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原缓丘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钉螺分布与人工林抑螺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高原缓丘区兴林抑螺提供造林模式。方法在已营建抑螺防病林(示范区)和未营建抑螺防病林(对照区)样地上按原利用方式调查钉螺,分析营造抑螺防病林对钉螺的影响。结果对照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为26.81%和0.94只/0.1m2,8类土地利用方式环境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9、12.71,P均〈0.01),渍水低地、水田和水旱轮作地钉螺数量较大,旱作农地和林地钉螺数量较少。与造林前相比,抑螺防病林营造5年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降低幅度在62.70%~89.98%和74.03%~94.00%。与对照区相比,示范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下降了52.04%~87.36%和52.20%~95.45%。结论高原缓丘区抑螺防病林的营建可有效控制钉螺。  相似文献   

2.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控制钉螺的效果。方法以环境为单元,现场调查湖沼型地区各环境林业血防工程现状。2009年春季,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各环境单元钉螺分布情况,建立各环境林业血防工程及钉螺分布数据库,分析林业血防工程对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造林滩地活螺框出现率为14.9%,未造林滩地活螺框出现率为1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2 267,P〈0.01);林农模式的活螺框出现率低于其他模式。造林滩地和未造林滩地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552只/0.1 m2和0.989只/0.1 m2,造林滩地比未造林滩地低44.2%;抚育组和未抚育组的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354只/0.1 m2和0.653只/0.1 m2,抚育组的钉螺密度比未抚育组低45.8%。长期造林环境的钉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均为最低。结论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具有较好的控制钉螺效果,长期造林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抑螺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兴林抑螺”工程控制血吸虫病的远期效果.方法 选择安庆市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新洲乡和海口镇南埂村作为试点,观察造林前后林区与对照区活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感染螺等螺情指标;并观察试点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急性感染病例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造林后林区螺情呈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过程,这与林区实施林间套种→停止套种→林木闭郁的过程相一致,其中螺情回升期间,两试点的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占造林前4.6%~90.8%、9.2%~86.5%和0.1%~16.7%、41.14%~94.9%,均未超过造林前水平;而对照区螺情指标则无明显变化.两试点中人群感染状况变化则较为滞后,并出现徘徊状态.结论 实施“兴林抑螺”林业血防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钉螺孳生和防止人群感染血吸虫,但应强调林间套种和加强林区管理,才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观察云南省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灭螺效果, 为科学评价水利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扩散提供依据。 方 方 法 法 2009-2011年对云南省大理市和永胜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区域开展螺情调查, 并收集 该区域血防历史资料, 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螺情变化。 结果 结果 3年间大理市沙井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硬化段仅 2010年查到1只钉螺, 活螺密度为0.004只/0.1 m2 , 未硬化段钉螺密度分别为0.080、 0.002、 0.007只/0.1 m2 。3年间永胜县 高家村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硬化段未查出钉螺, 未硬化段活螺密度分别为0.040、 0.030、 0.040只/0.1 m2 。两地沟渠硬 化后, 连续3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而同期邻近的未硬化环境有螺框出现率 和活螺密度均高于硬化环境。 结论 结论 水利血防工程对消灭钉螺有明显效果, 但工程竣工后, 应加强维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对丹棱县水库湿地螺情进行监测, 为该类地区钉螺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选择该县中、 小型水库各1 座, 对水库周围各类环境螺情进行调查, 计算并比较两水库上下游以及各主要环境的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等指标。同时, 收集两水库下游邻村灌区逐年螺情资料, 分析螺情变化趋势。 结果 结果 梅湾水库地处深丘, 有螺框出现率为4.29%,活螺最高密度为28.00只/0.1 m2 、 平均密度为0.38只/0.1 m2 ; 上、 下游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0.17%和22.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 267.40, P < 0.05), 以溢洪道最高 (51.69%); 下游活螺最高密度及平均密度分别是上游的7.00倍和656.10 倍。竹林坎水库地处浅丘, 有螺框出现率为17.29%, 活螺密度最高为38.00只/0.1 m2 、 平均密度0.61只/0.1 m2 ; 上、 下游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12.95%和50.9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94.68, P < 0.05), 以溢洪道最高 (65.74%); 下游活螺密度最高和平均密度分别为上游的5.43倍和10.00倍。水库建成后, 两座水库下游邻村灌区历史有螺面积占整个修建前后的 57.26% (398 030 m2 /695 160 m2 );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下游邻村有螺面积呈曲线下降趋势, 期间曾多次回升。 结论 结论丘陵水库湿地适宜钉螺孳生, 且浅丘比深丘螺情更重。该类地区钉螺易扩散, 有螺情反复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水利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为建立水利血防措施评价指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马桥村水利血防工程和广汉市连山镇石门村中沟环改水利血防工程以及工程所在村的其他非工程沟渠,用GPS测试沟渠坐标,采用系统抽样法,框距10m,检获的钉螺压碎镜检。选择眉山市东坡区马桥村和广汉市石门村的常住人口,抽取665岁常住居民不少于300名,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筛查,全部血检阳性者以Kato-Katz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石门村中沟环改工程片区2007年硬化段沟渠两岸沿线调查,有螺框出现率为0.16%,平均活螺密度0.0015只/框(每框=0.11m2)。未硬化段调查,有螺框出现率7.84%,平均活螺密度0.2只/框。2008年硬化段沟渠两岸沿线调查,有螺框出现率0.77%,活螺密度0.014只/框,未硬化段调查,有螺框出现2%,活螺平均密度0.059只/框。马桥村水利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片区2007年硬化段两岸沿线调查,有螺框出现率0.21%,活螺平均密度0.002只/框。未硬化段调查,有螺框出现率0.96%,活螺平均密度0.096只/框。2008年硬化段两岸沿线调查,有螺框出现率0.20%,捕获活螺2只,活螺平均密度0.04只/框。血检阳性人群主要分布在2635岁及56岁以上两个年龄组,粪检阳性人群均分布在36岁以上年龄组。结论工程修建前沟渠有螺框出现率显著高于工程修建后沟渠,硬化沟渠对控制钉螺生长,降低钉螺密度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石台县丁莘河流域水库灌区以硬化为主的水利血防工程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7-2015年工程区螺情资料和2009-2015年疫情资料,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螺情、病情的变化情况。结果 硬化工程实施后,工程区活螺框出现率下降68.79%,活螺平均密度下降97.78%,而未实施沟渠硬化的对照区活螺框出现率升高72.49%,活螺平均密度也升高37.16%;项目区人群感染率下降100%,调查耕牛161头,未查到病牛。结论 硬化沟渠水利血防工程对降低钉螺密度、控制血吸虫病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滩地区是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的主要场所,多年来主要使用药物灭螺控制钉螺,虽然可达到短期防病效果,但造成生态环境污染,且灭螺效果不易巩固。自2000年安徽无为县为贯彻"综合治理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结合林业资源开发分别在沿江的二坝、汤沟、白茆、泥汊、高沟、姚沟、刘渡、牛埠等血吸虫病流行乡镇实施大规模的江滩封洲造林的"兴林抑螺"工程[1]。现将无为县白茆镇天然村和刘渡镇花园村两村滩地实施"封洲造林"的抑螺防病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在江滩地区喷洒氯硝柳胺悬浮剂(SCN)连续应用灭螺的效果.方法 每年对有螺环境按SCN 2.0g/m2,喷洒2~3次,间隔1w,考核灭螺效果.结果 2004~2010年江滩灭前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6.00只/0.11m2、4.25只/0.11m2、2.04只/0.11m2、1.95只/0.11m2、0.97只/0.11m2、1.35只/0.11m2和1.58只/0.11m2;灭后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86只/0.11m2、0.86只/0.11m2、0.23只/0.11m2、0.16只/0.11m2、0.18只/0.11 m2、0.22只/0.11m2和0.08只/0.11m2.灭前及灭后钉螺活螺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灭后与2004年灭前相比,钉螺活螺框出现率由73.46%降为4.33%,下降了94.10%;活螺平均密度由6.00只/0.11m2降为0.08只/0.11m2,下降了98.67%.结论 在江滩地区采用SCN连续喷洒灭螺,钉螺密度显著下降,灭螺效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宿松县钉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21年宿松县螺情资料,统计钉螺面积、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等指标,分析全县及不同类型流行区钉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1年,宿松县钉螺面积为1 672.60~2 171.57 hm2,总体平稳,其中江滩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985.74~1 235.64 hm2,波动较小;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181.44~284.78 hm2,呈下降趋势;内陆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399.77~750.02 hm2,呈上升趋势。全县活螺密度为0.16~0.75只/0.11 m2,活螺框出现率为5.11%~11.78%。江滩型流行区和湖沼型流行区活螺密度相对平稳,内陆型流行区活螺密度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不同类型流行区活螺框出现率年度波动较大。2013年起全县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 宿松县螺情总体平稳,但内陆型流行区螺情有扩散趋势,今后应重点加强内陆型流行区钉螺监测与控制工作,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在“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地区钉螺生存情况。 方法 选择居巢区马尾河、肥西县大柏店、寿县瓦埠湖为实验观察点 ,无为县刘渡作对照点 ,观察钉螺在放养不同时间后存活率及生殖腺发育情况 ;记录各观察点月平均气温、月日照时数及月降雨量。 结果  1)各实验点的月平均气温 (瓦埠河除外 )及日照时数与对照点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但月降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点。 2 )计算X2 M -H表明居巢马尾河、肥西县大柏店的钉螺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点 ;寿县瓦埠湖钉螺放养 7个月后的钉螺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点。 3 )实验点与对照点相比 ,钉螺生殖腺丰满度的月份变化不相一致。 结论 “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地区钉螺能够生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硝柳胺堆敷灭螺法的合理用药量。方法在四川省普格县特兹乡选择地理位置相邻、钉螺密度较高且相似的6块渗水草地作为氯硝柳胺堆敷灭螺试验现场。各试验组的氯硝柳胺用药量分别为16、8、4、2、1g/m2和0,5个月后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以考核灭螺效果。结果灭螺5个月后,4g/m2及以上剂量组均未再查出活螺;其他3个组均能查到活螺,其中1g/m2组和对照组尚能查到幼螺,但该3组与灭螺前相比,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均大幅度下降(P均0.05),钉螺死亡率均明显上升(P均0.05)。堆敷灭螺法的人工费用为0.45元/m2。结论堆敷灭螺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灭螺方法 ,其现场使用的合理剂量为4g/m2。  相似文献   

13.
大型水利血防工程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大型水利血防工程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现场勘查等方法,收集湖北省阳新县富水流域下游干流防洪灭螺治理一期工程、湖南省株洲市白石港流域水利血防工程、江西省玉山县七一灌区水利血防工程和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节水灌溉水利血防工程等4个国家重点水利血防工程所在区域2004-2009年的螺情、病情资料,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疫情变化情况。结果水利血防工程实施后,2009年4个工程区钉螺面积分别下降了16.22%、100%、34.45%、49.19%,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81.42%、100%、53.17%、26.90%,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92.73%、100%、47.27%、50.00%,钉螺感染率均下降为0。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3.64%、100%、99.10%、92.65%,家畜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1.80%、100%、85.17%、92.99%。结论在血吸虫病疫区,因地制宜建设水利血防工程,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探讨云南省高原山区核桃抑螺防病林下草本植物变化与钉螺分布关系。方法 方法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法选 择云南省洱源县兴林抑螺综合试验示范区的不同林龄 (2、 4、 6、 8、 10年) 核桃林为试验组, 并以无林地作为对照组。观察两 组林分生长情况及林下草本植物的种类、 生物量、 盖度、 高度, 土壤湿度, 核桃生长情况及螺情变化。结果 结果 6年生核桃抑 螺防病林基本郁闭 (0.65); 在郁闭度为0.77的核桃林 (10年生) 中林下有6科11属11种草本物, 科、 属、 种数分别较对照组 下降了64.71%、 69.44%和77.08%, 林下草本植物生物量、 盖度、 高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2.63%、 19.00%和22.18%。林地土壤 平均含水率月变幅随林龄增加而明显增大, 除对照组和2年生核桃林中发现钉螺外, 其他各组均未查获钉螺, 且2年生核 桃林中的活螺框出现率为1.25%, 较对照组下降了50.00%, 活螺密度较对照组下降了60.16%。结论 结论 云南省高原山区 (核 桃适生区) 营建核桃抑螺防病林可抑制草植物生长, 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如适当进行林下间作, 在兴林抑螺的同时可达到 建设美好生态环境, 提高土地、 光、 热等资源利用率及农民经济收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按钉螺密度高低分级设定现场系统抽样查螺的间距,以提高查螺效率,降低查螺成本。 方法  选择江陵县廖堤村和熊堤村为试验村,对其有螺环境按500m分段,采用系统抽样法,以50m和10m设框分别对两村进行调查。用GPS定位每一自然环境每段起止点,捡获的钉螺统一进行压碎逸蚴法检测感染性钉螺,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比较两种方法查螺的效果和效率。 结果  对两村共39段有螺环境进行调查,系统抽样10m设框调查2 584框,活螺平均密度2.040 6只/框,用工209h;50m设框调查539框,活螺平均密度2.606 7只/框,用工73h。10m抽样调查所用工时是50m抽样调查所用工时的近3倍,相同地点两方法查螺查出的钉螺级别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4.667,P>0.05)。 结论  在有螺环境中采用分级设定系统抽样查螺距离和模式具有用工少、提高效率,同时也可掌握有螺环境螺情分布现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区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Ⅰ (COⅠ) 基因的差异性, 探讨林业血防工程中不同生态环境对钉螺生态的影响。方法 采集长江安徽段上游安庆、 中游铜陵、 下游无为等3地林业血防工程区和草滩对照点钉螺, 提取DNA, PCR扩增COⅠ基因并测序。采用blast对COⅠ基因比较相似性。采用微小钉螺、 双脐螺COⅠ基因序列作为外群参照序列, 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 MEGA 3.1软件非加权组平均法 (UPGMA) 和邻近法(NJ) 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PCR扩增获得的COⅠ基因约为700 bp (含两端引物)。各地林业工程区之间, 各林业工程区与其草滩对照点之间的COⅠ基因相似性均较高, 均≥98%; 安庆、 铜陵、 无为等3地林业工程区之间遗传距离为0.003~ 0.012, 3地林业工程区与草滩对照点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 0.019、 0.007。2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2大分支, 双脐螺独立成一大支, 其他的成一大支 (在这大支中微小钉螺又成一支), 3地的林业工程区与对照草滩钉螺基因差异比较小。 结论 长江安徽段上、 中、 下游林业血防工程区钉螺COⅠ基因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可能已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但分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和感染状况, 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在全省18个血吸 虫病流行县 (市、 区) 各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行政村作为血吸虫病螺情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与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螺情调查, 对捕获的钉螺用压碎镜检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LAMP) 检测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建立螺情监测数据 库, 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结果 18个监测点共调查总面积1 826.55 hm2 , 查出有螺面积55.03 hm2 , 较2013年和2014年分 别下降了57.70%和40.63%。无新发现有螺环境; 未查见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共设调查框718 532框, 有螺框出现率 0.45%, 活螺平均密度0.013 9只/0.1 m2 。传播控制地区的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均最高, 主要分布在水田、 沟渠、 滩地、 塘堰、 旱地等环境和水稻、 旱地作物、 杂草、 树林等植被中。监测点有螺面积、 有螺框出现率、 捕获总螺数、 捕获活螺数等 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已连续3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云南省监测点钉螺已得到有效控制, 但仍需加强综合灭螺 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评价植物杀螺剂4%螺威粉剂 (TDS) 在云南高原山区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在云南省鹤庆县选择沟渠和草 地, 采用2.5 g/m3 和5 g/m2 TDS开展浸杀和喷洒试验, 同时以 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 (WPN) 作为对照, 比较两组 不同环境、 时间的杀螺效果。结果 结果 浸杀后24、 48、 72 h, TDS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0.67%、 87.33%、 98.67%, WPN组分别为 77.33%、 96.67%、 100.00%, 浸杀后24、 72 h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24 h =1.73,χ2 72 h =2.01,P均>0.05); 浸杀后 7 d, TDS组活螺框出现率和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0.00%和93.08%, WPN组分别为13.33%和95.76%,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 ( χ2 出现率 = 2.27,χ2 死亡率 = 0.94,P均>0.05)。喷洒灭螺后1、 3、 7、 15 d, 随时间延长两组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 密度均逐渐下降, 钉螺死亡率逐渐增高, 但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喷洒后15 d, TDS组活螺框出现率和 校正钉螺死亡率分别为15.00%和87.39%, WPN组分别为16.67%和89.32%。结论 结论 TDS在云南高原山区现场灭螺效果良 好,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