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该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其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观察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对照组,术后均严密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在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行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应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与DVT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双腿周径。结果观察组患者患肢肿胀、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双腿周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 05)。结论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对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对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进行监测,观察护理干预对D-二聚体的影响以及肢体的肿胀变化情况。结果对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验组D-二聚体的数值及患肢的肿胀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科化的临床护理在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上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经腹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及D-二聚体检测的影响。方法:将600例妇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实施围术期强化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发生血栓4例,对照组发生血栓5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D-二聚体为(0.37±0.07)mg/L,显著低于对照组(0.90±0.21)mg/L(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于治疗1、7、14 d分别给予患肢多普勒超声检查DVT发生率、血糖含量(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DVT发生率、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utar量表应用于髋部骨折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6月—2018年12月180例髋部骨折病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术后采用Autar评分表分析病人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并对病人实施分级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患肢肿胀发生率、DVT发生率、治疗满意率、D-二聚体、下肢双腿周径、下肢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患肢肿胀发生率、DVT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双腿周径、D-二聚体水平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Autar评分表对髋部骨折围术期病人实施分级分层管理,有助于预防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提高病人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后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5 d DVT发生率及位置分布、下肢肿胀情况、D-二聚体水平、血流速度、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为16.00%,对照组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66.67%的DVT分布在双侧,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骨折患者围术期DVT发生率,在预防DVT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桂枝茯苓汤加味治疗对老年重症患者D-二聚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观察对患者RDW、HCT的影响。方法:82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汤加味治疗,治疗周期为14 d。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及治疗结束时,用自动生化仪测定D-二聚体、RDW、HCT,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在治疗14 d后D-二聚体、RDW、HCT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汤加味可以促进重症患者D-二聚体的恢复,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调节老年重症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和比容,降低血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9.
霍锦秀 《妇幼护理》2024,4(6):1463-1465
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血栓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本 院骨科进行手术的 12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骨科基础的护 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术后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分析对比两组的下肢深血栓发生率、术后 D-二聚体水平和住院时间及护理满 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质的护理服务能降低下肢深血栓发生率和术后 D-二聚体水平,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 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文献报道各种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但是结合危险度预测评分系统及多种实验室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诊断率的提高尚不明确。目的:使用Wells评分系统并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提高诊断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敏感性。方法:下肢骨折及脊柱骨折患者82例,排除患病前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曾患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入院后检测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酶原、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沉相关指标,并做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评分表(Wells评分表)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结果与结论: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0例;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组52例,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lls评分低危患者13例、中危32例、高危37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正确率:中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44.44%,而高危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70.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ells评分中危及高危组实验室指标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为正关联(P〈0.05)。结果表明Wells评分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测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80例,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下肢骨折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的下肢骨折护理下给予预防性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压疮率、便秘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下有效地降低了老年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预防性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预防性抗凝时机不同分为24 h内组、25~48 h组和49~72 h组各20例,其抗凝时机依次为骨折后24 h内、骨折后25~48 h、骨折后49~72 h。对比三组干预后D-二聚体水平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24 h内组T1、T2、T3时D-二聚体水平少于25~48 h组、49~7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组术前、骨折后5周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25~48 h组、49~7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5~48 h组、49~7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创伤骨折后尽早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更好抑制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上升,减少后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护理干预。方法:随机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0例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于治疗后第14天给予患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和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平均Glu、D-二聚体差异。结果:观察组第14天DVT发生率、平均Glu、D-二聚体实验室监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妇科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成立静脉血栓预防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尿纤维蛋白降解物(FD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立静脉血栓预防小组进行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8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5.9%;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3%。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指标,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1、3、7 d,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观察组的D-二聚体(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26.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瞿国霞 《全科护理》2016,(8):791-793
[目的]观察流程管理法在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预防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流程管理法实施前(2014年6月—2014年12月)和实施后(2015年1月—2015年6月)的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病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观察组接受经过流程化处理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两组产妇干预后的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对深静脉血栓专项预防性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将流程管理法应用于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的预防性护理中,可降低高危产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临床症状积分,提高其对专项预防性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滨州市中心医院进行结肠癌手术患者154例, 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 79例)与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 75例), 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 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干预后D-D、Fbg水平下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T水平增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PLT水平下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DVT发生率均下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降低血液浓稠度, 减少术后DVT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选取148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74例)和实验组(7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骨科手术期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系统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痛及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老年患者机体生理功能蜕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烟酒嗜好、骨折部位、下肢深静脉曲张、手术创伤较大等是导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关键因素。对照组下肢DVT、肿痛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肺栓塞,实验组1例,2组患者肺栓塞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针对性的系统护理干预对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针对下肢肢体骨折患者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发生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创伤组2015年1~12月下肢肢体骨折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组应用Autar量表,在入院24 h内、术后1周内分别进行血栓风险的评估,结合临床生化指标D-二聚体和下肢超声彩超的客观监测结果对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实行具有针对性的医护患三位一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患者自理能力以及术后5~7 d的D-二聚体数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发生静脉血栓7例,干预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术后DVT的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自理能力以及患者满意度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5~7 d干预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血栓风险的全面评估,制定围术期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自主能动性,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提高了医护资源的利用率,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医护服务,为临床预防及治疗 DVT 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