了辛寒和苦寒两法合  相似文献   

17.
浅析温病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分析,提出邪在卫表,辛凉甘润,禁汗护阴;邪入气分,清气逐郁;泄热保津;邪热入营,清营透热,滋阴生津;邪入血分,凉血散血,救阴增液.  相似文献   

18.
<正> 绛舌为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重要特征.正确地掌握这一辨证,对于及时地抢救温病中危重病人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心、肝肾、脾诸脏的经络,均与舌相通,当着温病发展到营血阶段,气血耗伤的程度,都可通过绛舌的瞬间变化反映于外.据观察,它不仅可以客观地,较早的和准确地反映营分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而且容易辨认,可以说绛舌,就是营分证的缩影.祖国医学认为:绛舌的产生,是温热之邪深入心营,灼伤营阴,耗损津液所造成.《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当着营阴被损,必  相似文献   

19.
郝瑞福 《中医杂志》1994,35(12):715-717
热病阴伤是温热病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所发展成的温病学说以及清热养阴生津法,作为中医临床探讨的课题,曾受到历代温病学家的重视。“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一精辟论述,高度概括了养阴保津在热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导师董建华教授集五十余年临床经验,对热病阴伤证治有独到的见解,治疗上注重养阴生津、顾护律液、培本祛邪,用药轻灵精当,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因而疗效显著。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过程中,把先生诊治热病阴伤证的临床经验加以整理,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温病气分证病理实质与治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扬荣  江明  陈锦芳  陈晓玲  郑旭 《中医杂志》2002,43(11):856-858
目的:探讨温病气分证病理实质与治则。方法:将6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气组、清气养阴组、清气化瘀组和清热化瘀养阴组,进行症状和体征、体温、实验室相关指标及脏器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清热化瘀养阴组症状最轻,热势最低,饮水较少,并能使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G)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延长;血浆鱼精蛋白副疑固试验(3P)对照组和清气组100%阳性,清热化瘀养阴组仅10%阳性;纤溶酶原活性(PLg·A)活性清热化瘀养阴汤与对照组、清气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脏器组织瘀血、出血、炎症等改变,清气养阴组,清气化瘀组病变较轻微,清热化瘀养阴组病变最轻微。结论:气分证病理变化的实质为热炽、血瘀、阴伤,治则为清热、化瘀、养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