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综述了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渗血的相关因素和护理进展。总结了引起穿刺点渗血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置管者因素、按压方法、置管时机。认为置管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适时做好心理疏导,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和材料,由技术娴熟的具备资质的PICC穿刺护士操作,充分考虑合适的置管时间,术后根据患者病情、置管中情况做好肢体活动指导,选择个性化封管溶液和加压止血方法,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穿刺点的出血。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渗血的相关护理要点,总结了引起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及护理方法。认为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加强穿刺护士的技能训练,选择最佳置管时机,选择更为有效的加压止血方法,延长置管后首次换药时间,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置管后穿刺点的渗血。  相似文献   

3.
综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穿刺点止血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护理进展。总结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出血的发生以及止血材料选择、止血方法的改进、穿刺方法的改进等,主要包括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止血材料的选择、弹力绷带、气囊压迫加压等敷料外压迫止血法以及对穿刺点出血的预防及管理等。认为PICC置管穿刺方法的改进、术后掌握按压的时间和时机,针对性采取适当的止血及压迫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后穿刺点的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两种压迫方式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局部渗血的效果,为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止血操作提供依据。方法将385例置入PICC导管的住院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190例和对照组195例。两组均置入PICC导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为穿刺点放置明胶海绵贴敷透明敷料,对照组为置管术后折叠无菌纱布成长方体压迫穿刺点后贴上透明敷料。观察两组局部止血效果。结果 24 h内实验组局部渗血85例,渗血率为45%。对照组局部渗血112例,渗血率为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胶海绵止血优于纱布用于PICC置管后压迫方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纽扣式压脉带联合弹力绷带在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止血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提供更好的依据和方案。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实验研究设计,随机选取本科室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18年11月—2020年1月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的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弹力绷带环绕加压止血;观察组在贴膜外穿刺点处先用纽扣式压脉带压迫,然后再联合弹力绷带环绕固定止血。观察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程度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术后渗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纽扣式压脉带联合弹力绷带加压止血的方法可明显降低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术后穿刺点渗血程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临床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术后穿刺点的止血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止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实验研究设计,将我院肿瘤科需行PICC置管的129例肿瘤病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试验组66例。两组病人置管后对照组常规采用弹力绷带缠绕加压止血;试验组在贴膜外穿刺点处以自制纱布块加压,将精确测量后的弹力绷带经修剪后(简称改良弹力绷带)环绕固定止血。观察两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持续渗血时间。[结果]试验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的渗血量和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证实,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方法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明显缩短持续出血时间,可应用于临床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的止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银离子敷料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5月31日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实验组49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的透明敷料加纱布固定,实验组术后使用银离子敷料固定;比较两组术后24 h内局部渗血、静脉炎、局部或全身感染发生情况,敷料更换间隔时间、加压时间及换药次数,患者舒适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和护士置管期间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术后渗血、静脉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穿刺点加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敷料更换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置管期间舒适度中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和护士对置管期间的满意度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离子敷料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明显减轻置管后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及感染的发生程度,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对提高患者及护士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两种压迫方式对于PICC置管患者局部渗血的效果,为PICC规范化操作提供依据。方法将185例置入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90例和对照组95例。两组均用标准操作程序置入PICC,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为置管术后折叠无菌纱布成长方体压迫穿刺点后贴上透明敷料;对照组为穿刺点放置明胶海绵贴敷透明敷料后外加弹力绷带固定。并观察两组局部止血效果。结果实验组局部渗血37例,渗血率为41%。对照组局部渗血56例,渗血率为5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纱布块压迫止血优于明胶海绵加弹力绷带用于PICC置管后压迫方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自制压迫止血卷预防肝衰竭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制压迫止血卷用于预防肝衰竭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120例行PlCC置管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PICC置管成功后对照组采用纱布加压止血72h,观察组采用自制压迫卷加压止血72h,观察2组出血情况.结果 肝衰竭患者PICC术后中重度渗血率观察组为8.7%,对照组2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压迫卷预防肝衰竭患者PICC置管术后72 h出血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藻酸盐敷料在PICC置管后止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将藻酸盐敷料用于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的止血效果.方法 将98例PICC置管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用方形纱布压迫穿刺点,观察组用藻酸盐敷料压迫穿刺点,两组均用相同的PICC透明贴膜保护.观察两组3 d内穿刺点敷料渗血浸湿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藻酸盐敷料应用于PICC穿刺后止血能有效预防PICC置管后的穿刺点渗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疗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失败的原因及改良赛丁格尔技术的应用价值,并对护理方式进行说明。[方法]纳入我院86例乳腺癌化疗病人为研究对象,将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改良赛丁格尔PICC置管术干预,对照组行传统PICC置管术干预,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穿刺部位出血量、平均穿刺次数、置管留置时间、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穿刺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1.07次±0.03次)vs(2.03次±0.98次),P0.05],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97.26d±31.54d)vs(70.34d±28.65d),P0.05]。观察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力、社会功能、疼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30%显著低于对照组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PICC置管术相比,改良赛丁格尔PICC置管术可延长置管留置时间,减少穿刺次数及术后并发症,还能有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时需结合适当的护理措施以降低置管失败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又称PICC置管术,适用于长时间经静脉滴注抗生素。刺激性药物。化疗药。控制疼痛,完全胃肠外营养,病情不稳定需要随时用药及中心静脉压的病人。但是穿刺处易出现局部渗血,出血,感染,故在临床护理中及家庭护理中需要加强穿刺处的观察。选择2006年1~9月在我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及有PICC导管的门诊及住院患者200名,其中出现各类症状的147名,包括出血,渗血,感染,水肿。现将PICC穿刺处的观察与护理报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PICC置管后有效止血、避免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的止血方法.方法 将40例肝癌PICC置管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PICC常规方法:穿刺点处有渗液可在穿刺点上方覆盖一小方纱,如无渗液,直接使用透明贴膜无张力粘贴;实验组以三折纱布加正面局部加压、局部用药、患肢制动、48 h换药.观察两组患者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两组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置管后穿刺点上方采用三折纱布加局部用药、正面局部、压加患肢制动、48 h换药,能有效达到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我院自2012年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MST)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有效地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穿刺部位渗血、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手臂舒适度[1],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PICC置管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较少见,我院发生1例经肱静脉PICC置管术中引起患者手臂及手指麻木、触电感的周围神经损伤,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由PICC专业护士对全院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进行会诊处理和跟踪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 PICC穿刺部位渗液与患者自身疾病、穿刺方法和过程、导管维护、纤维蛋白鞘形成等因素有关.结论 为减少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置管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积极治疗原发病;置管过程中合理选择静脉,掌握穿刺及送管技巧,尽可能做到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置管后规范化维护,出现PICC渗液时切忌盲目拔管,少量持续渗液但无局部不良反应者可继续使用导管.  相似文献   

16.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恶性血液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前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需长期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0例,予PICC置管术完成化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做好日常护理.结果:穿刺总成功率95%,导管留置时间139~320 d;阻塞2例(10%),外周静脉炎1例(10%),穿刺部位渗血2例(10%),导管移位1例(5%),导管相关感染1例(5%).结论:PICC置管术在恶性血液病化疗中应用总体安全性好,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一种最有效、经济的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的方法,旨在促进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05例PICC术后患者分别采用相同规格的纱布、明胶海绵、藻酸盐敷料三种压迫穿刺点的止血方法,比较三组患者穿刺后24h局部渗血情况及一周内的换药费用。结果:①明胶海绵和藻酸盐敷料的压迫止血效果与纱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明胶海绵与藻酸盐敷料的压迫止血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明胶海绵压迫穿刺点的费用最低。结论:明胶 海绵较藻酸盐敷料和纱布压迫PICC置入术后穿刺点的止血方法更为有效和经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入院治疗的469例乳腺癌患者均行PICC置管治疗,探讨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以及化疗次数与PICC置管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发生感染与患者PICC管的穿刺部位和穿刺次数不相关(P〉O.05),而与PICC置管时间及化疗次数相关(P〈O.05)。结论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为患者的置管时间及化疗次数,患者PICC置管的时间越长及化疗次数的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就增加;在置管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注意伤口的干燥与无菌,避免不必要的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明胶海绵联合网状弹力绷带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的止血效果。[方法]将364例进行PICC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2例,观察组穿刺后病人穿刺点覆盖明胶海绵,对照组病人穿刺点覆盖无菌小纱布块,两组病人均在无菌敷贴外套以网状弹力绷带加压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穿刺后至穿刺1周后局部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点渗血程度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后穿刺点采用明胶海绵覆盖并辅以网状弹力绷带局部加压固定可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们对17例PICC置管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男10例,女7例.均确诊为肿瘤患者,置管35~185 d,平均78 d.均行PICC置管术,穿刺首选右侧贵要静脉,其次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管长度40~43 cm.其中静脉炎5例,导管堵塞4例,感染2例,导管漂移或脱出2例,穿刺点渗血、渗液2例,导管破裂或断裂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