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患儿,男,3岁,因发热、腹痛、皮肤黄染4天入院。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40℃,伴阵发性腹痛,以脐周为甚,皮肤出现黄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0.5×109/L,N:88.7%,L:8.1%,RBC:4.85×1012/L,Hb:83g/L,PCT:369×109/L。尿常规:尿胆元(+),胆红素(+),隐血(+),蛋白(+),肝功能:TB:17umol/L DB:4.5umol/L ALT:371U/L,HBsAg(-)。在当地给予抗感染治疗症状无好转,急转入我院,查体:T:38.9℃,HR:149次/分,R:30次/分。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双耳周围无肿痛,左侧颈部可触及一个2×2×3立方厘米的包块,质软有触痛,咽红,双侧扁桃体Ⅰ度… 相似文献
3.
4.
5.
6.
病例:男性,4岁,因发热,咽痛3天,于1992年6月1日入院。查体:T40.5℃,P12.5次/分。神志清,精神不振,发育正常,呈急性热病容,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约2cm×2cm,触痛无波动感,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充血无脓苔,心肺闻诊王常,余无异常。血检验 Hb120g/L,RBC4.0×10~(12)/L,WBC7.0×10~9/L,S0.68<0.32,SR21mm/h。尿化验正常,胸透两肺纹理强。临床初步论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入院后给予抗生素退热、补液等疗法,病儿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住院第3天逐渐出现麻疹样皮疹,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干燥皲裂。口腔、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四肢疼痛,双下肢不能站立,手足硬性肿胀,表面皮肤潮红,住院第7天 相似文献
7.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7岁,因“发热伴多关节肿痛两月”于2006-05-10入院。患者两月前无明显诱闳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热型不规则,伴有关节肿痛,以四肢大关节为主,有晨僵,持续十分钟。十余天前出现面部及背部皮疹,在我院皮肤科查皮肤活检提示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8.
左氧氟沙星致双膝关节肿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女,35岁。因尿急、尿频、尿痛3 d,于2005年9月12日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尿路感染,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片0.2 g,po,bid。服用至第5天,尿急、尿频、尿痛症状消失,但患者出现双膝关节红肿疼痛,活动障碍,伴低热(T 37.8℃)。患者自行停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并来我院就诊。体检:T 38.2℃,HR 82次·min~(-1),BP 120/75 mmHg,双膝关节均有红肿疼痛。查尿常规:白细胞计数85个·μι~(-1),上皮细胞计数29.6个·μι~(-1),蛋白(-),其余正常。血:WBC 25×10~9·L~(-1),抗“O”(-),ANA、类风湿因子(-)。临床诊断:因免疫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考虑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所致的关节炎症。给予克林霉素0.6 g 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 ,67岁 ,已婚 ,莆田城郊区泗村农民。因恶心、呕吐、腹痛 1天于 2 0 0 1年 7月 2日入院。患者缘于入院前 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闷痛 ,呈阵发性 ,无放射痛 ,伴恶心、呕胃内容物 2次 ,无返酸、嗳气、腹泻、呕血、黑便 ,无畏寒、发热、胸闷、胸痛、呼吸困难 ,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 ,无皮疹、关节疼痛 ,无头痛、抽搐、昏倒、大小便失禁 ,未行特殊处理 ,求诊我院 ,门诊拟急性胃炎收住我科。查体 :体温36.3℃ ,脉搏 76次 /分 ,呼吸 1 8次 /分 ,血压 1 9/ 1 0 k Pa。神志清楚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 ,亦无溃疡及焦痂 ,周身… 相似文献
10.
患儿 ,男 ,4 4天。因无明显诱因发热 7天收住院。病程中体温波动在 37 5℃~ 38 9℃之间 ,曾出现一过性全身皮肤红色斑丘疹 ,双眼发红 ,口唇干裂。曾用过氨苄青霉素、三九头孢。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最高达 2 3× 10 9/L。病程中无呕吐、腹泻 ,大小便正常 ,吃奶好。查体 :T 37 5℃ ,P 150次 /分 ,R 36次 /分 ,发育营养正常 ,热病容 ,双眼结膜充血 ,口唇皲裂 ,皮肤无皮疹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心界不大 ,心音有力 ,无杂音 ,双肺未联及干湿罗音 ,肝脾未触及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WBC 2 9~ 4 8× 10 9/L ,L 2 8 4 % … 相似文献
11.
<正>川崎病是病因未明的血管炎性综合征,幼儿高发,临床特点为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由于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复杂,有些病例早期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现将我科一例川崎病误诊病历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儿男性,5岁,因发热伴咳嗽6d入院。患儿6d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高达39℃,同时有轻微的声声干咳。在当地诊所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炎琥宁每天一次静点,治疗6d热不退来诊。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是一病因不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而败血症和川崎病通常被作为相互独立的疾病进行描述和鉴别诊断。本院2008年5月收治2例败血症合并川崎病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儿病情好转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非典型川崎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至2006年住院的43例川崎病患儿,并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典型川崎病组(25例)和非典型川崎病组(1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的损害情况。结果典型川崎病组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淋巴结肿大、指趾端脱皮均达80%-90%;非典型川崎病组最常见为皮疹,其次为唇红皲裂及手足硬肿脱皮,球结膜充血相对少见,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主要症状中具备4项有9例(50%),3项有6例(30%);冠状动脉损害7例,其中典型川崎病组5例,非典型川崎病组2例。结论非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有不完全相同的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24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及教训。结果本组24例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对冠状动脉病变患儿随访1年,均好转。结论早期诊断及早期IVIG治疗是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键,对减低川崎病所致的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儿科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18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18例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对冠状动脉病变患儿随访1年,均好转。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对减少患儿因川崎病导致的冠状动脉异常所致的后天性心脏病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11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男73例(63.5%),女42例(36.5%),5岁以内96例(83.5%)。(2)典型KD 90例,不完全性KD(IKD)25例;IKD组婴儿(〈1岁)比例和CAL发生率均高于典型KD组(44.0%vs 7.8%,40.0%vs 17.8%,P均〈0.05);除肛周脱屑、卡疤红肿外,IKD组其他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出现时间晚于KD组(P均〈0.05);除血红蛋白外,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L组男性比例、婴儿比例、发热时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大(高)于非CAL组(P均〈0.05)。(4)KD发病10 d内的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且治疗2周后复查发病10 d内给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组新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给予IVIG组(P〈0.05)。结论:IKD多发于婴儿,且其CAL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卡疤红肿有助于其早期诊断;CAL发生率与男性、年龄〈1岁、发热时间、PLT、ESR、CRP有关;KD发病10 d内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