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参治顽固性早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苦参是临床上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要药。然《别录》谓其“安五脏,定志益精”;  相似文献   

2.
彭春 《河南中医》2003,23(5):5-5
苦参 ,味苦 ,性寒 ,入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本经》谓 :“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 ,逐水 ,除痈肿 ,补中 ,明目止泪。”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应用苦参治疗狐或虫 病 ,妊娠小便难 ,产后中风 ,饮食中毒等病证。分析其用药经验 ,可概括为祛湿止痒、利水通淋、清心解毒、清热凉血四个方面 ,具体运用如下。1 祛湿止痒苦参具有祛湿止痒之功。如《本草纲目》云 :“苦参、黄柏之苦寒 ,皆能补肾 ,盖取其苦燥湿 ,寒除热也。热生风 ,湿生虫 ,故又能治风杀虫……。”《本草正义》也言 :“苦参 ,大苦、大寒 ,退热泄降 ,荡涤湿…  相似文献   

3.
苦参,苦、寒,人肝、肾、大肠、小肠经。《本草新编》:人心、肺、肾、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杀虫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苦参之药用途之广泛,其效之好,引导我们在临床上知证得解,用药得、病乃告愈,适用于:  相似文献   

4.
苦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尿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后世对苦参的认识,大多从味苦性寒,清火燥湿驱邪立论。如《名医别论》谓其“利九窍除伏热肠澼,……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幂,平胃气,令人嗜食。”《本草正义》更为明确地指出苦参的性味特点是“大苦大寒,退热降泄,荡涤湿火,  相似文献   

5.
苦参生物硷抗小鼠移植性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苦参又名地槐、野槐、牛参等,为豆科原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是传统药材之一。东汉时期的名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述:"苦参性苦、寒","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具有"燥湿、解毒"之功能。因此,我们根据山西野生苦参资源丰富的特点,将原植物苦参分离、纯制而得到的苦参硷(Matrine),脱氢苦参硷  相似文献   

6.
苦参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之功.《本草百录》称其“专治心经之火,……似去心府小肠之火为多”.在苦寒药中,其属较平和之品,久用尚不伤脾胃.现代研究表明苦参有延年益寿的效果(《常用中药的药理和应用》,江苏科技出版社.)笔者曾得知一老医人多代师承用它治疗孕娠期心悸、子烦、胎动腹痛诸症.证之临  相似文献   

7.
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由苍术、黄柏组成,具有清热、燥湿之效。方中苍术苦温,普能燥湿、健脾、祛风湿、兼能发汗。《本草纲目》盲其“治痰留饮”。黄柏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之效。笔者根据方义辨证治疗多种皮肤病,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复方苦参注射液(又名岩舒注射液)系以苦参为主的多味中草药经现代技术加工制成。中医认为,苦参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早在《内经》中就记载“主心腹气结、瘕积聚……除痈肿”。苦参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脱氧苦参碱等多种活性抗癌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抗风湿、抗感染及  相似文献   

9.
尚志钧 《中药材》1993,16(10):39-41
大苦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的注释。《诗·庸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毛传》云:“苓,大苦。”《说文》:“苦,大苦,苓也。”《说文》:“?,大苦。”《尔雅·释草》:“?,大苦。”古书所云“大苦”是什么植物呢? 三国魏:孙炎注《尔雅》“?,大苦”云:“《本草》云?,今甘草是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其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似地黄”。晋郭璞《尔雅》注同。  相似文献   

10.
苦参为豆科槐属植物(Sophora flavescensAit),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据文字记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药物之一。据《本草纲目》记载:苦参,苦、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利尿等功效[1]。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传统经验和现代实验研究谈苦参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苦参,临床常用中药之一,中医传统经验认为其功能是“清热燥湿”、“杀虫解毒”,主治诸症与现代医学实践大都相符合。随着我国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对苦参的效用有新的发现。现就本人在临床运用苦参的经验和体会,谈一些新的认识。抑菌作用经实验证明,苦参对于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在体外对某些常见的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常用于:1.治细菌性痢疾历代医家对苦参治痢早有记载,李时珍说:“治热痢”;近人时逸人说:“适用于赤痢”;孙思邈也曾说:“凡湿得冷而苦痢,单煮黄  相似文献   

12.
黄芩个性特征及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本经》载其“主诸热黄疸,肠氵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别录》言“疗痰热,胃中热”。《本草纲目》谓其“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黄芩的个性特征及其配伍应用,现介绍如下。1 个性特征黄芩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善清肺经火热为其特点。对邪热犯肺,身热咳嗽,痰黄粘稠之证效佳,但通过适当配伍,又能清大小肠、脾、肝、胆等诸经之火热…  相似文献   

13.
刘斌  石任兵 《中草药》2006,37(11):1637-1638,1706
苦参汤始载于《千金方》,由苦参、黄芩、生地黄3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燥湿、泄毒养阴的功效,用治“热病五六日以上,热交营分彻外壮热,用苦参以燥湿除热,搜逐肾家久伏之邪,黄芩以泄肌肤之热,生地黄以清血脉之邪”[1]。现代主要用于治疗阴道炎、泌尿道感染、淋病、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冠心病以及多种皮肤病等[2~4]。笔者运用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研究思路与方法[5],通过药效学研究,筛选确定了苦参汤治疗生殖系统与泌尿系炎症的有效部位。为了能够进一步将该有效部位进行创新药物开发[6],并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对其化学…  相似文献   

14.
苦参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苦参 (SophoraflavescensAit) ,系药用豆科类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性寒味苦 ,入心、肝、胃、大肠、膀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中品 ,谓其“主心腹积气、症瘕积聚” ,能“安五脏 ,定志益精”。《本草经百种录》称“此以味治也 ,苦入心 ,寒入火 ,故苦参专治心经之火”。苦参的传统药理以抑菌、抗心律失常为主 ,现代药理研究有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抗癌、抗柯萨奇B病毒、抗生育、中枢抑制、平喘、对心功能影响作用研究及免疫药理研究等[1] 。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阴道滴虫病、鞭毛虫病、急性菌痢、心律失常乙肝、肝…  相似文献   

15.
叶品良  何跃 《河北中医》2004,26(12):923-924
香砂六君子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方以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等8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将方中人参改用北沙参,取其养阴润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其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又具有燥湿清热之力,大量使用北沙参,虽补气之力仍不及人参,但其养阴、益胃之力则为人参所不及。  相似文献   

16.
苦能燥湿吗     
黄连、黄柏、黄芩等都具有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清热易理解,这些药性味苦寒,《内经》讲“治热以寒”,这是正治之法。但“苦”何以燥湿呢?临床上常见一些病人把黄连解毒汤喝下去,舌苔很快会变白变厚变腻,这显然是湿气太过了。因为苦寒太过伤脾,  相似文献   

17.
苦参为豆科槐属植物(Sophora flavescens Ait),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据文字记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药物之一.据《本草纲目》记载:苦参,苦、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利尿等功效[1].生物碱是国内外研究苦参的重点,到目前已经从苦参中提取分离出27种生物碱,苦参碱(matrine)是其主要成分.近年来,国内外在研究和应用苦参碱时,发现苦参碱在抗肝损伤、抗肿瘤、心血管系统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鸦胆子的临床新用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国医论坛》2012,27(2):16-16
鸦胆子最早记载于《本草拾遗》,又名苦参子、老鸦胆、苦棒子、鸦蛋子、鸭蛋子、鸭胆子、小苦楝。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成熟果实,属较常用中药。性味苦、寒,有小毒。有清热、止痢、截疟、燥湿、杀虫之功,主要用于痢疾下血、疟疾寒热。外用治疗鸡眼、寻常疣等。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有抗菌、抗病毒、  相似文献   

19.
苦参碱是清热燥湿类中药苦参所含的主要生物碱成分之一,还可从广豆根的根,苦豆子全植物等中分离提取。苦参味苦,性寒,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主心腹气结,瘕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等,其中瘢瘕积聚描述的是腹部肿块。  相似文献   

20.
白术一味,甘苦而温,具有健脾渗湿之功,为补气消谷之常品。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奉之为“脾之正药”;《本草经疏》称之为“安脾胃之神品。”本品堪属临床医家健脾燥湿之必用药。细究白术之用法,临床多分为生用、炒用、焦用三种。生品入药,取其健脾力胜;炒后入药,为增燥湿之功。笔者认为白术宜生用不宜炒用。因为鲜者体润多脂液,气香味甘,生品入药实乃补脾之佳品,且健运脾胃之力极盛。《本草正义》谓“其气甚烈,故能振动脾阳,而又疏通经络,然又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本草求真》亦说“白术专补脾阳,生则较熟性更鲜,补不腻滞。”一旦炒焦,则使香损脂竭体枯,大失其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