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报告球囊闭塞椎动脉治疗椎 -基底动脉瘤的情况。方法 局麻下股动脉插管 ,在球囊闭塞 (Ma-ta,s)试验成功后 ,闭塞小脑后下 (PICA)开口近端的椎动脉。结果 成功闭塞 5例椎动脉 ,无并发症。结论 球囊闭塞椎动脉治疗椎 -基底动脉 ,尤其是梭形、囊状巨大动脉瘤简捷、安全、效果好 ,实施控制性抗凝有助于防止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重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6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血管内支架技术对6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颈内动脉重建治疗.结果 6例患者闭塞部位均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其中1例患者经多次尝试后,微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而放弃;另5例均成功行颈内动脉内支架重建术;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结果示4例原闭塞的血管均恢复通畅;成功行血管内支架重建术的5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1年,平均6个月,患侧颈内动脉均保持通畅,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均无再次脑缺血发作.结论 血管内支架重建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可迅速恢复颈内动脉供血区的血供;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能明显恢复,且其手术相关性并发症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结果 16例病人成功植入支架,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病人支架治疗失败,成功率94%。手术成功病人锁骨下动脉盗血征象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无支架相关性手术并发症。随访6~12个月,血管超声及CTA检查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载瘤动脉闭塞治疗的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3例.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后动脉P2段或以远部位.临床随访应用GOS评分.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器械相关的并发症.其中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再出血1例,轻偏瘫1例,偏盲2例.载瘤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完全闭塞.行姑息性闭塞治疗的5例中,1例死于术后再出血,其余4例随访DSA均显示动脉瘤有增大或复发.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对于大脑后动脉P2段及以远的夹层动脉瘤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头颈部慢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血管内治疗的24例头颈部慢性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颅内段慢性闭塞3例、颈总动脉慢性闭塞3例、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5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13例。结果 24例中,22例目标血管成功开通,开通率为91.7%(22/24),术后头晕、乏力等症状得到改善;2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未开通,后期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术后头部CTA、DSA造影均显示灌注良好。1例左侧颈总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出现血栓脱落,造成同侧颈内动脉急性闭塞,术中通过急诊行SolitaireTM FR取栓治疗,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术后随访5~14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均为较术前有所改善,均无缺血性卒中事件再发生。结论 症状性头颈部慢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具有可行性,近期疗效良好,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尿激酶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住院治疗13例患者进行尿激酶动脉内溶栓及血管内干预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颈动脉系统病变11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8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包含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3例),椎基底动脉闭塞2例。溶栓开始时间3~12h,平均7.5h,其中10例在6h内开始。使用尿激酶30万~100万U,平均70万U。溶栓后2例给予血管内支架治疗,4例给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治疗。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5例,无效3例。闭塞血管成功再通7例,未成功再通3例。并发脑出血1例,死亡1例,无并发消化道出血等其他情况。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采用血管再通治疗11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术前根据HR-VWI所示闭塞段起止部位以及闭塞段有无残腔、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分为Ⅰ型闭塞(眼段闭塞)、Ⅱ型闭塞(起始部至床突段及其近端颅内段闭塞)和Ⅲ型闭塞(起始部至眼段及其以远闭塞),以及A型闭塞(有残腔但无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B型闭塞(有残腔且有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C型闭塞(无残腔且无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和D型闭塞(无残腔但有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并与术前和术中实时DSA对比,记录血管再通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预后。结果术前HR-VWI分型Ⅰ型闭塞2例、Ⅱ型闭塞6例、Ⅲ型闭塞3例,A型闭塞4例、B型闭塞2例、C型闭塞1例、D型闭塞2例;与术中DSA相比,术前HR-VWI对残腔、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的阳性检出率为10/11,余1例(1/11)HR-VWI分型Ⅲ型闭塞患者经DSA证实为Ⅱ型闭塞。10例(10/11)血管再通成功,1例失败病例为HR-VWI分型Ⅲ-C型闭塞;2例(2/11)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1和3个月病情好转者为6和7例、稳定为5和4例;术后6个月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术前HR-VWI显示闭塞段有残腔提示血管再通成功率和手术安全性较高,管腔内有血栓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但不降低血管再通成功率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相关性闭塞与栓塞性闭塞的手术并发症、血管再通率和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病例资料。根据病变性质,分为狭窄相关性闭塞组51例和栓塞性闭塞组165例,比较两组病人基线数据和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术中取栓装置通过次数在狭窄相关性闭塞组与栓塞性闭塞组分别为1次和2次(P 0.001),中位手术时间分别为63 min和40 min (P=0.036),血管成功再通率(m TICI≥2b级)分别为98.0%和94.5%(P=0.299), m TICI 3级再通率分别为84.3%和53.9%(P 0.001),90 d预后良好率(m RS 0~2分)分别为76.5%和55.2%(P=0.007)。结论 与栓塞性闭塞病变比较,狭窄相关性闭塞病变取栓器械通过次数少,m TICI 3级再通率更高。虽然手术操作时间长,但具有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解决手术难以控制的鼻腔大出血,消除症状,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经股动脉插管,采用微弹簧圈闭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结果:21例瘘口均栓塞成功,17例保持了颈内动脉通畅.随访6~36个月闭塞的瘘口未发生再通.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方法 检索Pub Med数据库,查找以英文形式发表的有关“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病例系列研究,检索时限至2019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数据汇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寻找影响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共15项病例系列研究,共190例患者。数据汇总分析显示手术成功开通、术中并发症、术后再狭窄/闭塞和术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87. 9%、20. 7%、15. 8%和16. 3%。Logistic回归分析:闭塞到手术时间≥1 m相比1 m的患者手术成功开通率更低(75. 0%vs95. 9%,OR=0. 13,95%CI=0. 04~0. 45,P 0. 01);高体量组相对于低体量组,术后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的风险更低(8. 6%vs 25. 0%,OR=0. 28,95%CI=0. 10~0. 77,P=0. 01)。结论 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成功开通率较高,但术中并发症、术后再狭窄/闭塞以及临床不良事件亦不容忽视。而且,闭塞时间、年手术量可能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点。但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闭塞节段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再通方式,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39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连续病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及随访信息,比较不同闭塞节段的疗效、安全性与预后差异。结果 30例(76.92%)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其中颅外短节段闭塞(C1段、C1~C2段或C1~C3段)、中节段闭塞(C1~C4段)、长节段闭塞(C1~C5或C1~C6段)和颅内短节段闭塞(C6段或C6~C7段)的血管再通成功率分别为9/11、8/10、9/14和4/4;7例(23.33%)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5例(50%)行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26.67%)行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植入术,其中颅外短节段闭塞、中节段闭塞、长节段闭塞和颅内短节段闭塞行单纯球囊扩张术的比例分别为0/9、1/8、3/9和3/4,行单纯支架植入术的比例分别为9/9、4/8、1/9和1/4;围手术期并发症未显示出明显的闭塞节段相关性。1例(3.33%)死亡;29例随访16(4,27)个月,仅1例(3.45%)发生再通侧小卒中。21例获5.50(3.50,8.00)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动脉再狭窄2例、动脉再闭塞3例,均为中长节段闭塞再通患者。结论血管再通治疗对不同闭塞节段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相对安全、有效,围手术期风险较低,长节段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较低、更倾向单纯球囊扩张术、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球囊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经验,探讨栓塞技术要点。方法 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通过8F导引导管将Magic BD球囊送入瘘口,使球囊克盈闭塞瘘口。结果 本组11例中,1次栓塞成功9例,2次栓塞成功2例,保持颈内动脉通畅8例,占73%;随访期(3个月-4年)内无复发。结论 可脱性球囊栓塞技术已成为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早期诊断对本病的诊治至关重要,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闭塞瘘口的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经验。方法43例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均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术后成功栓塞43个动脉瘤,动脉瘤腔100%闭塞35例,95%闭塞5例,90%闭塞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并发脑血管痉挛3例,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1例。39例术后随访6个月一3年,未发现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效果可靠;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可脱球囊技术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s,TCCF)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TCCF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双导管将2个可脱球囊同时放入瘘口,分别充盈球囊后闭塞瘘口,依次解脱球囊,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8例病人均成功闭塞瘘口,同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2~18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双可脱球囊技术安全、可靠,对于仅用单球囊无法闭塞瘘口的TCCF,双可脱球囊技术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后行血管内机械取栓的优化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以行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责任病灶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血管开通状况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连续纳入2014年1月-2016年8月期间于中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行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取栓的患者77例,其中M1段闭塞52例(右侧27例,左侧25例),上干闭塞15例,下干闭塞10例。取栓后Solitaire支架释放在狭窄部位17例,合并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应用Gateway球囊扩张6例,局部动脉给予溶栓药物3例。经血管内治疗后,77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全部成功开通。术后再灌注出血6例(7.79%),取栓术后因急性脑肿胀行去骨瓣减压术5例(6.49%),术后90 d患者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2分]48例(62.34%)。结论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行Solitaire支架急诊取栓可获得满意的再通率及3个月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局部动脉内溶栓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合在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中的应用。方法:7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用局部动脉内灌注t-PA溶栓,6例M1段同时存在狭窄,用PTA成功消除;所有病例均在发病6小时内开始治疗。结果:7例均获得闭塞动脉完全再通,6例M1段狭窄用PTA消除,5例偏瘫完全恢复,1例有脑出血并发症。结论:局部动脉内溶栓和PTA结合可能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局部动脉内溶栓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合在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中的应用,方法:7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用局部动脉内灌注t-PA溶栓,6例M1段同时存在狭窄,用PTA成功消除,所有病例均有发病6小时内开始治疗,结果:7例均获得闭塞动脉完全再通,6例M1段狭窄用PTA消除,5例偏瘫完全恢复,1例有脑出血并发症,结论:局部动脉内溶栓和PTA结合可能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效 果及潜在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1 月—2016 年8 月,在北京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 接受了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5 例患者,记录了MR 血管成像上的闭塞位置、入院和 溶栓后24 h 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1 个月血管再通情况以及3 个月后的改良 Rankin 评分(mRS)评分,对临床预后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5 例静脉溶栓患者中, 89 例由大动脉闭塞引起,76 例为非大动脉闭塞;非大动脉闭塞组静脉溶栓后较大动脉闭塞组NIHSS 评 分改善明显,同时3个月mRS评分更好(P均<0.05)。在89例大动脉闭塞组中,包括颈内动脉闭塞43例, 大脑中动脉闭塞25 例及椎基底动脉闭塞21 例,其中颈内和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 个月预后较椎基底动脉 好(P 均< 0.05);考虑血栓形成导致的有69 例,栓子脱落导致的有20 例;栓子栓塞组3 个月预后更 好(P< 0.05)。其中70 例接受了血管复查,总体血管再通率为21.4%;再通成功与否与闭塞部位或闭塞 原因之间未发现明显差别(P=0.133、0.779)。结论 rt-PA 静脉溶栓治疗脑大动脉闭塞造成的急性卒中 再通率和3 个月预后的改善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及其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37例TCCF患者,单纯应用可脱球囊栓塞治疗31例,带膜支架植入治疗5例,1例未治疗自动出院。结果 36例患者全部血管内治疗成功,31例闭塞瘘口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5例行可脱球囊闭塞瘘口同时永久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术中出现颈内动脉痉挛3例,术后脑缺血1例,高灌注3例,颈内动脉狭窄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2例术后第3天、第6天复发,再次行可脱球囊闭塞瘘口治愈。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6个月,均无瘘口再通,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单纯可脱球囊栓塞治疗TCCF效果良好,在可脱球囊治疗困难时,选用带膜支架植入治疗也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在降低血压情况下颈内动脉闭塞试验是评价能否可闭塞颈内动脉的金标准。预防并发症发生、处理好术后并发症可进一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行闭塞血管介入开通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2年后预后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54例患者中52例开通成功,2例未成功。治疗前mRS评分为(2.25±0.13)分,NIHSS评分为(18.43±1.36)分;治疗后评分显著下降,分别为(1.44±0.05)分、(11.81±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52例患者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8例,2例失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429,95%CI:1.146~1.783,P=0.005)、糖尿病史(OR=2.597,95%CI:2.364~2.854,P=0.005)是影响介入开通治疗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疗效可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可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