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转移性胃癌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内二科收治的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转移性胃癌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在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压升高8例、蛋白尿5例、胃肠道反应5例、骨髓抑制5例、手足综合征2例、口腔溃疡4例、出血1例等,经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均有所缓解并顺利完成治疗。结论精心、全面的护理有利于提高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其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2.
总结本科室收治的45例肿瘤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致手足综合征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预防性护理及分级症状护理。认为对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手足综合征的预防性护理和针对性症状护理是关键,它能保证治疗的连续性,从而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胃肠恶性肿瘤合并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腹水患者84例,依据随机双盲的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8.57%、47.62%,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KP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肠恶性肿瘤合并腹水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总结2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所致手足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通过早期预防、症状鉴别、对症分级护理和预防跌倒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手足综合征导致的局部疼痛、感觉麻木乃至跌倒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24例患者如期进行免疫联合靶向的抗肿瘤治疗,2例患者因Ⅲ级手足综合征而终止甲磺酸阿帕替尼,继续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行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按照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为20例。研究组采取甲磺酸阿帕替尼的治疗措施,参照组则口服中药制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缓解率17例(85.00%),显著高于参照组11例(55.00%),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例(40.00%)与参照组7例(35.00%)相比,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甲磺酸阿帕替尼的治疗措施,临床效果更佳显著。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161-3162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对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临床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晚期PLC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观察组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DCR率及ORR率分别为93.94%、48.48%,均高于对照组的72.73%、2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PLC患者中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可改善近期疗效,提高临床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胃肠恶性肿瘤合并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肠恶性肿瘤合并腹水患者73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客观有效率为78.38%,高于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4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9.73%,与对照组的27.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胃肠恶性肿瘤合并腹水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可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三线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3例晚期三阴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药物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治疗,观察组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比较两组近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41.67%、疾病控制率为81.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58%、67.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Ⅰ~Ⅱ级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高血压、乏力和手足综合征,Ⅲ~Ⅳ级主要不良反为胃肠道反应、高血压;两组Ⅰ~Ⅱ级和Ⅲ~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三线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有利于提高疗效,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0例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初始剂量为500mg/d,若无严重不良反应,服药2周后增量至750mg/d,并维持治疗,4周后通过影像学检查、检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结果评价其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9例,稳定16例,进展3例,因严重不良反应停药2例,客观有效率32.1%(9/28),疾病控制率89.3%(25/28)。治疗4周后血清CEA、CA199、CA125、SCC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不同转移瘤预后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是高血压、口腔黏膜炎、纳差乏力,发生率分别为33.3%、30.0%和23.3%。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可,不良反应可控制,可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可研究其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甲磺酸阿帕替尼(Apatinib Mesylate)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用于胃癌、肺癌、乳腺癌等适应症的治疗。甲磺酸阿帕替尼与同类药瓦他拉尼(valatinib,PTK787)和舒尼替尼(sunitinib)相比显示出更高的体外和体内活性,且在安全性上更优~([1])。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上消化道出血、血压升高、蛋白尿、手足综合征。手足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念减压训练对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60例,按照入院接受治疗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正念减压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李千红  李艳  冯丽娜 《天津护理》2020,28(6):685-687
总结应用阿帕替尼药物靶向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21例晚期胃癌患者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口服阿帕替尼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种类,进行分级,并根据分级给予相应护理措施,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晚期一线治疗失败的60例食管癌患者,依据二线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和单独治疗组(阿帕替尼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质量满意...  相似文献   

14.
正甲磺酸阿帕替尼通过高度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其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在Ⅲ期临床试验中阿帕替尼治疗出现手足综合征,占27.84%[1~3]。本科有1例卵巢癌肝转移患者,在口服阿帕替尼后第2天出现手足综合征,现将护理工作体会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结合顺铂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以及对结肠癌细胞的作用与分子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确诊为结肠癌的8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阿帕替尼与顺铂联合治疗,对照组只采用阿帕替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癌细胞的增殖率、凋亡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浓度越大,细胞抑制率越高,并且不同浓度下,研究组的细胞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P0.05);两组细胞凋亡率随着时间延长不断增加,并且研究组细胞24 h、48h、72 h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帕替尼阿帕替尼结合顺铂治疗结肠癌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癌细胞的凋亡,此外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总结护理经验。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32例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同时监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做好针对性护理工作。结果 32例服用阿帕替尼患者中, 5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20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7例部分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总体有效率为15.6%,疾病控制率为78.1%。阿帕替尼治疗不良反应:19例(占59.4%)患者发生高血压,11例(占34.4%)患者发生蛋白尿,10例(31.3%)患者发生手足综合征,7例(占21.9%)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4例(占12.5%)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 3例(占9.4%)患者发生贫血,2例(占6.3%)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晚期NSCLC疗效确切,治疗过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不良反应,提高治疗耐受性,从而让患者顺利度过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不良反应和护理体会。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原第八一医院)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49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胃癌患者,根据患者的基础状态以及合并治疗给予不同剂量的阿帕替尼,1/日,连续口服。观察不良反应和进行护理。结果绝大多数患者为1~2级的不良反应,通过对症处理可良好耐受;少数患者为3级不良反应,其中大部分通过暂停用药、降低剂量和对症处理也可缓解和耐受,仅绝少数基础情况较差或合并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因无法耐受而停止服药。结论正确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耐受阿帕替尼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肿瘤中心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4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观察临床疗效同时记录不良反应。根据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治疗相关性高血压将患者分为阿帕替尼相关高血压组(13/39)和正常血压组(26/3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疾病进展率、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生存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9例可评估疗效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5.2%,疾病控制率为66.7%;中位无疾病进展期为4.4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3个月。其中阿帕替尼相关高血压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及中位无疾病进展期分别为23.5、6.5个月,正常血压组患者的分别为7.4、3.0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分别为高血压31.7%,手足综合征29.3%,血小板减少14.6%,出血14.6%,白细胞减少12.2%,蛋白尿7.3%,乏力12.2%,恶心12.2%。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疗效,耐受性良好,阿帕替尼治疗相关性高血压有可能成为预测阿帕替尼疗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预防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质量、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精细化护理在预防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不良反应中应用,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对40例晚期肿瘤口服阿帕替尼出现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积极进行分级护理。[结果]40例病人中有27例发生手足综合征,发生率67.5%。[结论]早期发现手足综合征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可显著减少Ⅲ级手足综合征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进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