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溶解,它可作为反映高凝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定有一定指导意义。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早期诊断,以期早期预防性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D-二聚体水平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病理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现着重对D-二聚体的形成机理、方法学和其在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栓前状态是指体内凝血及抗凝血机制失调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或者生理状态。在妊娠生理状况下,孕妇体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这是正常生理的适应反应。为探讨孕妇凝血及血脂指标的变化以及它们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作者检测并分析了66例正常孕妇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以及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在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栓前状态是指体内凝血及抗凝血机制失调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或者生理状态 [1].在妊娠生理状况下,孕妇体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这是正常生理的适应反应 [2].为探讨孕妇凝血及血脂指标的变化以及它们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作者检测并分析了66例正常孕妇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以及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在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围产期孕妇的凝血和纤溶状态,预防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而导致的急性DIC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对510例围产期孕妇(孕38周以上)使用真空管静脉采血后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并与正常非妊娠妇女50例做对照。结果:围产期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都明显高于正常非妊娠女性。结论:围产期孕妇血液呈现相对高凝及继发性纤溶增强状态,倾向于血栓形成和DIC的发生,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和FIB能及早发现和预防围产期孕妇DIC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李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7):1009-1011
D-二聚体(D- dimer,DD)是纤溶酶水解交联蛋白后形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DD水平的增高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纤溶发生,DD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DD对血栓性疾病如DIC、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等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对恶性肿瘤观察也有重要价值,综述如下。1 D-二聚体的形成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在水解纤维蛋白原后,即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FPA)和肽B(FPB) ,剩余部分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 ,在转行酰胺酶作用下,S…  相似文献   

6.
胆固醇是构成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胆酸的合成原料,同时也是机体许多重要的类固醇激素的前体物质,然而其含量的增加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引发诸如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心脑血管性疾病.D-二聚体是已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它的生成增多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的激活,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之一.本文重点研究胆固醇对D-二聚体测定结果的影响,从而正确判断D-二聚体测定结果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一组以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者栓子脱落栓塞到某处血管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血栓性疾病与栓塞性疾病两大类。根据其形成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包括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上肢、下肢、门静脉、盆腔等和浅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微血管血栓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导致血栓栓塞的根本原因是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内形成血栓。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逐年增高,为在血管事件发生前及早发现,提出了血栓前状态的定义及概念和血栓前诊断的问题。1 血栓前状态的定义血栓前状态(pr…  相似文献   

8.
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研究表明:通过检测血栓前状态的一些分子标志物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1].H型高血压(HCY≥10μmol/L)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有关H型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探讨其在H型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敬权 《临床荟萃》2011,26(20):1796-1797
近年来研究证实,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是脑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FIB水平升高者,血栓形成、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系统血栓前状态,可能与局灶性血管壁相关纤维蛋白的形成和凝固以及不稳定动脉斑块的激活有关。本研究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标本来源我院住院部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62例,使用NycoCard REASER Ⅱ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测定仪检测D-二聚体,使用北京赛科希德产Sc-2000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PAgT(max)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无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PAgT(max)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PAgT(max)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D-二聚体、PAgT(max)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病变与患者体内血栓前状态、血小板功能增强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D-二聚体、纤维蛋白单体(FM)及血栓调节蛋白(TM)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分析三者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能。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下肢骨折手术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静脉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44例和非血栓组49例。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中FM、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中TM的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三者在术后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采用Pearson分析D-二聚体、FM、TM间相关性。结果血栓组患者D-二聚体、FM和TM表达水平分别为(12.26±8.36)μg/mL、(21.93±16.27)μg/mL、(9.23±2.50)IU/mL均高于非血栓组(6.65±3.12)μg/mL、(9.14±5.52)μg/mL、(6.40±1.19)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9、5.186、7.080,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三者联合检测AUC高于单独检测D-二聚体、FM及T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849,3.045,2.596,P=0.002、0.000、0.001);虽三者联合检测AUC高于D-二聚体+FM、D-二聚体+TM及FM+T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390,1.915,1.294,P=0.072,0.067,0.085);D-二聚体+FM联合检测AUC高于单独检测D-二聚体、FM及TM(Z值分别为2.638,1.713,1.331,P=0.003、0.062、0.075);D-二聚体+TM联合检测AUC高于单独检测D-二聚体、FM及T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041,1.087,0.738,P=0.054、0.091、0.105);FM+TM联合检测AUC高于单独检测D-二聚体、FM及TM(Z值分别为2.662,1.746,1.368,P=0.000、0.058、0.077)。D-二聚体与TM呈正相关(r=0.318,P=0.002);FM与TM呈正相关(r=0.296,P=0.004)。结论 D-二聚体、FM及TM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监测血清中三项指标水平的变化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及其意义杨丽萍,薛重重,李智存,李伦,范雅丽,王钧,吴雅峰,李新胜我们对50例糖尿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功能进行了检测,旨在了解该类疾病患者血栓形成倾向,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1检测对象1.1正常对照组共21例,男12例...  相似文献   

13.
背景:文献报道各种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但是结合危险度预测评分系统及多种实验室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诊断率的提高尚不明确。目的:使用Wells评分系统并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提高诊断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敏感性。方法:下肢骨折及脊柱骨折患者82例,排除患病前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曾患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入院后检测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酶原、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沉相关指标,并做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评分表(Wells评分表)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结果与结论: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0例;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组52例,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lls评分低危患者13例、中危32例、高危37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正确率:中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44.44%,而高危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70.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ells评分中危及高危组实验室指标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为正关联(P〈0.05)。结果表明Wells评分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测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血栓前状态变化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及机理。方法:对96例2型糖尿病患测定6项能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糖尿病患血栓前状态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浆vWF:Ag、血浆GMP—140、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明显升高,t—PA活性下降。结论:糖尿病患存在着血栓前状态及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的病情及血管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功能失调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发生、发展与血栓形成或纤溶功能缺陷有密切关系,纤维蛋白原(Fbg)是血液发生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改变的分子标志物,可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变化,是血栓形成或溶解的标志。而LP(a)则具有致AS和血栓形成的双重作用。本观察ICVD患Fbg和LP(a)浓度的变化,旨在探讨其在ICVD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可反映体内病理性凝血与纤溶的变化,其血浓度升高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是反映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1]。血栓调节蛋白(TM)是一种凝血酶调节蛋  相似文献   

17.
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前状态”是由最初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前期”这2个描述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术语演变而来.以更突出和强调“血栓形成”可能的概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起着积极作用。从“血栓前状态”的词义上可理解,这个概念指机体在有症状的血栓形成前,已存在着有利于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或因子异常。  相似文献   

18.
血栓弹力图,体外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原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弹力图是通过图象描记来观察和研究血液凝固的动态,包括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溶解状态以及凝血块的坚固性和弹力度等的检测方法.而体外血栓形成则是模拟体内血流状态而形成的血栓,能够反映血液  相似文献   

19.
可疑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3P试验测定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后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凡伴有微血栓形成的许多疾病都可导致D-二聚体的增高,可作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DIC前状态的诊断依据之一[1].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简称3PTest)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纤维蛋白单体的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单体,提示存在DIC可能[2].本研究对疑似DIC患者分别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3P试验的测定,以比较两种方法在诊断疑似DIC和出血性疾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的一种特异性产物,对继发性纤溶性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是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标志物之一.本文用EUSA法检测D-二聚体含量,探讨在心血管疾病、骨折、颅脑外伤、急性白血病及恶性肿瘤血栓形成性疾病中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