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可能致病机制及流行病学资料着手,并结合现代医学对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关系的研究,对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的关系进行探计。阐明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具高相关性,HP感染导致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而胃癌的形成亦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有关,故将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称为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但要解决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胃癌的关系,尚需更多的直接证据。从而提倡普及胃镜HP检测及HP的根治。  相似文献   

2.
慢性(活动性)胃炎。依据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组织改变分为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不同命名,中医辨证分型多为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为主要证型论治。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组织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rlotti HP)以来,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道性胃溃疡及癌前病变的形成,胃癌的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病的关系。方法:通过PCR法检测胃病患者和正常人HP感染情况。结果:HP感染与十二指肠球溃疡高度相关(P<0.01),与胃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呈显著性相关(P<0.05),HP感染率在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间差异无显著性,非贲门部胃癌明显较贲门部癌高(P0<0.05)。结论:HP感染与胃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发生有密切相关。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的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升高,而造成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其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与HP相关性胃病发生的危险性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不同计量克拉霉素疗效方法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394例患儿[男224例女170例]最小2.岁,最大14岁平均11.8岁。予纤维胃镜及快速尿素酶试验以判断螺旋杆菌感染是否存在及不同计量克拉霉素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反应。结果慢性活动性胃炎阳性率最高72.7%,慢性活动性胃炎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差异显著X2=17,623,P(0.05;慢性活动性胃炎与胃溃疡差异显著[X2=33.991,P〈0.05]胃炎与溃疡差异显著[X2=16.085,P〈05]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溃疡无显著差异[X2=3.698,P〉0.05]。结论HP阳性率排序: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12指肠溃疡;HP感染是胃炎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慢性活动性胃炎影响最大,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溃疡影响相对较小。小剂量克拉霉素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是根除HP感染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原因。HP广泛存在于病变胃黏膜的表面粘液中、细胞表面、胃小凹内及腺腔中和癌旁组织。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均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其中脾胃湿热型胃痛与HP的相关性,是从宏观角度说明HP致病趋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至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各30例患者,收集胃镜像病理改变HP感染及中医四诊等资料,作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与脾胃气虚关系最密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肝胃气滞的相关性也较密切,但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慢性胃炎与脾胃湿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虚寒和胃阴虚,肠上皮化生与胃阴虚,上皮内瘤变与脾胃虚寒,胃癌与胃络瘀血均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胃炎至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脾胃气虚是基础证型,由气滞到血瘀是中医证型演变的基本特点,在病理演变过程中脾胃虚寒和胃阴虚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艳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5):1283-1284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pylori,简称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相关性胃炎主要予抑酸、抗HP等治疗。但近年来HP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迅速上升,导致治疗失败。此外,该病疗程较长,PPI或大剂量H2受体阻滞剂过度抑酸可使HP阳性胃体胃炎特定腺体消失过程加速,导致萎缩性胃炎和可能胃癌的发生[1],并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 ( 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原菌 ,是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它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 ,并明确为胃癌的危险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HP在人群中有很高的感染率 ,HP的检出率在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约为 70 %~90 % ,慢性活动性胃窦炎为 10 0 %。在我国人群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每岁增加 1% )。对 HP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根除 HP治疗已为大家所公认。西药治疗 HP感染有多种方案 ,但有的患者不愿接受抗生素治疗 ,且近年来也不断发现原…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防治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8 3年 Warm和 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窦粘膜中成功地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HP)以来 ,该菌和胃与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1994年 WHO将 HP与 HBV病毒、HCV病毒并列为甲类生物致病因子 ,1997年 4月 ,国内外消化病学专家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学术研讨会上达成共识 ,认为 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 ,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经调查 ,我国是 HP感染率较高的国家 ,HP在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为 40 %~ 6 0 % ,胃溃疡中为 70 %~ 80 % ,十二指肠溃…  相似文献   

11.
A new method of performing Oriental diagnosis using Meridian Imbalance Diagram which, consisting of 23 different ratios, has a highly discriminatory significance. Using this method, Oriental and Western diagnosis in the sam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To do this we compared the Meridian Imbalance Diagrams of 22 patients entering our hospital for surgical operations with those 19 in a healthy control group. Four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atios became evident. The postoperative reports showed that 10 of the patients were suffering from stomach cancer. The Oriental diagnosis data of this new group were then compared to the data of the control group. This time, 10 ratio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is shows the existence of a pattern of Oriental diagnosis corresponding to a specific Western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2.
何立丽 《北京中医药》2008,27(9):689-691
孙桂芝老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是我国著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0余年来始终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事业.尤其擅长胃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肺癌、乳癌等疾病的诊疗,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深为广大患者信赖.笔者有幸从师侍诊,聆其教诲,略有心得.现将导师辨证治疗胃癌的经验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用胃镜对胃部恶性肿瘤进行诊断的临床方法及意义。方法:对经胃镜检查以及病理活检诊断为胃部恶性肿瘤的221例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癌病例中男女比例为3.69:1;平均发病年龄为60.13岁,胃恶性肿瘤累及部位以胃窦、贲门和胃体最为多见;胃恶性肿瘤分型中以Ⅲ型溃疡浸润型和Ⅱ型溃疡型为最多;病理组织学分型中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为最多。结论:对胃部恶性肿瘤运用内镜进行临床诊断需要在熟练掌握病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以提高胃癌患者的临床诊断率,及早开展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及CT检查在胃底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胃底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上消化道钡透及CT检查结果.结果:上消化道钡透联合CT检查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3.8%,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68.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上消化道钡透联合CT检查可以提高胃底癌的确诊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对26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采用鼻肠管术后早期输入要素膳并进行相应护理。结果:24例患者配合完成营养计划,创口愈合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余2例肠内营养不适,改肠外营养。结论:胃癌术后经鼻肠营养管早期实施EN,可以显著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疚力,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将 172例老年人胃体部癌患者与 111例中青年患者的腹痛时间、部位、规律及程度进行对比分析。老年组缺乏腹痛及夜间腹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P<0 .0 5 ) ,而重度腹痛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中青年组 (P<0 .0 2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我室从2002年5月至2009年10月间,经胃镜检查及病检后确诊胃癌患病人数22例,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饮食及生活习惯等的调查分析,对胃癌的发病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三大因素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行探讨。目的:主要意义通过此次调查,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和控制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桂芝教授治疗胃癌经验丰富,融古出新,临床疗效显著,深为广大患者所信赖.导师临证喜用经验方,乃因经验言多经反复锤炼,组合得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胃癌手术治疗后的营养导入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半年期间因胃癌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合对照组两组,通过研究胃癌术后全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的体型状况及胃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作用,有无腹泻、呕吐、恶心等并发症。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两组人员无严重并发症。对照组比肠内营养组的消化道症状更加多见,经过合理导入营养指导后12个月,患者的消瘦率和消瘦程度都有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肠内营养组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