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内经》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饮食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若调配得当,可强体益寿,若食之过量则会伤害身体,危害健康。酸味:中医认为,酸味入肝。适当吃些酸食可促进食欲,能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饮食治疗的原则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节制饮食,多食淡味,少食肥甘厚昧之晶,且饮食五味(酸、甜、苦、辣、成)不可偏尝。因为五味各有所伤。《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因此,五味偏嗜,损伤了脾胃,成为慢性胃炎病情加重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3.
秋之篇     
<正>"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战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秋季即农历七月、八月、九月三个月,是指从立秋起到立冬止的这一段时间,经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季,是万物成熟、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凉,万物因此成熟而定形,不再生长,  相似文献   

4.
<正>俗话说"立了秋,把扇丢"。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其实,立了秋三伏酷暑天气远没结束,第三伏还在立秋后,往往还有较长时间反复回热,我国民间称其为"秋老虎"。所以,这个时期,应特别加强养生保健,预防秋老虎危害健康。祖国医学将"夏秋之交"这一段时间称为"长夏",长夏时期往往雨水较多,湿气较重,"湿邪当令"。加之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早晚温差逐渐加大。这段时间内,除仍应重视暑邪对人伤害外,还应特别注意寒湿之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酸味相佐”体现在酸味收敛散于诸经之热;酸味收摄肺肾之气;酸甘化阴,酸苦泄热,酸淡润渗3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成以软之,用成补之,甘泻之."等条文,揭示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利用药物气味之偏救补人体五脏阴阳气血之偏的治疗大法.后代医家缘此以为经,创制出了生脉散,清营汤等千古名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使用.在食疗养生方面,药食物的性味理论也是指导人们健康饮食的重要法则.笔者试以五脏体系中的心脏系统为例,就心苦欲理论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正>立秋篇今年8月8日为立秋节气。秋指作物快成熟之意。立秋是秋天的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逐渐下降,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立秋时节,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  相似文献   

8.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等条文,揭示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利用药物气味之偏救补人体五脏阴阳气血之偏的治疗大法。后代医家缘此以为经,创制出了生脉散,清营汤等千古名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使用。在食疗养生方面,药食物的性味理论也是指导人们健康饮食的重要法则。笔者试以五脏体系中的心脏系统为例,就心苦欲理论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7饮食 日:"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也".然而,饮食必须以俭约为佳,厨膳勿使脯肉丰盈.食啖佳肴,务必简少.不要暴饮暴食,不多食生冷.不极饿而食,食不过饱.不极渴而饮,饮不过多.饮酒要节制,不要酗酒,不要饮酒当风.饮食五味不偏嗜,五味偏嗜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饮食不要过饱,若贪味多食,临盆大饱,食旋腹胀短气,或致暴疾,变生霍乱.夏至后至秋分节,必须慎肥腻、饼霍、酥油之属.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肌体润泽.卒多食之,亦令人胪胀泄利.饮食五味不可偏嗜,"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注意饮食卫生,勿食生菜、生豆、陈腐物.日:"茅屋漏水坠诸脯肉上,食之成瘕结","饮食上有蜂行住,食之必有毒,害人".还要注意,腹有宿病,"勿食鲮鲤鱼肉,害人".食后散步摩腹,则食易消.夜勿过于饱醉.  相似文献   

10.
正立秋刘翰(宋)乳鸦啼散玉屏立,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1个节气。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了。从这一天开始,秋高气爽,气温逐渐由闷热变得凉爽起来。但由于立秋常处于三伏天的末尾阶段,此时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很多地方天气还是比较热,故有"秋老虎"之称。  相似文献   

11.
<正>"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所谓"咬春",就是在立春这天要吃生菜,如萝卜、生姜等。"咬春"最宜吃萝卜春萌,夏长,秋敛,冬藏。春季阳气生发,中医认为,春季保健,应该要特别注意对我们的肝脏进行保养,多吃一些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而少食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医生说,萝卜正是立春时节最佳的保健  相似文献   

12.
从食积论治小儿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主要病位在肺,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肺为咳";<灵枢·经脉>言:"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皆提出咳嗽是肺的病变.临证咳嗽多从肺论治,小儿咳嗽治以宣肺止咳之品亦多可收效.  相似文献   

13.
夏饮生脉饮     
<正>生脉饮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由古方"生脉散"衍生而来,由人参5分(1.5克)、麦冬5分(1.5克)、五味子7粒组成。"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热,为君;麦冬甘寒,补水源而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而百脉皆朝于肺,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夏月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御暑也"。全方药仅三味,一补一滋一敛,配伍极为严谨,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功效,主治暑热汗多、耗伤气液、体倦气短、咽干口渴、脉虚细;久咳肺虚、  相似文献   

14.
在中医学中,并没有2型糖尿病这一病名,根据其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之典型症状,常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历代医家对其发病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研究。认为血瘀存在于消渴的各个时期,是贯穿于病程之始终的重要病机。消渴之初期,脾失健运,阴津化生不足,阴虚燥热而成血瘀;中期脾肺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机阻滞而成血瘀;后期久病及肾,脾肾亏虚,温煦推动无力而成血瘀。因此活血化瘀治法也应该贯穿消渴病治疗之始终。  相似文献   

15.
正立秋与处暑8月7日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  相似文献   

16.
唐容川的痢疾诊治特色,可归纳为"肝迫注,肺收摄"的病因病机解释;便脓有病在水分与血分的区别,治以肝肺为主;师法仲景提出治痢泻实清热法与温涩填补法;治噤口痢以"和中"为主;治噤口不食,以攻逆生津、开胃进食法;治休息痢采分经用药;治久痢调补肺气;三焦在痢证的病机角色等。  相似文献   

17.
严君 《开卷有益》2013,(4):54-55
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春之阳气相适应,才能保持肌体代谢旺盛。饮食宜选用利于升发阳气又清淡可口富有营养的甘、辛、温之品,少食酸收之味,多吃些新鲜蔬菜和野菜,有利于促进体内积热的散发。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相对应,故应注意柔肝养肝、疏肝理气。为此,推荐以下一些食物。  相似文献   

18.
韩冰 《开卷有益》2022,(4):63-64
祖国医学认为,食物与药物同源,很多食物同时也是药物,具有防病祛病之功效.《黄帝内经·太素》中记载:"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淮南子·修务训》亦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食,有毒者当避之.  相似文献   

19.
正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相似文献   

20.
<正>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豆豉始创制于春秋战国之际。《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根据注释大苦即为豆豉。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先秦文献无豆豉,当是秦汉之际出现。《史记·货殖列传》始见豆豉记述。《齐民要术》载有制作豆豉的技法。东汉开始用作药物。以后历代食籍、药籍均有关于豆豉的记述,至今仍为重要调味料之一。唐代时,豆豉传入日本,成为纳豆。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