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刺法治疗颈椎病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5):65-65
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35~58岁,病程2周~2年。其中神经根型31例,椎动脉型4例,交感神经型2例,脊椎型1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光片或CT确诊。2 治疗方法 主穴:颈夹脊穴。根据X光片或CT检查确定受累神经根的节段,选用相应穴。配穴:上肢麻木加肩髃、曲池、合谷、外关、中渚;头晕头痛加风池、天柱、百会;肩背痛加 相似文献
2.
短刺法和齐刺法都出源于《内经》,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近二年来,我们运用短刺法和齐刺法治脚拇指、跟骨、腰椎等不同部位的骨质增生六例,疗效颇佳,现将体会简述于下: 《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即:在进针时要稍稍摇针,逐渐向深部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们治疗了40例急性扭伤的患者,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选穴选压痛点作为针刺部位。损伤部位表浅时用手指可找到压痛点,痛点可有数个,取最痛的一个点作为针刺穴位。挫伤的组织较深,用手指找压痛点可引起剧痛,此时出现的痛点就是要找的穴位。2针刺方法2.1得气:即针刺入痛点后的针感——酸、麻、重、胀、痛,这些针感由提插行针手法来完成,一定使针感直达病所。 相似文献
5.
胫骨内髁疼痛,临床并不少见,笔者采用齐短刺结合治疗62例,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62例中,男15例,女47例;年龄最大者18岁,最小者17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8年,均为一侧或双侧胫骨内髁疼痛,而血沉正常,抗“O”试验及类风湿因子检查均为阴性;X 线检查无异常者。 相似文献
6.
单刺列缺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刺列缺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3例:取健侧列缺穴、常规消毒后,用1.0~1.5寸毫针,直刺入针,使局部有酸、胀、麻.沉感,以针感放时至肘、肩部为佳。此时,术者针下有如鱼吞钩之状,术者在行针时,令患肢进行反复的梳头动作,如此配合治疗,一般可立即取效,如患... 相似文献
7.
肩凝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肩关节周围炎、肩部肌腱炎、腱鞘炎等.以一侧肩部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自1983年~1993年治疗本病6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一般资料]60例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45岁,平均53.5岁;手臂不能平伸者8例,手不能及头者40例;无功能障碍者12例;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5个月.[治疗方法]取穴:右侧肩臂疼痛者取左侧列缺穴配外关,左侧肩臂疼痛者取右侧列缺穴配外关.方法:列缺穴向上斜刺进针1—1.5寸,外关穴直刺1—1.5寸,行捻转强刺激使之得气,留针20分钟,中间行针一次,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8.
Contralateral Needling is an ancient needling method recorded in Nei Jing (Inner Canon).It said in the Guan Zhen chapter of Ling Shu (chapter of needling technique of Spiritual Pivot) that contralateral needling is to needle the points on contralateral side to the affected side of the body.Strictly speaking,it is a method of point selection[1,2].By adopting the concept of treating yang aspect by needling yin aspect and treating yin aspect by needling yang aspect to contralateral needling method,we have treated upper-limb conditions such as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styloiditis of radius,and tenovaginitis of flexor digitorum,and it was summarized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9.
徐静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19):75-75
交经缪刺是一种交错健侧取穴的针灸方法。明代针灸医家杨继洲《针灸大成》注解《标幽赋》日:“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缪刺者,刺络脉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缪刺法最早见于《素问·缪刺论》:“左右交刺,谓之缪刺。”因取穴简单,疗效显著,临床常用于一些疼痛性病症。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癌性疼痛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治疗癌性疼痛体会150040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二院王旭笔者运用毫针刺法治疗了2例癌性疼痛患者,疗效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所治的病人系转移性肺癌(病变浸润肺上沟),出现臂丛神经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同侧肩关节及上肢疼痛,肌肉萎缩,感觉异常,伴咳嗽,咯痰... 相似文献
11.
平刺百会、列缺治疗排尿困难2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排尿困难属祖国医学“癃闭”范畴,笔者自1994年以来,采用针刺治疗本病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8~74岁,平均45-6岁。其中由脑血管病变引起者8例,由急性肾炎引起者6例,由前列腺肥大引起者3例,由产后所致者1例,由外科手术后引起者2例。全组病例排尿困难时间<24小时14例,>24小时6例。2 治疗方法百会穴,向后平刺0-8寸,快速捻转针柄,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分左右;列缺穴(双),逆肺经的方向平刺1-5寸,行平补平泻手法。均留…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癌性疼痛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呈进行性加重,并可诱发其他症状或加重原有的不适,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西医应用的 相似文献
13.
面瘫性疼痛是指与面瘫同时伴发或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后伴发的颈项部疼痛、面颊部疼痛、枕顶部疼痛、耳内疼痛、或耳后疼痛。疼痛可表现在一个部位或几个部位同时出现,以夜间为重,甚则彻夜不眠。诸多止痛药物对此很难奏效,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我们采用刺血疗法治疗面瘫性疼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短刺法针刺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前后观察头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变化。[结果]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治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愈显率为72.5%,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刺法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较常规针刺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作为周围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 ,已被当前医学界所共认。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 ,笔者发现 ,面瘫急性期在患侧行针刺常规治疗 ,如果针法不当 ,或刺激过强 ,则会影响疗效 ,延长病程及留下后遗症 ,采用巨刺法治疗急性期面瘫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巨刺法即左经有病 ,取右侧腧穴治疗。右经有病 ,取左侧腧穴治疗。在临证中 ,有相当一部分周围性面瘫患者就诊时 ,虽然病在患侧 ,而患者自觉健侧面肌不适 ,如面肌枸紧 ,眼睑皱紧等。此时用巨刺法治疗三五日后 ,待健侧面肌轻缓 ,症状缓解后 ,再行患侧常规治疗。治疗方法 :1、取穴 :百会、大椎、风池 … 相似文献
16.
1月经不调
临诊所见的月经不调证,确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谓:“虚者极多,实者极少”。但虚证不仅有虚寒虚热之分,更有虚中夹实之异,结合脏腑气血辨证,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18.
“骶髂刺”是华延龄等老前辈创造的一种针刺新法,笔者临床工作10余年,应用此法治疗腰骶部疼痛及下肢疾患确有良好效用。骶髂刺取穴:俯卧位,沿髂嵴上缘,在“腰三角”(背阔肌与髂嵴交点)定上点;髂后上棘内上缘定下点;上点与下点间三等分,上三分之一处定中点。共三点。操作:用28或30号三寸毫针,夹持法进针。直刺,边刺边做提插,至深达2.5寸左右,得针感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切忌过多提插。均取双侧。共治疗320例,痊愈(自觉腰能部疼痛消失,按压患部无痛感,功能活动恢复正常)143例,显效(自觉息部疼痛消失,按压痛减轻…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认为牙齿、牙床属胃,齿统十二经。血生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心象火言于夏,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为腑。脾象土旺於长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为腑。胃象土主於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之海诸藏腑。因心、脾、胃受积热毒太重,牙齿腐朽掉落。牙疼牙长,牙龈红肿等症宜用生地10g、牛川膝10g、熟地10g、毛姜10g、玄参10g、地骨皮10g、山桅子10g、丹皮8g、细辛2g、服剂再宜用石膏30g、麻黄9g、大黄9g、甘草8g、肿加草河车9(酒炒)服3剂至4剂愈。服药时间:下午6时、夜12时、早6时。冷后服。1喉痹积热风痰喉咳看开,固生血泡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观察短刺结筋点对颈性眩晕及相关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序列研究,连续纳入3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应用短刺颈项部结筋点治疗2周后,针对眩晕及其引起的相关症状等进行观察。根据经筋触诊方法确定结筋病灶点风池次、天牖次、曲垣次,均取双侧,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后眩晕障碍患者(DHI)和眩晕量表(NPQ)分值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汗出肢冷、恶心呕吐、耳鸣、头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短刺颈项部结筋点能够明显改善颈性眩晕及其相关中医症状,治疗简单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