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2):17-17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其中虽然没有医学心理学的名词,但在病因、辨病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蕴涵着丰富的有关心理学的内容,探讨其编制规律,有助于了解张仲景时代对心理疾病的防治,且对当今心理疾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何振辉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5):51-53
论《伤寒杂病论》对骨伤科发展的贡献何振辉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510405广州)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与北宋林亿等人整理为《金匮要略》。由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存世,使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3.
该文依据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枢机,集中彰显出仲景通过六经辨证,表现在临床救治汗、燥、火、湿、寒、风诸证特殊急救的理法方药。既揭示中华医学道、法、术的统一,亦挺立了传统医道敢于救急的善巧与方便,为中医急救提供了理论与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关于体质理论的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体质学说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方法: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并参考有关教材及历代医家的注释进行分析论述。结果: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将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位病性、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体质与治法方药等方面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结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以体质差异性为基础的病因病机学和辨证治疗学思想,开创了体质与病证结合进行辨治之先河,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对脉学极其重视,促进了后世脉学的发展:在诊脉中重视采用“寸口诊脉法”诊断疾病;诊脉方法多样化,针对不同疾病,采用不同诊脉方法;仲景脉学应用“阴阳学说”思想,认为脉诊以阴阳为纲;凭借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预后,并确立相应的治法,体现“脉证合参”的诊脉辨证思想;注重因人辨脉,人的体质胖瘦与脉象有一定关系;注重因时辨脉的思想,认为脉象受四时之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1](以下简称白本),相传为仲景第十二稿,是叔和之前的原文,为研究仲景学说的珍贵资料,是《伤寒论》的珍贵版本之一。白本不仅结构严谨、说理明细,经文排列并然有序, 相似文献
7.
<正>《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治疗外感病及内科杂病的一部著作,以六经、脏腑辨证为诊疗手段治疗疾病。但笔者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学习《伤寒杂病论》六经、脏腑辨证对治疗皮肤科疾病也有重要指导作用。皮肤疾病的发生有内因、外因之别。中医认为外因多由风邪入中所引发,大多数皮肤科疾病都具有瘙痒症状,故有无凤不作痒之说。皮肤为外邪侵入人体之门户,外邪入中,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伤寒杂病论》对杏仁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然其功用并不限于此。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介绍了运用杏仁的经验,初步归纳有通降肺气、润肠通便、补益虚弱、润干血、行血脉、消食化滞等功用,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作用 ,众所周知 ,然其功用并不限于此。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 ,详细介绍了运用杏仁的经验 ,初步归纳有通降肺气、润肠通便、补益虚弱、润干血、行血脉、消食化滞等功用 ,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最早著名医学家(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腹诊内容相当丰富,如胸胁苦满、心下急、心下痞、气上冲胸、腹中寒及上冲,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脐下悸、少腹里急、少腹拘急等.在《伤寒杂病论》中许多休文对腹证均有记述和处方,笔者依其理论,对外科急腹证暂无手术指征进行保守治疗,使腹诊与处方论治相结全,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正>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对中医基本理论和内、妇科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针灸疗法也有不少论述,本人就有关条文进行初步探讨。太阳病 1、防太阳病传变《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条文说明太阳将传阳明,可针足阳明经俞穴,防止邪传阳明,古人认为针足阳明经可用三个穴位:趺阳(周禹载)、足三里(陈修园)、睛明(柯韵伯)。趺阳是冲阳穴的别名,它是足阳明经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之处,针刺后可使足阳明经脉气盛,能健脾化湿,使中气充足,增强体质,抵抗外邪;足三里是阳明经合穴,为阳明经脉气汇合之处,具有理脾胃、调中气、通调经络气血、祛邪防病作用;睛明是足太 相似文献
16.
仲景所论之郁证为广义的郁证,其包含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壅滞、痞塞、蓄积、瘀结、失舒、失畅,为病机的概念。郁证由诸多因素造成,其非独为情志一端,外感六淫之邪气,饮食劳倦之所伤,脏腑气血津液之失常,或者失治误治等皆可导致郁证。《伤寒杂病论》描述的是一种滞而不通,结而不散的病理状态,其以气之升降出入失常为基础病机,气郁、血郁、水郁、火郁均蕴含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之内涵,气郁为诸郁之先,亦为诸郁之结果。仲景对郁证之症状描述,既包括病机的内涵,亦包含有症状之内涵,对郁证病位、性质和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既有对《黄帝内经》之发挥,又有对各种临床所见郁证之总结,主要表现为满、痹、着、结、痞等。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2)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籍中的经典著作,对心力衰竭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它率先提出了心水的概念,较为准确的论述了心衰的病因病机,较前人有着重大突破。治疗上提出了心衰关乎少阴,水瘀互结等理论是临床上的一大创新,对后世医家影响也很深,也对指导临床治疗心衰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开辨证论治先河 ,精于内伤杂病的内治 ,也长于内伤杂病的外治 ,现将《伤寒杂病论》中十分丰富的外治法内容 ,予以归纳介绍。1 搐鼻法此法是将药末或药汁搐入或吹 (灌 )入鼻腔内 ,经鼻粘膜吸收而治疗疾病的方法 ,也包括用芳香走窜之药末刺激鼻粘膜引起喷嚏反射、以通关开窍的催嚏法在内 ,是仲景治疗急重症的常用方法。如《金匮·痉湿病脉证治》谓 :“湿家病 ,身疼发热 ,面黄而喘 ,头痛鼻塞而烦 ,……纳药鼻中则愈”。用搐鼻法急宣泄上焦寒湿 ,后世医家多从瓜蒂散类药物解之。如晋·葛洪《肘后方》即指出 :“若初觉黄 ,便作瓜蒂赤豆散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